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來源|流沙言職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這個春節假期,幾乎人人都過上了理想中的"WiFi、手機、有吃有喝、懶肥宅"的日子。

朋友找我聊天說,實在太無聊了,準備像我一樣在自媒體寫寫文章。

選題想好了,想列個框架出來,但是不知道從何處著手。明明心裡有很多想法,但卻不能有效地組織起來,問我怎麼辦。

然後我和他分享了我的方法:綜合使用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進行思考。

美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老先生曾在《作文與運思》中提到他的構思方法。

選題定好以後,他會取一張指條,"抱著那題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時全憑心理學家所謂自由練習,不拘大小,不問次序",然後把想到的記在小紙條上,直到把能想到的都記下來為止。之後,他會把小標題看一眼,無關重要的丟掉,應該說的選擇出來,理一條線索出來,順這個線索用小標題寫一個綱要。

朱老先生用的方法就是先發散,後收斂。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朱光潛

受此啟發,我也常把這個方法應用到自己寫作時的框架搭建中。

先用發散思維構思主題包含的各子主題,再用收斂思維增刪子主題,確定邏輯關係,搭建框架。

下面我們就詳細介紹如何綜合使用這兩個思維來搭建文章框架。

01.

用發散思維自由聯想

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可以理解為"自由聯想"。

學數學時的"一題多解"、寫文章時的"一事多寫"、媽媽買的家居用品的"一物多用"等,其實都可以算作發散思維的範疇。

我們從"道"和"術"兩個層面來闡述如何運用發散思維來進行主題之外的延伸。

1."道"的層面,使用九宮格思考法,讓你不斷自由聯想。

九宮格思考法如下圖: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九宮格思考法

1)使用九宮格思考法的步驟

第一步:畫出九宮格,將主題寫在正中間的空格中。

第二步:將想到的和主題相關的任意聯想填寫在其餘8個格子內。儘量用直覺思考,不用考慮是否符合邏輯、常規,不用刻意追求所謂的"正確"答案。

第三步:儘量豐富8個格子當中的內容,鼓勵反覆思考,但無須給自己壓力必須在多長時間內完成,之前寫的內容也可以修改。

2)使用九宮格思維時有兩點注意事項

  • 填寫順序

a.可以按照順時針順序填寫。這樣可以瞭解自己內心的渴望程度。

b.從四面八方填進去。可以任意選取一個空格填寫自己想到的點,暫時不用考慮這些點之間有什麼聯繫。

四面八方填進去更能發揮發散思維的優勢:思想不受桎梏,更能想出一些有創意的點。

  • 九宮格的容量問題

a.填不滿時可以查閱資料輔助填寫

很多人,下筆寫東西並非缺乏想象力,而是沒有積累。可能已經絞盡腦汁任思緒天馬行空了,最後發現只填滿了五個格。

而"思想存貨"又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補充的,這個時候就要藉助外部的一些資料了。

可以是各大搜索引擎,中國的,外國的,以及各種混搭的(例如谷歌上百度一下);

可以是一些門戶網站,最新的報道,以往的深度調查;

可以是一些專業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

也可以某本書上的相關理論知識。

總之,以主題為關鍵詞,儘可能調動我們可以用到的"資料庫",藉助外部資料來豐富我們的九宮格。

b.空格不夠時可以再增加一個或幾個九宮格

對於那些本身積累厚重的人,問題在於思想太活躍,不斷有新的idea出現,一個九宮格不夠用。這時可以多畫幾個九宮格,直到我們的想法填完為止。

舉個例子:

我前段時間寫了一篇文章《白天不想努力,晚上刷手機,想戒又戒不掉?1招教你戒掉"手機癮"》的文章,主題圍繞著"手機癮"展開,開始的發散思維過程是這樣的。

我先在正中間寫了"手機癮"三個字,然後畫出了其餘八個分支,然後我開始聯想。

第一個想到的是"有手機癮的壞處",然後隨便找了個空格填了進去;

之後想到了:

"為什麼會有手機癮"

"戒掉手機癮的方法"

"不夠自律"

"沒有目標"

"方法不得當"

"刻意訓練"

"什麼情況下我們不會用手機"

於是我把這幾個想法按順時針順序填到九宮格里。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用九宮格思考法思考案例展示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利用九宮格進行發散思考的樣式,其實還有若干點,我另外畫了一個九宮格,但後期沒有使用那些子主題,此處也就不作展示。

通過九宮格思考法,我們儘可能地列出和主題相關的子主題,為後期收斂思考提供更多選擇性。

2.從"術"的層面,準備一塊白板,讓思維自由馳騁

為什麼是白板,不是一張紙,一個word文檔,或者思維導圖?

