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你怎麼看?

生活亮亮眼


應該說是中國文化根底全在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要早於道教,道家思想的開創者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也就是道德經的作者。而道教創立在漢朝,是張天師張道陵以道家思想為基礎創立的教派組織,稱之為道教。

無論是佛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它們是哲學體系,稱之為佛家學說和道家學說。

到廟裡或者道觀燒香磕頭求發財保平安的那叫佛教和道教,是建立在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外的一種宗教信仰。

佛學和道學是小眾化的,它們是哲學,是學術,基本和平民老百姓關係不大。

佛教和道教是大眾化的,它們是信仰,也可以說成迷信。它們的功能是給大眾百姓提供一個心靈寄託的平臺。你認為燒香磕頭就可以保你發財,它就保你發財。你認為三拜九叩可以保你平安,它就保你平安。說白了也就是古代封建統治階級愚弄大眾的。

無論是老子還是釋迦摩尼,他們的身份用現在話翻譯就是老師教授的意思。你覺得能在老師那裡學點東西那就叫佛學和道學。你覺得他能保你健康長壽發大財,那就叫信仰,那他們就從老師變成了神仙。


官路沿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在長達2000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提倡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正統思想,道教在帶有鮮明的民間宗教的色彩。但與世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有教主所創立的宗教,二是廣泛吸納中國古代巫術、方仙道、黃老道等,由眾多民間教團組織而成。道教的成熟與佛教傳入中國幾乎同時而且幾乎同步的在中國進行發展,經過佛、道、儒三者之間的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道教始終植根於中國社會,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出來併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今天的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它與傳統科技、藝術、文學、醫學及民俗文化等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根底全在道教”。

1、對文學方面的影響

從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歷史來看,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非常突出的。中國曆代的優秀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為題材或涉及道教內容的。受到道教影響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計其數。

魏晉時期,文壇上盛行的遊仙詩,即是一種以歌詠神仙漫遊之情為主題的詩篇。魏晉時期最有名的志怪小說,是幹寶的《搜神記》,其中即記載了許多道教故事。魏晉筆記小說中的代表作《世說新語》同樣涉及道教內容。

唐詩中描寫道教的作品也不少。被稱為"詩仙"的李白,所作的詩中,道教內容極多,以至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稱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傑出作家"。

起於唐,而盛於宋。詞有詞牌。不少詞牌都與道教有關,如《臨江仙》、《女冠子》、《望仙門》、《獻仙音》、《瀟湘神》等等,莫不與道教神仙故事有牽連。宋代不少填詞大家如柳永、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都有以道教為題材的詞作。

元曲中反映道教的內容更多些。當時還有專門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飛昇故事的"神仙道化劇"。這方面的傑出作家是馬致遠。在他現存的七種雜劇中,神仙道化劇就有四種,分別是《馬丹陽三度任風子》、《西華山陳摶高臥》、《開壇闡教黃粱夢》和《半夜雷轟薦福碑》。

明清小說中,也有不少是以道教為題材的。如《封神演義》、《東遊記》、《韓湘子全傳》、《綠野仙蹤》等。《西遊記》的內容雖然是佛教取經故事,但也受深道教思想影響,書中充滿了"金公"、"木母"、"黃婆"等道教丹法術語。《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登壇借東風、五丈原布燈祈續命,都是道教思想的反映。而一部《水滸傳》,就是以"張天師祈禳瘟疫"發端的。《紅樓夢》開宗明義也是由一個空空道人把"石頭記"抄下來傳到人間。書中一僧一道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對科學技術方面的影響

以道教理論為依據知道我國古代的科學發展有如此之多。

正如古代道教盛行的煉丹術,就給了古代科學方面的研究很大的幫助。煉丹術從客觀上看,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且當時煉丹術的發展,為近代實驗化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煉丹術在從金屬礦物提取藥物的過程中,觀察到各種物質在特定條件下的物理和化學反應,並能按照固定的操作程序煉製出某種具有特定形式和結構的物質,長期的煉丹時間為中國古代化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事實上,我們現在欣賞的美麗煙火和帶來苦難的炮火就是在煉丹的過程中被道教方士所發現的,這也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且道教和道教經典文獻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許多數學與物理成果,對中國古代數學、物理、天文也有著獨特的貢獻。就數學而言,在我國曆代統治階級不受重視的情況下,艱難發展。但是廣大的勞動人民還是在實際作業中,總結並歸納出大量的數學規律。即使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也為我國曆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3、對藝術方面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音樂、書畫、雕塑、石刻和建築也有著密切聯繫。道教的音樂雖為宗教音樂,但它吸收和包容了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曲式和情調著意表現神仙意境,或莊重神聖,或歡樂輕快,或優美恬靜。道教在繪畫方面也自成一色,其創作主題以神仙為,從形式、構圖到技法都洋溢著民族特色。我的家鄉就有許多人喜愛鍾馗畫,因為它能保人平安,驅鬼辟邪。

