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百里將軍為何沒有兵權?

芳緋文學


在清朝末年的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的中國學生中,有三個人被稱之為“中國三傑”,他們分別是

蔣百里、蔡鍔、張孝準

後來,三人回國後,蔡鍔投身軍旅,張孝準踏上政途,蔣百里選擇教書。或許,正是因為這次選擇,奠定了他們三人此後不同的命運。

蔣百里在回國後,先是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擔任校長,當時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學制最正規的一所軍事學府。

蔣百里在擔任校長的那刻就立下志願,要為中國打造出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新式軍隊。

但可惜的是,當時正處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所謂的政府也就是個空架子,大家都忙著打地盤、搞錢和擴充軍隊,藉以發展自己的勢力,哪裡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國家的國防建設啊?



在那些軍閥眼裡,蔣百里的想法不切實際又危險,因為蔣百里從來不為誰賣命,而是為國效力,力求國家獨立,民族富強。如果他們把自己的軍隊交給蔣百里來指揮,到時候他們的軍隊會不會變成傳說中革命軍,軍閥們實在不敢打包票,所以自然不願意讓蔣百里來實際掌軍。

與此同時,蔣百里對於那些舊軍人,也是非常看不慣,更不願意帶他們,他更希望能夠教出一批新時代的軍人,所以更多時候,他主要是從事軍事教育的工作,以及為國家國防做宏觀劃歸和佈局,這也是他給自己的定位。

換句話說,蔣百里並不像蔡鍔一樣,直接投身軍旅,從一個低級軍官一步步爬到總督的位置,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參謀的職務,是戰略層面的規劃,因此他也就沒必要特意去掌握軍隊,畢竟術業有專攻。

更何況蔣百里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與胡適、徐志摩並肩的文人才子,讓他親自上前線帶兵打仗,就好比強迫張良去幹曹參、韓信該做的事情

,實在有些強人所難和不倫不類,相信任何一個執政官,都不會去幹這樣的一件事情。



也正因為此,此後三十餘年,蔣百里先後被趙爾巽、段祺瑞、袁世凱、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等聘為參謀長或顧問,只是充當高級幕僚,為他們構建國防出謀劃策,並沒有親自指揮過一次戰役。他的蓋棺定位,也是軍事學家,而非軍事家。

最後,蔣百里最出名的軍事理論,就是他在1937年出版的軍事論著集《國防論》,在這本書中,他詳細闡述了和日本作戰的戰略規劃,總結起來主要有這樣三點:

一是化日軍後方為前方,使其無暇消化佔領區,即大力發展敵後抗日根據地;二是主動出擊上海日軍,將日軍主力進攻路線由南北路線改為東西路線,然後利用中西部山地與湖沼地利,抵消日軍兵器訓練方面的優勢;三是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稜線,即湖南、四川交界處,和日軍打持久戰。

後來,中日的戰爭發展,恰恰就是按照他的預料在進行,也反映了他對兩國實力與戰略態勢的準確把握。但可惜的是,蔣百里卻沒有看到自己的理論變成現實。1938年10月,蔣百里病逝於廣西宜山,國民黨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等到抗日戰爭勝利後,蔣百里的生前至交竺可楨特意到其墳前大哭道:“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國戰勝矣!”一時眾人泣不成聲。


