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軒
打不過,金國,那是國,是宋金兩國在作戰,這是一場綜合作戰,岳飛窮盡一生也就是籤個和平協議,從國力到個人能力都有限,,附~滿江紅,踏破賀蘭山缺,???岳飛在與誰作戰?他想幹什麼?賀蘭山在西邊,方向出問題了,,,~
清晨的風2018
談起岳飛,我們總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為什麼宋高宗趙構會被奸臣秦檜矇蔽,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為什麼要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岳飛,致使趕走金兵、收復中原的抗金大業功虧一簣。然而我們並沒有去思考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岳飛究竟能不能獨自承擔起收復中原的重任,岳家軍有沒有足夠的兵力來打敗金國?後人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但身處歷史旋渦之中,肩負重擔的岳飛對此卻有著清醒的認識。紹興四年(1134年)六月,岳飛在《畫守襄陽等郡札子》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陛下淵謀遠略,非臣所知,以臣自料,如及此時,以精兵二十萬,直搗中原,恢復故疆,民心效順,誠易為力,此則國家長久之策也...六州之屯,且以正兵六萬為固守之計,就撥江西、湖南糧解,朝廷支降券錢為一年支遣,候營田就緒,軍儲既成,則朝廷無饋餉之憂,進攻退守皆兼利也。經過敵我力量的對比,岳飛估計,打敗金兵,收復北宋故土,需用精兵20萬。固守六州,則需要精兵6萬。那當時岳家軍有多少軍事力量呢?綜合各種材料來看,岳家軍兵力發展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建炎二三年間(1128年)岳家軍僅有二千人,紹興二年(1132年)增為12000人,三年(1133年)三月為24000人,至紹興十年、十一年時,大抵為6萬人。為此,自紹興四年起,岳飛就一直努力去擴充隊伍,特別是招納得力的將領。如牛皋、董先就是他設法招納過來的。
1140年岳家軍北伐的確取得了一些勝利,並罕見地在平原上以騎兵對陣決戰的態勢擊敗金軍,不過戰果其實頗為有限,遠未達到讓金軍喪失反撲能力的程度。1142年初的隆冬季節,宋將岳飛遇害於風波亭。這一悲劇使他本人成為漢民族主義的高度象徵之一,在身後贏得了僅次於關羽的戰神般的地位,並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對立鬥爭的神話。這給很多人一種感覺:假如當初朝廷公正,這樣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不過事實也許恰恰相反,岳飛之死之所以成為悲劇,乃是因為它不可避免。中原地勢平坦開闊,最能發揮騎兵優勢,而不利於步兵守衛。宋軍幾乎90%都是步兵,這在冷兵器時代與騎兵對壘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弱點之一。所以李綱才說:“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於東南,則不能以復中原而有西北,蓋天下精兵健馬皆在西北。”當時宋軍約近20萬人,而其中大部分戰鬥力遠不及金軍,要靠這支軍隊在野戰中徹底擊敗金軍並堅守住收復的失地,其難度是可以想象的。 岳飛的悲劇在於: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剛正清廉,對政治簡直毫無頭腦。他忠誠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為高宗最欣賞的將領(南宋初年,岳飛是提升最快的大將),岳家軍番號正式改為神武后軍時,高宗親筆題寫“精忠岳飛”戰旗,賜白銀2000兩犒賞,以籠絡其心。後來岳飛眼看收復失地無望,表現得極為憤恨,稱病3個月,不肯復職,遭到李若虛嚴厲責備:“是欲反耶?……若堅執不從,朝廷豈不疑宣撫?”岳飛顯然並未意識到自己這番舉動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書建議立皇儲,遭高宗訓斥,下朝後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對議和,這更觸犯高宗忌諱。岳飛不懂政治顧忌,以為自己問心無愧,直言進諫,即使在當時朱熹看來,卻已是“驕橫”了。岳飛在獄中聽一個獄子說:“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不禁悲憤難當,然而只有大書“天日昭昭”四字,實至死也未知這一猜疑與自己平素沒有心機和政治覺悟有關。——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題主說的這個打敗含義是什麼?如果是指消滅金國,對不起,做不到。但如果是在一兩場戰役中打敗金國,那是可以的,比如郾城之戰,岳飛率岳家軍以少勝多,確實打敗過金國。很可惜,雖然岳家軍取得大捷,但是金強宋弱的整體態勢並沒有改變。
如果雙方要進行的是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一方以消滅另一方為戰爭目的,那麼戰爭至少要打好幾年,就會陷入長期的戰亂。鹿死誰手那就很難講。估計先垮掉的是宋朝。下面從幾個方面做一個深入的分析:
