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如果不進口,能夠自給自足嗎?為什麼?

淡靜37542


中國的糧食能不能不進口就能保障供給?肯定能!

現在的現實是,我國一邊大量進口糧食保障供給,一邊又有大量的土地荒蕪,沒有種糧!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價格問題。由於糧價太低打擊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一斤糧還設有一瓶水值線,這叫農民情何以堪?

現在的年輕人絕大多教在外面打工,農民後繼無人,將會嚴重地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這已是不爭的實事!


山野村夫3879


我國糧食如果不進口,能夠自給自足嗎?為什麼?

眾所周知我國是糧食的進口大國,每年會進口上億噸的穀物,這樣才能滿足市場的食用。那麼我國的糧食不進口,是否能夠自給自足呢?

既然是糧食,那就分為主糧和雜糧,目前來說我國的3大主糧是小麥、玉米、水稻,去年的總產量高達6.5億多噸,這麼大的產收讓我國的糧食安全得以保障,實際上我國不需要進口主糧依舊可以滿足市場的食用需求。但2018年我國的進口主糧卻達到了驚人的2200多萬噸,這個數字可是非常大的。

難道我國真的缺少主糧嗎?其實並不然,水稻的庫存量高達1.3億噸,小麥、玉米的庫存量高達7000多萬噸,正因為庫存量的增加,使得我國這幾年的糧價逐步的低迷,農民並不能賣上太好的收入,而種植的面積也在逐步的縮減。

從庫存的數據來看,我國的3大主糧是可以自給自足的,不需要依賴著進口。但實際上我國的雜糧對進口的依賴性非常大。大豆的進口量達到了8807萬噸,而大麥、菜籽、高粱等的進口量也很多。如果不進口的話,國內並不能自給自足,畢竟進口量太多了。

如果我國停止進口穀物,那就意味著需要增加菜籽、大豆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但這樣勢必會影響主糧的種植面積,畢竟我國的耕地紅線才不過18億畝,人均土地短缺,這樣一來就會導致糧食的產量降低,不能自給自足。

因此我國才會進口大量的穀物,而進口糧食其實也是為了給其他的作物留下更多的種植土地,大家怎麼看?


惠農圈


如果我國的糧食不進口,能自給自足嗎?對於這個問題來說,種地的農民最有說服力,和取消糧票的真實情況,已經早已給出人們答案了。

在我國還沒有加入世貿前,我國在幾十年的憑糧票購買麵粉的年代看,那時我國的糧食產量確實還不高,不能完全達到人們糧食需求,還得憑糧票限制供應,也完全說明了糧食的不能完全自足,那時的畝產糧也就是四五百斤,也就是高產田了。通過農業科枝人員的研究,研究出來了高產種子,又加上農民的辛勤耕種,我國的糧食產量有了突飛猛進的高產,在主年增產,已經翻了一翻,達到一千斤的高產,已經自給有餘,國家去消了糧票購買麵粉的時代,糧票從此走進了歷史,成為一張廢紙。所有天下的人這是事實吧?

在後來的糧食生產中,有於糧食新品種的不斷出現,又加上農民捨得投資,使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因為糧食在國內消費不完,使農民出現了賣糧難,但是農民對種地的積極性下降。我國加入世貿後,有於國際糧價不高,我國開始進口低價糧,使農民本來賣不出去的糧食又雪上加霜,更難賣出,才出現了現在的農民拋荒問題,和農民不願在種糧的情況。這完全證明了我國的糧食生產,自給自足是充分有餘,如果國外糧價高,我國不但不進口,還會大量出口中國生產的糧食,這完全是事實。現在的情況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農民賣糧難,還無有收入,什至賠錢。


純正農家蜂蜜


單算口糧,我國的糧食目前可以說完全能自產自足,但如果看去年糧食進口數額又往往心驚肉跳。數據對比發現,去年我國進口了約相當於國內糧食總量五分之一的國外糧。 

看下列一組數據:

——2017年國內糧食總產量為61791萬噸。

——2017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進口9553萬噸,稻米進口403萬噸,小麥進口442萬噸,玉米進口283萬噸。

數據分析來看,我國進口的糧食73%以上是大豆。事實上,不僅是大豆進口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目前食糖、棉花等農產品,中國也是全球最大買家。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

