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英法都放棄了殖民地,俄國為什麼不放棄任何土地?

宇澤歷史


題主的問題:二戰後,英法都放棄了殖民地,俄國為什麼不放棄任何土地?

因為,二戰結束後殖民地人民覺醒了,他們聯合起來反抗殖民者的統治,於是英法這樣的老牌殖民國家只好放棄殖民地,允許他們獨立!


一個國家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目的是把當地的資源收為己用。但是,當地人肯定不會輕易把這些資源拱手讓人,雙方就大打出手。當地土著失敗了,這裡就會淪落為該國的殖民地。在殖民者的高壓統治下,大量的資源被掠奪,當地人陷入赤貧,甚至還有被屠殺的風險。

大航海時代早期的殖民者無一不是這個路數。

  • 西班牙對殖民地掠奪

作為第一批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歐洲國家,西班牙在發現新大陸之後,對當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掠奪。

在墨西哥和秘魯等地,西班牙人把當地的印第安人當做奴隸,迫使他們開挖金礦和銀礦。僅1521到1544年這23年內,西班牙每年就掠奪了2.9噸黃金和30.7噸白銀。

(大量的黃金白銀被帆船運回本土)

在美洲的掠奪,讓西班牙成為當時歐洲最有錢的國家。但是,當地的土著印第安人卻遭到了滅頂之災。就在西班牙人從美洲大肆掠奪財富的同時,他們把美洲的土地劃歸自己所有,同時不斷對印第安人發動戰爭。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西班牙可以輕易擊潰印第安軍隊。在西班牙來到美洲的半個世紀之內,有超過1000萬人在西班牙的侵略下死亡。

很多地方的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的屠殺下被滅族,例如古巴在經歷了西班牙人的摧殘之後,已經沒有印第安人。目前,古巴白人佔到了總人口的60%,黑人佔到了總人口的10%,混血佔到了總人口的23%,剩下的是亞洲人等其他大洲人口。而在混血人口中,幾乎找不到印第安血統。

  • 大英帝國對殖民地的掠奪

西班牙帝國衰落之後,代之而起的大英帝國採取了幾乎同樣的手段對北美地區的印第安人。

因此,到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印第安人的人口已經少於移民到這裡的白人。

在亞洲地區,英國人面對抵抗能力更強的當地人,沒有一味使用屠殺手段,但是他們對這裡的掠奪仍然觸目驚心。在英國人來到印度之前,孟加拉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這裡的棉紡織業發達,人們生活富足。

但是,英國人的到來不僅摧毀了當地的棉紡織業,還大肆徵收賦稅用來支援本國的工業革命,每年數百萬英鎊從這裡流向英國。

據統計,在1757到1815年間,大英帝國從印度掠奪了10億英鎊的財富。

殖民者的掠奪完成了血腥的原始積累,但卻讓殖民地陷入赤貧,而且造成了大量當地人的死亡。

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孟加拉地區的剝削(稅率提高了5倍),讓孟加拉在1770年大饑荒的時候沒有能力應對,導致了三分之一人口餓死。

雖然孟加拉人口損失慘重,但是1771年東印度公司在當地的稅收比饑荒前還要多。

(在印度作威作福的英國殖民者)


對殖民地的掠奪,讓早期西方列強獲取了無數財富,這些財富不僅支持了他們的奢靡生活,也為工業革命實現了原始積累。此時,對殖民地的統治可以獲得百倍的收益,而且統治成本低,所以列強都喜歡建立殖民地。

二戰結束後,殖民地人民的覺醒,讓列強不得不拿出大量成本來維持統治,甚至還不見得能成功。所以,只好放棄這裡了。

以法國為例,二戰結束後法國重返印度支那,法國人本以為會像19世紀一樣輕鬆將這裡佔領。沒想到越南人接連大敗法軍,並且在奠邊府之戰中殲滅法軍1.3萬人,這在19世紀是不可想象的大勝利。

(奠邊府之戰越南軍人揮舞旗幟宣佈勝利)

對越戰爭結束後,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也爆發了反法獨立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法軍先後出動了80萬大軍,在經過了8年的戰鬥之後,付出了10萬傷亡的代價。最終,傷亡慘重的法國只好同意阿爾及利亞公投。在公投日絕大多數阿爾及利亞人選擇了獨立,2天后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所以,不是法國想放棄這些殖民地,是他沒有能力繼續賴在這些殖民地上作威作福。

對英國來說同樣如此,英國治下的殖民地進入到19世紀之後大多被榨乾,雖然很多地方可以被當做商品傾銷市場,但是這和是不是殖民地關係不大,南美地區也曾經被英國當做傾銷市場,雖然那裡不是他的殖民地。

