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冷兵器已經有“槍”了,為什麼gun還要翻譯成槍?

付小付3


在歷史上,槍,銃一直是並用的,但是個人的一個感覺是,銃是統稱一切身管火器,包括現在的槍和炮的概念,例如碗口銃,手銃等。而槍因為與矛型武器的淵源,一直是手持兵器,例如突火槍,鳥槍,火繩槍等。還有一個名稱是炮,都是極其沉重的大傢伙,歷史上基本沒有聽說過手持的炮(後世倒有盒子炮一說)。

至於有人說清朝因為禁止民間保留火器,導致銃字失傳,恐怕是訛傳。清朝還是有銃的稱呼的。據《清史稿》記載,一個叫戴梓的人曾向康親王獻“連珠火銃”,同一個人還仿製了荷蘭人的“蟠腸鳥槍”獻給康熙,可見清朝銃槍也是並稱的。(另:此人還發明瞭子母炮,看形制簡直就是後膛裝火炮的先驅)

至於後來為何選擇槍而不是銃,恐怕還是因為槍炮銃三種稱呼一直同時存在,銃包含了槍炮的概念,而槍炮概念之間基本沒有重合。在需要將單兵武器與支援火力分開,做更專業化的命名時,用銃顯然不合適。因此銃吃虧在籠統,而槍、炮勝在專業。

至於現代英語中的gun,反而更接近於銃的概念。因為英語裡從.22口徑的獵鼠槍到406mm的艦炮都可以叫做gun。

歷史上gun一詞來源於14世紀時部署在英國的溫莎城堡上的巨型弩炮的名稱 Lady Gunilda (根尼爾達夫人)。而 Gunilda 這個名字又來自古北歐語中一個女子姓氏 Gunnhildr ,由 gunnr + hildr 構成,而這兩個詞在北歐語中都是“戰爭”的意思。

由於溫莎城堡上的這架巨型弩炮十分著名,因此其他各種能夠發生弩箭、石塊的類似武器都被稱為 gunne。可以注意到gunne的讀音類似於cannon,後來各種手持槍械沿襲了 gunne 的叫法,只是進一步縮略為gun。而cannon則作為重型身管兵器的名稱,現在翻譯為加農炮。


味冷


其實槍並不是由gun翻譯過來的,而是演變過來的。

槍最早出現在我們中國,所以槍的發源地是我們中國。

而槍最早出現在宋朝,是有一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制作的,這只是個管型的火器,之後經過改造,發展成類似現代散彈槍那樣的管型武器,因為跟管子形狀,跟筒子一樣,所以那時候叫火筒。

但是因為我們古時候,階級劃分嚴重,士農工商,所以對工藝不看重,結果讓這種製作方式跟火藥配方流傳海外,而國內的不重視,讓工藝幾乎在國內失傳。

在國外,因為重視,人們開始研究改良,最終研發了最早的火繩槍,之後大航海時代被西班牙人帶到了中國,那時候是明朝。

大明得到了就當它是國外的淫巧之器,所以沒怎麼在意,因為那時候還很原始,所以要往銅管裡充塞火藥,然後才能使用,所以命名為“火充”,寓意充火藥才能用,又因為是金屬製品,所以改“充”為“銃”,是為火銃。

火銃就此束之高閣,知道後來明朝一直都沿用“銃”來命名槍。

直到清朝時候,因為外國的長槍大炮打開國門,國內也開始給軍隊裝備“長槍”,只是當時也只是說火銃。

只是在民間,當時列強入華夏,都是縱兵搶劫,當時配備軍隊士兵的都是長筒槍,那些外國士兵都是端著槍挨家挨戶搜斂,普通人們不知道這是什麼啊,只是看著長長的杆跟長槍是的,而他們又都是端著進來,跟長槍用法一樣,於是他們都把這奇怪的武器認為是變種的槍,所以還是槍。

就這樣槍的名字就這樣在民間叫響,都說是裝著火藥的長槍,後來把這一類火藥武器,都叫做槍,知道現在我們都認可了這叫法。

當然也有說,人們是看士兵們揹著長槍,那長長的杆子豎起來,跟以前的長槍兵似的,所以這個樣子奇怪的武器,也是長槍的一類。


小鼠報道


我也專門去研究了下這個問題,也找到了答案,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作為火藥的祖宗,早在中國的宋代,就發明了火槍、突火槍、梨花槍等,火槍會噴火,突火槍應該是噴火彈,而梨花槍又名飛火槍,應該是會噴火彈,當時的做法就是將火器(推測是類似現在的彩珠筒煙花)綁在長槍的槍頭上,打仗的時候先用火器噴射的方式攻擊,火器噴射完成後還能當長槍使用,在我國的南宋、元朝、明朝、清朝,都有官方的火槍隊,我們看到宋江攻打方臘用了火炮,元朝大一統過程中火槍火炮起到了重大作用,明朝的神機營更是將火槍發揚光大,到了清朝,因為努爾哈赤死於火槍,清朝歷代皇帝都對槍炮無好感,同時也出於政權穩定,禁止民間擁有這種大殺器,對火器一事是高度機密,造成國外槍炮發展超過中國,最終導致清政府的滅亡,即便如此,清朝也是有火槍隊的,而且規模也很大,當時的軍隊是30~40%持槍率,只是射程和精度跟洋槍沒法比。