建築上,如武當山現存的道教宮殿、道觀及大量神祠、巖廟,都具有獨特的道教色彩。道觀的平面佈局深受中國庭院式民居的影響,講究對稱美,數重進深。且與一般的中國建築相比,道教的建築更注意風水。尤其是道觀,選址更注意風水,道觀大多處在蔚然深秀的幽山清水之間,道教本就崇尚清虛而幽靜,熱愛生命、尊重自然,認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要在美的體驗中實現對道教生命境界的追求。所以道觀在文化意蘊上就具有別具一格的特色。

4、對民族精神的影響

中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都受到了道教很大的影響。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得道為人生最終目的,這種傳統,通過具有民族風格的宗教儀式,才可以長期地傳播於社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和培養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族性格。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道教文化中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認為人的壽命可以通過修煉得以延長,這種人定勝天的觀點,經過道教的長期宣傳,深入人心,使人定勝天的信念成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一部分。且道教思想還主張寬容、謙讓、虛懷若谷,反對自矜、自足、自大、驕傲自滿,這種文化心理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開闊的文化胸懷。還有道教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勸善書,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深入到了社會各階層。其根本宗旨在於勸人行善積德,去惡從善,因此在中國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德觀念。

5、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道教曾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有過極短暫的輝煌。道教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現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歷史上,社會出現問題的時候,救國家、救社會、救老百姓,出售的人多是道教的人物,歷史上叫“撥亂反正”。總而言之,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方面是統治階層常常利用道教來鞏固他們的封建統治。另一方面,許多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也曾利用道教作為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但道教始終依附於王權而存在,並接受政府的管理,且傳統社會的封建王權以儒學為思想文化的正統說,歷史上借道教起義的農民軍很少成功。因為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漢朝之後才有教團產生,至南北朝時期道教宗教性食材逐漸完善。所以道教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附於王權。一定程度上王權可以決定它的興盛。

道教對我們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深遠而重大的,其影響還體現在對民族的凝聚力,民間的信仰,中國的學術思想上。且它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世界也有著一定的影響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繼續傳承下去,更好的服務於社會。


一往文學


魯迅先生這句話,出自其1918年8月20日寫給同鄉好友許壽裳的書信。信中,魯迅提到了自己寫作《狂人日記》的緣由,由此引出了這話。我們先來看信中原文:

《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唐俟者,亦僕所為。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魯迅先生的意思很明確:以前他認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後來發現,中國還是“食人民族”。也就是說,魯迅先生否定了自己以前的觀點。現在再拿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招搖,只能說明道教心虛。

扯幾句題外話。中國曆代文人雖然靠儒家吃飯、博功名,但內心情感大多數更傾向道家(不是道教)。這裡有個有趣的現象:

儒家追求藝術之美,孔子聽了音樂“三月不知肉味”;道家反對藝術之美,認為天地有大美,人間的藝術不過是形而下。

但是,從美學理念來說,儒家更注重“思想性”“社會性”,提倡“文以載道”“詩言志”。文藝在儒家眼裡是教化百姓的工具。

相反,反對文藝之美的道家,其美學理念更貼近文藝的本質。道家思想從藝術趣味到技法,都深刻的影響了中國文藝,比如國畫裡“留白”,就是很好地體現了道家思想;又如對“神似”的追求;還有性靈……道家更講究“詩言情”,藝術不是教化百姓而且慰籍自己的心靈。

古代中國文人,得意時儒家,失意時道家,儒道互補形成了“柔韌”的性格特點。

魯迅先生曾經喜歡道家,完全合情合理,雖然他的文章言行一點也不“道家”。



江南俗士1972


滅國方式有三種。一,文化滅國。二,武力滅國。三,文化配合武力滅國,這是對付大國最佳的手段。日本人編造的“涯山之後無中國”就是對中國進行文化滅國的基礎指導。消滅中國人的傳統與文化。第一,讓中國人最好不讀中國書,多讀外國書。第二,抹黑一切中國元素。第三,消滅漢字。第四,消滅中醫。第五,消滅中國人的民族自信。日本侵略中國,需要中國的儒子牛讓人民相信,中國人民是劣等民族。讚美日本,是希望優秀的日本民族到中國來幫助中華民族建立王道樂土的。儒子牛真辛苦,中國人都是狗,日本朋友個個好。把鋒利的投槍全部都是投到中國人的胸口上,中國人還都要說,謝謝你,來拯救我們。此文筆工夫確實讓人佩服。