我是趙帥鍋


蔣百里,字方震,1882年生,早年曾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在三百餘名各國學員中,畢業考核獲得全校第一名。蔣百里回國後數月,政府又派其到德國繼續深造學習,並出任德軍第七軍實習連長,學習期間,各項成績優異,受到德國同行們的欽佩,並受到時任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興登堡元帥的召見和讚譽。
1912年,總統袁世凱任命蔣百里為當時最高軍事學府保定軍官學校校長,並授予少將軍銜。在蔣百里的精心教育和培養下,保定軍校共培養出1600多位將軍和軍事統帥。如:孫傳芳、吳佩孚、李濟深、蔣介石、葉挺、白崇禧、薛嶽、鄧演達、董振堂、唐生智、錢大鈞等等。
蔣百里將軍在1923年就預言日本必將侵略中國,中國必將勝利。1937年出版了著名的軍事著作《國防論》,書中闡述了應全面抗戰,將敵後變成前線,不使敵寇有消化佔領區的機會與時間;吸引敵寇沿長江沿線作戰,目的是利用南方的山嶺和湖澤遲滯敵軍,抵消我方武器上的不足;號召以空間換時間,進行持久戰,並對戰爭的走向進行了準確的預測。正因如此,蔣百里將軍被稱為是二十世紀的上半葉最著名的兵學家和戰略家之一。
然而,蔣百里將軍有著如此高深的軍事造詣和理論功底,蔣介石為何不不授予他兵權呢?
主要原因是:
  • 蔣百里將軍是蔣介石保定軍官學校時的老師,若出現某種問題,說重了也不好,說輕了也不是,不好駕馭。
  • 蔣百里將軍歷來不主張內戰,抗戰前,蔣介石是用兵圍剿紅軍蘇區,此時就是給他兵權,蔣百里將軍也不一定接受。
  • 抗戰剛開始時,蔣百里將軍擔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職務,主要從事戰略方面的調查、研究,併為蔣介石提供建議和良策。
  • 蔣百里將軍是民主人士,不是國民黨員。
  • 如果給予蔣百里將軍兵權,若其有二心,聯合其它掌握兵權的學生進行倒蔣,那是很容易的,這也是蔣介石最顧忌的。
  • 蔣百里將軍去世較早,抗戰的第二年即1938年就去世了。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國軍最有"智慧"的將軍,為何沒有一線帶兵經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蔣百里開始成了國軍中最有"智慧"的將軍,可是,這個將軍,從來沒有一線帶兵經驗,一生中長期擔任了軍校校長、政府參議等職位,他不是軍事指揮家,而是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

蔣百里在近代軍事上的貢獻,其實更多是把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訓練方法帶回中國,從這個角度說,蔣百里的歷史作用與蔡鍔、閻錫山等師兄弟差不多。可是,閻錫山有建設山西37年的功績,蔡鍔有護國運動再造共和之功。相比之下,蔣百里好像什麼也沒有。

哦,也不是啥也沒有,他後來加入了國民黨。

可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軍事技能,主要來自於蘇聯。國民黨的軍事技能,基本來自於蘇聯援助的黃埔軍校。共產黨的軍事技能,除了來自於黃埔來自於戰場經驗總結會形成的紅軍大學和抗日軍政大學,也就是"紅埔軍校"。

所以,硬要說蔣百里在軍事教育上貢獻巨大,其實並不客觀。

不僅如此,蔣百里在軍事理論上,貌似也沒有太大創舉。

蔣百里的軍事著作,總共才有一本論文集《國防論》,總字數才10萬字。同時期的國民黨軍事理論研究者如陳誠、如白崇禧,都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而抗日戰爭真正的綱領性文件,是七天七夜寫出來的《論持久戰》,總字數5萬多。蔣百里的軍事著述,與其說是軍事理論研究的結果,不如說是軍校文人一時技癢寫下的軍事隨筆。

世人傳言的蔣百里三大論點,第一條,全面抗戰化後方為前方;第二條,主動出擊,把日軍進攻方向南北方向變成東西方向,構築洛陽襄陽和衡陽的三陽線;第三條,以空間換時間,實行持久戰。其實這些觀點,都是在蔣百里死後才出現了,蔣百里最為珍視的《國防論》,對這些問題隻字未提。

所以,蔣百里的構想抗日戰爭方略,其實更多是國民黨有意製造的神話故事。

蔣百里一生,基本上保持了一個文人的狀態,辦教育、寫文章。就連蔣百里死後的悼念詞,也基本來自於平常交往的那些文人墨客。

如黃炎培給他寫的輓聯是"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嗟君歷盡塵海風波,其才略至戰時始顯;一箇中國人,來寫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後結晶文字,有光芒使敵膽為寒。"

再如邵力子寫的輓聯是:"合萬語為一言,信中國必有辦法;打敗仗也還可,對日本切勿言和。"

