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格外尊敬元朝,讓人不要貶低它?

羨予


正所謂“明承元制,各半對分!”既然朱元璋還是選擇吸收元朝的能拿的出手的鑲嵌在大明的框架強,那就說明元朝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值得敬畏的。但其實吧,話說回來,中華民族那麼多和民族,自公元221年開始,秦朝的“兼併六國,合和天下,統一秦志”,那時便標誌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正式形成,而後2000餘年,歷朝歷代均承秦志,無不將這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揚光大。

元朝,一個由蒙古族創立的朝代,五十六個民族當中,蒙古族後來居上,先後幹掉了金國、南宋,隨即統一了天下,創下了大元。毫不誇張地說,元朝能夠與世俱生,那就代表著這個朝代的不一般。讀者可以這樣想:為何那麼多少數民族,獨獨蒙古族後來居上、獨大於天下呢?“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固然厲害,但是元朝的建立和其後100年的發展,均離不開後世黃金子孫的功勞。

其一:自古兩宋天下亂,元統天下萬民安

朱元璋的父母便是死於元朝極其苛刻的暴政之下的,難道朱元璋身為人子,卻不記父母家仇嗎。但是你別忘了,朱元璋雖為人子,但也為人皇。談起蒙古族人建立起的元朝,我們不能說是一無是處,立足於整體來看待如此問題。想當年,兩宋時期建立將近300年,但是就是如此一個國運無疆的朝代,卻是“國破山河碎,生靈盡塗炭”的一副景象。北宋時期未達天下一統,有遼金對之對峙,澶淵之盟、靖康之恥無不痛人心懷;南宋建安,尚且未達一統,有金國、西夏、蒙古對之對峙,後被蒙古鐵蹄踩碎,漢人自此苟且。雖然南宋最終被元朝所滅,但是元朝也是結束了自唐末安史之亂,中經五代十國,後歷南北兩宋將近400年的混亂局面,對於天下百姓來說,雖是異族統治,但是尚且太平。故元朝功勞在此!

其二:明初國基不穩,民心歸一難得

在朱元璋剛剛辛辛苦苦取代元朝、創建大明之後,北元尚且存在,大明雖然名義上浩浩蕩蕩地建立了,但是國基尚且不穩。再者說,畢竟元朝統治天下將近100年了,怎麼說也是人心歸附了,但是朱元璋現今取締了元朝,朱元璋身為乞丐農民出身,將元朝取而代之自然是奔著“天下萬民皆福數”而去的,但是朱元璋這樣想,剛剛經歷過戰火朝天的老百姓如何去想?所以說,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面對一敗再敗的元朝殘餘勢力之時,朱元璋在如此關鍵之時刻,向天下人民昭告了“善待元朝餘孽,尊敬前朝元代”的號令,這其實實質上就是給老百姓打了鎮定劑的作用,朱大帥連前朝餘孽都能大開慈悲,放他一馬。想必這是一位好皇帝了,再者話,朱元璋此話一出,有利於抵抗明君的北元士兵放下抵抗念頭,歸順大明。


歷史課課代表


《匪夷所思》:朱元璋進攻元都前攻而不圍,遣使讓元順帝體面退場,元順帝贈詩讚其明主,元順帝三千佳麗朱元璋也不取一瓢。




(1):其一老朱一路進攻打下元朝都城大都,元順帝落荒而逃,老朱順理成章的接手了元皇宮成了新的地主大老爺,自此開始了老朱的統治生涯,由於老朱進攻迅速加之元對於漢人來說還是外族,在百姓的幫助下元順帝很快就失去了絕大部分土地,被嚇壞的元順帝不得不棄城而走,甚至來不及帶走自己宮中的這諸多佳麗,不過這也給老朱留下了難題,如何處理這諸多後宮女眷朝中有兩種辦法,一種是賞賜給有功之臣,以此犒賞三軍,一種聲音是將這些女眷放回家鄉,為朱元璋博得一個寬厚仁君的名氣!



影響:老朱深思之後選擇了後者,把這些可伶的女眷放回了民間,於是就在有大臣奏請說妥寬待處理這些前朝遺孀的時候,朱元璋就借坡下驢同意了奏請,這一舉動在天下人看來也彰顯朱元璋的氣度和胸懷,再者說朱元璋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老朱這一舉動在很多人看來就是老朱肯定了前朝元人的地位,畢竟厚待前朝女眷是朝代更替明君繼位才會有的仁舉!