汪精衛1910年,寫下引頸一刀向天笑。於1940年建立了南京漢奸政權。周樹人在日本留學期間,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1936年在日本人的精心救護下,還是無力迴天。周樹人的名言《中國沒有失敗的英雄,少有抵抗的韌性,沒有單獨鏖戰的武人》揚靖宇將軍1933年在極端堅苦的環境下,有人勸他投降,日本人給於他高官厚祿。揚將軍說,如果我們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揚靖宇犧牲時,日寇剖開將軍肚子,裡面只有樹皮和棉花。趙一曼,1936年8月2日被日寇殺害,時年31歲,寫給兒子的遺書最後一段。《寧兒:當你長大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有的人豪氣萬丈的言辭,只是欺騙人民的美麗詩句。可歌可泣的真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樑。

可惜了,汪精衛,周作人如果死於三七年之前,他們將作為英雄和作家留名於世,而不會作為漢奸遺臭萬年了。


星辰2168


準確來講在“黃老”道家學說。

從“河圖洛書”開始,到伏羲“一劃”開天地,分陰陽,推演先天八卦,《易經》橫空出世;周文王演先天八卦為後天八卦;《黃帝內經》問世;老子道德五千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強謂之“道”。至此,中國道家哲學基本成型,道生一(太極),一生二(陰陽),二生三(三才);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兩兩相配成六十四卦。成為當時社會涵蓋醫藥、農桑、占卜、政治、軍事、地理、天文、自然、科技的“大統一理論”,將理論從實踐經驗中抽離單獨研究,再反過來促進實踐的發展,像極了如今的“科學”。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爭論不休,唯有道家,因其立足點至高至深,本質而抽象,至簡樸素而又無所不包,始終靜水流深,不曾斷絕。秦漢,黜百家,尊儒術。實際是外儒內法,都在“道”的涵蓋範圍之下。魏晉時期,五行理論盛行,匯入道統,使其更加完善。隋唐佛教興盛,受道家思想影響,逐步本土化,成中華禪宗。宋明時期,理學興起,儒釋道三江匯流,集大成者有蘇軾、王陽明等。之後道家便再無發展,明清時期多是依靠前人的隻言片語,加以研究,著書立作,以為後世。

都說道家清淨無為,一心消極避世。卻不知事物都是二元對立的。避世的有,金丹大道,白日飛昇;入世的也有,《黃石天書》、《奇門遁甲》、《六丁六壬》、《梅花易數》等等。丹道和術數二途,是道家最難也是最核心的內容,世人修道,無非是圖個趨吉避禍,遇事無咎,最終得證大道。

好像跑題了。。。這個題太大了,答不了。


不向清風索明月


說白了也對,法儒代表雄性文化,道教代表雌性文化,一陰一陽謂之道,兩面都重要。說道教為“根柢”,隱而不顯也,由裡及表並決表也,合適。

道家理念,重“靜、柔、低、被”,好水尚雌,集陰文化之大全。

典型如太極拳,輕靈飄逸,如風似流,總風味是女性姿態。

女性當然重要,護家延代,功不可沒,相夫教子,滴水成河。在人類繁衍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女性默默奉獻,操持人事,力密至也,功莫大焉。

人中就兩類,一男一女。道教取天地自然陰性之長,濃縮為教義文化,深深滋養國人,如母親似妻女。

陰文化是中國的根柢沒錯,是人類的根柢也不差。只是其他民族沒有這般關注提煉罷了。

魯迅先生說的根柢,通俗講就是這個意思。崇尚道法,崇尚陰德、陰文化是中國人看重並修養的底功。



大河灣精靈


不得不佩服頭條的大數據啊,最近才重刷《走向共和》,曾經在短視頻板塊留下了魯迅先生的名言,就推送過來了,今天咱也充當一回文化人,說說我的看法。以期大方之家。

《道德經》作為道家的基本學說,可謂深入人心。在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上都是當仁不讓的地位。有人讀《道德經》是兵書、是陰謀論、甚至是大道。我以為然也。

