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贪官被革职遣返,回乡路上竟派六千挑夫搬运家财

1824年,在颜伯焘的建议下制造了一块 “官箴”石碑,石碑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衙吏并不是因为我的严厉才畏惧我,而是因为我的廉洁,平民也并不是仅仅因为我是个有才能的人就顺服我,而是因为我的公平公正,也只有公平公正才能做到让人顺服且有威信。如今这块石碑依旧矗立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馆。

清朝贪官被革职遣返,回乡路上竟派六千挑夫搬运家财

光是看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就能感到一阵浩然正气扑面而来,也能使人不由之主地钦佩写下这块石碑内容的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倘若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颜伯焘这个人,就会发现他本人和石碑所写内容并不符合。

清朝贪官被革职遣返,回乡路上竟派六千挑夫搬运家财

颜伯焘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爷爷颜希深曾做过云南巡抚,他的父亲颜检也是清朝颇具名望的大官,曾做过多地总督,颜伯焘从小就受家人的耳濡目染,读书习字,十八岁就中举人,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后就进入了仕途。

清朝贪官被革职遣返,回乡路上竟派六千挑夫搬运家财

在翰林院做了几年的小编修后,1822年颜伯焘迎来了被外放陕西做官,这也是他第一次出任地方官,当是青年的颜伯焘自然踌躇满志,心怀抱负,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前文的这块石碑,那时候的颜伯焘确实是想做一个两袖清风,清正廉明的好官。

清朝贪官被革职遣返,回乡路上竟派六千挑夫搬运家财

清朝官场是一个大染缸,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倘若出淤泥而不染能这么简单,这也不会成为人们所歌颂的品质了,自然,颜伯焘也难逃世俗。可能是因为父辈的原因,颜伯焘的升迁道路一帆风顺,历任陕西督粮道、按察使,陕西巡抚,贵总督,闽浙总督等职位,最后甚至成为掌管数省权力的封疆大吏。第一次鸦片战争是颜伯焘的人生转折点,因为战事失利颜伯焘被革职贬回故里。

清朝贪官被革职遣返,回乡路上竟派六千挑夫搬运家财

颜伯焘返乡途中路过福建漳州,当地官员张集馨对颜伯焘返乡场面做了很详细的记载,大致内容如下:颜伯焘随身携带的金银财宝实在是太多了,从初一开始每天都有六七百人运送,并且一共持续了十天。颜伯焘的随从和家人也极多,当地甚至没有能够安排的了这么多人的旅店,不得以只能将他们安排进当地考院,并且每顿饭都要为他们开四百多桌酒席,其家人排场也很大,均乘坐四乘轿子,每座轿子还都配置八名军士。


清朝惯例,出任过闽浙总督的颜伯焘经过漳州此地时,漳州官府应该出面设宴接待,颜伯焘在漳州的五天里,漳州光是招待的费用就花费了一万多两白银,这对一个普通州县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面对这笔缺空的金额,当地不得不用当地乡勇的粮饷来填补。


奇怪的是尽管颜伯焘大肆收敛了这么多财物,但是在清朝,他本人的名声并不算坏,几年后,咸丰皇帝上位后又将他重新召回去做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