這是因為:

  • 第一,A4紙會把我們框在"有邊界的思維"中,白板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 第二,翻頁紙會把我們框在"不能錯的思維"中,塗塗改改;而白板想到就能寫,寫錯了馬上擦。
  • 第三,思維導圖會把我們框在"有結構的思維"中,這個並非不對,只是使用的時機不對,這正是我們在下文中講"收斂思維"時用到的工具。而白板恰好讓我們思維隨心所欲。

這個方法,是從潤米諮詢的劉潤老師那裡借鑑而來的。

他說:站在巨大的白板前,把想法像小石子一樣,扔到知識儲備的湖面上,迅速把激起的浪花、漣漪記錄在白板上。

很多企業的裝修風格就是直接把牆柱外圍貼上玻璃白板,方便員工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例如微軟。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微軟的玻璃白板牆柱

通過一個白板,我們就把自己從"有邊界的思維、不能錯的思維、有結構的思維"當中解放了出來,盡情地自由聯想。

雖然上文中我是以畫在白紙上的九宮格展示,但其實當時借用的是家裡小朋友塗塗寫寫用的大白板,只是由於當時使用時沒有拍照,我只好在紙上重現當時思維的過程。

至此我們利用白板,通過九宮格思考法列出了我們的初步想法,接下來要進行下一步:運用收斂思維確定邏輯主線。

02.

運用收斂思維確定邏輯主線

收斂思維:又稱"聚合思維",特點是使思維始終集中於同一方向,使思維條理化、簡明化、邏輯化。

比如我們發現家裡停電了,接下來會想為什麼停電,是保險絲燒斷了還是電費欠繳了,或者施工原因統一斷電。

假設是因為保險絲熔斷那就需要修理,於是我們想是自己修還是聯繫物業還是找電工,找電工的話又有找維修公司、朋友介紹、找電工朋友三種選擇。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斷電解決方案決策過程

確定了斷電原因並考慮對應的解決辦法的過程,就是聚焦問題在同一方向上,進行收斂思維的過程。

我們同樣從"道"和"術"兩個層面來闡述。

1."道"的層面,我們用兩個步驟來進行收斂思維

第一步:刪繁就簡,對子主題分類

我們通過發散思維羅列出的子主題包羅萬象,如果拿所有的子主題都列到文章框架中,顯然會雜亂不堪,缺乏主旨。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九宮格,刪掉一些高度不相關、或者沒有必要的子主題。

分成三類:

1)先去掉那些內心非常篤定的、不會用在本次寫作當中的子主題。

2)不太確定的子主題作為待定項在之後的思考中做二次篩選。

3)非常確定的項目就作為子主題保留下來。

繼續以我上文中"手機癮"的主題為例。

  • 基於上述九宮格當中的內容,我發現,第1項"有手機癮的壞處"屬於顯而易見的問題,無需說明,刪掉;第6項"方法不得當"這一項屬於正確的廢話,沒有論證的必要,也刪掉,這時剩下了6個子項目。
  • 通過再次觀察,我認為第2項"為什麼會有手機癮"和第3項"戒掉手機癮的方法"會成為為文章主要論述的點,因為一個講為什麼,一個講怎麼辦,所以將它們列為必選項。
  • 另外的4、5、7項看起來是戒掉手機癮的方法,但是不太確定是否可用到文章裡,所以待定;而第8項"什麼情況下不會玩手機",這個角度很新,也許能派上用場,於是也作為待定項保留了下來。

這樣就將各子主題做好了分類。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對九宮格刪繁去簡

做完這些分類之後,我們接下來要進行第二步,處理不同類別的子主題。

第二步:使用"排列組合",確定子主題之間的邏輯關係

我們在學習概率論當中的"排列組合"問題時,常常碰到這樣的題目。

箱子裡有4個不同的球,紅黃藍綠,取兩個球並排序,且每次必須有紅球,有多少種取法?

解這道題有三個步驟:

  • 先確定紅球;
  • 再從剩下的3個球當中取一個;
  • 將取出的球和紅球進行排序。

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們得出有6種取法(計算過程自行復習概率論)。

那麼我們接下來的思考,就可以借鑑"排列組合"思維

  • "必選項"相當於那顆紅球,必須取之;
  • "待定項"相當於除紅球之外的其他球;
  • 將必選項和待定項進行邏輯排序就是確定紅球和取出球順序的過程。

當然,此處是從剩下的球當中取球,不侷限於只取一個,也有可能是兩個或者三個,取決於子主題之間是否可以建立一定的邏輯關係。

那我們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常見的邏輯關係,包含因果關係、並列關係、遞進關係、轉折關係、流程關係、時間關係等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因果關係:因為有霧霾,我出門必須戴口罩;

並列關係:我出門戴了口罩,我老公和孩子出門也戴了口罩;

遞進關係:因為霧霾,所以要戴口罩,那麼我要從哪裡獲得口罩;

轉折關係:雖然是霧霾天,但是很多人依然沒有戴口罩

流程關係:戴口罩共分三步,第一,第二,第三......

