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在莫斯科城下失利後馬上開始全國動員,是否能夠在1942年成功奪取蘇聯巴庫油田?

肖含6


首先我們來簡單分析下德軍在東線前兩年的進攻行動,東線戰場在1941年和1942年的戰爭進程有的很高的相似度,德軍在進攻初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都是在衝向目標的最後一步功虧一簣,徹底失敗。這絕非是偶然的因素,而應該在很深的層次尋求原因。蘇聯軍隊最大的優勢就是有著驚人的恢復能力,即便在1941年那樣的慘重損失下,蘇聯軍隊的總數都沒有明顯下降,而且反而增加了,這意味著蘇聯軍隊的戰鬥力並沒有遭到致命的削弱。反觀德軍,由於擁有戰略主動權和軍隊素質上的優勢,在初期總能贏取勝利,甚至是決定性的勝利,但是隨著進攻的持續,德軍的實力其實是在不斷的下降中,德軍無法做到迅速補充進攻中的損失,所以隨著進攻的持續,德軍的戰鬥力呈不斷下降的趨勢,1941年底東線德軍的整體戰鬥力只有戰前的50-60%,1942年則更加嚴重,德軍無法保持持續的強大進攻能力,而蘇聯軍隊卻始終保持著足夠的實力,在加上德軍在戰略指揮上的嚴重失誤,德軍的失敗也就理所當然了。



所以德軍要想在東線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就必須全面加強對東線德軍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全面的動員行動將不可避免,必須為東線提供充足的兵員補充和武器裝備的補給,維持德軍的進攻能力。東線戰場中決定性的兵種就是裝甲兵,而裝甲兵作戰的主要武器就是坦克,坦克的產量將對戰爭的結局產生關鍵性的影響。蘇聯在1942年開始全面加速坦克的生產,前半年生產了11000輛坦克,後半年則增加到13000輛,整個1942 年坦克的產量高達24000輛,而蘇軍在1941後半年的坦克產量只有4700輛,也就是說蘇軍在1942年將多投入20000輛坦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蘇軍在1942年春季在哈爾科夫和克里木遭到嚴重的損失後仍舊可以重建軍隊,甚至額外的組建了具備強大突擊能力的坦克集團軍。反觀德軍在1942年的坦克產量反而低於1941年,整個1942年的坦克產量只有2300輛,坦克生產根本無法補充前線的損失,更不用說像蘇軍那樣再組建新的坦克部隊了。


1942年在關鍵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這兩支重兵集團軍已經失去了進攻能力,理論上來說,這兩個集團軍轄有大量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具備很強的機動作戰能力,但是在蘇軍的大反攻中,這兩個集團軍只抽調了實力很弱的裝甲單位組成小型戰鬥群去阻止蘇軍在其兩翼的推進,在蘇軍實力強大的坦克軍、坦克集團軍面前,這些戰鬥群毫無意義。那些在進攻初期表現強勁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都哪去了呢?這些師確實都部署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只不過都已經成為了空殼,坦克和裝甲步兵編制嚴重不足,幾乎喪失了作戰能力,整個第6集團軍的作戰單位缺編率超過50%,也就是第6集團軍的戰鬥力剩下原來的一半,而且由於缺乏燃料和坦克,機動作戰能力幾乎已經全部喪失。如果德軍能保證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充足的兵員和武器補充,始終讓其處於滿編的狀態下,那麼蘇軍的“天王星行動”幾乎不可能取得勝利,就算包圍第6 集團軍,該集團軍憑藉強大的裝甲部隊也可以輕易的發起反突擊,撕開蘇軍的包圍圈。


最後從戰術角度來看,德軍在1942年的進攻行動呈明顯的階段性,無法實施連續的進攻,時間的間隔給了蘇軍重整部隊的機會,使德軍無法有效擴展此前的勝利。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補給的不足,德軍再完成一次打擊行動時不得不停下來等待補充,然後再發起新的進攻,第6集團軍在頓河大亞灣和第1裝甲集團軍在捷列克河的停頓都是由於補給的不及時,使得蘇軍最終重建了那裡的防禦,德軍無論在坦克、彈藥還是燃料上都非常缺乏,所以在1942年展開全國總動員是德軍像取得勝利的基本前提,即便在這樣的前提下,德軍仍舊不能犯分兵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戰略錯誤,要嚴格遵循兵力集中原則,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奪取高加索的巴庫油田,完成1942年的戰略目標。


