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大佬杜月笙去世後,獨自一人的孟小冬在香港是如何某生的?

美麗青春您真痘


以孟小冬的藝術造詣,不至於用“謀生”兩字來述其晚年生活。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還曾親自安排人前往香港邀請孟小冬回北京。如果說孟小冬的晚年生活,我覺得應該用返璞歸真來形容最為合適!其一生轟轟烈烈,卻在晚年選擇了沉澱安逸的生活。



戲子薄情

孟小冬屬於年少成名,九歲開蒙,十二歲登臺首亮,十四歲就站在了上海乾坤大劇場和共舞臺,也是在這裡與名角姚玉蘭首次合作併成為摯友。這與其梨園世家的背景不可分割,1925年,18歲的孟小冬便離開了上海前往北京,一邊尋訪名師,一邊演義自己的舞臺傳奇!

當時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是代表正統京劇的三大賢,初來乍到的孟小冬剛19歲就與“伶界大王”梅蘭芳合演了《四郎探母》、《游龍戲鳳》。名聲大噪的同時也與梅蘭芳陷入愛河,這裡也是孟小冬坎坷情路的開端。


關於孟小冬與梅蘭芳的愛情,我認為是情竇初開的少女遇上了風流倜儻的才子。梅蘭芳在與孟小冬交往時已經有了兩房太太,準確的說兩房皆屬正妻。梅蘭芳原配夫人王明華在痛失二女後做了絕育手術,決定從此只專心服侍梅蘭芳的演藝事業,不能再生育子嗣。而梅蘭芳又是兼祧兩房的獨子,不能沒有兒子延續宗火,故而決定另娶一房,而梅蘭芳另娶的福芝芳也是寡母帶大的獨女,因此福芝芳的母親什麼聘禮都不要,只是讓梅蘭芳以兼祧兩房的規矩將其視為正室,與王明華同等對待。


(圖為福芝芳)

這樣一來梅蘭芳就有兩位正室妻子,據資料回憶錄的記載,梅蘭芳的這兩位妻子都是賢妻良母,王明華識大體,一心照顧梅蘭芳的生活工作,福芝芳為其生兒育女,為了安撫王明華的喪女之痛,還將自己生的第一個兒子讓給了王明華膝下,二人以姐妹相稱,感情也很好。

“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 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冬自嘆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大公報.孟小冬緊要啟事》

孟小冬與梅蘭芳的愛情走到盡頭也是因為梅蘭芳的這兩位正室,按照孟小冬的自述啟示能夠看出,梅蘭芳與其交往也是承諾了兼祧兩房的一個席位,也就是從名分上作為正室。但梅蘭芳本已有兩房正室,這無疑有些欺騙感情。當梅蘭芳的伯母去世時,孟小冬前往悼念,卻被福芝芳擋住,意思是她沒有資格進家門,更令其傷心的是梅蘭芳並未做出任何舉動,而是令孟小冬現行回去,這在孟小冬心裡就坐實了梅蘭芳不願意給其名分。一個花季少女就這樣被拒之門外,要知道孟小冬此時已經放棄了演藝事業,與梅蘭芳同居多年了。

“抑冬更有重要聲明者:數年前,九條衚衕有李某,威迫蘭芳,致生劇變。有人以為冬與李某頗有關係,當日舉動,疑係因冬而發。並有好事者,未經訪察,遽編說部,含沙射影,希圖敲詐,實屬侮辱太甚。”——《大公報.孟小冬緊要啟事》

而當年孟小冬與梅蘭芳同居九條衚衕時,有人持槍刺殺梅蘭芳,但失手殺了家中一位客人張漢舉。時人傳言是一位孟小冬的追求者所為,其愛慕孟小冬許久,聽聞梅蘭芳捷足先登後尋釁滋事,欲殺人報仇,並傳出此人早與孟小冬有染。而據傳當時刺殺梅蘭芳的是京城達官子弟王惟琛,並非孟小冬所啟事的李姓男子。但不管怎樣,這件事情給孟小冬的聲譽帶來不良影響,成為其心中陰影。二人分手後,孟小冬也就只專心於自己的事業,在諸多場合刻意避開梅蘭芳。

歸宿杜門

據說杜月笙自1925年就喜歡上了孟小冬,只是她離開了上海,去往北京又與梅蘭芳成為了情侶,故而不缺女人的杜月笙也就沒有追求,他在1929年娶了一位名角姚玉蘭,也算是抱得美人歸。但心中還掛念著孟小冬,畢竟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故而杜月笙也一直尋找機會接近孟小冬。這個機會在1936年黃金大戲院揭幕時產生了,孟小冬被杜月笙邀請為嘉賓,並登臺獻藝20日,在此期間,孟小冬與摯友姚玉蘭同吃同住,敘舊往事,杜月笙自然也就更接近孟小冬了。