而且,在進入20世紀之後,很多殖民地都有了獨立傾向,其中以印度最為典型。這個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在聖雄甘地的領導下開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甘地)

二戰開始後,這種不合作運動讓英國人苦不堪言,在面對德日意法西斯的進攻中,英國人希望印度能夠參與到二戰來。於是,答應戰後允許印度獨立。

二戰結束後,英國人雖然想要推翻此前的承諾,但力有不逮,只好同意印度獨立。


為什麼英法放棄了殖民地,俄國在二戰後沒有放棄任何土地?(這裡只討論二戰之後。)

正如上面所說,殖民地人民的覺醒,對殖民者的反抗,促使了英法放棄了殖民地允許其獨立。

這個前提在蘇聯卻不適用。

原因如下:

  • 蘇聯擁有比英法更強大的軍事實力。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上有兩個超級大國,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蘇聯,這兩個國家任意一個都有平推歐洲的能力。

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蘇聯不僅可以保住本國領土,也能夠向海外跟美國人搶地盤。

  • 蘇聯的土地上俄羅斯民族佔大多數。

俄羅斯能夠保住領土的一個原因是俄羅斯族佔了本國人口的大多數。無論是繁華的東歐地區還是荒蕪的西伯利亞,當地土著很少能夠形成絕對人口優勢,也就沒能力脫離了。

但是,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政治財產,卻失去了500萬平方公里土地。

今天的俄羅斯和沙俄時期相比已經大為縮水,隨著蘇聯的倒塌,這個龐大的國家分成了15個小國家,俄羅斯只是其中之一,面積為1700萬平方公里,比蘇聯時期少了500萬平方公里。

所以,俄羅斯也失去了不少土地,只不過因為當初蘇聯的存在把這個過程大為推遲了。


歷史風暴


木叔說說歷史吧!

其實俄羅斯在十月革命之後,列寧是要把之前沙皇俄國佔領的土地都退出的,當然也包括歷史上沙俄侵華戰爭中獲得的土地。

大家都學過歷史,知道1919年列寧為代表的蘇俄政府發佈了《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這個宣言的精神是非常積極的,也是收到我們高度評價的。因為裡面提到了,新政府準備放棄以前沙俄在華的所有特權,廢除不平等條約,特別是提到要歸還歷史上沙俄侵佔我們的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即使列寧有心思這麼做,當時蘇俄政府的很多人也不支持。特別是當時剛剛蘇俄境內有著大量的反對派實力,列寧一派完全控制不了蘇俄如此龐大的國土。

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等地,很多地區處於半自治的狀態,完全不受列寧的中央政府管轄,在這個背景下,列寧的宣言只是一個相對美好的願望,是希望獲得中方當時對他們的支持,減輕蘇俄政府面對西方的壓力。

列寧去世也比較早,而且死因不明。斯大林上臺後,該國對外的立場發生了極大變化,從來也不提歸還領土的問題了。相反對外還對領土的需求與慾望更加強烈。

木叔始終認為,俄羅斯民族具有強烈的“土地蒐集癖”,這一方面是處於他們對歷史擴張的熱衷,另一方面是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說他們熱衷土地是因為俄羅斯歷史只是一個小公國,還是內陸國,因此數百年來一直擴張並且一直尋求出海口。這是他們的既定戰略。

所以歷史上和很多周邊國家都爆發了戰爭,目的就是出海口就是領土。其實現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出海口也比較不利,要麼太高寒偏遠、要麼類似黑海一樣門戶被控制。

說他們是實力發展的必然,則是俄羅斯從來都是威權主義,無論是沙俄還是其他時代都是如此。威權主義對領土的熱衷與我們歷史上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的這種心態很像,貪大求全深深印在了民族性裡。

當他們弱小的時候,這種心態可以隱藏,而當他們實力壯大的時候,威權主義的思想就開始爆發。所以蘇聯也在歷史上實行了眾多擴張主義行為,這和這種心態是分不開的。

英法放棄殖民地的原因很多:

第一是殖民地人民反抗,他們不放棄不行了。

第二是殖民地距離英法都很偏遠,這麼遠的地方讓實力已經衰落的英法鞭長莫及,還不如讓其獨立維持一種友好關係更符合利益。

而沙俄佔領的領土都在周邊,既可以控制和管理,有的又已經成為俄羅斯人生活的土地了。

所以俄羅斯的情況和英法,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在現實中都不同。


你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木春山談天下


二戰後,英法荷葡等老牌殖民國家陸續放棄了很多殖民地,連美國也讓殖民地菲律賓獨立,但是隻有俄國不但未放棄一寸土地,甚至還擴大了自己的佔領地區,如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東普魯士(加里寧格勒)和中國的旅順大連。造成這樣的情況是由於多種原因促成的。