(2)其二就是朱元璋在馬上就要進攻元順帝都城時,特意拍了一個使者見元順帝妥懽貼睦爾向他傳達了自己的想法:元第一不能戰,第二也不能降,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元順帝打不過我所以你不能和我進行戰爭,而我朱元璋也不需要你向我投降,我給你一個體面退場的機會,於是才有了文章開頭的元順帝落荒而逃,朱元璋給了宮內女眷一個體面歸鄉的結局,元順帝自知這個結局無法改變還送了一首詩給朱元璋《答明主》表達了自己認命放棄,想要求一個體面退場,誰也不再為難誰的結局。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答疑:為什麼有題者這種類似的問題出來,主要是朱得天下後對元遺留問題的這一系列的處理方式讓人不匪夷所思,能狠心幾乎殺死所有多年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的朱元璋居然會放元順帝體面退場,這讓人不得不猜測元朝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給了人一種朱元璋可能非常尊重元朝的感覺?還有就是元后宮幾千佳麗,朱元璋居然不取一瓢?為什麼還讓人不要輕易侮辱前朝?

老龍史社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咱不得不說朱元璋這人就是個奇蹟,作為咱大華夏最後一個漢人的大一統王朝。這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就倆字——牛掰啊!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嚷嚷:“朱元璋有嘛好的?一水的奇葩皇帝,就他自己個殺人如麻,而他後邊的皇帝,啥木匠皇帝等等,有啥好吹的!”

你快拉到吧,這還不是大明離著滿清實在是忒近了點,加上滿清那會還都跪在老朱家的地頭上討食吃,那也沒誰了。那扣扣改改的你也信。咱別的不說就他那文字獄,整掉了咱大華夏多少東西,沒的辦法,很多歷史上的東西,只能從周邊國家的歷史記錄中,找點蹤跡,這也沒誰了。

這話頭再說回來,如果真有那些個人說的大明朝都是奇葩皇帝,他這王朝能綿延二百多年?這就是最好的佐證。

算了這話題在嘮下去,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咱先打住,以後有機會俺再和大傢伙聊。

話說,歷史上都講朱元璋這人長的磕磣,咋說呢?他再磕磣,那長的也是一臉的龍相,不然咋配的上屁股底下的龍座呢?

而且他打小能把自己養活了都是個奇蹟,放牛娃玩過,乞丐做過,雲遊的和尚他也當過。這些個事咱三言兩語的就過去了,但這時間得熬啊,其中的滋味哪裡是一個苦字能表達的了呢?正因為如此,他對民間的疾苦體驗那叫個深入,您當官的玩的那些個伎倆,他門清,想糊弄他?那叫找死,加上他這人眼睛裡揉不得沙子,殺起當官的人那叫個毫不手軟。至於老百姓,只要不是罪大惡極的,他不會拿你怎麼樣的。

而朱元璋要和誰爭天下呢?咱大華夏曆史上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中的一個——大元朝。

咋說呢?這大元朝光顧著擴張了,家底都快掏乾淨了,老百姓活的那叫個苦,都活不下去了。一股腦的大傢伙扯著旗杆子就開始懟著大元朝,當時懟的人也多,而朱元璋就是其中一路。

老朱這人

作為老朱家開國鼻祖,他是由小打到大,由大打到強,那大腳馬皇后一路陪著走下來。老朱這輩子誰都不服,就服這糟糠之妻,倆人對罵他老是處於下風口,憋屈的不行,但拿著馬皇后還是沒轍。

罵完之後,憋一肚子氣,回頭還得打聽馬皇后氣消了嗎?這晚上吃飯了嗎?沒吃飯他比誰都急。

當年馬皇后先一步走了,把個朱元璋哭的稀里嘩啦,一夜之間老了不少。把個太子朱標愁的,這咋整啊?全天下這就沒有一個人能攔得住朱元璋那小暴脾氣的了。

沒得法子,畫了一副當年馬皇后背朱元璋逃跑的圖,塞懷裡,就預防著倒黴的時候用用。

你還別說真用上了,有一次爺倆懟上了,朱元璋怒了,追著朱標要揍。沒得法子朱標就把這畫給扔了出去,瞅著畫的朱元璋當時就哭了。

“你個混小子,就會拿你媽當擋箭牌!真不是個東西!”得,朱元璋也不打了,蹲在地上瞅著畫哭呢。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老梁你這跑題了吧,人家問的啥?你又扯的是啥?”

