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时代傻瓜李博士


民国时期有所谓五族共和的说法。就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

56个民族的说法是建国以后,参照苏联的少数民族管理体制,对当时中国各地的民族分布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实事求是的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政治因素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没有完全按照民族划分的基本原则。据说当时,光云南省就上报了五六十个民族。后来中央不满意,要求云南省进行了缩减。至于为什么定在56个,这也和苏联有关。苏联定了100多个少数民族。中国就不能定太少,但也不能定的太多。50多个差不多,刚好合适。

纵观五族共和的说法,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对于南方地区是没有进行少数民族划分的。比如现在南方地区,人口众多的壮族,苗族,侗族等,在民国时期都认为是汉族的一支不被确认为少数民族。其实这种说法本身也不为过。壮族本身和汉族没有什么显著差异,单独划分出来的意义其实很小。苗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在当时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和汉人杂居生活习性上与汉人没有显著差异,还有一种是依然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其原有习俗。前者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汉人了。后者的数量其实不大。

而北方的少数民族,其内涵和当代的内涵还不太一样。比如蒙古族,其实,不仅仅包括现在的蒙古,还包括很多现在被新划分出来的少数民族,比如鄂伦春。严格意义上讲,这个时候的蒙古族泛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回族的内涵也是如此。泛指当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所有少数民族,不仅仅包括现在的回族,还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用户4325101516


以今天国家民族事务部门确定的民族数量,我国包括汉族在内有56个民族。实际上,这56个民族中,好多属于归类。比如,穿青人就归类到白族中,云南的摩梭人划归纳西族,四川的摩梭人划归蒙古族。类似这样的归类在民国初期最明显。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并提出“五族共和”的共和国建国理念。把中国国内民族划为汉、满、蒙、回、藏五族,而北洋政府的国旗恰恰就是红、黄、蓝、白、黑五色。

其中的汉,就是把中原地区和南方褚省的综合,被称为汉地十八省,即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满,就是生活在东北的所有原女真各部族,蒙就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回就是包括回族、维吾尔族等生活在西北或内地的伊斯兰教信仰民族,藏就特指藏族。

在这个划分中,汉的包容性最强,华南和西南的各个少数民族都划归汉族,原因是这些地方自古属于汉文化影响之地,而且南方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华夏认同感较强,中国三大始祖之一的蚩尤,就是南方百越民族的祖先,南方少数民族在文化和生活习性上最接近汉族。把信仰和生活习俗相近的民族划归到一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人文理念。

至于当时有多少少数民族,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当时也没有准确数据。今天的五六个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归类划分的。现在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


若愚趣谈


在清朝的大厦倾覆之前,孙中山同盟会所喊的口号是驱除鞑坦、恢复中华,但是在1912年孙中山成立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时候,他却改变了自己的口号,采用了清末五族共和的说法。

这个说法在被孙中山于民国提出来后,后来的北洋各军阀也纷纷采用了这种说法,坚持了五族共和的理念,把孙中山最开始用的五族共和五色旗当成了当时的正统国旗。


民国时期五族共和中的五族

有很多人在不了解民国到底有多少民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被五族共和这个说法给带偏了方向,以为民国时期就只有五个民族而已。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要探究民国民族数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民国的民族数量不仅不止五个,甚至还要比我们如今的民族数量还要多上几个。

在说到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上面所说到的五族共和是什么意思。


五族共和并不是指民国时期只有五个民族,而是指民国时期五个影响力极大的民族。

在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五个民族分别是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还有回族。

不过这里大家要注意的一点是,民国时期的回,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回族,民国时期的回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是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

其中既包括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回族,也包括了西北大地上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以及新疆的少数民族。

其他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少族的原因

除了汉人之外,其他的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区域实在太过于广阔,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又实在太过于庞大了。

他们四大族分别代表的是我国的四大区域:西藏、蒙古、东北、西北。

正因为他们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在民国取代了清朝之后,他们才会被单独排列了出来。

至于其他的少数民族,因为他们所生活的区域也有大量汉人的存在、是我们传统汉地范围的原因,所以在自身地区影响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才没有在当时单独排列出来。

在说完了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之后,接下来我们切入主题,我们来讲一下民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个民族。