一、地緣因素

英法等殖民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大多遠離其本土,這就造成了其對殖民地控制的成本增大,而俄國(蘇聯)在原先所佔領的土地都是與其本土有陸地相連。俄羅斯聯邦境內的所謂自治共和國四周都處於俄羅斯領土的包圍之下。其控制成本大大低於英法對其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成本。

英國殖民地分佈圖



由於地緣因素,海外殖民地容易受到域外強國的干涉,獨立力量容易獲得外部支持。

英國基本上是和平地與大多數殖民地分手,而法國是實在支撐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放手。比如法國印度支那半島殖民地的獨立,正是由於中國的大力支援,法國力量被大量消滅,法國無以為繼,不得不放棄。

再看看時間不算遠的俄羅斯車臣共和國謀求的獨立。其一面與俄羅斯相連,左右是兩個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南邊是格魯吉亞。



這樣一個地緣環境,域外大國是沒辦法向獨立力量提供大規模援助。雖然車臣曾經打敗了兩次俄羅斯的進攻,但是面對龐大的俄羅斯,最終還是被消滅。

類似的還有北愛爾蘭,正是由於其與英國陸地相連,雖然北愛爾蘭進行了多年戰爭,但是仍然不能像英國其他海外領地那樣擺脫英國。

實力因素

二戰中,法國被德國打敗。英國在其大表弟的幫助下艱難獲勝,但是也花光了它所有的黃金儲備,並且欠了美帝一大筆錢。戰後,面對千瘡百孔的國土、一團糟糕的經濟,還得需要繼續向美帝借錢來修復創傷。英國在戰時對全國實行了賠給制,直到五十年代初才解除,英國的國力可見一斑。

自己的國民都快沒吃的了,哪還有餘錢去維持龐大的殖民地開支。事實也證明,對於英法當時的國力,強行維持的話,費錢費力還不討好。法國是真的努力過了,最終不得不不體面的從越南和阿爾及利亞等地退出。

法國殖民地分佈圖



英法如有蘇聯、美國那樣的實力,自然不會輕易退出,甚至能保有絕大部分。但是就算強如美帝,在越南這個特殊的地緣環境下,投入那麼大最終也不得不撤出。

奠邊府戰役投降的法軍



戰後,隨著德意日法西斯的戰敗,英法實力的削弱,世界出現了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雖然蘇聯在戰爭中遭受重創,但是由於其國土龐大,僅僅是其歐洲大部分地區受到戰火蹂躪。戰爭後期,蘇軍攻入東歐及德國,東歐各國紛紛建立了蘇聯控制之下的政府。遠東方向,蘇軍攻入我國東北和朝鮮,並佔領了南千島群島,獲得了旅大軍港的租借使用權。蘇軍將佔領區大量資源運回國內,迅速恢復了國力。

領導人因素

二戰行將結束時,羅斯福去世,副總統杜魯門接任總統,最後是他下令原子彈轟炸日本。他的繼任者是艾森豪威爾,原歐洲盟軍總司令。

斯大林一直到1953年去世,繼任者是參加過斯大林格勒大戰的赫魯曉夫。

法國是他們的英雄戴高樂。



再看看英國。1945年正在參加雅爾塔會議,討論戰後如何瓜分世界,與斯大林爭得面紅耳赤的丘吉爾突然得到大選失敗的消息。

看一下英國首相任期:

工黨領袖艾德禮,1945年7月----1951年10月。

大英帝國的罪人



保守黨丘吉爾,1951年7月----1955年4月。

保守黨艾登爵士,1955年4月----1957年1月。

再看看英國殖民地獨立時間,二戰後,通過“威斯敏斯特方案”,英國給予自治領以自由選擇獨立的權利,於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隨即宣佈獨立。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8月15日印度獨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條運河是當年英法資本聯合開鑿的,埃及這舉動就等於是明搶。英法聯合以色列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雖然英法聯軍連戰連捷,但是,短短几天后,蘇美強勢介入,逼迫英法撤軍。之後,英國宣佈“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退”的政策,1957--1963年間,英國戰後撤出了錫蘭(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南也門,巴林,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桑給巴爾,肯尼亞,烏干達。