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局面,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析。

一是“口糧”與“飼料用糧”“工業用糧”

在我國,“三大主糧”特指稻穀、小麥、玉米,這三種糧食我國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主要用作口糧的“南稻北麥”自給率為98%以上,可以說基本能自給自足。但如果把進口的大豆、大麥、高粱等列入主糧來測算,我國糧食自給率一下子就跌到糧食安全警戒線90%以下了。

二是“結構性過剩”與“供給側不足”

隨著糧食連續多年豐產,糧食生產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矛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豆。相對三大主糧庫存高企,國內大豆1.1億噸的年消費量需求約90%需要依賴進口來實現。

大豆需求激增,與我國肉類、蛋類等消費量近些年大增息息相關。我國進口大豆主要用於製作大豆油或豆粕飼,大豆油消費在全部食用油消費的50%以上,飼料工業產量超過2億噸,甚至可以說咱們的油瓶子和肉籃子是受到外國把控的,這是很尷尬的。

而大量進口與水土稟賦國情有關。如不進口大豆,保持目前大豆供給量在國內種植需要約7億畝土地,對於耕地資源不足的現實國情,只能在主糧和大豆之間作出取捨。

三是“以我為主”和“適度進口”

國人的飯碗事關國計民生。當前我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明確指出:“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強調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其中,“堅持以我為主”,農業“十三五規劃”對糧食供給保障方面提出兩個約束性指標,一個是糧食(特別標註是穀物,即小麥、稻穀、玉米、雜糧四類)綜合生產能力,2020年達到5.5億噸;一個是小麥、稻穀自給率,2020年保持在100%。

“適度進口”,表明了我們利用國際糧食市場的邊界底線。就是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特別是大豆、食糖、棉花等經濟作物,現階段必然依賴進口補充,以緩解國內農業資源環境壓力,保障國內供應和市場平穩運行。但進口必然把握個度,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避免出現進口過度依賴、受制於人。

像大豆以及高粱、大麥等進口價格低,又沒有關稅配額限制,大量進口蜂擁而至擠壓了國內生產種植。以往巴西、美國、阿根廷等這些大豆出口國豆農,很多仰仗中國的大豆貿易來致富增收,而我國國內大豆卻賣不上價,造成大量國內豆農轉種其他作物,國產大豆生產被逼萎縮。大豆之痛,萬萬不可在口糧作物上重演。


農通社


2018年,我國稻穀、小麥、玉米、大豆的產量分別是21213萬噸、13143萬噸、25733萬噸、1600萬噸。上述糧食品種進口量依次是308萬噸(同比下降23.6%)、310萬噸(同比下降29.9%)、352萬噸(同比增加24.7%)、8803萬噸(同比下降7.9%)。如果計算進口數量佔產量的比重分別是1.45%、2.36%、1.37%、550.19%。綜合來看,2018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1555萬噸,同比減少11.5%。

分析上述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口糧完全能夠自給自足,微量進口只是調劑餘缺。比如某些食品加工業用的高端面粉就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

2、大豆不能自給自足。國產大豆產量僅佔需求問題的15.38%,缺口巨大。能不能通過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實現自給自足呢?以我國大豆平均畝產300斤左右為估算,需要5.87億畝土地才能再生產出8803萬噸大豆。我國總耕地面積才20億畝,顯然沒有充足的餘地用來種植大豆。

所以,我國糧食總體上是安全的,只是有結構性短板。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生產了世界上50%的豬肉、40%的雞蛋。以人均計算,我國人均肉類佔有量61.1公斤,人均禽蛋佔有量22.5公斤,人均奶類佔有量22.9公斤。世界人均水平分別為43.22公斤、9.19公斤、90公斤。

鑑於國人不會接受大幅降低肉蛋奶的消費水平,所以大量進口國外的大豆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通過組合拳降低進口大豆的依存度。一是通過政策支持適當增加國內的大豆種植面積,二是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國外種地、養豬養雞,然後向國內輸入肉蛋。三是通過精準營養配方,推行低蛋白日糧,降低飼料中豆粕的添加比例。