教科書上的解釋是樸素的辨證論。我以為不夠全面,其實真正的含義應當是“二元論”,無是亦無不是。大道看諸事,皆為一個概念。忠奸、有無、利弊僅僅是一種概念。

和儒家相比, 道是在另一個維度上的探討,而儒則在任事、作為上面深根細作。

換言之,儒家可能是忠臣,但是道家更像是皇權。

忠能用,奸亦能用。興一利,則生一弊。這是脫離了基本利弊之外的一種思維方式。

當然還有我們常說的,道術之間的關係。無不彰顯著道對中華民族的影響。

道解決的是宏觀的問題,至於拿著道去具體細節化或者過分解讀,我以為也是不可取的。

作為魯迅先生來說,作為批判性的學者。他可能想闡述的是,我們沒有一個從一而終的制度模範或者是法律來經營國家或者社會,也就是一種吐槽。


短刀客


我是文開石,我有好答案。

還是原文奉上,畢竟斷腸取義是大忌。

《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唐俟者,亦僕所為。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討論這個請先分清道家和道教的同與不同。

  • 道家,是一個哲學體系,是由老子創立,經莊子完善形成的一個哲學體系,追求宇宙真理的大道,不是宗教中的神靈。

  • 道教,是一個宗教,張道陵天師於東漢時期創立,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是通過神化老子和《道德經》,並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

兩者有相互的關係,但不可一併而論。

”根柢“一詞本身不存在贊同與反對。

魯迅先生是批判主義。

這句話只是說明,魯迅先生認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思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不涉及判斷。

因為魯迅先生對道教還有過很多評論,譬如:

”我們幾百代的祖先裡面,昏亂的人,定然不少:有講道學的儒生,也有講陰陽五行的道士,有靜坐煉丹的仙人,也有打臉打把子的戲子。
掃除了昏亂的心思,和助成昏亂的物事(儒道兩派的文書),再用了對症的藥,即使不能立刻奏效,也可把那病毒略略羼淡。

魯迅先生討論的是民族劣根性,批判傳統腐朽思想的問題。

對於儒家、道家、儒教道教,還能包括佛教之類的,只用來舉例。

有些認同和不反對,可不是一個意思。

“我們雖掛孔子的門徒招牌,卻是莊生的私淑弟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與非不想辨;‘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夢與覺也分不清。生活要混沌。如果鑿起七竅來呢?莊子曰:‘七日而混沌死。’”
在中國,從道士聽論道,從批評家聽談文,都令人毛孔痙攣,汗不敢出。然而這也許倒是中國的“永久不變的人性”罷。(《文學和出汗》,1927年12月23日)

信中所討論的《狂人日記》,闡述的就是食人的歷史,批判的就是男盜女娼。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就是說,他所“悟”出的,就是明白了儒家歷來所講的“仁義道德”那一套封建禮教,其實都是虛偽的,是用來迫害廣大勞動群眾的,這叫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如俗話所說,儘管他們“滿口都是仁義道德”,但卻“一肚子的男盜女娼”

懂了道教才懂中國,懂了道教才懂中國歷史。懂了才能看清本質,才能批判。

魯迅先生是個文學家,是個做學問的人。他不會無的放矢,也不會亂說話。

魯迅先生所做的就是真正的瞭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找出其中的問題。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小雜感》

魯迅先生中西方文化都受其影響,但並不盲信。所以他會強調這個根本的觀念。如何正確的弄懂東方文化,如何正確的理解西方文化,然後才是對比、批判。

中國的思想是道家的。

外儒內法也好,法家為骨維護政權,道家為血肉充盈思想,儒家為表教化民眾也罷。

不能否認真正代表中華文化中華思想的是道家思想,而道教是傳承道家思想的主力。

參照郭沫若先生的看法:

“道家思想可以說壟斷了二千年來的中國學術界,墨家店早已被吞併了,孔家店僅存了一個招牌。”

文開石


中國的文化根柢在道家!而不是在道教。易,醫,兵,字,數理,預測,天文,地理,各種技術,全都是道家發明。儒家算什麼?不過是偷竊了一點文化知識,自立門戶,投靠統治階級為其所用而已!篡改歷史,妖言惑眾,愚化民眾,舔不知此的具為自有罷了!


古醫探秘


道家教人寡慾而親民,不爭名利,行事以兩面,不以一概而論。儒家教君以禮樂而治國,忠君愛民佈施仁政。墨家教人兼愛非攻,友鄰四方以義行俠。法家教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以依法行令。兵家教人以兵甲,劍戈捍國保家。另有其他不復贅言。可見,中國自古而今所成之文化,非一家而成之,乃百家爭鳴之果,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固皇統江山,後世皆以儒家正統,以一家而獨大,遂成清末之局面,過之尤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