時間關係:口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XX年,XX年生產了第一批口罩,XX年口罩的樣式得以演化。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將這些子主題進行排列組合,套用這些邏輯關係,看是否能夠搭配出滿足一定邏輯關係的組合出來。

雖然看起來我們有很多個待定項,會導致多種排列組合,但實際上用邏輯關係一篩選,能滿足一定邏輯關係的子主題也就鳳毛麟角了。

有時候會發現上一步發散思維想到的元素遠遠不夠,為了讓邏輯關係成立,我們還需要再補充其他子主題才能讓邏輯更加完整。

繼續"手機癮"的例子。

現在開始對這些必選項和待定項進行排列組合。思考過程如下:

1)第2項"為什麼會有手機癮",讓我想到了認知心理學上的關於大腦學習區域的劃分: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大多數的學習處於學習區和恐慌區,因此人天然想要逃離這種恐慌,就會傾向於"玩手機"這類娛樂活動,除非受一定外部環境影響。

2)再看看其餘的項目,第8項"什麼情況下不會玩手機"如果和第2項組合起來,就可以向“什麼樣的外部環境可以讓人不玩手機”這個方向論述。

和別的寫"自律"的文章不同,這篇文章的立意就變成了通過控制外部環境來放下手機,於是我把第8項取消待定,變成了必選項。同時第4項"不夠自律"就可以刪掉了。

3)那麼順理成章地我接下來應該要寫的內容就是"戒掉手機癮"的場景有哪些,我簡單思考了一下,三個場景包括:媽媽照顧寶寶時,看劇時,考試時。

而這樣的場景對應的方法論就是:短期目標、營造氛圍和制定規則,那麼第5項"沒有目標"就可以保留,而"刻意訓練"就刪掉,同時增加了另外兩種方法。

最終,邏輯關係構建成功,大體的框架也就成形,如下圖所示。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構建邏輯關係,搭建文章框架

在這個框架裡,大的邏輯關係是遞進關係:

為什麼會有手機癮(學習屬於認知恐慌區,為了逃避恐慌,轉向讓人愉悅的娛樂活動"玩手機",自律不夠,需要藉助外部環境克服)

什麼樣的外部環境不會玩手機

如何模擬出這樣的外部環境不玩手機。

而第一部分闡釋"為什麼會有手機癮"屬於因果關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當中對於場景的表述又屬於並列關係。

這就是通過收斂思維來將雜亂的天馬行空的想象聚焦到某一方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各子主題邏輯關係的思考進行要素的增刪,既確定了子主題之間的邏輯關係,也確定子主題之下的三級主題之間的關係。

由此,也就搭建了好了文章的框架。

實際在進行這一步時,如果覺得將子主題和三級主題的邏輯關係同時釐清有些難度,可以先搭建子主題邏輯關係,然後開始行文,在行文過程中逐步完善三級主題之間的邏輯關係。

不過,這樣有可能會導致在寫作時偏離原本的預期。

所以,要有意識地做這種訓練。寫文章之前如果有一個強邏輯的文章框架,就能保證我們的行文始終圍繞主題而寫,而不是東拉西扯。

2."術"的層面,利用思維導圖來協助完善框架。

在第一部分說到"發散思維"時,我們稱儘量不要用思維導圖,會讓思維侷限在結構中。

而到了運用收斂思維的時候,思維導圖就是一個當仁不讓的工具了。

在進行收斂思維第二步時我已經在運用思維導圖將留下和待定的項目繪入思維導圖中,通過畫思維導圖來幫助我理順各子主題之間的邏輯關係。

並且最終關係釐清時,文章的框架也就呈現在思維導圖當中了。

如何在寫文章前搭建框架?發散思維、收斂思維,一個都不能少

這就是綜合利用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來進行文章架構梳理的過程。

當然前提是你也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遷移能力。

如果覺得自己發散思維時沒有東西輸出,收斂思維時又不知該如何串聯起知識之間的關係,那我只能說沒有別的辦法多讀書吧。

楊絳老先生說:你的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想得太多。

所有的高效寫作工具都是錦上添花,而這匹錦的底子好不好看還是來源於我們底層的知識儲備和應用能力,這才是我們能夠持續輸出最最基礎的能力。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