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描述一下自己家鄉的美食,你會用哪一句?

古今譚


大家好,我是贛州人。咱們中國歷史悠久,美食文化也十分豐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美食。今天我就談談我家鄉的特色美食:

1、贛州信豐臍橙,果粒飽滿,美味多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2、月亮巴巴。薄,香,脆,酥

3、臘貨系列:香腸,臘肉,臘板鴨,臘翅膀,臘豬肝,臘鴨腎,臘鴨腿

4、米酒。在我所在的幾個村家家戶戶,都會做米酒。每年過年,年夜飯,米酒絕對是一道風景線。

好啦,就分享這些啦。

咱們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富強,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讓美食挑戰我們的舌尖,誰會贏呢?😜


麵條的生活日記


我的家鄉地處晉冀交匯之地,深受晉美食的影響,又由於是小麥的主產區,形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以麵食為主。

當給老人祝壽和給小孩過生日時,最不會缺的就是做一碗長壽麵。過去的人們做長壽麵,都是手工來擀,用一個長長的擀麵杖,在一個大的木製的長且寬的案板上來擀,做出的麵條的味道,現今是很難品嚐到了。

記得小時候,平時很少吃到細糧,但每當生日時,母親總會親手擀做一碗長壽麵,再放上個荷包蛋,慈祥地將長壽麵端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望著她的兒子狼吞虎嚥的吃著,並還會說,我兒子吃了長壽麵會長面百歲的。每當我想起這個場景,就深深感到母親的愛常常圍繞在我的心田。

往事如煙,許多的事情大都忘卻了,而母親給做的那碗長壽麵,卻至今難忘。

用一句話描述家鄉的美食,那就用一句話來描述一下那碗情真意切的長壽麵吧。

長長的長壽麵呀,你帶著母親的期望,在我長長的人生路上,給了我無限的溫暖和力量。

(圖片來自於網絡)



春日之虎


我是湖南湘西的,這麼多年一直在浙江廣東打拼。說實話,家鄉好吃的美食實在太多了,臘肉、臘腸、稻花魚、大頭酸菜、樅菌……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都在咽口水了😋。不過,我今天要說的是家鄉百姓每天早上必吃一碗的米粉。

家鄉縣城裡大街小巷見得最多的飲食生意大概就是粉面館了。我每次從外地回到老家,下車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迫不及待地撲進離我最近的米粉店,不是因為坐了那麼久車感到餓了,而是,人在異鄉時常魂牽夢繞的味道就在眼前了,豈能不立刻品嚐。

“老闆,來一碗粉。”

“好咧,寬粉哈是細粉。歹什麼臊子?”

“肥腸的細粉。”

就在老闆娘排碗下粉的時候,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走到灶臺前觀看,或許是被灶臺上一盆盆熱乎乎的臊子散發出的香味所吸引,臊子種類很豐富,有牛肉片、豬肉片、豬肉絲、肥腸、木耳、豬肺、豬蹄、排骨等等,炒得香噴噴的,看著就讓人食慾大增。下粉的底湯必然是大骨棒加某些香料熬製出的。寬的米粉,細的米粉,都是早早用水發好,泡得白白胖胖的。米粉煮好撈起放進湯碗裡,舀上一勺肥腸碼在米粉上,這還不算完,店裡還有一張長桌子,上面擺放著一盆盆的辣椒麵、剁辣椒、大頭酸菜、大蒜米、指兒根、蘿蔔酸菜……這些辣的,酸的調味菜隨自己喜好添加。我每樣都會加上一點,然後找個凳子坐下來,用筷子把粉和臊子和各種調料菜拌均勻,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米粉就可以開吃了。😛😛


那一場煙雨768


”待要吃好飯,圍著臨朐轉。”

臨朐雖然是縣級城市,但是隨著臨朐這幾年經濟的騰飛,臨朐縣的美食也名揚天下。尢其是臨朐煎餅聞名全國。

我小時候,母親都是手工攤煎餅,先將大約三十斤玉米拿到村頭的石碾上碾成小塊狀,將三分之二兌上水浸泡半天,留下三分之一,用開水燙熟,然後兩者摻合攪拌均勻,傍晚,由母親帶領,我們姐妹四個輪流上陣,用石磨磨成糊糊狀,煎餅的食材就算準備好了,叫做”煎餅糊子”。

第二天一大早,我還沒起床,煎餅的香味瀰漫著整個院落,並且伴隨著裊裊炊煙飄向村子的上空,我知道母親又早起攤煎餅了。禁不住誘惑,立即穿衣起床,捲起一個煎餅,甩開嘴吧吃了起來,又薄又酥又軟,酸中帶甜,香味十足,百吃不厭,連續吃了三個肚子還沒覺得飽……

光陰壬冉,四十多年的蒼桑鉅變,臨朐煎餅已站穩了市場,現在市場上的煎餅豐富多彩,名目繁多,大多都機器製作的,吃著勁道可口。卻沒有當年母親手工攤得煎餅的味道了。


落英鄉間


舌尖上的雲南!