一、宋朝有致命的軟肋在金國手中。
暫且拋開雙方的整體國力不談。宋高宗趙構有一個最大的軟肋就是:關鍵人質在對方手上。不要以為這個不重要,這個是宋高宗的最大心病。
對趙構來講,其他問題都好克服,這個問題無法迴避。因為只要有這個因素,金國隨時可以另立一個大宋朝廷出來,那麼南宋朝廷就有大麻煩了。趙構不僅父母在對方手上,關鍵是他的哥哥,也就是正宗的皇帝宋欽宗也在對方手上。
不要小看宋欽宗趙桓是個金國的俘虜。他可是宋徽宗趙佶長子,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就被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後宋徽宗禪讓登基為帝。他的皇帝之位,來得名正言順。在當時宋朝人心目中,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而在宋朝人眼中看來,宋高宗趙構這個皇帝之位,來得就有點不太正。在當時的南宋人看來,趙構其實就是一個代理皇帝。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迎回二聖,正宗皇帝回來了,應該就沒他什麼事了。當然,情況是會發生變化的,如果他真的能夠擊敗金國,威望那就不一樣了。
高宗在位時,曾經發生過一次兵變,差點讓他送命。這就是苗劉兵變。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將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譁變,帶兵圍住皇宮,以清君側為名 ,誅殺了宋高宗趙構寵幸的大臣及宦官,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苗劉二人還當眾責問趙構:
“陛下帝位來之不正,若淵聖(宋欽宗)歸來,當何以自處?”
因此,金國掌握了一個大殺招,如果萬一宋朝取得軍事優勢,金國就會讓欽宗趙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從而扼制趙構。而宋高宗趙構,斷無北上攻打哥哥宋欽宗趙桓的法理依據。金兀朮曾經將這種可能性進行過認真分析。秦檜從金國回來,已經把這種可能性告訴了趙構。
也就是說,金國一旦軍事上處於失利狀態,就會把欽宗立為傀儡皇帝。而南宋不是整天吵著要“迎回二聖”嗎?現在我把二聖還給你,另立一箇中央。你趙構能和你的父兄爭天下嗎?就算你狠下心來無父無兄,別忘了你媽也在那邊。如此一來,南宋小政權就會完全失去道義上的正當性。
如果金國真的這麼一來,很有可能南宋就有許多人要投奔宋欽宗。這個仗就沒法繼續打下去了。
二、南宋整體國力明顯弱於金國。
1.金國擁有軍事、地理優勢。宋高宗趙構建立了南宋朝廷後,啟用了中興四將以及吳階等一批重要將領,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在與金國的作戰中,扭轉了一敗塗地的局面,能夠互有勝負。金國一時也拿南宋沒有辦法。
客觀上,當時中國形成了一個南北朝對峙的態勢。在整體國力上,金國佔據北方,相對南方而言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其疆域東抵日本海,北至火魯火疃謀克(今俄羅斯外興安嶺南博羅達河一帶),西北到河套地區,與蒙古部、塔塔兒部、汪古部等部落為鄰;西與西夏毗鄰,以大散關與宋為界,南部與南宋以秦嶺、淮河為界,其面積相當於南宋的兩倍。
如果金下決心攻打南宋,具有自古以來由北向南征服的軍事上和地理上的優勢。
2.金國有更強的戰爭資源。金國實施的“乣軍制”和南宋的“募兵制”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拉壯丁,動員能力更強,戰爭成本低,後者動員成本更高。而金國由於佔據了當時的大半個中國。其擁有的土地、兵源都遠遠超過南宋。其戰爭消耗可以隨時得到補充,而南宋在這一點上就有所不如。
所以,如果要支撐長期的戰爭,南宋跟金國拼消耗拼不起。南宋唯一的優勢就是:原北宋金佔區,人心思宋,有民間反金力量。但如果金國把宋欽宗立起來,這一點又是立馬就不復存在。而南宋內部,也一直不太平,各地流寇以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岳家軍除了要對抗金國,在大多數時間就是跟農民起義軍作戰。主要是征伐楊玄起義軍,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武裝。我們在《宋史》上經常看到這樣的記載,如:
三年,賊王善、曹成、孔彥舟等合眾五十萬,薄南薰門。飛所部僅八百,眾懼不敵……四年……盜郭吉聞飛來,遁入湖,飛遣王貴、傅慶追破之……盡降其眾……
3.金國的軍隊更容易統一集中指揮。這一點是和宋高宗趙構抑制武將的一貫思想分不開的。他始終擔心的是:不能讓某一個武將掌握全部的軍隊。南宋中興四將之間彼此沒有隸屬關係,互相都不能夠指揮對方的軍隊。趙構曾經也打算過讓岳飛接管劉光世的部隊,並節制川陝諸軍。但為防止他一家坐大,很快就取消了這個打算。
趙構曾經問過秦檜:“岳飛應當是個忠臣吧?”秦檜向趙構說的一句話很能體現皇帝的心理:“當初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嗎?”人是會變的,今天是忠臣,明天不一定是。既然宋太祖曾經是個忠臣,他能搞黃袍加身,誰敢保證岳飛就不能也搞一次?
