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為什麼曹操不怕袁紹偷襲他的大本營?

兔牙傳說


一、官渡之戰時,曹操是背水一戰,做出的態勢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曹操沒有退路,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二、官渡之戰時,其他勢力皆沒有能力偷襲曹操的許都,曹操對局勢有了十足的精算和把握。

官渡之戰,曹操沒有退路的背水一戰

建安三年,呂布被滅,袁術病亡,張繡投降曹操,建安四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領和河北全境。此時,長江以北只有袁紹和曹操兩家諸侯,而袁紹則佔據著絕對優勢。

佔領河北的袁紹,打算南下以爭天下,而曹操則是袁紹南下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兩方勢力不可避免的要發生碰撞。但此時,袁紹實力遠遠強於曹操,且千里黃河可渡河的地方何其多,曹操如果分兵處處把守,不僅不能阻擋袁紹渡河的事態,更是將自己兵力處於劣勢的弱點無限放大,自己必敗。於是,曹操根據地形,做出了分兵三路,扼守要隘,重點設防的部署,遣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協助扼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自己則率領主力在官渡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

而之所以將主力屯與官渡,是因為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也就是說,曹操在做了詳盡的安排之後,將自己能調動的所有兵力都屯於官渡,打算與袁紹一決雌雄。所以曹操不是不怕,而是在實力懸殊太大的情況下,已經做出了能做的一切安排。

此時其他勢力是否有偷襲曹操後方的可能

一、劉備。

劉備在官渡之戰伊始就開始聯合袁紹,反叛曹操了。只不過曹操為保持許都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並迅速瓦解了劉備勢力。而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袁紹也因此錯失了打敗曹操的最好時機。

二、孫策。

袁術被滅後,孫策平定江東。此時,孫策的目標並不是北上中原,而是想著溯江而上,與劉表爭奪荊州,給他父親孫堅報仇。而且在討伐袁術的時候,孫策就與曹操結盟,曹操也以朝廷的名義,拜孫策為破虜將軍。官渡之戰時,曹操以朝廷名義徵召此時被孫策囚禁的王朗,以及已經投降了孫策的華歆,孫策也都送給了曹操。所以,孫策不論出於政治原因還是軍事目的,都沒有偷襲曹操的想法。

三、劉表。

劉表是當時長江南實力最強的諸侯,也是在地盤上於曹操地盤有直接接觸的,而在官渡之戰時,和袁紹結盟了。但此時劉表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當時劉表佔據著襄樊,最前線的新野已經在南陽盆地之中,離宛城不遠。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就一直很擔心劉表會突襲許都。但荀彧等人認為,劉表沒什麼進取心,不會這麼做,讓曹操放心大膽的與袁紹進行決戰。

劉表此時之所以不好過,是因為他左右兩邊的勢力都與他有仇。首先說益州的劉璋,當初甘寧在益州叛亂的時候,劉表是公開支持的,甘寧被劉璋擊敗後,便逃入荊州,投到了劉表的庇護下。因此,劉璋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而孫策一直在打江夏的黃祖,劉表也要隨時出兵支援黃祖。此時盤踞長沙的張羨公開支持曹操,以長沙郡和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反抗劉表。因此猶猶豫豫的劉表鑑於當下的局勢,並沒有派兵偷襲曹操。

由此可見,曹操之所以敢將主力全部置於官渡,是因為背水一戰的局勢,也是對各路諸侯情勢的透徹精算與分析。


始終先生


曹操不怕袁紹偷襲他的大本營,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首先,曹操對袁紹的為人有深刻透徹的瞭解,知道袁紹自己的智力有限,不會想到偷襲許昌這樣的妙計,又剛愎自用,忌賢妒能,有人為他想到偷襲許昌之計,他也不會採用。而且袁紹當時根本對曹操重視不夠,自以為有絕對把握可以戰勝曹操。