此後,孟小冬回到北京為藝術和事業奮鬥,將餘派京劇發揚光大。1946年,杜月笙從香港回到上海,仍舊掛念著孟小冬,於是令人寫信給孟小冬,邀請其南下。孟小冬此時也是孤苦伶仃,一人撐著檯面,心中思緒萬千,此時杜月笙的溫暖邀請,終於打開了孟小冬的心扉,孟小冬離開北京到了上海,杜月笙對其照顧的無微不至,姚玉蘭亦知杜月笙的心思,於是也幫忙撮合,最終促成了杜孟的圓滿。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隨杜月笙遷居香港。


此時的杜月笙已經算是個糟老頭了,但其背後的商界、政界乃至黑道的事務人脈依舊圍繞著他的生活,孟小冬面對這些瑣事從來不多半句嘴,甚至是沉默寡言,她的生活主要就是照顧這個病老頭。當杜月笙準備舉家遷往法國的時候,向來沉默寡言的孟小冬終於開口,她問杜月笙“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這時候杜月笙才明白,他還欠著孟小冬一個名分,此時孟小冬為其生下的女兒杜美娟都已經不小了,於是拖著病軀與孟小冬拜了堂,時年43歲的孟小冬這才算有了歸宿。

平淡終老

1951年八月,杜月笙病逝,孟小冬至此又成為孤獨的靈魂,但她已經不再是懵懂的少女,她感激杜月笙的照顧,也許沒有愛情,只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她獨居香港時,深居簡出,心無雜念,只是專心教授弟子國粹技藝,培養出趙培鑫、錢培榮、吳必璋等名師。1957年,周總理令人書信邀請孟小冬回北京,旨在弘揚國粹文化,但她已經無法面對那個傷心之地,也就婉言謝絕。


1967年,孟小冬為避免晚年的孤獨,遷往了親友較多的臺灣定居,也是從此不再涉足京劇技藝,只是閉門靜養,如世外隱士一般,忘掉了昔日的璀璨舞臺,忘掉了昔日的懵懂愛情,由絢爛歸於平淡,終其餘年。1977年5月27日,一代京劇大師孟小冬,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併發症去世,享年70歲。

其實人生就是如此,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終歸要回歸平淡,孟小冬一生才華橫溢,曾幾何時與當世名角成為藝壇佳話,愛的轟轟烈烈卻不及“上海皇帝”給予的歸宿更踏實,更溫暖。晚年的孟小冬雖是孤家寡人,卻終不會因為生計而苦惱,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杜月笙的家室、關係網還淪落不到要謀生的地步,更何況一代京劇大師的真傳又有幾人消費的起呢?


棍哥觀史


1951年8月1日,吃完午飯,杜月笙把老友楊志雄邀到自己房間,說:“我告訴你,我不想活了!”老友聽了大吃一驚,忙問他為什麼說這麼不吉利的話。

杜月笙繼續說道:“我老老實實告訴你,如今我存在香港的錢幾乎全部用光。我早就得知,我這筆錢用光的時候,我就唯有死路一條。”

曾經的上海“土皇帝”,在北平和平解放後,被迫離開了上海。離開的時候家產幾乎消耗殆盡,全部開支來自出售上海東湖路“杜公館”所得的三十萬美金。

8月4日早晨,杜月笙知道自己壽數將近,他沒有用氧氣罐,把陸京士等人叫來交代後事。“喪事切忌鋪張浪費,從移靈到大殮,前後不要超過三天。我去的時候,就著長袍馬褂,這是我著了大半輩子的衣裳。”他唯一奢侈點的要求就是要用口好棺材,他想要葬回浦東,棺材質量好,移棺就好辦得多。

“只有媽咪最苦!”杜月笙對陸京士說完,從枕頭底下拿出僅剩的七千元美金,分給小冬三千美金,分給三夫人孫佩豪和長子杜維潘各兩千美金。

8月7日,杜月笙請秘書和其他幾位老朋友立遺囑的時候,發現杜月笙可支配的現金只有十萬美金了,按照“先外後內”的原則,分給杜家和杜家有關聯的人。孟小冬分到了兩萬美金,加上前面的三千,一共兩萬三千美金。

杜月笙辭世後,孟小冬搬出了堅尼地臺18號,遷居使館大廈。

孟小冬之後再也沒登上過舞臺,即便是清唱也不願意。她之前機緣巧合也帶過幾個徒弟,學成後登臺表演,反響很好。

杜月笙的子女有的在美國,有的在上海,有的在香港,都自顧不暇,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這個名義上的“媽咪”, 她獨自在香港生活,沒有人幫襯,又拒絕登臺表演,沒有固定工作,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很艱苦。

