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冷兵器越長越強,那為什麼羅馬軍團的士兵選擇使用短劍?

劉軍


雖然人們常說一寸長一寸強,但不要忘了還有後一句,那就是一寸短一寸險。冷兵器中長矛的巔峰使用無異於是馬其頓方陣,長達2~7米不等的各式長矛一次排列,使得步兵方陣的正面變成了一個鐵刺蝟,但這卻有侷限性。馬其頓方陣之所以能大破波斯軍隊,主要在於波斯軍隊大多為輕步兵,也就是沒有馬匹、沒有大盾牌、沒有重盔甲的士兵。

面對這類步兵馬其頓方陣可以有效的剋制對方,但到了後期羅馬人崛起,這一形式得到了根本的變化。因為長矛太重,所以馬其頓步兵所使用的盾牌就很小,這個時候標槍的作用就變得巨大。在與馬其頓人交戰時,羅馬軍團會先用標槍進行壓制。

畢竟馬其頓步兵也是用雙腿走路的,這樣不僅移動緩慢而且小盾牌也無法有效抵擋投來的標槍,再被幾輪槍雨襲擊之後,馬其頓方陣因為死傷減員已經無法組成有效防禦,而這時手持短劍與大盾牌的羅馬士兵就可以衝過去大殺特殺,也正是因為馬其頓步兵手持的武器太過巨大,就造成了一旦被敵人近身就不得不扔掉長矛轉而使用短劍,可這時擁有大盾牌的一方就會有優勢,而配備小盾牌的馬其頓步兵根本就擋不住如雨點一般的劈砍。

馬其頓方陣就如同一塊堅硬的水晶,如果指揮官是亞歷山大那樣的天才,就會鋒利無比,如果指揮官是個庸才,那就會碎的一地。可是配備有大盾牌與短劍的羅馬軍團就像是一塊鋼鐵,指揮官無論是天才還是庸才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同樣戰鬥容錯率也更高。


九品侍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話題很大,不鋪開說了。

簡而言之,羅馬軍團的士兵是所謂重步兵,他們需要一手持盾牌,一手持短劍。

早期的羅馬士兵也和希臘士兵一樣,雙手持長矛,或者一手短矛一手盾牌。

但中期的戰術表明,重步兵才是最有利的作戰模式。



所謂的羅馬短劍,其實是西班牙短劍:近距離武器。長約兩英尺,寬約兩英寸。劍頭尖利,適合刺殺和劈刺。劍柄用木、骨、象牙或金屬製成。這種短劍起初被稱為“西班牙短劍”,系大西庇阿從西班牙引進的武器。


雙手持矛的士兵存在很多問題,其一是防禦力弱,靠身上衣甲很容易被敵人遠程武器殺傷,

其二是長矛兵難以執行羅馬的三線對列戰術,長矛本身長度很長,列陣必須保持一定距離,不然容易造成誤傷。

這種鬆散的陣型,很容易在實戰中出現混亂和崩潰,被敵人趁虛而入打垮。

如果是單手持矛,另一手持盾牌,問題就更嚴重。

因為單手持矛的長度不可能很長,不然拿不動。所以,實際上單手持矛的長度比拿短劍,也長不了多少。

那麼,長矛的意義就沒了。

而且長矛只能單純的刺,其他什麼都做不了,而且由於單手持矛的力量是有限的,刺殺準頭也會不足。

相反,短劍配合盾牌是絕配,除了刺殺,必要時候也可以砍。而且短劍較短,人持短劍的力量很足,刺殺的準頭和力道都很強,作戰效率更高。

所以,持短劍是羅馬人無數次實戰的經驗。

當然,羅馬軍團也不是單純持短劍,一些步兵也是持長矛的,作戰方式靈活。


薩沙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東西挺多的,全部鋪開估計我手就廢了,所以簡單說說

早期羅馬王政乃至共和國時期,羅馬人和馬其頓人沒什麼大區別,要麼盾+矛,要麼雙手持矛。直到他們認為:重步兵最好用的時候,這個東西出現了。

這個東西叫巨盾,可以達到1.25*1.5的大小,另有一種

帕爾馬盾,大小在直徑90公分上下。

想象一下,幾十個壯漢拿著這東西站成一排,對於他們的對手來說,這就是堵鐵牆,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兩個人之間的縫隙就一點點。每個人手裡都相當於有塊門板,這種情況下,你拿長劍想幹嘛?造反嗎?!大刀一揮,邊上隊友人頭落地。因此,牛逼哄哄的大西庇阿,找來了一個特殊的武器,羅馬短劍

羅馬短劍長度在

60CM以下(後期為了騎兵加長到75CM),這個東西不是讓你拿來砍的,是拿來刺的。再想象一下,你是個日耳曼蠻族,正拿著一把長劍與羅馬軍團幹架,在你面前的是一堵鐵牆,縫隙裡時不時有短劍捅出來,這個場景一定是令你崩潰的。

到了帝國後裔,羅馬帝國人員不足,招了一些蠻族進來,由於專業性不夠。羅馬短劍退出了歷史舞臺,而給他們裝備適用於揮砍的長劍,因為揮擊,劈砍是本能。


克茲繆姆代言人高斯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羅馬短劍這樣的短兵器,為什麼會成為冷兵器時代堪稱最強步兵的羅馬軍團的標配呢?