阿爾及利亞戰爭中的法軍



在英國和平退出殖民地的過程中,法國、荷蘭、比利時、葡萄牙等都對各自殖民地的獨立運動進行過堅決的鎮壓。而英國,只有在丘吉爾擔任首相期間沒有殖民地獲得獨立。艾德禮擔任首相期間,一槍未放就讓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獲得獨立,他的政策關注點只是在如何恢復英國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對外是關注如何建立聯合國、如何與蘇聯搞好關係上。

二戰爆發前,印度的經濟已經達到英國在一半。二戰結束時,英國擁有超過五百萬軍隊,擁有強大的海空軍。面對戰五渣的印度,只要派出軍隊就能彈壓住溫順的印度。



雖然英國在戰爭中飽受戰爭創傷,但是與遭受德國蹂躪的蘇聯相比,其境況好多了。艾德禮迎合了英國選民渴望改善生活的要求贏得大選,卻讓英國永遠失去了世界第一大國的物質基礎。這怪不得艾德禮,要怪只能怪英國人民自己。即使不是丘吉爾擔任首相,換著其他的人,也不會那麼短視地放棄英國最大的一塊最為重要的殖民地。

殖民地獨立及背後的大國角逐

1945年8月17日,印尼率先宣佈獨立,9月2日,胡志明宣佈越南獨立。1955年萬隆會議後,亞非拉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大英帝國是擁有四千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二戰後雖然實力大減,但是如果假以時日,依靠其廣大的殖民地的資源和人口,必能恢復過來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美蘇的政治家都不傻,於是默契配合起來。

美國讓菲律賓獨立,再用所謂道義要求英國放棄殖民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時,美國以斷絕援助威脅英法撤軍。美國自己卻是到處建立軍事基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而蘇聯,僅僅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放棄了中東鐵路特權,放棄了旅順大連軍港,其他方面一步不退。在亞非拉獨立運動中,幾乎每一個獨立武裝都受到了蘇聯的支持,使用了大量的蘇制武器。

大英帝國現在也只有靠英聯邦運動會來回憶往昔的榮光



英法殖民方式與俄羅斯佔有土地方式不同

老牌殖民國家,對於殖民地的佔領是以攫取資源為主,對殖民地的人民利用、奴役,用廉價的勞動力來為自己開採資源。

俄羅斯與英法採取的是不同方式。它是要資源,要地,但是不要人。在征服佔領一地後,對當地的人民實行屠殺、驅趕,再將俄羅斯人大批遷徙進來,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比例。

蘇聯解體時,十幾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蓋因為當地的人口構成中俄羅斯人不佔多數。而蘇聯的遠東地區,高寒的西伯利亞原本人煙稀少,俄羅斯佔領後,大肆屠殺、驅趕,現在的人口90%以上都是俄羅斯人,這種情況下內部是幾乎不可能產生獨立運動的土壤的。

二戰後,世界的殖民體系紛紛瓦解。英國絕大部分的殖民地都獲得了獨立,不過一些重要的戰略要地仍然保留了下來,如扼守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咽喉直布羅陀,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亞島等等,但是原先實力弱於英國在法國,由於對殖民地獨立採取鎮壓政策,最終反而成為保有海外領地最多的國家。


我淡如菊


國家雖大,寸土必爭。英國和法國在二戰之後國家實力大幅度下降,根本沒有更多的力量去維持殖民地的統治,所以英法放棄不是主權領土,而是海外殖民地,而俄國通過殖民地是和自己的主權領土相連接,是屬於“開疆擴土”,而至於沒放棄那是假的,為退出一戰和俄國決定割地賠款,最後只是因為蘇聯強大了才搶回來。



所以說了那麼多,就是國家實力問題,英國和法國被德國暴打,國家的基礎設施破壞殆盡,人員大幅度減少,直接導致的就是國家實力的下降,當殖民地爆發起義時,他們根本沒有力量去鎮壓,而且英國和法國的海外殖民地之多就讓他們管不過來。特別是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


同樣是在二戰的血海中走過來的蘇聯(俄國)是越打越強,也就是說俄國擁有守衛海外殖民地的實力(雖然離國內還是很近的)。所以同樣是搶來的殖民地,俄羅斯依然沒有歸還日本的北方四島。

所以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一直都是遵循的是叢林法則,看的就是誰的拳強頭硬,畢竟強者才有話語權。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大英帝國】