其實她也是有賺錢機會的。比如她協助孫養龍編寫《談餘叔巖》一書。書出版後,成為暢銷書,多次再版,據說賺了幾十萬稿費,但孟小冬一分沒要,全給了孫養龍。

那時的孟小冬於名於利都不是很看重。

有熟人見她生活困難,建議她灌唱片、拍電影賺些錢,孟小冬都不同意,找她投資的也都被她拒絕。

直到1967年去了臺北,因為名氣太大,慕名去探望她的人絡繹不絕,有采訪的記者,有請求出演的,有拜師學藝的,有梨園的同行。姚玉蘭母女也經常照顧探望她,孟小冬的生活稍微有了些安定。

這個時期的孟小冬情緒和精神都不錯,常和附近的親朋好友搓搓麻將,聊聊家常,但再也沒有唱過。

她的一生風華絕代、藝驚華夏;她的愛情纏綿悱惻,廣為傳頌。

一世才華,晚年也逃不過親人離散。


關注@東方桑妮,我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


東方桑妮


當年杜月笙還只是黃金榮手下一位小跟班的時候就已經深深愛上了孟小冬,杜月笙對於孟小冬的事情都非常傷心,基本上是言聽計從。孟小冬雖然也明白杜月笙的情意,卻最終還是沒有選擇他。

孟小冬最終嫁給了梅蘭芳,兩人的生活一開始也是非常美好,直到日子久了,再加上發生的事件,孟小冬看出了梅蘭芳性格軟弱,沒有給她帶來足夠的安全感,孟小冬與梅蘭芳關係急轉直下,最終破解。



重獲自由身的孟小冬再一次遇見了杜月笙,此時杜月笙已經取了四房姨太太,不過在那個時代,這都是非常常見的,也並沒有影響他二人的關係發展。杜月笙與孟小冬拜堂成親,日子過得非常美好。

國民黨在大陸土崩瓦解之後,杜月笙帶著全家人去了香港。沒過多久,杜月笙病逝。杜月笙留下一大家子人,只有十萬美金,對於他們這一過慣了富裕生活的家庭肯定是不夠的。


孟小冬為了生活又開始出來登臺唱戲,在宋美齡的邀請下,孟小冬去了臺灣。孟小冬的晚年生活都是在臺灣度過的,日子也算平穩。


麥地傳奇


杜月笙死後,孟小冬是如何謀生的?這個問題很明顯太小看孟小冬了。

在舊社會,女子謀生一隻是一個大問題。魯迅在《那拉走了之後》中寫到,娜拉離開家,要麼墮落做妓女,要麼餓死街頭,雖然自由,卻沒有活路。這是舊社會女子命運最悲催的一面。

舊社會在家庭中,女子靠著丈夫的養活,然後不停的像《知否》《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的劇情一樣進行宅鬥,這就是全部。如果出門去追求獨立,沒有工作備受歧視,死路一條。

但是,孟小冬不是舊社會女子,她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新女性。孟小冬出身梨園世家,是中國最早的知名京劇演員,孟小冬從不需要男人養著。

二,

孟小冬是新女性,而梅蘭芳是大男子主義,註定這兩人只是露水夫妻。梅蘭芳在孟小冬之前已經有兩任妻子,王明華去世留下四個孩子,福芝芳續絃。

梅蘭芳為了娶孟小冬,騙她說一人祧兩房,說她也是正房。可是當婆婆去世時,孟小冬居然被攔在門外不讓弔喪,梅蘭芳就在跟前,一句話沒說。

如果兼祧謊言還不算什麼都話,槍擊風波恐怕更讓人心寒。按照梅蘭芳的要求,孟小冬息影在家做全職主婦。狂熱粉絲李志剛認為梅蘭芳剝奪孟小冬演出權利,拿槍刺殺梅蘭芳,卻打死了梅蘭芳的朋友。

梅蘭芳把朋友的死全部怪罪在孟小冬身上,這是不公平的。害死梅蘭芳朋友的人,正是梅蘭芳本人。

相對於梅蘭芳的大男子主義,杜月笙明顯更體貼一些。

杜月笙在未發跡以前,就認識孟小冬了。不過兩人再次重逢是梅孟兩人離婚之後了。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蘭,是孟小冬的閨蜜。在姚玉蘭的撮合下,孟小冬住進杜公館,成了杜月笙的女人。

杜月笙雖然不是戲曲名家,卻很會欣賞戲曲。也正是這種粉絲心態,孟小冬嫁入杜家後,依舊還能上臺演出。這在梅蘭芳那裡,是無法想象的。

孟小冬在杜月笙那裡,雖然是個沒有名分的五姨太,但他保持了人生的獨立,並不需要男人養活。所以,和杜月笙在一起十多年,孟小冬並沒有要求更多,也許只是寂寞時的一個溫暖懷抱。