不是,咱從朱元璋對馬皇后的事,就能看得出來,這朱元璋是真漢子,真性情的一個人,換句話說他是一個有底線的人。

從這些個事中,瞭解了這麼多,咱再回答題主的問題,那叫個手拿把掐了。

題主的事

在1368年七月的時候,老朱扛著旗,帶著兵一路可就打到了直沽。元順帝派知樞密院事卜去懟老朱,結果整了個身死道消。

這元順帝將太廟的牌位收拾好,這就準備出逃。到了晚上的時候,開了健德門,帶著太子后妃和一百多個大腦殼的大臣,這就往上都竄。這路上遇到山峰崩塌,他還以為是老朱帶著大兵到了,嚇的那叫個慌不擇路。

從這個時間點上元朝就結束了中原的統治,這北元就開始了。而在1389年這北元在藍玉的進攻下也飛灰湮滅了。

所以題主這事應該是1368年元朝被滅的事。咱就用具體的事,說說題主的問題。

元順帝逃的也著急忙慌,所以他那後宮佳麗,根本就沒有機會帶走。事後記錄光宮女就不下一千人。

老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您給這老朱留了這麼多女人,這要是整不好,那後遺症可就大發了。

當時提出了這麼兩個建議,第一按個頭的大小,就賞賜給三軍將士就完了,第二,乾乾脆脆把這些女人到放出來,各回各家各找個媽就完了。

那麼朱元璋怎麼決定的呢?他選第二種,為嘛呢?很簡單這些個女人中絕大多數都是蒙古人,放她們回去,是表達了一種意思。

你蒙古人和咱這漢人都是一家的兄弟,只不過你這蒙古人不會統治天下,你瞧瞧整的烏煙瘴氣,咱老朱代表漢人把你攆下去,這是兄弟家裡的事,不至於對一幫子女人動刀動槍的。這也是一種懷柔政策,這政策和態度往那一擺,那些個打不下的元朝將領,自然而然的選擇投降,在中原地區繁衍好幾代的蒙古人牴觸的心裡也就少了幾分,那麼為以後的統治也能奠定一分安穩的姿態,畢竟大家都兄弟嗎?政見不合咱可以動刀動槍,但你被我揍趴下了,服了,咱也不會拿你咋樣的。

事就是這麼個事,以後朱元璋做的事,他也是這麼做的。所以他尊重元朝,也不讓人詆譭他。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儘快的恢復戰亂之後的持續,維持大一統統治權威。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說格外尊敬也說不上。

朱元璋尊重元朝,主要見於:

元雖夷狄,入駐中國,百年之內,生齒繁浩,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令服本俗衣以朝,朝畢,賜以中國衣冠。--《明實錄》

朱元璋說這段話是因為李文忠攻破北元,俘虜北元太子,想舉行獻俘禮,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尊重元朝主要有下面兩方面的原因:

承認元朝有利接收政治遺產

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帶來的好處就是元朝當時的疆土明朝都無條件接收,高麗、緬甸、安南、占城等藩屬國也無條件接收。避免再次對這些地方進行征戰。這也是朱元璋的過人之處。

承認元朝有利安定人心

明朝初定,需要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如果製造民族矛盾,不利於國家發展,朱元璋也是深深認識到這點,所以不詆譭元朝,那麼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數民族就會服從明朝的統治。而元朝的那些遺老遺少和得利階層也不會採取過激的行動。

正如朱元璋所說,“朝畢,著中國衣冠”,也有一定去民族化的成分,所以說,不能說格外尊重。


倚松賞鶴痴書生


元朝苛政,統治殘暴,漢人地位十分低下。推翻元朝統治後,中原漢人揚眉吐氣,要求清算元朝統治者罪行;當朝將領大臣也紛紛上奏,批判元朝皇親貴族。而這時的朱元璋卻對宰相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他為什麼這麼尊敬元朝呢?