1、英國。英國是典型的海權國家,“敵國的海岸線就是英國的邊界”,英國注重商業利益(和荷蘭相似),重視海洋交通的建設,也就是沿海的貿易據點,保障手段是建設強大的海軍,開拓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採取多種殖民統治形式,比如印度的各個土邦、王公(印度),馬來亞的蘇丹(馬來西亞),阿拉伯的酋長(阿聯酋),對於開發程度低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有英語人口的大量移民,上述地區雖然在戰後獨立了,但是仍然和英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英國制度得以保留,英國女王仍然是多國的國家元首。對於印度這樣重要殖民地的獨立,英國也是迫不得已,二戰慘勝,有心無力。目前,還有馬島等一些海外殖民地未獨立,一方面是地理位置重要,一方面是當地英語人口為主。

【法蘭西殖民帝國】

2、法國。和英國這樣的純粹海權國家相比,法國的定位有點尷尬,偏重於大陸,也不願意放棄海外。和英國注重商業不同,法國更有“情懷”,把“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推廣,讓蠻荒之地的人民有文化(同化),比如西貢的城市建設,瀰漫著法國風情。是否放棄殖民地,實力說話,雖然法國“混”了一個戰勝國資格,“奠邊府大捷”、“阿爾及利亞戰爭”反映出法國國力的“日薄西山”,當然,也不是殖民地都想獨立,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至今不獨立,歐洲航天基地就在那,留在法國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分家過窮日子沒前景。

【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統治東方)(海參崴)】

3、俄國。和英法相比,俄國做法簡單粗暴,“騰籠換鳥”,參見加里寧格勒,驅逐德語人口,換成俄語人口,飛地獨立風險大大降低。再往前,對於西伯利亞、遠東的少數族裔,能同化則同化、不能則驅逐、屠殺。相比沙俄——蘇聯時期,俄聯邦繼承的領土縮水了大約500多萬平方公里。

【加里寧格勒】

綜上,英法俄都是二戰的戰勝國,戰後,英法元氣大傷,殖民地在海外大部分獨立了,俄國慘勝,但是國力上升期,直到蘇聯解體。英法保留了小部分殖民地,俄國放棄了部分領土(俄聯邦作為法理繼承國)。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英法海外殖民的方式跟俄國不一樣,英法大都是以殖民地方式進行經營,而俄國一旦佔領一個地區多是將其併入版圖,這可能與俄國的特殊癖好有關,那就是俄國是一臺巨大的“吞土機”,有再多的土地也能吞的下。

先來談談英國和法國對殖民地的經營。

英國和法國都是老牌的殖民國家,他們在工業革命後,為了尋找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依靠槍炮在全球殖民,並且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英法通過對殖民地商品的傾銷和原料的掠奪賺取了鉅額利潤。二戰中英國、法國被德國打殘,已經無暇顧及殖民地,而殖民地也爆發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紛紛掀起反抗宗主國的鬥爭。

比如英國的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地都宣佈獨立,成為獨立主權的國家。但是英國也還有部分海外領地和殖民地:如安圭拉、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屬於海外領地;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屬於海外殖民地。

法國原來的殖民地摩洛哥、突尼斯 、敘利亞、黎巴嫩等地也獨立建國。但是法國現在也有海外省和海外領地,如留尼汪、馬提尼克、 瓜德羅普 與 法屬圭亞那 屬於海外省;新喀里多尼亞、 法屬波利尼西亞 、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屬於海外領地。

我們再來看看俄國對已佔領領土的經營。

俄國從最初的莫斯科公國開始,一路披荊斬棘,對周邊國家領土進行蠶食,然後將被佔領地區的土地併入俄國版圖,這才有了蘇聯時期龐大的版圖。俄國為了加強對被佔領領土的控制,將被佔領地區的原住民遷走,然後將俄羅斯族人遷過來,以達到鞏固國家領土的目的。比如,蘇聯對東普魯士地區的統治就採用了這一方式。

二戰前,蘇聯還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夥同德國瓜分了波蘭的領土。二戰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更加有實力加強對領土的控制。而蘇聯解體以後,原來被俄國佔領的很多地區都是從加盟共和國的地位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國家,俄羅斯只剩下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比如,中亞地區獨立後建立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波羅的海建立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高加索地區建立三國(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東歐地區成立了烏克蘭、白羅斯。

俄羅斯現在還有170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當然在這龐大的版圖當中,也有些地區存在分離主義勢力。比如高加索地區的車臣共和國,也曾多次進行獨立活動,但是這些地區的獨立活動都被俄羅斯採取武力進行打壓下去。

那麼,俄羅斯為何不願意放棄一些領土呢?