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一共有65个,其中除了汉人,其他的少数民族一共有64个之多。

往下我们从一个名单来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到底都有哪些:

所以说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当时一共有65个民族、64个少数民族。


孤客生


老张来回答这个问题,以下为本人原创,切勿抄袭。


我们今天说中国有56个民族,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说法,在此之前是不存在这种说法的,甚至连少数民族这样的叫法都很少。包括民国时期,通常使用的也都是封建社会常见的蛮夷、鞑虏这种字眼。清末,革命党人提出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回复中华”。

如果非要给个数字,可能说民国时中国有5个民族更合适。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会立马跳起来,说瞎胡闹。且听我言!

从封建时代开始,历朝统治者基本都说不出自己统治之下有多少个民族,因为没有人口普查嘛。那时连全国总人口数量都是瞎估算的(虽然汉隋唐宋等都有各种办法统计人口,但算不上真正的人口普查)。到了民国也是如此,虽然民国时期的人口登记资料已经很全面,但是也没有对少数民族进行过普查。

满清统治时,在统治阶级眼里,全国的民族可以这样分:满族、蒙古族、汉族、回族、藏族这5大民族,外加其他少数民族,但是这些少数民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到了满清灭亡时,民国政府与满清签订协议,从满清手里接管全国。当时的文件里有这么一句话: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民国政府也是这么认为的,全国五大族:汉、满、蒙、回、藏,其他的忽略不计。所以,当时中华民国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北洋政府的国旗也设计成了五色旗,五种颜色代表五个民族。可以说,只有这5个民族是民国官方认定的。

民国到灭亡也没搞清楚有多少民族

民国成立后,1912年内务部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全国人口普查,但是这次普查并未覆盖全国,有8个省区没参与。而且这次普查的数据被认为不准确,普查的目的是为了跟土地挂钩,没涉及民族问题。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了,第二年又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这次更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没有按规定开展普查,更没有上报数据。其中12个省份直接一个数字都没有上报,内政部没办法,只能自己随便填了个数据。

(本表来自《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

民国后期,有一句话很流行,叫“四万万同胞”,其实这也是一种估算,1953年人口普的结果是中国有5.3亿人。



参考资料:复旦大学侯杨方副教授 《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


南京老張


民国时期对民族的很划分很笼统,中国人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国家到底有多少个民族

众所周知,现在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但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建国后统计的,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尚且没有对国内的民族进行十分详细的识别。

在清末时期,革命党最初的革命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时的革命者只想将满人赶回东北老家,光复关内的汉地十八省。

不过在革命获得胜利后,革命者的目标迅速变成了接管整个帝国,革命口号也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改为“五族共和”。而由于清朝皇族在东北的根基早已荡然无存,因此清室也同意将整个国家交给民国。

在清室与中华民国签署的

优待皇室条件》中明确将整个国家主权交给民国政府,但是民国政府要保证满、蒙、回、藏四个民族的宗教和政治权力,这四个民族享有与汉族相同的权力,地位与汉人平等。

在隆裕皇太后懿旨中明确写道: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里面虽然只提到了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只有这五个民族,因为清末时期人们并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民族,这里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是个泛指,代表整个中华民族。

(印在火柴盒上的五族共和的宣传画)

民国成立之后,中国很快便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谁都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民族识别和调查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对此国民政府在对外辞令上统一使用中华民族进行概括,而实际上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民国时期是不知道的。

(北洋政府的国旗五色旗就是代之满、汉、蒙、回、藏五个民族,泛指整个中华民族)

指导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民族普查工作才正式展开。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在首轮统计中,共计登记了400多个民族。其中云南省最多,有260多个民族,其次是贵州省,有80多个民族。

不过中国并非有400多个民族,这其中很多民族的称谓是重复的,有的是自称不同,有的是他称不同,有的是汉语翻译的不同。甚至有部分受调查者不明白民族的含义,直接用自己所住的地方申报民族,这才导致统计了400多个民族。

由于统计的民族数量众多,甄别民族身份就成为一个繁重的工作。当时的甄别任务主要有三:

第一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第二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第三确定每一个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甄别各个民族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长,总共尽力了三个时期,其中:

1954年的首轮统计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先明确了较大的38个民族。

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基本明确了剩余的民族数量和名称。

1964年到80年代末为第三阶段,对各民族进行详细的划分,归并。

整个民族识别工作跨度达近30多年,直到80年代末咱们才完成了对56个民族的全部甄别工作,也就是说直到90年代初,中国才有了56个民族的说法,由此可见民族甄别的工作量之大。(西南地区大多数兄弟民族的甄别工作都是在建国后完成的)

在进行民族甄别的时候,咱们也是主要以血缘为参照,其次是文化,同时也尊重当事人意愿。例如清代一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的后代,他们在血缘上是汉族和蒙古族,但是在文化上,他们更加认同满族,毕竟在清代他们与八旗满洲统称为“旗人”,同为统治阶级。虽然他们在地位上也是有区别的,但是到清末时已经形成了共有的民族认同感,因此这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的后代都被划为满族当中。例如清初重臣尚可喜的后代就选择加入了满族。

当然也有一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的后代恢复了自己的本民族身份,这个就要尊重当事者本人意愿了。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56个民族是改革开放时期才确定的,在民国时期中国人压根不知道本国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只能用满、汉、蒙、回、藏五个大民族或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进行代替。


千佛山车神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不仅国内军阀混战,还要抵抗外国人的侵略,基本上也没有谁会有这个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都忙着打仗去了。

因此,民国时期的民族划分也非常的简单:汉、满、蒙、回、藏,一共五族,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当时北洋政府的国旗就是五色旗。

五族之说,源自于清末光绪时期一批满族的留日学生提出的说法:

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

自此以后,五族之说便成了一种比较通用的说法,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也采用了该说法,提出了五族共和。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和现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当时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三大块: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说即出自此。

汉,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汉地十八省的人群。像云南、广西都属于汉地,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包括壮族。

汉地十八省: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


满,不用多说,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统治族群,兴起于东北一带(也就是满洲)。

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斯坦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藏,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的人群。

实际上,当时的五族划分是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地域概念。虽然说的是五族,但并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精确划分而已。主要是民国时期大家都忙着打仗去了,谁会花这个闲工夫去识别。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境内的民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识别和划分 这才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


小镇月明


我们都知道今天咱们中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我们同为中华民族血脉,同是同胞兄弟,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是在新中国建国之后,根据调查统计而正式确定的,那么在新中国之前的中华民国又是怎样划分民族的呢?那个时候中华民国所承认的民族又有多少个呢?

说道民族,除了汉族以外,从秦汉时期起我们就知道还有匈奴,到了五胡乱华时期的鲜卑、羯、羌、氐,唐朝时的藏族,宋朝时期金国的女真族和之后的蒙古族,所有的民族或因为战争,或是文化交流,几千年来我们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交融,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国家始终处于混乱状态,所以并没有进行完整的民族调查统计,在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就提出了“五族共和”这样的一个政治口号,这个口号的内容主要是强调: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群和谐相处,注意回并非特指回族,而是信仰伊斯兰的主要民族,北洋也用五色旗为国旗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藏族(黑)。

但是很显然“五族共和”这个口号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我国集聚在我国西南地区,数量众多的其他少数民族,以致于这个口号提出之后,被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国势力以此来挑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情绪,后来这也引起了当时国民党的重视,1939年民国中央研究院进行了一次大致的调查,确定了六十多个聚居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但是之前的朝代并不重视这些少数民族,对他们也常常用虫兽偏旁命名,如“犭,带有歧视的意思,,所以民国政府就决定在命名上,一律将“犭”改为“亻”,并施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开化落后地区少数民族的政策。

后来国民政府在此基础上开始强调,民族是大的宗族,各民族同源的观点,我们中华民族是由多个宗族融合而成的,这些宗族本来就是一个种族,或是一个体系的分支,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虽然这是我们产生了分别,但是在五千年历史中,我们不断的融合,不断的交流,迁移而不断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五千年璀璨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同源论的大概内容,我们简单的概括就是今天中国海峡两岸,所有的各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是炎黄子孙。

至于民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个民族,由于没有详细的文献资料,也不可妄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确定的很多少数民族,像白族,傣族,壮族也早就有历史的相关记载,白族在唐朝《南诏图志》就有记录。但是真正对各民族进行详细划分主要还是到了新中国建国后。