所以南宋的軍隊,在對金國作戰時,往往難以做到統一協調指揮。帶兵的將領相互之間存在本位主義思想,彼此之間互相協同作戰存在很大的問題。
4.戰線如果太長後勤跟不上。如果要消滅金國,所謂直搗“黃龍府”,黃龍府的位置在今吉林省農安縣。而囚禁徽欽二帝的五國城,在今黑龍江依蘭縣。
對於南宋軍隊而言,要想由南向北征服實現統一,打到那麼遠的地方,難度極大,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南宋除了人力、資源、地理方面不具有優勢。戰線拉得如此之長,其戰爭的後勤保障也不是南宋朝廷所能夠承擔得起的。
三、和談幾乎是唯一的出路。
1.趙構其實是個有為的皇帝。 宋高宗趙構在人們心目中長期是一個窩囊皇帝的形象,但其實他不是天生髮賤,心甘情願地向金稱臣。如果有人認為宋高宗趙構是個庸才、膿包,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可以把趙構與南明王朝去做一下比較,南明的條件,比當初趙構不知要好了幾千倍。但是南明很快滅亡了,而南宋生存下來了。
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後,由於明朝有北京、南京兩個都城,在南京,南明政權還有一整套完整的機構。明軍的精銳部隊還在,弘光政權剛建立時,左良玉和江北四鎮尚有數十萬大軍,而清軍只有約二十萬。即使是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初衷也是為了對付李自成而不得已為之,實際上他內心還是願意忠於明朝的,如果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也完全可以把他爭取過來。就這麼一個條件,南明王朝還很快就滅亡。
而宋高宗趙構在靖康之變後,僅憑自己的皇室身份,在金軍“搜山撿海捉趙構”、國內處於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生存環境極端險惡的情況下,很快地組織起自己的一套班子, 並很快組織起了有效的抵抗。基本上和金國打了一個平手,保住了半壁江山。兩相比較,你能說趙構是個庸才、膿包嗎?
2.趙構的目的就是以打促談。宋高宗趙構非常明白,憑南宋的那個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消滅金國的。中興四將等人在軍事上取得的那些成果,並沒有給金國帶來實質上的打擊。金國的戰爭機器尚沒有完全發動。因此,他希望岳飛等人在戰場上能夠取得局部的勝利,以打促談。讓金國受到一定的損失,不得不回到談判桌上來。他的總體戰略指導思想就是:“打還是要打,談還是要談,和還是要和”。
“迎回二聖,直搗黃龍”在當時只能是一個政治口號,是為了激勵人心,同時證明自己政權的正統性,合法性,但當不了真。皇帝又不能明著講:我不想收復中原,我就是想談判。 而岳飛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實意圖,這就是他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
3.趙構希望解決人質問題。一般人以為,趙構很擔心宋欽宗回來。其實根本不是這回事,如果趙構真的憑藉自己的能力迎回二聖,那麼他的威望將會達到一個頂峰。真到了那個時候,誰又能夠撼動他的地位呢?二聖即使回來了,最多就是做名義上的太上皇吧。趙構怕是怕的金國把宋欽宗立起來對付自己。
趙構非常希望能夠通過談判讓金國釋放他的母親。據《宋史》:
命何鑄、曹勳一報謝,召至內殿,諭之曰:“朕北望庭闈,無淚可揮。卿見金主,當曰:‘慈親之在上國,一老人耳;在本國,則所繫甚重。'以至誠說之,庶彼有感動。”
紹興和義談判期間,趙構讓何鑄、曹勳到金國報謝,讓他們以至誠感動金國:我母親在你們那邊不過是個無用的老人而已,但對我來說卻是異常重要。
在紹興和義簽訂後第二年,金國終於釋放了趙構的母親韋太后,並將宋徽宗等人的靈柩一併送還。兩國實現了和平。但對於宋欽宗,金國卻一直扣押著不肯釋放。這是他要挾對付南宋的一張王牌。