第一、俄國的工業化不徹底,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俄國是從農奴制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封建殘餘勢力比較強,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不徹底。不像英法兩國,經過革命和工業化的洗禮,資本主義比較發達,商品利潤的動力驅使他們尋找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俄國本來就是大陸國家,周邊擴張的餘地較大,再加上工業革命的不徹底,使俄國不比像英法那樣去海外尋找市場和原料產地。而通過就近佔領周邊領土就可以滿足銷售商品和掠奪原料的目的,這導致了俄國同英法不同的殖民方式。

第二、出於國家安全角度,俄國不放棄每一寸土地。

俄羅斯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從最初的東歐平原發展到後來的龐大版圖,俄國之所以面臨兩次大戰都沒有滅國,一次是拿破崙軍團的進攻,一次是希特勒軍團的進攻,除了俄國有眾多的人口以外,就是俄國有著龐大的國土,這樣可以為俄國提供龐大的戰略縱深。即使莫斯科被佔領了,那麼只要俄國人還在,他們就有迴旋的餘地,就有重新反攻的機會。如果當時俄國的領土面積只有波蘭大小,估計俄國早就亡國了。而龐大的國土面積提供的戰略縱深,挽救了俄國和蘇聯。

所以,從東歐平原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俄羅斯,擴張領土的目的,一方面是不斷地消滅對手,壯大自己,另一個目的就是增強自己的安全感。所以,歷代俄羅斯的繼承者都秉持擴張領土的戰略,只要有足夠多的領土,才使俄羅斯有足夠多的安全感。


銘蘇先生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了部分回答,真的是在胡謅啊!

當然,說真話也不是人人都愛聽的,但我還是要講一講。

所謂殖民擴張,也有很多形式。其中一種是要你的錢(請注意不是打劫,而是做生意賺你的錢),還有一種則是要你的錢(請注意不是做生意,而是打劫),還有一種不但要錢更要你命要你地的,典型如沙俄模式。

英國佬是典型的賺錢模式,你看它的殖民地,在美洲主要是加拿大和大西洋沿岸,在非洲則是從埃及到南非的南北大滿貫,然後是印度和澳洲等等。為什麼是這些?就在於維持一條交通線,並且在交通線的基礎之上,運營他的全球商務模式。

英國人經營加勒比海,是為了甘蔗;經營北美,則是為了毛皮、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經營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為了羊毛和黃金。而後英國商人就將這些物產來回倒賣,獲取利潤。

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其實也是因為大清帝國與英國的貿易。早在乾隆時期,英國人就送來各種機器,那意思無非就是一個賣字。可結果英國人從大清進口大量茶葉,大清卻幾乎不購買任何英國產品,唯一感興趣的只有鴉片而已。於是英國便在印度大量種植鴉片,而後拿到中國來賣。對於英國而言,你喜歡啥我就給你啥,只要你願意掏錢,賣鴉片賣機器啥不是個賣字啊!

再往後,英國人從大清手裡奪得了香港島,請注意,以當時英軍的實力,難道不能攻取更大的土地麼?老實說,推翻大清國,建立一個新王朝都是沒問題的。但是對於英國而言沒這個必要。

所以,英國在全球獵取的殖民地,其實都是大英商務系統的組成部分而已。一旦到後來發現這個全球殖民地系統存在不再需要,英國便選擇了果斷解散。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南非都是如此——當然,也不會是完全的和平模式,北美獨立就是一種軍事模式,然而與其它國家相比,你就能理解了。

殖民擴張的極端模式,那就是沙俄模式了。這是一種古老的軍事侵略模式,比古羅馬和秦滅六國式的擴張更野蠻更恐怖。古羅馬一度將地中海擴張成為自己的內海,但它並沒有將地中海周邊種族屠滅殆盡,變成清一色的羅馬人。秦滅六國,確實屠殺了很多人,但也沒有將六國百姓滅絕。但是俄國的擴張,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俄國侵略的地區,譬如西伯利亞地區,本來就人煙稀少,俄國人搞幾次屠殺,就可以清空這些地域。那麼,如果俄國人入侵到人口稠密的地區怎麼辦?譬如中國黑龍江流域,當然已經有大批中國人在此居住,俄國人怎麼做?