再如章士釗寫的輓聯是:"文節先生宜水東,千年又致蔣山傭。談兵稍帶儒酸氣,入世偏留狷介風。

名近士元身得老,論同景略遇終窮。知君最是梁夫子,苦憶端州笑語融。"

蔣百里當過袁世凱的參議、黎元洪的顧問、吳佩孚的總參謀長、還當過常隊長的特使。說重一點,他是一個軍事參謀,輕一點說,這就是一個懂軍事的秘書。

真正的軍事家,應該是有要麼有《論持久戰》那樣的戰略構想,要麼有《合同戰術》那樣的戰術推廣辦法,再不濟制定過幾個像樣的作戰計劃。可是,蔣百里都沒有,蔣百里只是講過"中日必有一戰""中國一定有辦法"之類的無法辨認真假的話,很難說有系統的軍事思想。反觀劉帥,寫下了190萬字的軍事著作,那才是真正的牛人。

國民黨實在沒得吹了,蔣百里都能吹出花來,這大概是近代軍史上的的最大笑話了。


歷史知事


蔣百里(1882-1938),男,名方震,1882年出生,浙江海寧人 ,是清末秀才、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蔣百里早年常讀《普天忠憤集》,1901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1906年留學德國,回國先後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及代理陸軍大學校長。1912年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13年,任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1937年出版了軍事論著集《國防論》,是國民黨將領中的第一人。並在日後一定程度的影響了白崇禧等人。1938年11月4日,蔣百里病逝於廣西宜山(今廣西河池市宜州區)。


讀書是福


兵權?蔣介石沒有殺他就謝天謝地了,蔣百里就任的是北洋政府的保定軍校校長,1925年曾經是直係軍閥吳佩孚的參謀長 ,後來又成為“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在江南主要打的就是這兩個軍閥,等於說蔣百里是北伐軍的大敵。

更正一下,百里是這位蔣先生的字,大名才是方震,即蔣方震字百里,許多答友想當然地搞反了。



這還不算,作為北洋一脈的重要人物,蔣百里還曾經以老師的身份,在1927年指導保定一期的唐生智反桂(彼時桂系把持南京政權),1929年又起兵反蔣,是湘軍唐生智倒臺前的主要幕僚,兵敗後被捕入獄。蔣介石之所以沒有殺他,一是清望,二是名望,三是同鄉,四是惜才,其實這都不是主要的。

關鍵在於蔣百里只是軍事教育家、軍事思想家,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家。他輔佐孫傳芳大敗,輔佐唐生智先敗於白崇禧,再敗於蔣介石,事實勝於雄辯。



這也是蔣介石不授予其兵權的第一個原因,具有一定戰略思想頭腦不代表就能成為優秀的軍隊統帥 ,蔣百里也確實沒有獨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役,若用“紙上談兵”這四個字又顯不尊重先輩,事實是,他更合適於做一名高參,而不是統兵一方的大員,蔣介石也確實這麼做了,二蔣和解後委任其為“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議”。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蔣介石出資,囑蔣百里以其私人代表身份赴日本考察遊歷,他帶回了中日必有一戰的結論,為國民政府備戰爭取了時間。



第二個原因,在黃埔系將領還沒有成長起來之前,保定系軍官團是國民黨軍隊上層的重要成分,如果第二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被授予重要軍職,這些將領們到底該聽哪個蔣校長的?考慮到他曾經反對過蔣介石的經歷,黃埔軍校校長是不得不防的。

八大金剛裡顧祝同、劉峙、陳誠、張治中、錢大鈞、陳繼承都算是蔣百里的學生,一旦有了異心,你叫蔣介石如何是好?在軍隊將領控制這個層面上,蔣介石是非常看重的,他悍然殺害黃埔軍校教育長鄧演達,就是擔心黃埔學生出現兩個陣營,那他的軍隊就亂套了,蔣百里依然。



抗戰爆發後,陸軍大學由南京內遷(1932年自北平遷來)四川,由於成都人滿為患且距離戰場過遠,又決定遷往黔桂交界的廣西宜山,蔣介石為專心指揮戰事辭掉了一切兼職,1938年10月任命蔣百里為陸軍大學代校長,掌管這所當時中國的最高軍事學府,這也是蔣百里最合適的位置,不料天妒英才,僅一個月後蔣百里便病逝了。

