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李蘭娟飛機上過除夕夜,40多年奮戰一線,夫妻倆都是院士

看著新型肺炎確診數字不斷攀升,讓人免不了擔心和焦慮。


不過,在抗擊疫情的這一端,那些奔赴一線、與病毒作戰的醫療專家和醫護人員的故事,總讓人振奮和感動。


昨天,72歲李蘭娟院士的實驗室分離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毒株,這意味有了疫苗種子株,就可以培育疫苗株,製備疫苗了。雖然還有一段時間,但這個速度已經很快了。

72歲李蘭娟飛機上過除夕夜,40多年奮戰一線,夫妻倆都是院士

72歲的李蘭娟,現在是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浙江大學教授、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這些天,她風塵僕僕地奔波在武漢、北京、杭州三地之間,不辭辛勞地奮戰在一線,進行著調研、研討和科研,同時也為公眾帶來科學、易懂的預防意見。


看到老院士夜以繼日地衝鋒在前、精神抖擻、幹勁兒十足,也讓大夥多了許多的安全感,信心倍增。


1、飛機上的除夕夜


1月24日除夕當天,李蘭娟飛往北京參加疫情有關會議。除夕當晚9點多,她從北京返杭,晚飯是在機場的一份餃子。但她絲毫不在意,還開玩笑說,今天我輕鬆了,不用燒年夜飯了。

72歲李蘭娟飛機上過除夕夜,40多年奮戰一線,夫妻倆都是院士

早在1月18日,李蘭娟就和鍾南山院士一起前往武漢疫情一線進行調研,之後趕回北京做彙報。


1月22日凌晨2點,李蘭娟院士連夜從北京趕回杭州,早上8點,她就準時出現在了醫院的門診病房為患者看病。


22號接受採訪時她說:“我剛剛從北京回來,我個人已經向國家提出來了,我可以帶隊去支援。”


在大家都宅在家不出門,躲避疫情風險的時候,李奶奶卻不畏風險,多次奔赴疫情最前線,守護大家的健康。


在常人眼裡可以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古稀之年,她卻堅守崗位,繼續工作,為醫療防疫事業費心操勞;


在本該一家人團團圓圓的除夕前後,她卻東奔西走,為防控工作的推進殫精竭慮。


2、從“赤腳醫生”到“醫學狂人”


李蘭娟194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她從小熱愛讀書,成績優異,但家境貧寒,最後在助學金和老師的幫助下,她讀完了初中和高中。


高中畢業後,她回到鄉里做代課老師,後來成為一名“赤腳醫生”。“赤腳醫生”不僅要做公共衛生防疫,還要給鄉親們看病,這段經歷對李蘭娟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此,她心裡埋下一顆“治病救人”的種子。


兩年後,她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讀書,畢業後分配到浙大一附院工作,開始了“醫學狂人”的生涯。


72歲李蘭娟飛機上過除夕夜,40多年奮戰一線,夫妻倆都是院士

李蘭娟的丈夫鄭樹森也是一位醫生,兩人是中國科學界不多的院士夫妻之一。他們勤勞肯幹、志同道合、互相關心,互相支持。


年輕時,雖然在同一家醫院工作,但是卻忙到一天中只有早餐時間能一起吃頓飯、說說話,即便是這短暫的交談,也常常是圍繞著患者的病情等工作展開的。


李蘭娟說“經常是他在臺上做手術,我在實驗室討論問題,弄到半夜一兩點是常事。”


李蘭娟還和丈夫在浙江大學發起設立了“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鼓勵取得醫學科研與臨床領域突破性創新成果的年輕人。


3、無償捐獻技術:治病救人就是最大的快樂


40多年來,李蘭娟一直致力於傳染病的研究,1996年,李蘭娟和團隊創建了“人工肝”支持系統,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的治癒好轉率提升了近70%,並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國際上最大的人工肝科研聯盟主席。


然而,李蘭娟並沒有將這一成果申請專利,收取專利費,而是無償地將這一技術傳授給全國各地的其他醫生。


她說因為這種肝衰竭的病人很難長途奔波,需要就地就醫治療,看到他們得到救治,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72歲李蘭娟飛機上過除夕夜,40多年奮戰一線,夫妻倆都是院士

2003年,李蘭娟率領團隊應對浙江非典疫情,2013年,她的團隊又在H7N9禽流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她又一次挺身而出,衝鋒在第一線。


要知道長期從事傳染病的研究和治療,是需要冒著極大的身體和心理壓力的,在研究和治療過程中必須格外小心,避免各種感染風險。而李蘭娟從來沒有害怕過,她不怕苦、不怕累,認定了目標和方向後,就堅持不懈、勇敢攀登。


正是因為有了像李蘭娟這樣的醫生,懸壺濟世、大愛無疆,我們深深地被感動著,也相信我們終將撥開烏雲,看見太陽。


讓我們一起為李奶奶以及所有前線的白衣戰士們祈福吧!

你們一定要健康幸福,平安歸來!



我是敖小敖,我在頭條號『敖小敖』,專注於寫/錄最接地氣兒的勵志人物、暖心故事和成長乾貨,治癒疲憊心靈,努力向上生長。

“敖”與“遨”同音,“遨遊”在茫茫宇宙,每個人如一顆小小星球,因為有了同路人,便不再孤單。關注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