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析第四十讲: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僖公十二年》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48年,周襄王四年期间的四件事:一是诸侯联合在卫国的楚丘建筑外城;二是黄国被楚国消灭;三是周襄王讨伐王子带,王子带失败而逃奔到齐国;四是管仲奉齐桓公之命让戎国与周襄王媾和。事情成功后,周襄王欲以上卿之礼嘉奖管仲,但管仲推辞了。上卿之礼是周王嘉奖各诸侯君主的,管仲只是齐国的大臣,如果接受上卿之礼,就是越位了。

《僖公十三年》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47年,周襄王五年期间的四件事:一是齐桓公派仲孙湫访问成周,主要商议王子带之事,可是仲孙湫并没有与周襄王谈论此事,回国后向齐桓公说假话;二是诸侯在咸地集会,商讨淮夷与杞国之事,以及周王室安定之事;三是诸侯联军到达成周,共同防卫;四是晋国接连发生饥荒,欲向秦国购买粮食,秦穆公经再三听取意见,决定向晋国输出粮食。

《僖公十四年》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46年,周襄王六年期间的四件事:一是诸侯联军在缘陵筑城,将杞国迁于此。二是鄫国的季姬回鲁国探亲,没有带儿子来朝见。三是晋国的沙鹿山崩塌。四是秦国发生饥荒,本想从晋国买进粮食,可是晋国却忘恩负义,不将粮食买给秦国。

《左传》解析第四十讲: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经】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夏,楚人灭黄。秋七月。冬十有二月丁丑,陈侯杵臼卒。

【传】十二年春,诸侯城卫楚丘之郛,惧狄难也。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

夏,楚灭黄。王以戎难故,讨王子带。

秋,王子带奔齐。

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xí)朋平戎于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让不忘其上。《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

《左传》解析第四十讲: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经】十有三年春,狄侵卫。夏四月,葬陈宣公。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秋九月,大雩。冬,公子友如齐。

【传】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事毕,不与王言。归,覆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夏,会于咸,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

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

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邳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左传》解析第四十讲: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郑。冬,蔡侯肝卒。

【传】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不书其人,有阙也。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

夏,遇于防,而使来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左传》解析第四十讲: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译文

十二年春季,诸侯在卫国的楚丘建筑外城,这是因为担心狄人来犯。黄人依靠诸侯和齐国和睦,不向楚国进贡,说:“从郢都到我国有九百里,楚国哪能危害我国?”

夏季,楚国就灭亡了黄国。周襄王由于戎人骚扰的缘故,讨伐王子带。

秋季,王子带逃亡到齐国。

冬季,齐桓公派遣管仲让戎人和周襄王讲和,派隰朋让戎人和晋国讲和。周襄王以上卿的礼节设宴招待管仲。管仲辞谢说:“陪臣是低贱的官员。现在有天子所任命的国氏、高氏在那里,如果他们按春秋两季接受天子的命令,又用什么礼节来待他们呢?陪臣谨请辞谢。”天子说:“舅父,我赞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这可以说是深厚而不能忘记的。去执行你的职务吧,不要违抗我的命令!”管仲最终还是接受了下卿的礼节而回国。君子说:“管氏世世代代受到祭祀是多么恰当啊!谦让而不忘记爵位比他高的上卿。《诗》说:‘和蔼平易的君子,就是神明所保佑的了。’”

《左传》解析第四十讲: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十三年春季,齐桓公派遣仲孙湫到成周聘问,同时要他说起王子带的事情。聘问完了,仲孙湫不和周襄王谈起王子带。回国,向齐桓公汇报说:“还不行。周襄王的怒气没有消除,恐怕要等十年了。不到十年周王是不会召他回去的。”

夏季,鲁僖公和齐桓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咸地会见,一则由于淮夷让杞国感到担心,同时也由于商量使周王朝安定。

秋季,为了戎人造成的祸难,诸侯派兵防守成周。齐国的仲孙湫也带领军队前去。

冬季,晋国再次发生饥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对子桑说:“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不报答我们,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离心以后再去讨伐,他没有群众就必然失败。”秦穆公对百里说:“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会在各国交替发生的。救援灾荒,周济邻国,这是正道。按正道办事会有福禄。”邳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进攻晋国。秦穆公说:“厌恶他们的国君,百姓有什么罪?”秦国就这样把粟米运送到晋国,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人们把这次运粮称为“泛舟之役”。

《左传》解析第四十讲: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十四年春季,诸侯在缘陵筑城而把杞都迁去。《春秋》没有记载筑城的是哪些国家,是由于文字有缺。鄫季姬回鲁国娘家,僖公发怒,留住她不准回去,这是因为鄫子不来朝见的缘故。

夏季,鄫季姬和鄫子在防地见面,要鄫子前来朝见。

秋季,八月初五日,沙鹿山崩塌。晋国的卜偃说:“一周年将会有大灾难,几乎要亡国。”

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患难谁来周济?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失掉了救援,必定灭亡。这就是那样的。”虢射说:“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要后悔的!”

《左传》解析第四十讲: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注释

1.郛:(fú扶)春秋战国时期指城圈外围的大城。《左传·隐公五年》:“伐宋,入其郛。”《左传·僖公十二年》:“城卫楚丘之郛。”《左传·襄公十五年》:“城成郛。”《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说文》:“郛,郭也。字亦作垺。”

2.郢:(Yǐng影)古邑名。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韩非子·初见秦第一》:“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说文》:“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在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北,楚武王自丹阳、今宜昌府归州徒此。

3.飨:(xiang响)通“享”。《诗·小雅·彤弓》:“钟鼓既没,一朝飨之。”《诗·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飨。”《诗·周颂·我将》:“既右飨之,我其夙夜。”《诗·鲁颂·閟宫》:“享以骍牺,是飨是宜。”《管子·形势》:“牺牷圭璧,不足以飨鬼神。”《左传·哀公十五年》:“子,周公之孙也,多飨大利,犹思不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王飨礼,命之宥。”《国语·周语上》:“神飨而民听。”《荀子·王制》:“宰爵知宾客祭祀飨食牺牲牢之数。”《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飨,受食亦曰飨。”这里用为祭祀先王和鬼神的宴席之意。

4.恺:(kǎi楷)《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庄子·天道》:“中心物恺。”《说文》:“恺,乐也。”这里用为和蔼平易之意。

《左传》解析第四十讲:僖公·僖公十二年、十三和十四年

5.杞:(qǐ企)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杞君是夏禹的后代。公元前445年为楚所灭。《管子·大匡》:“五年,宋伐杞。”《左传·桓公二年》:“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6.籴:(dí迪)买进粮食,与“粜”相对。《管子·治国》:“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左传·隐公六年》:“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广韵·锡韵》:“糴,市縠米。籴,俗。”按:今为“糴”的简化字。

8.阙:(jué缺)《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管子·轻重甲》:“而上无阙者,前无趋人。”《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吕氏春秋·任数》:“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列子·汤问》:“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玉篇·门部》:“阙,少也。”这里用为缺少之意。

9.鄫:(zēng增)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