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說“世人皆看錯我曹操”,曹操的志向和抱負到底是什麼?

阿華想創業


其實曹操和荀彧的對話每一句話都隱含著兩個意思。一個意思就是:曹操跟荀彧之間關於應不應該廢漢獻帝,稱帝的問題;曹操覺得天下本就是能者居之,自己想當皇帝也是為了能更好的整合魏國政治經濟,早日天下一統。

荀彧覺得曹操與皇帝實質已經並無分別,只差一個名分,“一步之遙”就是皇帝,沒有必要為了一個虛名而廢皇帝,廢皇帝就是敗“君臣父子”的綱常,綱常敗壞,則君不君,臣不臣,即使統一天下,日後也必定打亂。

第二層意思,其實是曹操以自己的例子去質問荀彧,既然荀彧因為曹操是能人邊輔佐他,那荀彧為何守著一個立嫡長子為世子的規矩不肯放手?規矩能比能力、品德重要嗎?如果荀彧那麼看重規矩,為何能容忍他稱魏王?而荀彧則是藉著反對曹操稱帝這件事情,來表明自己對於綱常倫理的原則,並且寧死不屈。應該說,荀彧從心裡並沒有覺得曹丕很差,曹仁很好,曹丕和曹仁之間的差距,在他心裡就如同曹操離皇帝之位的距離,僅僅“一步之遙”,所以他選擇誓死維護嫡長子繼承的綱常。

所以當荀彧走之後,曹操會說:世人看錯我。這句話也是兩層意思,就是說:世人皆認為曹操稱帝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其實曹操自己是看到了稱帝的必要性;第二層意思也是說,朝臣大多沒看出曹丕的刻薄寡恩,低估了曹仁的質樸仁愛之心,朝臣都以為曹操執意立曹仁是出於對於曹仁的偏愛,是私慾,就跟他想稱帝一樣的私慾。


努力向上的劉先森


曹操的某些言行遭人非議,是曹操認世人看錯他。的確還是有一些事實,做事不擇手段,寧願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挾天子令諸候等遭世人指責。曹操出生於東漢末年,身逢亂世,鎮壓黃巾軍起義,討伐董卓崛起,逐步打敗很多諸侯割據統一了北方。從龜雖壽,觀蒼海,可看出曹操的內心世界,抒發出自己的情感,和大無畏的報國精神,遠大的統一天下志向,和雄心壯志,晚年還奮發思進去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


14885143955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附近)人,出身於一個富有但社會地位不高的家庭。他在政治上代表著地主階級中比較寒微的階層,他能夠實行摧抑豪強,減輕人民負擔的開明措施,得到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制度的強有力的維護者,合乎地主階級的需要。因此他在政治上迅速的取得成功,統一了北中國,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他反對“勞民為君,役賦其力“,希望通過'王者賢且明'的途徑,達到一個人人富足的“太平盛世"。但是,在他想象中的這個"太平盛世"卻是有著"爵公侯伯子男“的各級貴族統治著,人民如果犯禮法,也要輕重隨其刑。從這種政治理想出發,他對漢末動亂中人民的苦難能夠有所同情。這就是曹操的主要志向和抱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