戰略論


不需要,也用不上立馬開始全國動員。

莫斯科保衛戰意義只是德國的閃擊戰破產而已,並不意味著德國失去對東線戰場的主動權。

列寧格勒依然被圍困,蘇聯還未從開戰初期付出的沉重代價解脫出來。

從西伯利亞調來的援軍也僅僅是一種拆東牆補西牆的無奈之舉,小鬼子的眼睛還盯著這片戰火連天的土地,搞不好就會改變主意殺進來,不得不防。

因此,蘇聯在嚴寒的幫助下攔截了德國的閃電戰,阻止了其向莫斯科進軍的時間表。

列寧格勒是港口、莫斯科是政治中心,而斯大林格勒是石油中心。

三個目標是德國攻擊蘇聯必須選擇的獵物。

為了讓蘇聯雪上加霜,為了以戰養戰,德國在莫斯科敗績之後鎖定斯大林格勒,戰略目標為高加索油田區域。

計劃非常美好,東線戰場的兵力和各國的炮灰也綽綽有餘。

可惜,斯大林格勒的軍民反抗,莫斯科的咆哮激怒了希特勒。

第六集團軍從遏制斯大林格勒的蘇軍任務改為全面攻佔斯大林格勒。

這就悲催了,推進就代表著會出現縫隙,而且隨著戰線的深入,戰事的發展,縫隙會越來越大,甚至出現敵人的可趁之機的空間。

派出掠奪高加索油田的部隊無法得到安全保障,第六集團軍泥潭深陷,原本寬裕變成了捉襟見肘,自作自受,自取滅亡唄。


鴻哥iouyh福小鋪


首先德國不具備這個實力。讓我們瞭解一下雙方在莫斯科城下之後的作戰情況就可以一目瞭然。

蘇軍1941年冬季總攻


在莫斯科城下失利後,蘇軍隨即展開了反攻,之後又進行了1941年冬季的全線總攻。整個總攻作戰全線展開,分別在西北、西和西南戰略方向展開。

西方向上的加里寧方面軍的進攻止步于勒熱夫、瑟喬夫卡、維亞濟馬一線,德軍隨後發起的反擊使得該方向上的方面軍快速兵團(第29、39集團軍)側翼暴露,陷入了危險的境地。最終第39集團軍在7月基本被全殲。而主力西方面軍在1月底攻勢基本停頓,之後第33集團軍在尤赫諾夫被圍。

西南方向上巴爾文科沃-洛瓦佐亞戰役收穫不大,而西北方向突破列寧格勒封鎖的努力也以失敗告終。綜合來看,總攻中蘇軍只是在西方方向上部分地段逼退德軍100-150千米,但幾個方向上的目標都沒有實現。究其原因除了在先前的一些戰略防禦作戰中部隊損失重大所以兵力兵器並不具備很大優勢,而且進攻經驗明顯不足,表現在:炮兵沿正面平均分配,炮兵火力只用於炮火準備期間,坦克兵團與部隊兵力分散,同步兵和炮兵協同不夠,實施突破並不是主要依靠強大的坦克部隊,而是步兵與騎兵等,導致蒙受重大傷亡。

巴爾文科沃-洛瓦佐亞戰役


當時的最高統帥部成員A.M.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是這樣描述當時的形勢的: “……最高統帥部雖然正確地估計到了1942年初前線的形勢有利於繼續進攻,卻沒有充分考慮到紅軍的實際能力。結果,最高統帥部掌握的9個預備隊集團軍幾乎平均地分配用在各個戰略方向上。蘇軍在1941年至1942年冬季總攻過程中,消耗完了在秋季和冬初費了很大力氣才建立起來的所有預備隊,但提出的任務卻沒有能夠完成。”

正因為如此,德軍才可以在哈爾科夫與克里木擊敗蘇軍,重新獲得戰略主動權,繼而又分別將進攻矛頭指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如果德國在莫斯科城下失利後立刻開始全國總動員,實際效果到底如何未必令人樂觀。況且還有一個戰略目標選擇的問題,實際上德軍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沒有明確,也是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榮華之武器堂


這個可能性並不大,進行戰爭總動員並不是什麼想象的那樣快,可以一兩個月就有效果,在1941年底開始動員,在1942年還顯不出什麼,也許到1943年才能顯現出來。

當時德軍整個全面戰線上兵力缺口挺大。希望經過幾個月的總動員,在短期內這種變化改變實際上很難,在當時來說,德國不是沒有進行動員的問題,其實面臨的問題挺多,在1942年,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小規模動員,盟友的出兵數量增加了很多,應該說,德國在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動員所能體會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從實戰效果上來說,德軍即便是提前總動員,也很難達到他這個攻佔巴庫油田的目標。在歷史上的42年,德軍在進攻戰役當中出現了失敗,不是德軍的兵力嚴重不足,更像是德國人在作戰指揮上的失誤,兵力更多一點,攻佔巴庫也不可能,巴庫油田還不是在當時的任務當中,也就是說德軍的前鋒就沒有指明向巴庫方向。


麥田軍事觀察


颱風計劃先了解一下,在問這個問題,颱風失敗後,小鬍子面臨的不單單兵原問題,還有自己的國防軍和盟友。他沒有多少時間,失敗後立即向盟友施壓,不管是借還是援都必須穩住,從莫斯科潰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