孟小冬在杜月笙那裡,沒有享什麼福,抗戰八年杜月笙南北奔波,解放中又是惶惶不可終日,遷居香港後一病不起每天端湯送藥。直到赴法國前夕,孟小冬才對杜月笙說“一家人去歐洲,我是丫頭還是女友?”杜月笙聞言,立刻操辦與孟的婚禮。

婚禮一年後,杜月笙就病死了,臨終前,他告訴孟小冬,千萬不要回大陸。

杜月笙死後,人走茶涼他的家庭基本四分五裂,只有四姨太姚玉蘭一方和她關係不錯,其他大都不再來往。留在香港,迴歸北京,或者遠渡臺北?成了孟小冬需要作出的選擇。

當時按照周總理的統戰指示,章士釗先生多次給孟小冬寫信,讓她回北京。流落在香港的京劇演員馬連良、張君秋、楊寶森等都紛紛回京。孟小冬的母親也在北京,但是顧念杜月笙那句話,他還是沒有去北京。

當時臺北方面也派人來請,要求到臺北定居。孟小冬也沒有答應。不過,姚玉蘭卻去了。

不僅如此,孟小冬在杜月笙死後,再不登臺唱戲,因為最好的聽眾已經故去了。在孟小冬眼中,恐怕只有杜月笙才算知音吧!

在香港獨居的15年,孟小冬深居簡出,專心傳授徒弟。孟小冬的3位弟子趙培鑫、錢培榮、吳必璋,經過孟小冬的悉心栽培,德藝雙馨。在孟小冬的努力下,餘派京劇藝術在香港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姚玉蘭和孟小冬在杜月笙死後產生齟齬,具體情況未知,料想不會是分割家產問題。有段傳言說,孟小冬病重,姚玉蘭勸她快去醫院看看,孟小冬反過來卻勸姚玉蘭早立遺囑,避免死後兒女分割家產鬧矛盾。

1967年,香港發生動亂,恰逢臺北的姚玉蘭和孟小冬也和好了,於是孟小冬到臺灣過了十年安定祥和的晚年生活。

1977年,孟小冬在臺北去世,享年70歲。


歷史知事


杜月笙雖然為上海皇帝,但是他所留下的遺產並不多,而留給孟小冬的也僅僅只有2萬美元

孟小冬不是舊社會女子,她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新女性。孟小冬出身梨園世家,是中國最早的知名京劇演員,孟小冬從不需要男人養著。

當時按照周總理的統戰指示,章士釗先生多次給孟小冬寫信,讓她回北京。但是顧念杜月笙那句話,她還是沒有去北京。

她在杜月笙去世後,獨居香港,以傳授她的戲劇課為主來進行生活的所需。正是因為孟曉東的授課方式極為嚴格,並且對學生也挑剔的很,所以說在她的努力調教之下,再後來出現了非常多的京劇名家!在孟小冬的努力下,餘派京劇藝術在香港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1967年,在香港居住十多年的孟小冬收到了好友姚玉蘭的信,她希望孟小冬前往臺灣,孟小冬的親朋好友此時都在臺灣,於是,她輾轉到臺北生活,在臺北,孟小冬過上了深居簡出的生活,儘管有很多人請她再次出演, 不過都被她一一婉拒。因為最好的聽眾已經故去了。在孟小冬眼中,恐怕只有杜月笙才算知音吧!

1977年,是孟小冬的70大壽,後人們給了她一個熱熱鬧鬧的壽宴,孟小冬露出了沉浸已久的笑容,但是在近年來她的身體也是不行了,哮喘也一直不見好轉!就在同年5月,孟小冬因病去世,走完了自己傳奇而又圓滿的一生。



星空浩瀚888


“冬皇”孟小冬經歷過兩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著名戲劇家梅蘭芳,而第二任丈夫是上海大佬杜月笙。有人戲稱,孟小冬是一塊男人的試金石,試出了梅蘭芳的渣男體質,卻成就了杜月笙的君子之名。

梅蘭芳第一任妻子王明華因為無法生育、常年操勞而憂鬱重病而亡,第二任妻子福芝芳為梅蘭芳生了不少兒女,第三任妻子孟小冬和他是戲劇界的天作之合,是戲迷眼中的金童玉女。但因為梅蘭芳的懦弱無能,孟小冬最終被他辜負,一去不返。

孟小冬和梅蘭芳正式分道揚鑣之前,他們曾經長談一夜。孟小冬大致是想告訴梅蘭芳,她要麼不唱戲,唱戲就一定要比梅蘭芳唱得好;要麼不嫁人,要嫁就嫁個比梅蘭芳更厲害的男人。而梅蘭芳當時已是戲劇大家,孟小冬一個離了婚的女人,如何再去找一個比他條件更加優異的男人呢?這個時候,杜月笙出現了。