希望上述分析,能對你有所幫助。


畜牧大集網


民以食為天,如果糧食不能保證供應,後果是災難性的。

然而,隨著物價的飛漲,糧價長年不動,農民種糧缺乏積極性。而隨著基建以及房地產的發展,大量耕地被佔用,糧食無法自給。

所以要想實現糧食自給也要從這兩方面入手。

首先,要允許糧價適度的上漲。這個度,首先是城市低保對象經濟承受能力,如果低保戶對糧價上漲可以承受,那麼其他各階層自然也可以承受。其次是國際糧價,如果價格過高導致大量進口造成糧食積壓,那麼實現糧食自給也將不可能。

其次,通過集約化生產,提高糧食產量,使有限的土地生產更多的糧食。

再有,開墾耕地,補充被佔土地。平原土地減少了,那就向山區向海邊要地。比如鹽鹼地水稻的種植,山區沙地也可以找到適應的糧食種植。

最後,進口糧食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須可控。具體來講首先要建立儲備糧倉庫,定期更換陳糧,嚴格監督防止貪汙。其次要擴大進口糧食來源地,不能被其他國家卡脖子。比如非洲對中國工業品有需求,那麼可不可以在非洲建立中國農場,進口糧食出口工業品。另外要保證海外糧食的運輸安全。


江混水


中國糧食自產自足完全夠用。應該有餘。只要豆類增加種植面積即可,不需進口。

問題不在這裡,問題是國外糧食價格便宜,糧商有利可圖,一噸黃豆差價,就可盈利九百元。私有資本看重的是利益。並不考慮轉基因,是否對人會損害健康。

國家應鼓勵種植豆類小雜糧。由其南方山區等土地閒置,應免費鼓勵種植,增加糧食總產量。

再則可用稻糠榨油,毛澤東時代糧庫油廠就用稻糠榨油,糠油含維生素B,A等,有利身體健康,吃過味道也很好。由其中國稻糠很多,適合加工,增加稻穀付加值,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用戶13669886130


眾所周知,我國是全球糧食進口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僅是進口主糧就達到驚人的2200萬噸。這個數字是相當龐大的。難道我國真的缺少糧食嗎?其實也不是如此,中國水稻庫存量高達1.3億噸,小麥、玉米的庫存量高達7000多噸,正是因為庫存量的增加,使得我國近幾年糧食價格比較平穩,糧農並不能賣上很高的價格,所以現在種糧的積極性在逐步縮減。

從目前情況看,我國糧食年總產量穩定在6億噸以上,其中小麥、稻穀和玉米三大品種差不多有5.8至5.9億噸,而大豆就是1500萬噸,其他還有高梁穀子等雜糧雜豆和薯類,產量也在明顯提升。中國的糧食能達到95%的自給率。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未來中國進口糧食似乎除了一部分優質專用小麥用於生產麵包粉,還要進口一些優質大米用於滿足國內高檔消費需求外,似乎糧食並不存在太大缺口,並不需要大量進口啊!那麼,我國糧食如果不進口,能夠自給自足嗎?

首先,現在我國小麥、稻穀和玉米三大品種的確能保證自給自足,但大豆、大麥、菜籽、高粱等都依賴進口。正是因為我國大量進口糧食,才把國內糧價壓得比較低,而糧食一旦不再向外進口,國內即使生產主糧能夠自給自足,但是糧價漲幅會非常巨大。因為,國外是搞規模化、現代化糧食種植,而國內糧食生產還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如果中國糧食不再進口,即使主糧能自足,糧價也會高得出奇。

再者,中國每年進口2000萬噸玉米,1500萬噸大豆,除了用於廣大民眾消費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於家畜的飼料。因為,隨著國內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各種肉類、禽蛋的需求在不斷上升。但是飼養大量家畜,就會消耗掉大量的糧食。所以,我國如果糧食不進口,能夠維持自給自足,但是家畜養殖方面就不夠滿足需求了。而由於家畜養殖的減少,會使更多的人吃不上肉類和禽蛋製品。

最後,如果我國停止進口糧食,那就意味著要增加菜籽、大豆、大麥、高粱等農作物的種值面積,這勢必會影響到主糧小麥、稻穀和玉米的種植面積。目前,中國的可耕地面積紅線在18億畝,人均土地面積並不富裕,如果停止大豆、菜籽、大麥等糧食進口,那麼國內相應就要種植這些農產品,這樣會使國內主糧的產量下降,反而就達不到自給自足目標了。