蔣百里生前與蔣介石最後一次晤談時,提出了在中國第二地理稜線與日軍對峙的構想,並認為應以湖南為重點地域,這是他對所著《國防論》的實時補充,蔣介石也確實聽進去了,一直在湖南佈署重兵,這也是蔣百里先生對抗日戰爭所做的最後一次貢獻。



陸軍中將,追晉陸軍上將,“中國三個半軍事家”的版本很多,客觀地說,不太認可蔣百里先生上榜,軍事理論婓然,軍事實踐幾無。


度度狼gg


與其稱他為蔣百里上將,不如稱他為蔣百里教授

他實際上更擅長軍事教育或軍事研究,而不是軍事謀略,更不是直接領兵。

即使是作為“軍師”,蔣百里先後追隨的幾位“主公”蔡鍔、孫傳芳、唐生智等,也只有蔡鍔成功了。這似乎都更加證明,蔣百里可能更適合在紙上談兵。

蔣百里一家

名頭山響,被稱為“一個人連續兩次打敗整個日本陸軍”的上將

蔣百里如今有著與其實力不太相稱的巨大名聲。除了他本身的確具備一定的戰略眼光外,還和他與日本天皇、袁世凱、段祺瑞、蔡鍔、唐生智、蔣介石、張學良等人的特定關聯有關。

被袁世凱任命為保定軍校校長後,蔣百里當著全體學生的面開槍自殺,來抗議段祺瑞等北洋要人在軍校事務上的掣肘,所幸大難不死;他曾和蔡鍔一起,以第一、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並從天皇手中接過御賜的佩劍,這就是所謂“第一次打敗整個日軍陸軍”。

所謂第二次打敗整個日本陸軍,無非是他在1937年發表的《國防論》中,提出了“彼(日本)利速戰,我恃之以久;彼之武力在第一線,我置之第二線”、“國民總動員”等指導抗戰的戰略思想,在幫助中國打敗日本可能也多少起了點作用吧。

如今,蔣百里的幾句話還廣為流傳:其一為“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它(日本)講和”,其二為他寫在《國防論》扉頁上的話: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1938年,身為陸軍大學校長的蔣百里將軍,在廣西病逝,被國民政府軍委會追贈為陸軍上將。

輔誰誰倒,一個理論水平嚴重高於實戰水平的“不合時宜”的“軍師”

在高參或者軍事顧問任上,蔣百里的運氣實在不算太好。除了輔佐老同學蔡鍔取得了護國戰爭的勝利,此前此後他先後擔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吳佩孚、日軍陸士的小師弟孫傳芳、學生唐生智的軍事參議或軍事顧問,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

當然,在浩浩蕩蕩的趨勢面前,一個人縱然再有軍事才華,也會被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碾成齏粉。更何況蔣百里的軍事才華,還不表現在實戰上呢。

在革命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背景下,他選擇輔佐的“主公”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們,無不是逆流而動的舊軍閥,連這種敏感性都不具備的蔣百里,即使有萬千才華也決然發揮不出來。這才是他失敗的根源。

蔣百里之女蔣英

這也並不是說蔣百里就沒看準的時候。據蔣百里將軍的女兒蔣英回憶,1936年12月16日,蔣百里對張學良說,“你在這的兵多,要打的話你會打勝,但是空中呢,你有多少飛機?一架也沒有,他們(南京)就會轟炸你,我勸你絕對不要打。”

綜合來看,沒兵權的蔣百里,也許對他個人甚至對國家都是好事

從蔣百里的經歷來看,如果他取得了兵權,可能世間也不過又多了一個“敗軍之將”;

而沒兵權的他,則能在日軍、德國等遊歷求學基礎上而形成的先進的軍事理念,再加上能從容地站在戰爭之外看戰爭,才讓他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持久抗戰、全員抗戰的戰略思想,可能這也是幸事吧。