4.和談相比較戰爭損失要小得多。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部分土地,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這個思維其實和北宋時,宋真宗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是一個思路。《澶淵之盟》簽訂後 ,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目的就是避免戰爭。再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以文景之治積累下的鉅額財富與匈奴作戰,而匈奴人口不過漢朝一個郡,最終的結果是民眾死傷過半,國內經濟衰退。
所以,宋高宗趙構明知長期戰爭不可為,而與對方簽訂這麼一個和約。不能簡單地斥之為賣國。站在他的角度,他有他的道理。
四、岳家軍的作用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1.岳飛大敗金軍後,金軍仍能進攻。我們從宋史中可以看到,岳飛與”流賊“作戰,反而比與金國作戰還要多。而岳飛與金國作戰,似乎並沒有決定性的優勢。《宋史》中經常看到:他大敗金軍後,金軍反而瘋狂進攻的描述。比如他在泰州等地與金國作戰,大敗金軍,但金國繼續作戰,泰州也仍然陷落。使人不禁要產生懷疑:既然大敗金軍,又怎麼會陷落?
在整個對金作戰中,岳飛並不是總指揮,他經常負責一個大戰役的局部,與其他部隊協同作戰。照我看來:郾城大捷應該是個局部性的勝利,該地區遠離金軍的大本營。但戰役幾天後,楊再興就在小商河陣亡。緊接著,金軍繼續進攻穎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金軍在所謂的大敗後,攻勢並不減,看不出其實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之後岳飛又打了個勝仗,接著就是宋高宗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駐軍於朱仙鎮的岳飛。在此之前,淮南東路張俊軍也已撤退。
2.史書的描述有所誇大。我們要客觀看待史書中對岳飛的一些誇大性的描述。史書中對岳飛的描述確實有一點神話色彩,經常描述到岳飛一個人單挑敵人的大部隊,並且還大獲全勝。
根據《宋史》記載:有一次,岳飛憑一個人的力量,擊敗了賊眾五十萬人馬。據說當時王善、曹成等一幫豪強聚集了五十萬人馬,進軍到應天府的南燻門。 而岳飛手下只有八百人。所有的人都認為這仗沒法打。但岳飛左手拿弓,右手持矛,衝入五十萬人馬的敵陣,橫衝直撞,一下子就把敵人的陣營衝亂了,敵人大敗而逃。所以這中間確實有一些誇大的成分。
岳飛由於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實意圖,只知一味精忠報國,最終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劇。這也充分說明岳飛是一個優秀的將領,是一個典型的業務型幹部,但他不是一個政客,他不明白軍事永遠是為政治服務的,從而,促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也是民族的悲劇。
今古講堂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闕《滿江紅》,將岳飛一腔熱血,和拳拳報國之心毫無保留的抒發出來。但最終,這位忠君愛國的將領,被皇帝和宰相,聯手做掉,成為了議和的籌碼,冤死於風波亭,時年三十九歲。
岳飛生前,立下赫赫戰功,對金國作戰中,多次獲得勝利;岳飛的岳家軍,以軍紀嚴明和戰鬥力高強著稱。他曾經立下豪言“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但最終,岳飛沒有能夠實現他遠大的抱負,作為一名將軍,他沒有血灑疆場,而是死在了自己效忠的朝廷手中,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那麼,岳飛如果不死,他真的能夠實現他“直搗黃龍府”的誓言嗎?
答案是否定的。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發展自有其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即使是英雄人物,也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那麼,南北宋交替之際,“天下大勢”究竟如何?