俄國人的回答就是滅絕。1900年7月,黑龍江東岸的海蘭泡,俄國軍警在全城喊話,說:現兩國開戰,要把你們這些中國人送過江去。接著以刺刀逼迫數千中國人立即離開家門,去警察局集合;凡不出家門者,一律處死。隨之各家財產被洗劫,華人所開商店被搶光。

隨後,所有被集中之華人,全被驅趕至黑龍江岸,途中扶老攜幼,狀極悲慘,凡脫隊、昏倒之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皆被押送的軍警殺死。而在驅趕至江岸後,便以刀槍逼其過江。海蘭泡附近的黑龍江江面雖然不寬,但水深、浪大、流急,手無寸鐵的中國人面臨滅頂之災,惶恐萬分,哭聲震野。一些人苦苦哀求,以東正教儀式在胸前畫十字,懇求免於一死,但俄軍絕不容情,他們將民眾往江中驅趕,先入江者皆沈溺江中,不敢入江或遲疑者、反抗者,皆被刀砍槍殺。被殺者在六、七千人以上,會游水過江倖免於難者不足百人。

江東六十四屯也是如此,沙俄軍警接到“消滅我境內出現的中國人,不必請示”之命,闖入各屯驅逐中國人離境,實行與海蘭泡一樣的大屠殺。

還有一些不太好說的事件,最終結果便是:到眼下,當年被俄國侵奪的外東北領土,已然完全居住著俄人而非華人。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俄國人便可以大模大樣地跟咱說:“就這樣了,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試想,如果當年俄國沒有搞大屠殺,遠東地區依舊生活著大量華人的話,會是怎樣一個結果?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英法為什麼放棄殖民地

英法放棄殖民地,是因為英法的殖民地都是海外殖民地。

首先,經過了二戰,英國和法國的勢力被德國大大削弱,這導致英國和法國的綜合國力在戰後大幅度下降,同時海軍力量與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都隨之下降,並受到了美國的排擠。

其次,英法的各海外殖民地的民族獨立與解放意識覺醒,各個殖民地紛紛在同一時間獨立,英法這時候已經鎮壓不了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再加上美國這時候也在支持全球各殖民地獨立,以藉此達到削弱英、法國力的目的,牢牢地掌握全球霸權。


2.俄羅斯為什麼不放棄

沙俄的殖民地是跟本土連接在一起的,如果殖民地鬧獨立,俄羅斯可以直接派兵鎮壓,這成本要比英法鎮壓海外殖民地低得多。比如車臣戰爭就是這樣發生的。

還有,沙俄和蘇聯斯大林時期,實施高壓的民族鎮壓政策,很多遠東的華人民族被屠殺代價,海參崴(wai)地區有很多萬人坑,都是請朝末年到民國時期華人勞工的被屠殺地。

現在俄羅斯靠著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天然氣過日子,怎麼可能放棄?

其實英法也不想放棄海外殖民地,比如法屬圭亞那(南美)就沒有放棄,9萬多平方公里,跟韓國和我國浙江省面積一樣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二戰後,英法都放棄了殖民地,俄羅斯為什麼沒有放棄任何土地?】準確的說二戰後的“俄羅斯”應該說的是蘇聯。



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由納粹德國挑起的,經過6年的戰爭,最終納粹德國挑戰失敗了,被美國、英國和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打敗。但歐洲經過6年的戰爭摧殘,多個歐洲國家都被打得稀巴爛,這其中也包括傳統的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



二戰後戰後格局重新劃分,英國和法國在二戰中實力被巨大的消耗,已經再也無法撐起外龐大的殖民地,去了世界上去。加上各民族的覺醒,開始了反抗英法殖民者,這也是二戰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的原因,畢竟老牌的殖民帝國不行了嗎?最終英國和法國只能被迫逐漸放棄了這些殖民地。

然而此消彼長,英法曾經的世界級帝國在二戰中徹底衰落,而新的大國卻仍然上升,在二戰中徹底崛起的兩個大國就是美國和蘇聯。最終形成了美蘇兩大陣營,一個領導資本主義陣營,一個領導社會主義陣營,世界格局進入了冷戰時期。



從這就可以看出,二戰後的蘇聯(俄羅斯)是崛起的那一股勢力,它的實力是在二戰後逐步上升的,加上蘇聯所謂的“殖民地”全部都與本土接壤,這些地區包括中亞五國、波羅的海三國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蘇聯屬於一個陸權擴張的典型,陸上霸權國家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實力足夠強,絕對不可能讓自己擴張的地盤失去掌控。恰巧二戰後,蘇聯的實力不用說,除了美國就是屬他實力最強,還有哪個“殖民地”敢獨立?難道不怕紅色帝國的鋼鐵洪流嗎?