起義初,朱元璋歸在紅巾軍頭領郭子興手下,處於勢力弱小階段的朱元璋將他當恩人般看待。同他一起抗元,他的恩人是很不待見元朝的。

當時的背景,是外蒙古人尤其把漢人視作螻蟻般迫害,其統治階段國內漢人不滿怨憤,矛盾積累,起義紛起。與郭子興同一戰線的他,為了號召起更多的漢族同胞進行起義,他在表現上是反元的。

起義中,北方劉福通的紅巾軍力量分外強大,統一天下需要對抗他的力量。他將自己的根據地建在了中部,利用肥沃的糧草資源,更進一步南下與漢起義軍作戰,任由北方劉福通抗元廝殺。到南方的平定,朱元璋便推徐達出師北伐,以清君側的名義,統一天下。

登上皇位後,他也沒有改變對元朝忠心的想法,因為他感激元朝,是元朝讓他擁有了皇位。他需要鞏固政權,他也需要承認並尊敬元朝,使他的統治合理化。

據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予恐中土久汙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他此舉,言及了這一切都是個誤會,表明他其實是元朝的忠誠信服者,他起兵是看著元朝已被亂臣賊子推向了危機重重的境地,是為了剷除奸匪從而護元護天。他承認了統治者的地位,從而也讓他的權力天授論成為正當理由支撐。元朝統治者治理不力,故上天選擇了他成為天子繼位,這為他的統治找到了理論基礎。也就有了明代小說中概括的思想:“朕本元民,天下之亂,實非朕始”,為他洗刷抗元史,為他暗示百姓不要造反。

他承認尊崇元朝的一大原因,除了成全完善他自己的繼位的目的,還有他守護元朝廣大的統治疆域的心態。他表示,元朝時的國家子民,都是屬於華夏民族。這為民族融合,維護安定,緩解矛盾起了突出的作用。

總而言之,朝代的更替不是一個瞬息,歷史的進程也不是一蹴而就。朱元璋尊敬元朝,除卻個人主觀目的影響作用,更多的是響應歷史潮流的種種客觀行為選擇。是他鞏固政權,維護統治的需要。是更替適應,推動發展的需要。


鄧海春


朱元璋多“尊重”元朝到看不出來,但是在特定場合承認元朝的“正統性”應該有以下幾個目的。

一、有利於接受元朝的政治遺產。

二、有利於安撫投降的蒙古人,明朝政府和部隊裡有很多蒙古兵。

三、有利於分化瓦解北元勢力,畢竟在中原過了100年舒坦日子,沒人想去繼續放羊。

實際上朱元璋對蒙元的態度從他日常言行就能看出一二。

朱元璋奉天討元檄文:“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朱元璋賜爪哇國書:“中國正統,胡人竊據百有餘年,綱常既隳,冠履倒置,朕是以起兵討之。”

朱元璋賜高麗國書:“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

朱元璋賜日本國書:“上帝好生,惡不仁者。向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入而據之,播胡俗以腥羶,中土華風不竟。”

朱元璋賜占城國書:“曩者我中國為胡人竊據百年,遂使夷狄佈滿四方,廢我中國之彝倫。”

朱元璋頒行天下振興文教詔書:

“自胡元入主中國,夷狄腥羶,汙染華夏,學校廢馳,人紀蕩然。” “胡元入主中國,蔑棄禮義,彝倫攸斁,天實厭之,以喪其師。”

至於有人拿明朝祭祀忽必烈牌位說事,同樣能用文章開頭三點解釋,庚戌之變發生後嘉靖更是直接把忽必烈牌位給砸了。


懦夫救星X


朱元璋對元朝那是恨之入骨,他的父母,兄長就餓死在前朝官吏的橫徵暴斂之下,所以在心裡他根本不可能對元朝有什麼實質上的尊重,不過朱元璋確實說過“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他生養”的話,但是那完全是出於政治需要。

在朱元璋將蒙古勢力漠南蒙古之後,朱元璋的江山基本已經基本坐穩了,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考慮的重點從如何打江山轉變為如何坐江山。

朱元璋是個權利慾極強的人,從遊方僧人一步步成為九州一統的皇帝,其中的艱辛酸楚只有自己知道,因此坐上皇位後,腦子裡想的就是如何加強朱家的統治,如何強化朱家家天下的正統性。為此,在他看到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話後,不禁勃然大怒,罵道:“如此荒謬之言,哪裡像臣子說的話?”一度想取消孟子配享文廟的地位,雖然最後在讀書人的反對下沒有實行但是卻對“孟子”一書進行了大規模的刪減,只要感覺自己看的不爽的,就給叉叉叉了,留下一部不倫不類的孟子刊行天下。