我是@司馬砸光,敬請關注


司馬砸光


這個現象挺正常的,不必做太多的詮釋。

蔣百里本就是學者型的軍人,文化造詣非常深,曾經出過著作《文藝復興史》。

在軍事領域,他最喜愛、得心應手的並不是帶兵,而是:作為軍事學家和軍事教育家發揮作用。他的主業和強項是在這個領域,當總參議、軍事顧問、軍校校長(保定軍校、陸軍大學),在軍事謀略領域著書立說(《國防論》……),為持久抗戰建言獻策,而不是直接充當軍事將領,指揮大軍衝鋒陷陣。

蔣百里從登上中國軍事舞臺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以軍事幕僚、軍事教育家、軍事戰略研究家的身份展現風姿,也就無所謂“有沒有兵權”。

試想,假如蔣百里的主業是頻頻領兵作戰,世間多了一個將領,卻少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傑出軍事謀略家,豈不是更遺憾?

既是如此,網民們就無需納悶蔣百里為何“沒有兵權”。

軍事家不必都是指揮員,在戰略運籌、軍事研究、軍事人才培養等領域,同樣是軍事家的大舞臺。

例如,提到張治中將軍,人們談得較多的是領兵打仗的一面(32年淞滬抗戰、37年淞滬會戰……),其實,張治中在看不見的戰線——黃埔軍校軍事人才的培育方面,長期做了許許多多的工作,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俗稱黃埔軍校)教育長(也就是常務校長)長達九年,為全面抗戰輸送很多人才,軍事教育方面的功勞非常大,甚至超過他作為將領的一面。


曉帆輕舟


蔣百里(1882年—1938年),名方震,字百里,以字行,浙江省杭州府海寧州硤石鎮(今嘉興市海寧市硤石鎮)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蔣百里可以說是近代一個軍事奇才,也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對日作戰計劃的設計者。這樣一個軍事家,如果擁有兵權,在抗擊日本的侵略上,可能效果會不一樣。但作為國民黨的最高統治者蔣介石,他從自身的權力考慮,他是不會將兵權交給蔣百里的。

1、蔣百里人脈廣,曾經為軍閥統領作軍事參謀和顧問,比如袁世凱,黎元洪 ,吳佩孚,孫傳芳等。他在軍閥中影響力大,蔣介石從鞏固自身統治的角度出發,當然不會把兵權交給他,從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蔣介石擅長的是搞權力之間的制衡,不讓那一派獨大,讓後最高權利歸自己掌握。

2、蔣百里的一些言論也使蔣介石感到氣憤,曾經收押過蔣百里,後來在國民黨元老的奔走下,蔣介石最終才釋放蔣百里,所以當然也不會讓他掌握兵權。比如,1931年,老蔣命令隱秘槍殺鄧演達,引起蔣百里無限傷感,“跟隨孫中山先生的鄧演達昨日已被殺戮,不知明日是否輪到我?如今世道是無理可言的。”因此話,蔣百里為蔣介石所忌恨。於是蔣介石將其收押。眾所周知,蔣介石可不是一個大氣的人,雖然後來在李本源、唐天如、陳銘樞等國民黨元老四方奔波下,蔣介石最後釋放了蔣百里,所以更不會重用蔣百里了。


穿過歷史的迷霧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他的時代過去了,孫傳芳、吳佩孚、段祺瑞都沒有;第二、蔣百里本身就打仗不行,且長期與蔣作戰。

蔣百里是一位軍事教育家、軍事理論家,他確實有很強的戰略眼光,保定軍校培養的學生除了政治信念缺乏外,軍事技能、戰略眼光整體確實高於其他地方。

但不可否認蔣百里長時間與國民黨心不在一塊;且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一般。

1、北洋時代過去

大時代的變動,如果不隨時代選擇,就會被拋棄。開府洛陽的吳秀才,北洋三傑的段祺瑞,東南五省的孫傳芳都曾經叱吒風雲,擁兵數十萬。在南京國府確立後,都如過眼雲煙,身邊再無兵馬。

(先後做過吳佩孚、孫傳芳的參謀)