汴梁城被金軍洗劫之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宋朝處於鬆散狀態。即使康王趙構已經在南方登基稱帝,但實際上,作為一個政權,南宋王朝的合力尚未形成,最重要的體現便是,趙構作為皇帝,並沒有一支直接效力於自己的軍隊。所謂的中興四將,他們的武裝實際山都是私人軍隊,也就是說,南宋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其處於強枝弱乾的局面,即以皇帝為首的中央實力較弱,不得不依賴於在戰爭中勢力不斷擴大的諸多將領。換言之,南宋境內,在精神上雖然空前團結,但在實際局勢上,是一盤散沙;在戰略上也處於被動地位,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將領各自為政,抗擊著一定區域內的金兵。
與南宋相反,金國內部則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消滅南宋。雖然金太宗去世後,其內部經歷了一些不和諧,但這絲毫不影響金國貴族在大方向上的一致性。因此,金國在對宋作戰方面,有著很好的延續性,即使多次遭受挫折,但絲毫不影響其向著總目標的邁進。
在這個層面上,南宋以一盤散沙,去對抗金國的眾志成城,這是斷然難以取勝的。
再者,總體的軍事實力方面,金國也佔優勢。南宋的韓世忠等人,在南方多次擊敗金軍,甚至在黃天蕩險些活捉完顏宗弼,但這些都是在防禦作戰中取得的成就,儘管局部常有小勝,但絲毫不影響金軍在全局的優勢。金國女真人,起於北方,當時武德充沛,崛起短短二十餘年,便滅掉了東亞兩大帝國——北宋和契丹,可見,其軍隊戰鬥力之恐怖。可以說,當時的金國,正處於巔峰時刻。相比之下,南宋則黯淡無光,軍事實力僅僅足以自保,何談北伐。
在南宋整體國力不如金國,尤其是軍事方面遠不如金國的情況下,北伐,本身就是痴人說夢。更何況,岳飛的某些戰績,也有被誇大之嫌疑,比如朱仙鎮的八百勝十萬,這是典型的誇張。同時,由於宋史中採納了岳飛之孫岳珂的記載,這些記載本身就帶有一定的主觀情感,雖說不能否認岳飛是一位偉大的將領,但對於其能力,無疑是有些誇大的,以岳家軍的數量和戰鬥力,想要一直北伐到黃龍府,滅掉金國,也是比較困難的。
故而,即使岳飛沒有被殺害,他也難以完成“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的大業。
庭州行者
幾乎不可能。
岳飛再厲害也是人,不是神。雖然他的統兵能力很強,戰無不勝,但決定兩個國家間的勝負的,是兩個國家間的綜合實力。
當時的南宋,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千瘡百孔。政權被文官集團把控,雖然經濟發展很好,但是國家的實力卻增長不多,武將沒有出頭之日。文官又大多是軟骨頭,沒有武者的血氣,只會一味的求和。在這種情況下,金依靠這從南宋收來的資金和物資,迅速發展;而南宋卻在逐步的墮弱。
要想戰勝金,南宋就必須從頭到腳的換血,讓昏庸無能、高談闊論的人下去,讓年輕有為、踏實肯幹的人上位。可是這些事,岳飛一個小小的將軍又怎能做到呢?
要是沒有改變,岳飛面前有強敵,背後有人拖後腿,怎能打過強大的金。
Joshua射手男
第一:我們對岳飛的印象都是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金營裡甚至喊出一句口號說“捍山易,捍岳家軍難”!岳家軍當時是步軍,如果在深入敵後,不在中州自己的主場作戰,真的直搗黃龍度和會寧府,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步兵打得過人家騎兵的概率低,且傷亡不小。要知道會寧府在今天的黑龍江省阿城市,不但距離遠,糧草供應也相當困難。 第二:就算岳飛不死,打仗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場戰爭雙方經濟實力上的較量。當時的宋朝國力已經不支持這一場戰爭了。北宋是很富強,最富強的時候是宋神宗時代,一年收入大概6000多萬貫,可是到了兩宋交替兵荒馬亂的時候,中央政府的稅收已經只有1000萬貫。一直到12世紀的中期南宋政府歲入才恢復到6000萬貫的水平。可是當時岳飛一年的軍費光他一隻部隊一年就要700萬貫,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裡掃倉庫給他。在當時財政那麼艱難的情況下,能不能支持岳飛直搗黃龍府,也是一個問題。
破乞