與此同時,朱元璋同時發現一個問題,雖然自己號稱再造華夏,處處要學漢高祖,但是自己畢竟是造反起家,我可以造反奪元朝的天下,別人是不是也可以奪我的天下。因此,在確定元朝已經被打成人畜無害的乖寶寶的同時,朱元璋對於元朝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不再一味強調元朝的暴虐,反而時不時要求大家要尊重元朝,以至於說出“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他生養”的感恩之言。


這一切都是政治作秀,真的要尊重元朝,還把元朝趕出大都,趕到蒙古,然後先後派徐達,常遇春,藍玉攆的北元皇帝在蒙古到處跑,一直打到貝加爾湖才算放心。

這樣做的目的不過是打著尊重元朝的幌子,告訴天下臣民,元朝都這樣了我還如此尊重,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朱家如此優秀你們千萬不要有二心。

在後繼王朝,修前代史的過程中,為了抬高自己身價,提高朝代革命的合法性,黑化前代王朝是必然選擇,但是為了儘快穩定統治,這種黑化在清以前還是有限度的。

清朝對明朝的黑化比較徹底,明朝十六帝在清修明史中就是殺人狂,虐待狂,吝嗇鬼組成的小團體。在清以前雖然各個朝代對前代的黑化是一定的,但是一般都把屎盆子使勁往亡國之君,敗家之君幾位身上扣,很少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朱元璋自然知道這個潛規則,所以在自認為消除元朝的威脅後,也開始減輕對前朝的黑化,這樣做最明顯的好處是便於分化吸收前朝的官吏,讀書人,以及其他遺老遺少,畢竟這些人要臉面,把他們前主子說的太不堪,他們也下不來臺。因此,一定程度上為元朝洗白,是對朱元璋有現實政治好處的。


醉美木瀆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利用了漢族民族主義。壞處是,割裂五族,把好好的多民族帝國局面,自我降格為類似漢獨的王國小格局。

大明最終難以經略塞北,這是註定的,是朱元璋起事時喊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所決定的,格局如此,就沒想要塞北,強則犁庭,弱則為所懸命。。

幾百年後,又有南方人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同樣的想法,滿蒙可以不要,最終無法搞定北方,敗於“五族共和”。

又一百年後,網絡上還是很多人叫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雖然我不喜歡地域歧視,但我知道這些人指定是南方人。。

以上是一時激憤,發了點牢騷,也偏題了。下面迴歸正題。

朱元璋對於元朝,特別是元初建立者的評價是蠻高的。他說他的祖父父親輩,是享了元初的太平的,所以反對有人詆譭元朝。這大概是真實的。中國文人不可靠,反覆玩弄話語權是歷史常態,但朱元璋是帝王才,不屑於文人小家子氣的花花腸子彎彎繞也是很正常的。那個討元檄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更像是一個戰術行為權宜之計。

但是,得其利者承其弊,“驅除韃虜”語境下造就的社會心理,國家形象,對於大明繼續北進也形成了額外的阻力。

我認為朱元璋對元朝談不上“格外尊敬”,但其評價客觀。他沒有說自己祖母母親老婆受蒙古人佔初夜權,也沒說自己有個大哥在嬰兒時被摔死了。。。

網上有些人經常無辜侮辱自己的女性祖宗,主要是因為不學無術智力低下。所謂初夜權是西方人玩的,一些領主的特權。蒙古西征後,領主成了蒙古人了,也就享有原領主的特權了。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蒙古人統治的特點就是按當地傳統來統治當地。

關於四等人,不見於官方,但作為統御術,它應該是實際存在的。就像國朝,城鄉二元,當年反差巨大,但你找不出官方有二等人之說。

朱元璋同樣沒有在討元檄中聲討元朝的四等人歧視壓迫,這個問題大概不怎麼重要吧。


奚萌子


元朝成立後將臣民分為四種,分別是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南方漢人,當時低等人被高等蒙古人打殺,也不過是賠償了事。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因為官吏的貪腐導致他的家人接連死去,先後在寺廟當過和尚,去街頭討過飯,最後加入起義軍才有所改觀。