杜月笙不是在孟小冬離婚後才認識她的,早在他還是黃金榮的手下之時,就已經對孟小冬動了心。當年黃金榮的姨太太露蘭春攜金和小白臉私奔,黃金榮派杜月笙前去尋找。露蘭春和孟小冬本是同臺的戲劇演員,平時交情也不錯,杜月笙想到可以從孟小冬處探尋到露蘭春的下落。杜月笙密切監視了孟小冬數日,露蘭春沒有找到,他的一顆心卻丟了。

露蘭春事件告一段落之後,杜月笙一身西裝前往孟家拜訪孟小冬。孟小冬的父親一看名帖十分惶恐,對杜月笙畢恭畢敬,但孟小冬卻是態度冷淡心不在焉,她那時候已經一心牽掛在梅蘭芳身上,根本沒將這個上海黑道流氓看入眼。杜月笙雖然身在黑幫,卻難得有紳士風度,看出孟小冬的落花無情後,他便不再叨擾。後來孟小冬和梅蘭芳分手,杜月笙依舊沒有立刻趁虛而入,而是以自己的能力幫助孟小冬向梅蘭芳要到了賠償金,還源源不斷給孟小冬送來禮品。

孟小冬是個要強的人,看到梅蘭芳事業蒸蒸日上,福芝芳一個接一個的生了一窩孩子,她卻孤身一人,心裡當然是不舒坦的。所以,孟小冬接受杜月笙也就順理成章起來。只是,已經經歷了失敗婚姻的孟小冬,再也不相信名分和男人的承諾了,她寧願做杜月笙的情人,將所有的熱情再度投入到事業之中,也不願意向杜月笙提出結婚。杜月笙是個體面又體貼的男人,他一位孟小冬想要來去自由的愛情,便也決口不提結婚的事。

1949年,蔣介石希望杜月笙可以和他一同去臺灣,杜月笙拒絕了,帶著家人悄然來到了香港。杜月笙自然而然提出帶孟小冬一起走,而孟小冬卻猶豫了:“我跟著你,是丫鬟還是女朋友呢?”

杜月笙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孟小冬對於名分還是十分計較的。於是他立刻在香港舉辦了婚禮,並且將自己最小的兒子過繼給孟小冬,希望孟小冬可以老有所依。杜月笙62歲死在香港,孟小冬才剛剛43歲。杜家分崩離析,孟小冬得到了2萬美金的遺產。孟小冬有名氣,有天賦有人脈,在香港並沒有生活得十分潦倒。她收了一些學生,有穩定的收入,閒暇之時,她和好友一起閒聊為樂,深居簡出,過得十分安適。

值得一提的是,孟小冬和張大千也是好友,也曾飲酒相談,討論藝術。解放之後,周總理曾經或讓梅蘭芳來香港尋找孟小冬,希望她能夠回大陸,孟小冬拒絕了。對於這個曾經的丈夫,雖然很多人說孟小冬依舊有舊情,但她終究不是一個會沉溺在過去的人,放下的終究還是會放下。孟小冬晚年生活在臺灣,平時遛狗靜養,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她的一生波瀾起伏,有人說她一輩子沒有忘記梅蘭芳,有人說她和杜月笙十分恩愛,但終究她還是為自己而活,靠自己而活。


木劍溫不勝


杜月笙死後,孟小冬主要是靠自己原來的積蓄、少許杜月笙留下的一些遺產和教授徒弟謀生。

一代名伶孟小冬

孟小冬出身於梨園世家,少時就跟著家人學藝,12歲就登臺表演,14歲時在上海各大劇場演出時,因為表現出色,得到了評論界的盛讚。此後孟小冬又赴北京發展,師從京劇著名老生餘叔巖,其表演藝術更是精進,成為當時最有名的老生之一,甚至有人稱之為“冬皇”。

孟小冬在北京時,恰逢梅蘭芳當紅,孟小冬以女性演老生,而梅蘭芳以男性演旦角,兩人在京劇界又享有盛名,因此有好事者促成兩人同臺表演,一時間引起了轟動。而梅蘭芳和孟小冬在合作之餘,惺惺相惜,最終成為情侶。

然而梅孟兩人最終因為仰慕孟小冬的王惟琛上門尋釁,打死了梅蘭芳好友張漢舉,最終導致梅孟兩人分手。早就對孟小冬有意的杜月笙通過自己的四姨太太、曾經和孟小冬同臺演出的姚玉蘭將孟小冬請到上海,此後兩人開始了交往。

不過杜月笙和孟小冬正式結婚,一直要到兩人移居香港以後,1950年孟小冬問杜月笙,自己到底是他什麼人,杜月笙決心給孟小冬一個名分,兩人才成親。

杜月笙死後並沒有給孟小冬留下多少遺產,主要還是靠她自己的積蓄和教授徒弟謀生

杜月笙在上海灘最風光的時候,家產可以說難以估量。不過逃到香港以後,很多不動產自然是留在了上海,而現金很多也借給了別人,難以收回。因此在杜月笙臨死前,身邊所剩資產並不多,大約只有10幾萬美元。