當然這個龐大的紅色帝國最後還是走到了盡頭,1991年蘇聯解體,曾經的社會主義老大轟然倒塌,15個加盟國紛紛獨立,最終只留下了一個縮小版的俄羅斯,也就是現在普京領導的俄羅斯聯邦。不過這已經很不錯了,畢竟現在的俄羅斯還擁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也算把曾經的沙俄擴張的領土大部分都留了下來。


大正看世界


俄羅斯沒有什麼殖民地,俄羅斯在亞洲的擴張的土地都是屬於本國領土,既然是領土,那麼自然不肯放棄。而且英法兩國也不是自願放棄殖民地的,英法是在美蘇的施壓下才被迫同意殖民地獨立

殖民地是歐洲國家在對外擴張中所發明的侵略形式,通常情況下,殖民地都在海外地區,不與宗主國本土相連接,殖民地雖然受到宗主國的統治,但殖民地居民不是宗主國公民,也不享有宗主國法律的保護。

近代意義上最早的殖民地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建立的,這兩個國家在非洲、美洲、亞洲的擴張中,建立了大量殖民地。此後,英法等國也效仿葡西,開始了自己的殖民擴張。

但即便是殖民擴張,歐洲各國的統治方式也有不同的地方。

作為日耳曼後裔的英國人帶有很強烈的種族主義歧視,英國佬認為自己的優等種族,看不起殖民地的劣等民族,因此英國人並不以兼併殖民地為目的。在英國人眼中,殖民地不過是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根本不配稱為大英的一部分。

(大英帝國最巔峰時期)

與英國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德國,德國和英國同為日耳曼人,兩國都有著強烈的種族主義,德國規定,在非洲德屬殖民地的黑人沒有資格隨意前往德國本土,甚至不能去歐洲,這些人在德國人眼中就是奴隸而已。

與英德兩國不同,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對殖民地是視為自己的領土,這三個國家的都屬於天主教國家,宗教意識更加強烈,它仨在擴張途中更重視傳播上帝的福音。既然都是上帝子民,大家就沒有什麼種族之分,因此這三個國家在殖民地大量與當地人進行通婚,並且在殖民地推行同化教育,試圖將殖民地居民同化成本國人,這種統治方式被稱為之“內地延伸主義”。

不過即便如此,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對於殖民地居民仍然是有歧視的,對殖民地也是採取壓榨統治,所實行的法律也與本土不同。

在西歐國家對外擴張的同時,位於東歐的沙俄也在不斷的向東侵略。由於沙俄的地理位置所限,俄羅斯沒有啥出海口,也沒有條件進行海外擴張,俄羅斯的擴張直接就是領土的擴張。

從16世紀開始,俄羅斯就開始向東越國烏拉爾山脈,將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併入自己的版圖之內。到19世紀,俄羅斯徹底吞併中亞,以及佔領了中國的外東北和外西北地區,國土面積達到最大化。

當然,俄羅斯也是有殖民地的,阿拉斯加就曾經是俄羅斯的殖民地,這也是俄羅斯在海外唯一的殖民地。為此,俄羅斯政府專門在1799年建立了俄美共司,這家公司類似於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全權負責俄羅斯在阿拉斯加的貿易。

通過俄美公司可以看出,俄羅斯視阿拉斯加為殖民地,並非是自己的領土。所以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因為擔心英國會奪取阿拉斯加,所以沙俄便把這塊唯一的海外殖民地賣給了美國,希望藉助美國的力量遏制英國。

(阿拉斯加就曾經是俄羅斯的殖民地)

在賣掉阿拉斯加後,俄羅斯已經沒有海外殖民地了,至於西伯利亞和中亞這些地區,這都屬於俄羅斯的領土,俄羅斯的法律在這些地區是有效的,而這些地區的區民也都屬於俄羅斯公民,這與殖民地有著本質的區別,既然是領土,那麼自然不肯放棄。要知道允許殖民地獨立是有國際法做依據的,但沒有哪條法律讓一個國家放棄自己的領土。

英法的殖民地在一戰時達到頂峰,到了二戰後,英法國力嚴重衰落,但英法仍舊不願意放棄在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二戰後,法國就曾出兵越南,試圖繼續維護自己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而英國也遲遲不同意新加坡獨立。

然而二戰對英法的打擊實在太大了,戰後美國為了徹底削弱歐洲,就聯合蘇聯倡導民族自決,逼迫英法等國放棄海外殖民地。(戰後美國提倡民族自決,鼓勵殖民地獨立,對英法造成極大打擊)

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時期,美國和蘇聯就聯合起來給英法施壓,迫使英法撤離埃及。在這次戰爭之後,英國和法國自知不是美蘇的對手,開始逐漸放棄海外殖民地。1962年,法國在非洲最重要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獨立,法國的殖民體系基本瓦解。而到1997年7月1日,英國將香港主權歸還中國,大英帝國也徹底成為往事。

所以英法兩國放棄殖民地並非自願,而是實屬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