我的家鄉在雲南,雲南美食真的是多不勝數!各種特色美食,各種奇葩吃法,各種奇葩名字!

最出名的要數過橋米線,很多沒到過雲南的外省人其實都沒有吃過真正的過橋米線,也不知道它為什麼叫過橋米線!它有歷史典故,以前讀書的書生都要求取功名,很刻苦的唸書,有一位書生,他媳婦每天給他送飯都要經過一座橋,每次路途有點遠,把飯菜送到那裡時,幾乎飯菜都是涼的,有一次,他媳婦送過去的時候,在橋上不小心把飯菜提倒了,飯菜灑了一地,她慌忙把還能吃的飯菜全收拾起來放在了一起,旁邊還有一鍋湯沒事,她就全部把那些菜倒在了湯裡,依舊提過去,想著勉強讓她丈夫吃完,不餓肚子,誰知道,到了那裡,他丈夫一吃,食物還是熱乎乎的,而且味道特別的美,後來慢慢的她回去研究了下,既然這樣,味道還好,還能保持溫度,慢慢的就演變出了今天雲南特產過橋米線的由來,成為了一個美談!過橋米線裡的米線都是特殊的大米烹製而成,吃到嘴裡特別潤滑,一鍋高湯也是用肉,大骨精心熬製的骨頭湯,配菜很多,葷菜,素材,每樣分量不大,但數量特別多,可以多達一大桌子,吃的時候,高湯溫度特別高,先把肉類,葷菜倒進去,再倒素菜,最後放米線,讓它們燙一會,就可以吃了,味道特別美味!吃一次,回味無窮!來雲南旅遊最不能錯過的就是雲南過橋米線!

殺豬飯,土八碗,雲南民族習慣,過年以前都家家戶戶,殺年豬,都會請親戚鄰居聚聚,吃頓飯,豬是自己家純糧食餵養,不味飼料的豬兒,味道特別鮮美!一頓殺豬飯特別鮮美,原材料全是原汁原味,擺盤也比較特色在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吃得到!

竹蟲,蜂蛹,都是一類型食物,用油一炸,那滋味脆爽!都是蛋白質特別豐富,也來得不容易的,竹蟲是從竹子裡破出來的,數量特別少,一小份得找好多地,當然價格也昂貴。

雲南紅河哈尼族的長街宴,特色得很,每年節日,家家戶戶把家裡的美食做好,端出來,放在門口長桌上,從街頭到街尾的流水席,味道都是一等一的美,光一個石屏的豆腐,都特別有特色,那邊有一口特殊的井,井裡的水帶有一種特殊的礦物質,石屏豆腐只有用那口井水裡的水點出來的才是最正宗,最好吃的!

雲南珍惜動植物特別多,特別豐富,雲南的那些野味,特別美味,野豬,野兔,等,蘑菇,野菜都是一大特色,每到雨水季,蘑菇季節,各種野生的蘑菇特別鮮美,很多省外的朋友甚至不知道我們說得蘑菇,菌子是什麼!

宣威火腿,雲南省著名地方特產之一,因產於宣威而得名,它的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故常稱“雲腿”。

騰衝炒餌塊,又叫“大救駕”也是有歷史典故,宜良烤鴨,和北京烤鴨其名,大理洱海魚,撫仙湖的銅鍋魚等等等等

雲南的美食千千萬,來雲南不償下這些正宗的美食,都不要說到過雲南!只有到雲南一一品嚐,才能真正感受舌尖上的雲南!