現在一些網友提出,我國糧食如果不進口,能否自給自足?對此,我們認為即使主糧能自給自足,但是糧價會出現飛漲。同時,肉類和禽蛋也會大規模供應不上,更關鍵的是,為了彌補停止進口糧食的缺口,增加本土糧食的種值面積,就會使主糧的種植面積減少,反而會使我國的糧食的自給率大幅下滑。所以,中國糧食只能儘量自給自足,要完全擺脫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是不現實的。


不執著財經


我國糧食如果不進口,能夠自給自足嗎?為什麼?

這個問題是考驗做供需平衡表的。當然,根據目前主流的觀點,我國糧食產量總體和糧食消費量之間是有缺口的,但缺口更多體現在結構性問題上,也就是大豆的對外依賴性較強,同時玉米品種也從前期的供大於求轉變為近兩年的產需存在2000萬噸左右的缺口。



我國是人口大國,耕地資源不多,能養活14億人已經是很好的成就了。所以,在很長時間裡我們強調的都是糧食的數量安全,追求的也是糧食產量,特別是主糧品種。另外,也是因為數量的問題,我國在糧食的品種統計上,不僅涵蓋了小麥稻穀玉米三大谷物品種,還包括了大豆在內的豆類,以及薯類。因此說,我們的糧食是個大概念。而國際上通用的分類是穀物和油籽。



目前,我國的糧食年總產量已經穩定在了6億噸以上,其中小麥、稻穀和玉米三大品種差不多有5.8億噸到5.9億噸,然後就是大豆1500萬噸,其他還有高粱穀子等雜糧雜豆和薯類。因為近些年來,國內油脂需求和養殖業飼料需求增長,對大豆的消費明顯增加,除了國產大豆之外,每年還需要進口9000萬噸的大豆用於壓榨,這個缺口是小麥和稻穀產大於需的那部份量難以滿足的。



綜上所述,我國糧食安全新戰略要求做到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這一方面,近年來隨著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是可以保證的,而且小麥和稻穀還一直呈現供大於求的格局。與此同時,還提出要合理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適度進口,這體現在我們會進口一部分優質專用小麥用於生產麵包粉等,優質大米等用於品種調劑滿足一些高檔的需求等,再接著主要的就是進口大豆的問題了。當然,如果國內玉米種植面積不做好規劃的話,隨著玉米消費的好轉,後期也不排除對進口玉米及其他飼料替代品種的需求。


糧小咖


至少我們現在糧食的缺口非常大。最近幾天跟一些農業專家在一起聊天兒,我們的土地呀用盡了地力用盡了土地就沒有力量了,這點不知道大家是否明白。我們的土地需要輪作,需要休養生息,但是我們沒有給出足夠的答案,如何讓我們的土地長期休養生息?

土地埋有力量了,越來越沒有力量了,我們現在強烈的要求土地多貢獻,但是我們給與的土地多少?

中國人的土地,中國人的飯碗要養活自己真的不容易。

吉林省的西部白城如果解決了抗旱保水的問題,完全可以解決100個億增產的問題。

節水抗旱海綿農田是個系統化的大工程,這個功課怎麼做是擺在科學家面前一個大難題。

科學難題解決了,海綿農田出來了,那麼下一步是需要一個推廣的措施和辦法,這個需要大量的資金,資金在哪裡?

還需要建立大型的農場,合作社必須是集約經濟來發展農業。

一個白城地區可以相當三個以色列,但是呢,我們真正能做到像以色列這樣的農業,在乾旱的土地上種出希望的田野。

中國的土地如果進行全面的精耕細作,真正有利於土地力量回歸的方式來管理中國人的飯碗,完全是有能力端在自己的手裡頭裝滿自己的糧食。

地利用盡了怎麼辦?海綿農田的工程方式是我們一個選項。現在大力提倡海綿城市,海綿鄉村,海綿學校,海綿農田建設這些工程系統化的建設是擺著我們面前的一個全新的課題。

農業到了節水灌溉的關鍵的時期。

農業解決了節水寶水抗旱的這一個大問題,我們中國人的飯碗裝滿自己的糧食完全是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