所以不難想象,當時的人看到洋槍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和自己本國的火槍類似,於是將外國的這種武器稱為洋槍,隨著時間的推進,中國自己的火槍沒有優勢,逐漸淘汰,不再區分洋槍和火槍了,直接將洋槍稱為槍了,這就造成了射擊武器槍和手持冷兵器長槍混用一個“槍”字的尷尬。


超一流影視


不是翻譯成槍,而是這東西本來就叫槍,中國唐朝發明火藥之後宋朝就應用於軍事,而且就叫槍,因為當時是綁在長槍上的輔助工具,當時這種配置叫槍,主要是因為主體就是傳統的槍。難道一個人身上長了一個瘤子就不叫人了?變成畜生了?沒有這種說法。雖然槍上綁了東西,但還是叫槍。

後來這種原始火槍得到了改進,變短了,射子彈了。可是,已經被無數人一代代叫了上百年了,難道現在變短了就要起個新名字?皇帝認識嗎?士兵認識嗎?所以,約定俗成,雖然槍短了,但它還是叫槍。不同的是,主體部分已經不是以前用於突刺的槍尖槍桿,而是裡面的發射裝置。

再後來,有了各種改進,但本質上還是槍。這東西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外國雖然也根據火藥發明了槍,但本質上和中國的槍是一個性質的東西。所以,不管外國人叫它什麼,也不管是哪個國家制造的,它就叫槍。

就好像中國古代沒有白種人,但是中國人是人,所以見到白種人後也將其稱為人,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人,不管什麼品種,人就是人,槍就是槍,不可能換個物種。至於“鬼子”這種稱呼很明顯是區別華夷而不是區別物種的。

有的人說古代只有“銃”,如果題主你信了這種沒文化只會瞎胡扯的土王八的屁,那我也沒辦法。如果你很明智的沒有相信,那麼我建議你去百度一下“火槍”和“銃”,你會知道歷史的。

如果你懶得查,那就信我的,這種工具本來在中國就叫槍,不是翻譯過來的,而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這東西並且叫這名字。

想這種“從舊意衍生出新意”的現象還有很多。比如“車”,古代專門形容戰車,後來形容牛車馬車,但無論如何,車肯定是木製的而且需要生物推拉。可是你看看現在大街小巷的,無論自行車還是汽車還是火車,哪一個符合古代的要求?

為什麼這些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車”?因為現代的車基本上原型都來自於古代的車,一點點改進過來的。火車傳入中國,因為它是載人載物的,所以叫車。無論之前的獨輪車還是之後的自行車、黃包車,只要有載人功能,就算是從古代的車演化過來的,那麼無論古代的車怎麼演化,它都是車,這是不會變的。只要你帶輪子、上面能放東西,它就都叫車。你弄倆啞鈴安在木頭上,人家也管它叫車。要不是飛機情況特殊不靠輪子跑,它也得叫車。

懂了吧,這和翻譯無關,而是因為現代的槍是從古代的槍演化而來的,這個演化過程中,它始終都還是叫槍。

就好像現在的智能手機跟以前單純用於打電話的手機完全不一樣,而計算機也和最初單純用於計算的計算機完全不一樣,可是因為它們是從原來的手機、計算機演化而來的,所以不管它怎麼變,它還是具備原有的基礎特徵,它還是要叫原來的名字,除非國家強行下令改名字。


觸手皇帝


個人分析結果,不一定準確。

那些扯銃和槍區別的都是扯蛋,區別再大也沒有冷熱兵器的差別大吧。改銃為槍據說是在清朝時期,明以前都是稱銃的,清入關以後要武器管制,怕漢人造反幹翻他們,熱武器全面禁止,銃這個字很少用了,幾乎成為死文字,後來洋人打進來,見識了火器的厲害,清政府也要裝備火器,但見識淺薄,不知道有個銃字,只好稱火槍,後面就都叫槍了。

另一個可能是,為了報賬需要掩耳盜鈴。上面說過清初是禁用火器的,原因和歐洲中世紀禁弩一樣,但後面打不過洋人要開禁,朝裡又有一派保守勢力抬著祖宗成法在反對,所以只能玩文字遊戲,給銃改個名當火槍上報才得通過,得到換裝的財政撥款。

總之,不管過程如何,肯定和清初火器禁令有很大關係


a文人墨客


其實這種單兵手持火器我們把他叫做銃 直到現在日本還是叫做銃 至於槍 估計是清末洋鬼子扛著帶槍刺的火器來了 老百姓稱之為洋槍 就這麼約定俗成叫下來了


厲無咎277


槍和槍不同,中國的槍只是區別於棍。

手槍 步槍有屬性只分,在加上一些獨特的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