而杜月笙家大業大,上上下下算起來也有幾十口人,大家一分,到孟小冬手裡就已經沒有多少錢了。不過好在孟小冬當初紅火時也頗有積蓄,自己攢了不少錢。而且孟小冬生活也比較低調,沒有什麼太大的開銷,因此在香港生活還是沒什麼問題。

另外孟小冬為了增加一些收入,也是為了消遣時間,她在香港時還教授學生。孟小冬畢竟名氣響亮,所以雖然她收徒的條件非常苛刻,但是來報名的人還是不少,其中也出了不少名家。

61歲時,孟小冬依據臺灣,和姚玉蘭等親友一起生活,此時她大多數時候和普通的老人一樣,只是閉門靜養,享受閒暇時光,直到10年之後去世。


不沉的經遠


1950年,對於62歲的杜月笙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雖說他已病得起不了床,但他卻還是堅持做了一次新郎官。在家人的攙扶下,和42歲的孟小冬在香港的寓所裡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杜月笙和孟小冬舊照)

遺憾的是,婚後僅過了一年,杜月笙便因病去世。只拋下無兒無女的孟小冬獨自一人活在這世上。而且,杜月笙並沒有給她留有多少遺產。那麼,孟小冬是怎麼生活的呢?

說起來,孟小冬和杜月笙相識甚早。出身梨園世家的她,早在12歲就開始登臺表演。14歲時在共舞臺出演時,杜月笙還是黃金榮的臂膀。不過,杜月笙是個識才之人,他看孟小冬長得英朗俊俏,唱戲又獨具天分,因此對她多有照顧,並勸她去北京繼續學藝。

在杜月笙的鼓勵和支持下,孟小冬隻身一人做起了北漂。

在北京的京劇界,孟小冬四處拜師學藝。經過苦心鑽研,她做了餘叔巖的關門弟子。

孟小冬一邊侍奉餘叔巖,一邊潛心向他學習。她的努力,很快就贏得了在京劇界的聲望,被人尊為“冬皇”。

事業走上巔峰後,愛情也隨之來到,在眾人的撮合下,孟小冬和梅蘭芳結為眷屬。

按說,一對佳眷該如他們戲中所唱的那樣天長地久。可事實並非這樣。一方面,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堅決不讓孟小冬進門;另一方面,又發生了一起孟小冬的粉絲槍殺梅蘭芳的事件。雖說梅蘭芳躲過一劫,但他的好朋友張漢舉卻做了替死鬼,這讓梅蘭芳心裡有了很深的陰影。因此和孟小冬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情殤北京的孟小冬不再登臺唱戲。杜月笙知道後,心裡非常牽掛,正好杜家祠堂落成,他便廣邀南北名伶來表演。其中,他特意讓四夫人姚玉蘭邀請了孟小冬。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姚玉蘭和孟小冬都是梨園弟子。二人早年相識,且感情要好。

(梅蘭芳和孟小冬舊照)

孟小冬應邀而來,和姚玉蘭住在一起,自然常常能見到杜月笙。

不過,演出結束後,孟小冬並未久留,便返回北京。當時杜月笙給她開了一份豐厚的薪水,讓她留下上海,卻被她拒絕了。於是杜月笙又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讓孟小冬落腳,這次孟小冬沒有拒絕。

抗戰爆發後,杜月笙遠避香港,但他一直關注著孤身在外的孟小冬。到他返回上海後,第一時間便給孟小冬拍了一份邀她來上海的電報。孟小冬感念杜月笙的情誼,再加上姚玉蘭又對她百般勸說,於是她來到了杜月笙的身邊。

1949年解放前夕,杜月笙帶著一家人再次遠避香港,孟小冬與之同行。

此時的杜月笙,已病入膏肓,常常臥床不起。

孟小冬早年精心照顧過餘叔巖,所以在進入杜家後,便主動承擔起照顧病中的杜月笙的任務。

杜月笙深知時日不多。為了能給孟小冬一個名分,也為了她能分一筆不多的遺產,於是就有了文中開頭的一幕。

杜月笙去世後,孟小冬分得兩萬美元的遺產。隨後她寓居香港,以授業為生。

不過孟小冬對學生挑剔得很,只收那些有天分又吃得苦又沉迷於藝術的人。她教課很嚴,還有諸多規定。也正是因此,在她的調教下,出了好幾位京劇名家。

(孟小冬和姚玉蘭舊照)