歷史不能重寫,嶽武穆一曲《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唱出了他的雄心壯志。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假如他率軍北伐,能驅除韃虜,還我中華嗎?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岳飛兵鋒正盛,可以乘勝前進。沒有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岳飛肯定要進行北伐的。可以取勝嗎,因為金國當時的實力仍很強盛,還有騎兵的優勢,岳飛的北伐不會順利的,必定是艱苦的戰鬥。可宋高宗不想打、不敢打,他想見好就收,保住半壁江山。因為他考慮南宋立足未穩,國家沒錢,孤注一擲地北伐,一旦失敗,就會前功盡棄。在這種背景下,宋高宗決定議和。至於說他怕北伐勝利迎回徽欽二帝,那還不是主要原因,勝負都未卜,能想那麼多嗎。
但在宋高宗授意下,秦檜害死了眾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岳飛,這是被歷史所詬病的。無論什麼理由,都不應該。還要說一點,宋高宗的繼任者宋孝宗為岳飛平反,那時宋高宗已退位當了太上皇。彼時,南宋經濟好轉,兵強馬壯,金國發生了內亂,宋孝宗趁機發動了北伐,但沒有成功。從此,南宋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北伐,可見北伐之難。
瀾石記
我覺得即使岳飛不死,也打不過金國,這不是戰鬥力爆表和武功的問題,而是從宋太祖開國之時,就已經埋下了兵少將寡的窠臼,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是搭著後周柴世宗的順風車才問鼎皇位,即位之初,出於對武將的忌憚,杯酒釋兵權,為有宋一代的兵力羸弱埋下伏筆,宋朝重文抑武,就沒有像樣的武將,而且徽欽二帝兩位不世出的藝術家卻被命運捉弄當了最不適合自己的職業—皇帝,怎麼能指望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抵禦外侮呢?再加上趙構根本就不想迎請二帝還朝,因為那樣他就皇位不保,所以偏安一隅,醉心於暖風軟柳,岳飛再精忠報國也敵不過天威難測,十二道金牌碎了朝天闕,收拾舊山河的壯志,岳家軍不乏名將,但士兵以南方人為主,不習北方苦寒之地的艱苦環境,後續補給都是懸念,所以,未必會打得贏金國!
烏蘭大俠
岳飛文韜武略自然是不可否認的現實,但是認為岳飛一介武將之力能夠力挽南宋狂瀾,未免太過於理想化了,因為國家之間的較量是國與國綜合實力的比拼,尤其是在南宋武將備受猜忌、軍隊戰鬥力羸弱、後勤供應困難等現實情況下,短期內南宋打敗金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南宋與金的差距
很多人都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富庶的王朝之一,短板只在于軍事,這個觀點過於現代化、片面化,僅僅是拿著宋朝相對於漢唐的財富標準來作橫向比較,忽略了北宋與眾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基礎。
尤其到了北宋中期,對北宋政府來講不只不是國富民強,反而是積貧積弱,北宋政府因為缺錢所以才頻頻的上演變法運動,而到了宋末,國家經濟一團糟的情況沒有改善,還逐漸惡化,軍隊戰力也更差,而且當家人宋徽宗還是昏聵無能的敗家子,進而招致了金人對北宋的侵略。
這種不良的國家經濟狀況一直持續到了南宋,即便趙構衣冠南渡,跑到了魚米之鄉的江南,因為長期的戰爭導致了經濟發展停滯,且戰亂不休,富足的江南也無法供應得起龐大的戰爭消耗。
相比之下的金國雖然先天經濟基礎薄弱,但憑藉著強大的軍力到處掠奪財富,通過收取周邊弱國的歲幣和侵吞地盤,一躍成為了亞洲最強的國家,宋金兩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明顯。
岳飛於宋金之戰的意義
岳飛之所以能夠在於金人的作戰中屢次得勝,源於十多萬兵種複雜的岳家軍,岳家軍之所以戰鬥力強,是因為是岳飛一改北宋朝廷練兵之法,強化兵將協同的作用,岳飛麾下的將帥也多為服從岳飛軍令的原從將領,因而對皇權產生著不小的威脅。另外,岳家軍由於規模龐大,所以消耗的糧草與軍餉十分可觀,後期超越了南宋國力的可承受範圍。由於這兩點原因,就決定了岳飛不能夠完成滅金,甚至是難以自保。
而對宋高宗而言,宋金之戰形勢十分明確,雙方在各自佔據地理優勢的情況下,持久戰會一直是常態,形成難以短期內吞掉對方的局面。而通過岳家軍攻取戰略要地扎穩腳跟才是正道,直搗黃龍不切實際,不只是風險性很大,而且如此長的戰線,如此大的後勤供給是南宋朝廷難以完成的。
因此,岳飛北伐只是起到了鞏固北疆,增加南宋荊襄、江淮一帶戰略縱深的作用,並不可能完成滅金的重任,不具備現實性,僅僅是能夠增加兩國之間談判的籌碼罷了。
納蘭談史
就是岳飛有這個能力打敗金國,還要靠後方的趙構,秦檜等一幫文臣武將齊心協力。打仗後勤補給,兵源的補充都是這埸戰爭決定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