玄坤文史


1912年为民国元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退出历史舞台,总计38年。

民国共有5个民族。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诏书明确提出: "仍合满、汉蒙、回、臧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由此可知,民国只有5个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民族的划分是以明显的文化和人种差异来区分的。称汉族为"国族",把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称为"宗族",认为它们是汉族的"大小宗支"。包括西南、华南的少数民族如苗族、白族、壮族等,过去一般都把西南的少数民族当成汉族的分支。只把蒙、满、回、臧与汉族区别开来,成为另4个民族,与汉族一起合称民国5族。

秦灭六国,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南越,奠定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的基础。直至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根椐普查结果,中国正式确认56个民族。和民国相比,整整增加了51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又融汇成为我们伟大的一一中华民族!


三农新视界


民国的民族政策与划分问题,必须要分成两个时期来讨论。前后两个时期所秉持的理论内核存在本质区别。

这两个时期分别是:民国初年,以及蒋介石主政的国民政府时期。

民国初年,因为汉民族主义与继承清朝疆域的合法性之间有不相容性,民国政府不得已而打出“五族共和”的口号。

五族就是满、汉、蒙、回、藏五族。这里的回并不是指内地的汉回,而是指新疆的缠回。

这五族的划分是清朝的历史遗产。例如,下面这张承德避暑山庄的丽正门匾额,使用的五体文字,就对应着清朝的国民观念:

民国初年的“五族共和”口号,带有着权宜之计的特点。一个以汉民族主义起家的政权,显然不可能真正尊重少数民族国民。

1912年,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通过了《中国同盟会总章》,其中关于民族的问题,提出“实行种族同化”政策;蒋介石上台后,他将这种思想发挥到极致。

所谓的同化政策,实质上就是行大汉族主义之实。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指出,满、蒙、回、藏都是汉族的分支,都是宗族。换言之,国民政府不承认任何民族的划分。对于一些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苗夷,这些民族的势力不如民初五族,所以也从来不被视作是民族。

总而言之,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政策带有大汉族主义的特点。但是很显然,这种做法让蒋介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HuiNanHistory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相信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人人都会唱上两句。在大家的印象里,中国当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但是,56个民族的划分其实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在新中国之前的民国时期,中国对民族的划分并非是56个民族,而是五个民族。

武昌起义成功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短短两个月内,全国15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成立后的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以五色旗(红、白、黄、蓝、黑)为国旗。而这个五色旗中的五种颜色,代表的就是五族。

五族共和,指的是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和藏族(黑)五个民族。当时临时政府认为,中国是由这这五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他们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强调中国五大族群和谐共处,共建共和国。

为什么当时的革命者会将中国分为这五大民族呢?原因也很简单,其实是为了团结中国边疆地区,因为中国当时的民族不止五个,但大部分都位于传统汉地,并不具备多大影响力。

而位于内外蒙古的蒙古族,位于西北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当时将其统称为缠回,五族共和中的回族主要指的也是缠回),位于西藏的藏族,和刚刚被推翻的清朝统治者满族,在中国,尤其在边疆地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为了团结这些地区,因此提出了五族共和之说。

其实,最先提出五族概念的并非是革命者,而是由清末的立宪派。清末立宪派一直希望“化除满汉畛域”,“五族共和”,“五族大同”。因此,立宪派们纷纷宣传五头五族共和思想。

而清末革命党最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口号和排满思想比较狭隘,因为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口号来实行的话,意味着除了传统汉地,中国东北、新疆等边疆地区将有可能失去,这当然不可能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接受。

因此,这些革命党也逐渐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正式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并将五色旗定为国旗。

而且,中华民国是清朝的唯一合法继承者,他也理所应当的继承了清朝的所有遗产。因此,清朝的疆域自然也是中华民国的领土范围。在清朝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中,也明确了这一点。清廷退位,诏书中写道,

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五族之说其实主要指北洋军阀时期。到了常凯申的国民政府时期,五族之说逐渐被淡化,常凯申更在抗战期间所发布的《中国之命运》中认为,中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如其他满族、蒙古、回族、藏族等,是与汉族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因此,常凯申认为:“我五族在实质上本是整个的一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