蓓小魚


家鄉的炊煙

我的故鄉是一個小山村,四周環山,山上是茂密的樹木,人們都住在山溝中,門前屋後也都是樹,到了夏天,濃密的樹枝遮住了視線,即便是相鄰而居也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要想串個門,出門要繞幾道陡坡小路才到對方家,也不容易。那時人們之間溝通傳話基本靠吼,各自站在自家場院邊大聲吆喝,隔空對話,談話內容全村人都能聽見,這也是坦誠樸實的家鄉特色之一,最讓我難忘的還是那嫋嫋的炊煙,那濃濃的柴火味…… 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夏天的早晨,天剛微微亮,男人們便牽了牛,扛上犁去耕地,女人們開始灑掃庭院,生火做飯,家家戶戶的炊煙穿透濃密的樹枝嫋嫋升起,剛才還在屋頂上嘰嘰喳喳、喜笑打鬧的各種鳥兒不得不遠走高飛,暫時飛離了農家的那一頂頂小屋。有的是濃濃的黃煙,那家人燒的是秸稈、樹葉等爛柴,這種柴火力小,不經燒易熄火,常常要有一個人坐在灶臺邊燒火,這種柴火也很容易捂煙,如果再加上沒涼幹或是潮溼的爛柴,廚房煙不往外散,做飯的人被煙燻得直流淚,做頓飯真是又煙又嗆很不容易。有的是輕薄的青煙,這家人燒的是樹枝或樹幹劈成的硬柴,火力大,不易熄火,而且煙少,只要點著火上柴,就自個燃燒,省人工,這是柴火中最受歡迎的。在地裡勞作的人只要看見自家廚房煙囪不冒煙了,就知道早飯做好了,該回家吃飯了,那時還有個喊飯特色。飯做好了會讓孩子站在院壩邊喊家人回來吃飯,小孩脆脆地拖長聲喊到爸爸、媽媽,吃飯啦。”對面地裡幹活的人總會準確地判斷出那個是自家孩子在喊自己,並很幸福地也拖著長腔洪亮地應到“哦,曉得了。”喊吃飯是我們小孩子之間的比賽,也是各家女主人間的比賽,孩子們比誰的聲音脆亮,女主人比誰手腳麻利,做飯快,記得小時候我早晨一睜眼就催著母親趕緊做飯,為了讓母親做得更快,我勤快地幫著幫著砍柴燒水,洗菜,煙熏火燎地,臉上抹滿鍋灰,這我都顧不得,只想著快點做好,我要去搶第一個喊飯的。我不停地催問母親“我叫爸爸回來吃飯?母親說再等會。”這樣催問幾次,母親才說去吧。我幾乎會跳起來跑到院壩邊去喊,那心情象領賞了一樣美,如果能搶到全寨第一個喊,我要自豪好幾天呢。多少年過去了,每每回想起這場景,還是讓我感到踏實,溫暖和幸福。 家家戶戶開始做飯,慢慢升騰的炊煙匯聚在故鄉那條深長的溝壑上空,久久不願離去,在潮溼的空氣和氣壓的作用下,形成了似霧非霧的一大團灰濛濛的霧雲。這一大塊“人造”霧雲,天氣好的時候,一小時左右就散了。如果天氣不好,它會呆很長時間,早飯煙還沒散去,中午炊煙又起,整個山村一整天都瀰漫著各種柴火煙味,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家鄉味道。


荒冢男鬼


豬肉燉粉條子,我一說你就能感受到東北人那種豪邁的氣魄。你就能感覺到東北人對飲食的追求。豬肉燉粉條子,這道菜吃我們小時候是長大了,外地來朋友的時候也會極力推薦的一道具有東北特色的名菜。

我是七零後的人,小時候一到冬天,家家都把養的肥胖的大肥豬在冬天裡殺掉,我們叫年豬。然後媽媽把那些五花三層的肉切成肉塊。再把用我們當地的土豆做成的粉條和大白菜。放到一個鍋裡面去燉。那味道別提有多讓人解饞了。反正現在只要是外地來人,我們都願意點這道菜。目的就是讓他們嚐嚐我們東北的最正規的菜餚。



伊春美食美客


我小時候在商丘長大,那時候最流行的小吃調涼皮,炎熱的夏天,走幾步路就滿頭大汗,在步行街坐下來吃一碗調涼皮,冰冰涼涼的麵皮加上芝麻醬濃郁厚重的味道還有黃瓜絲脆脆甜甜,真是人間美味,如果肚子餓的話,旁邊就是買燒餅的,在來上一個沾滿芝麻的燒餅,保證你吃了還想吃。不止這些,還有油炸毛蛋,白吉饃,羊肉燴麵,娃娃魚兒。。。。現在遠嫁他鄉,在外面雖然能找到相同名字的美食,但味道卻相差甚遠,就更想念故鄉的味道了


安H寧


群英薈萃,食之我味。

其實很多老家的美食,都是小時候最愛吃的味道,現在吃多了他鄉菜,反倒覺得老家的菜沒以前好吃了,可卻特別懷念起來。特別是每逢過年走親戚,做年夜飯,這都是最懷念的味道。或許,老家的美食,早已上升到一種情感的寄託,而不只是一味美食。



歸鄉日記


我雖然是漢族但我出生成長在延邊朝鮮族地區,所以朝鮮族飲食文化和漢族飲食文化交織在一起,很有地域特殊,對外地人來講可能吃不習慣冷麵,但是對我來說炎熱的夏天如果來上一碗朝鮮族冷麵涼涼,酸酸,甜甜,吃上一口真叫爽到全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