朱元璋因為元朝末年的腐朽可謂吃盡苦頭,但為什麼朱元璋會承認元朝是正統?這裡要說一下的是,朱元璋並非是格外尊敬元朝,當時明軍俘獲了元朝皇子,大臣想讓其在太廟行獻俘禮。朱元璋是對待這件這件事的態度是“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令服本俗衣以朝,朝畢,賜以中國衣冠。——《明實錄》”意思是元朝雖然是外人入主中華,但是元朝治理國家的一百年內,我們的父祖也是在它統治之下生活的,也曾希望過能夠在他統治之下過上太平安心生活。(而如今元朝滅亡了,)雖然“讓前朝國君獻俘”的禮儀古已有之,但是我作為新王朝的開國君主,不忍心讓曾經自己父祖時皇帝的後裔來“獻俘”給自己(周朝代商時也沒幹過)。

所以朱元璋讓元朝的皇子穿上平常的服飾來朝拜自己,在之後賜予他漢人穿的衣服,從整件事來看朱元璋只是承認了元朝的正統性。

朱元璋這麼做的原因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收買人心,元朝末年雖然統治腐朽,但再混亂的王朝,也會有一批擁躉。元朝雖對百姓嚴苛,但對士大夫還是比較優厚的,當時朱元璋手下的一位尚書就曾寫下“心在江南,心繫塞北”的話。而且朱元璋手下很多將領謀士都曾在元朝放過官,若是不承認元朝正統,那讓這些人如何自處。

第二,為建立一個新王朝做準備,自古失敗的農民起義都是在巔峰時期內部原因實力衰弱,原因就在於起義領袖沒有轉變自己的觀念,攻城掠地對百姓只當做是掠奪的物資。朱元璋是真正的轉變了自己的觀念,開始以一位天下共主身份去思考問題,承認元朝的正統性,就代表著這次起義的性質是元朝腐朽,自己取而代之,代表著“法統”(暫時用這個詞吧),從宋傳到元再到自己手裡,明朝的建立在某些方面就有了正統性。


卷狸看歷史


金陵少年作答。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平元末治,立大明朝。自即位以來,其痛者,在他眼,官都是欺人之,是故,其為之一隙者,身為百官之長,而疾百官。若曰彼此是幼之陰,其頌元,承元之正位,非有異?

在革命之際,中國之人皆欣,滿心歡喜,烈求太祖大清元人之罪。而太祖而止。元順帝倉皇北遁後,明兵獲皇子買的裡八剌。臣請於南京行獻俘”禮,以慶祝勝。太祖不許,以為是於前子之辱。



謂中國言,亡蒙古之,乃披雲霧,復生,大抵漢人皆不服蒙古統治者正統位。而太祖而服蒙古之治曰:“正統”,元之所受於天,耿介,理之當然。可注意者,,他不但將元滅宋而之十年視為正統,且元、宋並之十餘年亦視為元之正。

明太祖事蹟之人宜知,其家在元之下,紛紛者死,其亦餒者不能,去為僧,而為丐者,其居者甚悽苦,而何以願承元之正位,至謝元之,猶將自起義之事為身中之大玷視?

其所為者一切自為固權,不使民義。

在文學上,其行之“刪孟”政。將孟子有不利其君之說悉刪。其削去王必仁——謂帝不得有所求,其王姓皆宜服。其不言紂——非太祖好紂,若郭沫若先生之為紂翻案,乃以其言,雖皇帝如紂之無道,臣不宜刺,更不當反。於四書五經,孟子之論,譬之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所為輕。臣可以不尊帝;有恆產者有恆,無恆產者無恆也說,於皇集中制者實謂帝有禁,帝得之少,而鮮有帝敢廢,惟有太祖,其一無所有中摸爬滾打至,其不以何是無上,神聖不可犯之。

其三曰“命觀”。太祖初即位,內有點無底:國人素敬門,有出身,自古以來,豈有乞丐而為天子?以為眾人雖服於其劍,於其人而當輕。是故,太祖欲廣明命論”,即“天命無常,有德者居之。。天之意難!,證之一證也,是誰終得天下。

末,其言“德論”。皇帝謂天下者有二大德:一曰開太平,使天下不相殘,可以保全性命;二曰天下土地,皇家之,則凡所食則皆在皇族之地上長出者。從此意謂,天下人皆帝獨存者,各宜謂帝德。雖也不好,亦宜感恩,不要起義。


雖太祖也元之正位,然凡事之出發點皆從固權發之,如此觀之,其行之不難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