有兩條主要原因:

一、冶煉技術的桎梏帶來的戰術慣性

在很多影視劇中,羅馬的軍事制度和生產技術要遠超同時期的其他國家。但是,羅馬帝國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在冶鐵技術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安內一直未能取得重大的突破。

在羅馬帝國建立初期,雖然已經出現鐵器,但仍然只是尚未成熟的工具。在當時,羅馬軍團的武器很多都是採用青銅製造。用銅材料製作的武器,雖然在殺傷力很強,但與同一時期的秦帝國相比,羅馬的青銅冶煉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最常用的冶煉技術,是以銅和錫進行熔鍊,然後製作合金。

用這種方式製作的青銅劍,整體的長度只能在55釐米左右,才能保證劍的鋒利程度。如果超過55釐米,就會產生易碎或者易彎折。

二、羅馬的敵人促使羅馬軍團使這一武器常規化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西歐北部的日耳曼部落、南部和西部的迦太基、東部的安息帝國經常襲擾羅馬。

在這種情況下,在長達將近十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羅馬短劍的存在感其實一直都是在被強化,直到羅馬帝國後期,羅馬軍團因為被蠻族化的影響,才最終放棄了羅馬短劍。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羅馬人的敵人在變化,羅馬短劍的地位也是越來越強。在羅馬的北部是日耳曼人最活躍的地區,正是以武力和掠奪聞名於世的蠻族。哥特人、法蘭克人均是以野蠻存活於世,他們生存的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強悍的體魄。

古代軍隊冷兵器的演化,常常與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以及戰爭態勢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有時候看山去並不明顯,但它們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在那個時代雖然有些兵器看上去有些奇怪和不合理,但它們卻是當時人們最為合適和正確的選擇。


公元前


羅馬軍團-Roman·Legⅰons

是羅馬共和國以及羅馬帝國時期的正規化軍事力量、高度的適應力、機動作戰能力征服了地中海一帶!
冷兵器時代的“羅馬軍團”基本作戰仍然依靠的是“人海戰術


”。

羅馬軍團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度、而且是基本武器裝備靠自備!


(戰劍、卵形盾牌、狼皮帽、鎖子甲、標槍、盔甲是羅馬軍團的標配裝備。)
(羅馬軍團的單兵標配


武器:雙刃劍、長50~75釐米、一千克重)

冷兵器時代講究兵器“一寸長、一寸強”、但是,實戰中“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不同作戰形式需要不同作戰武器裝備。


“羅馬軍團”作戰隊列模式決定了士兵使用“雙刃劍
”必然性。

青年兵:沒有經驗的士兵是一橫行。

壯年兵:為二橫。

成年兵:為三橫。

輔助騎兵:最後一排


在與對手進行短兵相接、在密集的人海混戰中士兵使用短兵器“雙刃劍”揮灑自如、
更能夠發揮最大作戰性能。


(羅馬軍團的士兵配置的短兵器“雙刃劍以及
“標槍”)


(羅馬軍團的“輔助騎兵”腰跨“雙刃劍”、盾牌🛡️手持“標槍”)
(羅馬軍團不同時期的武器裝備)

(羅馬軍團的根城列利器“投石器”)

“羅馬軍團”時期的作戰模式決定了短兵器武器裝備的實際應用。


孔乙己亂彈


羅馬軍團裝備短劍,但不等於說他們只用短劍。

羅馬隊列其基本單位為支隊,每橫列40人,縱3人。兩人之間間隔1.8-2米。橫列的各支隊之間留出容納一支部隊通過的空間,各支隊交錯排列。

整個隊列通常由三線列組成:

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

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

成年兵組成的第三橫列。

由兩個百人隊(Centuria)組成一個基本戰術單位--支隊(Maniple),一個百人隊實際為60-80人。一個支隊通常有120-160人,若為成年兵隊,則只包含一個百人隊。

三個支隊組成一個大隊(Cohort),一個大隊大約有450-570人。包含大約120-160名輕步兵,120-160名青年兵,120-160名壯年兵,60-80名成年兵,同時含有一隊30人的騎兵。

十個大隊組成一個羅馬軍團(Legion),一般由4500--6000人組成。

輕步兵(Velites)

缺乏訓練,盔甲簡陋,裝備標槍、90公分直徑左右的盾和近身用短刀,有在頭盔外帶狼皮頭盔(Galea)的習慣。

青年兵(Hastatii)

缺乏戰鬥經驗,組成軍團的第一橫列。裝備兩支標槍(前期為一支輕標槍Pila,一支重標槍Pilum;公元2世紀後就只攜帶一種)、一支寬刃短劍(Gladius)和一個卵形盾牌(Scutum)。

壯年兵(Principes)

年齡在三十歲左右,為軍隊的核心,組成軍團的第二橫列。武器與青年兵同,盔甲由於年齡與財產也許更好。

成年兵(Triarii)

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通常構成軍隊的後備隊。組成軍團的第三橫列。以傳統希臘重步兵姿態上陣,裝備長矛與長盾。

騎兵(Cavalry)

在裝備都要靠自己準備的義務兵時代,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負擔起馬匹,這意味這他們數量稀少,通常只用來偵查與傳令。裝備騎槍與小圓盾。

大家是受這種圖片誤導,這只是羅馬陣型的一種,不代表他們只能這樣打仗。尤其是他們普遍裝備的標槍,不僅能夠用於投擲,也可以當作較短長矛進行刺殺。

真正鱷魚不哭


冷兵器不是越長越好,而是要適合戰場需要,馬其頓長矛方陣不是無敵的,遠距離攻擊武器是它的剋星,近身格鬥時,毫無價值,羅馬人正是利用了它的缺點,最終擊敗馬其頓人,統治了整個希臘世界。羅馬短劍的根本原因是冶銅、冶鐵術的落後,無法生產出硬度和韌性符合要求的長劍,才被迫使用短劍,當冶鐵術進步後,羅馬軍隊的短劍就被長劍取代了。早期羅馬軍隊使用的是青銅劍,而非鐵劍,至少在羅馬的共和國時代如此。在對著名的卡萊戰役進行分析時,英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史學家富勒將軍評價羅馬軍隊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羅馬軍隊裝備落後於安息騎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