大約在香港住了15年後,遠在臺灣的姚玉蘭,才聯繫上了孟小冬。在姚玉蘭的盛情邀約下,孟小冬遷居臺灣。

孟小冬在臺灣大部分時間,用來打太極拳、遛狗和看電視。

但孟小冬的名聲實在是太響亮了。臺灣當時又極流行唱京劇,許多人紛紛上門,希望她能出來演出或者教戲,結果都遭到了她的婉拒。

孟小冬說,杜月笙對她情深意重,她再出來拋頭露面,是對杜月笙的不尊重。

姚玉蘭的女兒杜美蘭,從小是孟小冬帶大的,因此對孟小冬的感情,甚至超過了生母姚玉蘭。在孟小冬移居臺灣後,她便事無鉅細,對孟小冬的生活起居,照顧得殷勤周到。

孟小冬雖然過著隱居生活,但她的好朋友張大千等人也偶來探視。除此外,她的身邊還雲集了不少票友,每逢她過生日,大家都要去給她祝壽。

1977年,孟小冬迎來了70大壽。大家歡聚一堂,給她熱熱鬧鬧過了一個生日。然而這年,孟小冬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哮喘一直不見好。到5月份,竟在一陣劇烈的哮喘後暈倒了。雖然及時送到醫院,但還是讓肺氣腫和心臟病奪去了生命。

(參考史料:《杜月笙傳》《一個真實的孟小冬》)


張生全精彩歷史


孟小冬人稱“冬皇”,梨園世家出身,也是民國上海灘大佬杜月笙的五太太,作為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餘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即使是在杜月笙去世之後,也不至於連自己都養不活。

1949年,新中國成立,杜月笙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沒有選擇臺灣,而是去了香港,帶著孟小冬一起,此時的杜月笙早已是花甲之年,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孟小冬則負責照顧杜月笙,煎湯熬藥,從未離開一步。

1950年,杜月笙向攜全家前往法國定居,然而孟小冬說:“我跟著你去,是以丫頭還是女朋友的名義呢?”

這句話一下點醒了杜月笙,隨後杜月笙表示踐行自己的諾言,和孟小冬舉辦婚禮,其實此時的杜月笙每天都是靠氧氣維持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依然想要給孟小冬這個名分。

這一年杜月笙63歲,孟小冬42歲,穿著旗袍,風韻猶存,所有人都前來祝賀。

1951年,杜月笙病逝,留下孟小冬,年底的時候,孟小冬決定離開杜氏公寓,住在了使館大廈公寓,因為本就不缺錢,所以沒有必要刻意去找工作。在杜月笙去世之後,她最多的就是打麻將、遛狗、看電視、練習太極拳。

1958年,孟小冬前往摩登臺居住,並在這裡教學;

1964年,又遷居繼園臺,在這裡她學會了連太極拳;

1967年,她決定離開香港,前往臺灣,此時的她幾乎再也沒有參加過活動,而是選擇在家中靜養,唸佛誦經,只是偶爾有些弟子前來看望她,生活也算愜意。

倘若說孟小冬沒有生活來源,她自然是需要撿起她的本領來的,但是她在杜月笙去世之後就很少再唱戲,當時內地政府、影視公司都曾出資邀請她去唱戲,孟小冬也是婉言謝絕,只是偶爾在外甥面前提了幾句、清唱了幾句。

以孟小冬在京劇藝術上的地位和成就,她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去掙錢,從她後來接觸的人就能看出,孟小冬本就性格孤僻,但是卻和國畫大師張大千交情極深,兩人也是在香港認識,張大千還送過畫給她,要知道張大千的畫可是非常值錢的。

除了張大千,孟小冬還和溥心畲也關係匪淺,溥心畲是滿人,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但是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極高,因為擔心孟小冬的生活狀況,當時孟小冬的生活狀況不如從前,怕有急用,所以特意贈送了一副《觀音》作品畫給她,連落款都沒有,就是為了急用之時可以將其變賣。

光陰荏苒,在臺灣度過了十個春秋,古稀之年的孟小冬身體每況愈下,1977年5月25日,孟小冬哮喘病犯,隨後便昏迷不醒,26日夜裡便去世,享年70歲。


貓眼觀史


孟小冬,別名孟令暉,孟冬皇。1907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

她師從餘叔巖先生,學藝嚴謹,練習刻苦。是早年京劇優秀女老生,被《天津大風報》評為“京劇冬皇”。

她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不帶雌聲,曾與同時期京劇界最紅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稱的梅蘭芳搭檔。

梅蘭芳以男性扮女性,孟小冬以女人扮男人。乾旦坤生,顛倒陰陽。

他們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龍戲鳳》,同臺演出《梅龍鎮》等,後來又一度在開明大戲院聯袂演出《二進宮》。二人本是梨園同行,相互欽羨,惺惺相惜;不斷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愛慕之情。從此,開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但是,梅蘭芳性格懦弱。在其母親去世後,孟小冬前去弔唁,結果卻被福芝芳拒之門外,再加上後來發生的孟小冬的粉絲為了追求孟小冬,結果誤傷了梅的朋友張漢舉事件,一時間流言四起,鬧得紛紛揚揚,導致他們二人身心俱疲,最終兩人不得不仳離,解除了婚約。