如果選擇到了南京國府陣營就會好一些,魏益三、鄒作華、石友三就依然有兵將地盤。

護國戰爭中做蔡鍔的參謀,黎元洪時代任高級顧問,在搞了數年文化學術後,出山擔任吳佩孚、孫傳芳的參謀長與國民革命軍作戰。這自然難以引發北伐軍的好感。

2、軍事能力確實一般

軍事理論家的蔣百里在作戰中表現並不突出,做吳佩孚的參謀長,並無顯著政績;之後做孫傳芳的參謀長,被北伐軍連連擊敗。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他救了老鄉、學生的陳儀。

在之後擔任唐生智的餐謀長,兩次起兵,均以失敗告終。

(軍事能力確實一般)

這兩大原因很難讓給以兵權。其實文人氣太重的人就不適合掌握軍權。但研究參謀確實有優勢,他去日本、歐洲的調研成果確實是優秀的決策資料。

(好的決策資料)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國軍將領中有兵權的,基本上分兩種,一種是帶資入股的地方軍閥部隊的將領,他們在歸順國民政府之前,自己本身就是有軍隊的,而且後面能一直保得住自己的軍隊,那麼他們就一直有兵權;第二種就是中央軍中加入國民政府比較早的保定軍校畢業生,以及後來的天子門生,也就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而中央軍中自立比較深的保定軍校的畢業生,多數都是蔣百里的門生。

當然,除了這兩種人,也有些人能夠意外的得到兵權,比如黃百韜,本身並不是黃埔系學生,原本是張宗昌手下的低級軍官,但是因為他後來在皖南事變時,協助顧祝同策劃皖南事變,得到了顧祝同的信任,所以他也得到了國軍統帥部的重用,獲得了外放機會,直接帶領部隊,有了兵權,到淮海戰役時已經是主力兵團的司令官。

蔣百里的情況跟這些人都不一樣。他早年畢業於日本,又曾受袁世凱賞識,在保定軍校擔任過校長,所以資歷很深,名氣很大,保定軍校的畢業生也都要尊稱他一聲校長。但相比之下,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曾經先後擔任過吳佩孚、孫傳芳和唐生智的參謀長,前兩位是北伐的主要對象,唐生智兩次起兵反對南京政府,和中央軍打仗。而唐生智在當時人的眼裡,也算是他在保定軍校的得意門生。

也就是說,在軍閥軍隊裡,他本身也是擔任參謀工作的,並不直接掌握軍隊,所以他並不是那種能夠帶資入股的軍閥部隊的將領。而且,他和中央軍一直都是對手,他輔佐過的幾位都和中央軍打過仗,所以他也不可能在中央軍中得到實權。他也不可能像黃百韜一樣,給中央軍的八大金剛何應欽、顧祝同那些人當小弟,自然也不可能得到信任。

從能力來說,蔣百里雖然名氣很大,但是他輔佐過的幾位,無論是吳佩孚還是孫傳芳,或者是唐生智,都被中央軍打敗了。所以,他或許具備某些方面的戰略策劃能力,但是具體到戰役戰術指揮層面,他顯然並不擅長,因為這是需要在大量的戰爭中去積累的,光靠在學校接受的軍事教育是不夠的。所以,他在當時人眼裡,也不是一個適合帶兵的人,只是資歷比較深,名氣比較大,比較受人尊敬而已。

抗戰爆發之後,因為各地開始大量擴軍,軍官一時不足使用,所以也有一些軍校的教師或者長期擔任參謀工作的軍官也得到了直接擔任部隊主官的機會。但總體來說,多數表現不好,或者是應變能力不足,或者是對部隊掌握不住,甚至有人被嚇哭了的。比如宋瑞珂在棗宜會戰時奉命反攻宜昌,他手下一個長期擔任參謀的團長看到日軍炮火猛烈,自己手下的戰士死傷枕藉,就嚇哭了,宋瑞珂只好反過來去安慰他。

雖然當時不少人都評價蔣百里是國內少有的幾個符合軍事家的標準的人之一,但其實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他的名氣比他的能力要大很多。至於他推斷日軍將從華北開始侵華戰爭,以及勸國軍統帥部注意對湖南的經營,將來可以在湖南與日軍拉鋸,其實也並不能算是什麼特別重大的軍事貢獻,至少離軍事家的標準還有一些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