孟小冬受此打擊,萬念俱灰,以致一度於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門。此後數年,她堅決避免與梅相見,並且不再與梅合作登臺唱戲。

離開梅蘭芳時,孟小冬字字鏗鏘的說“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

而此時,上海灘大佬因為喜歡聽孟小冬的戲一直追捧孟小冬。他不僅在經濟上給予孟小冬大力支持,還支持孟小冬拜餘叔巖為師,繼續深造。

在杜月笙的第四房太太姚玉蘭的撮合下,孟小冬終於委身於杜月笙。而杜月笙對孟小冬也確實是有情有義。1950年,在他們全家決定移居法國時,孟小冬一句“我跟著去,到底算是使喚丫頭,還算是你的女朋友?”的問話點醒了杜月笙,他拖著病體與孟小冬舉行了婚禮,給了孟小冬一個正式名分。

1951年,曾經名震上海灘的大亨杜月笙溘然長逝,享年64歲。孤身一人的孟小冬開始了獨自謀生的生活。

但是作為一代京劇名皇,孟小冬晚年並未通過登臺獻藝來掙錢錢才。她晚年生活的經濟來源,主要依賴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杜月笙的部分遺產和自己以前的積蓄

1951年,杜月笙去世孟小冬決定離開杜氏公寓,住在了使館大廈公寓。

孟小冬分得2萬3千美元遺產加上和梅蘭芳解除婚約,梅蘭芳賠償她4萬大洋,以及她自己此前的一些積蓄,孟小冬晚年應該並不十分缺錢,所以並不需要刻意出去演出。

她在香港孤身獨居,用積蓄支撐著深居簡出的生活。她不化妝,清簡自然,穿著布旗袍,平底鞋,一個髮髻挽在腦後,普通得好似街邊買菜的老太太。她經常與朋友們聚會,賭馬,也打麻將,遛狗,學英語,也學刻章,練太極。

二、教授學生

1958年,孟小冬前往摩登臺居住,並在這裡教學,專心教授弟子。

孟小冬挑選弟子十分嚴格,只有具有天賦、意志堅強又迷戀藝術的人才能有資格做她的學生。她的3位弟子趙培鑫、錢培榮、吳必璋正是如此。

她教授弟子也極為認真、嚴格,規定未經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隨意吊嗓,更不準在外面唱尚未純熟的戲。

她的三位弟子趙培鑫、錢培榮、吳必璋,經過孟小冬的悉心栽培,德藝雙馨。在孟小冬的努力下,餘派京劇藝術在香港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三、朋友的資助

孟小冬性格孤傲,但是卻和國畫大師張大千交情極深。孟小冬不願意清唱,只有和張大千在一起才能破例。

1952年,張大千旅居阿根廷。孟小冬反串《貴妃醉酒》為張餞行,並送張自唱曲目的錄音帶。

張大千曾送孟小冬《六條通景大荷花》的條幅,並親筆題鑑,以示恭敬。

1962年,又送孟小冬《開春百福》,以賀新春。

除了張大千,孟小冬還和溥心畲也關係匪淺,溥心畲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極高。因為擔心孟小冬的生活狀況,怕有急用,所以特意贈送了一副《觀音》作品畫給她,連落款都沒有,就是為了急用之時可以將其變賣。

四、姚玉蘭母女的資助

1967年,她和姚玉蘭再次取得聯繫,此時兩人已整整15年沒有來往。

在姚的勸說之下,孟小冬離開香港赴臺。此時,她幾乎再也沒有參加過活動,而是選擇在家中靜養,唸佛誦經,偶爾有弟子來探望。

在那裡,她的生活狀況大為改善,有恆社門人和仰慕者的照顧,有姚玉蘭母女的親情陪伴,她生命的最後十年,即使多半在病中也是溫暖平和的。

其實,新中國成立以後,出於統戰的目的和對人才的愛惜。孟小冬也是統戰政策爭取的對象之一,周恩來總理曾委派章士釗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說服她迴歸,但是孟小冬還是婉拒了。

孟小冬的晚年,是絢爛到極致後的平淡清簡,而這也正是孟小冬晚年極力追求的生活。

光陰荏苒,轉眼間10年逝去,孟小冬已近古稀之年。1977年5月25日,一陣劇烈的哮喘之後,便突然昏迷過去,送至醫院搶救無效,延至26日午夜,終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併發症於1977年5月27日去世。

古稀之年的冬皇坎坷的一生平靜落幕,曾經屬於她的愛恨情仇也隨之而去,只留餘音在人間。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