其次,曹操留荀彧鎮守大本營,可謂萬無一失。荀彧足智多謀,又很忠心,曹操外出總留他守大本營。以前在袞州時,呂布進攻,就是因為荀彧而保住了老巢不丟。另外,曹操在河防方面也做了一些準備。

再其次,最好的防守是消滅敵人。曹操深知這個道理。當時形勢,袁紹與曹操各自命運決定於官渡之戰,失敗就意味著滅亡。所以雙方都集中兵力於官渡。如果當時曹操首鼠兩端,即要決戰,又怕丟失大本營,分散兵力,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不是曹操不怕袁紹偷襲大本營,而是曹操智高一籌,算在敵先。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官渡之戰前夕,南方的華夏地域基本上就剩下曹操和袁紹兩大陣營。

曹操雖然沒有袁紹兵多。但曹操手裡拿著一個傀儡天子。而且曹操手下基本上都是精英,軍隊素質較好。

建安五年曹操決意東征劉備。得知消息後,屯兵小沛的劉備望風而逃,駐紮在下邳的關羽戰敗後投降。曹操獲勝之後迅速返回官渡。曹操前後用了不到二十天,就打敗了劉備。

袁紹的根據地是在河北的鄴城,如果他要偷襲許昌,需要渡過黃河。過河之後,距離許昌還有幾百裡遠。

按照古代的行軍速度,百里需要十天左右。所以,如果要偷襲曹操後方,只能派輕騎兵快速前進,赤壁之戰前曹操就是用五千騎兵擊敗了劉備,影視劇中說是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餘里,於是造就了長坂坡上的種種典故。

但是,我們今天說的是要偷襲曹操的大本營,如果只派少量的輕騎兵根本對曹操的後方造成不了多大傷害,因為曹操這個人極其看重自己的老巢。

官渡之戰,曹操確實是以少勝多,但這裡說他兵少,只是相對袁紹而言。曹操東征劉備時,根本不需要太多兵力,剩下的兵力肯定是駐紮在曹操的大本營。

東線戰爭結束之後,回到官渡之戰的戰場,袁紹竟然無知地在自己家中坐享其樂,然而他不知道官渡之戰結束之後,他再也無力對抗曹操了。在曹操的手中,這場觸犯士兵禁忌的兩面戰爭,變成了士兵的利益,取得了圓滿的勝利。東征的勝利使曹操鞏固了自己右翼的陣營,為官渡之戰的順利進行掃清了障礙。曹操在官渡之戰後迅速崛起,這證明曹操個人是很有實力的。

所以,曹操之所以決意東征劉備,原因在於他知道東征劉備要不了多少兵力,而且也花不了多長時間,袁紹也同樣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沒有採納田豐的建議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至於史書上說的,更多地是事後的附會以及成王敗寇後的刻意扭曲罷了。


公元前


郭嘉己經幫曹操分析了十勝十敗的戰略大本營很安全,北方就剩袁紹了。南方劉表和孫權互相對峙無力北伐。猿本初的又把田豐下獄,從多謀士為爭寵分成二派就象米國驢象二黨一樣互相掣肘,軍事會議從早上一直開到凌晨依然沒有方案,某日正準備開會突然內侍來報小兒子袁尚得流感很重,袁紹立即宣佈取消會議。[摳鼻][驚呆][鼾睡][吃瓜群眾][呆無辜][再見]


西瓜痞遇西瓜皮就慫


答:“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如是說。他的意思就是:“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郭嘉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

郭嘉還算是不錯滴👍!另一個人就慘了,以他的悲慘結局實踐了郭嘉對袁紹的定義:“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這個人就是田豐!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對自己不利,於是想要天子搬遷靠近自己,派人對曹操說許縣低窪潮溼,洛陽又殘缺被毀,應當將都城遷到甄城,以便靠近完整豐足的地區。曹操不答應。田豐對袁紹說:“遷都的計策,既然不被採納,最好早點兒謀取許縣,接來天子,動輒假託天子韶令,向全國發號施令,這是最好的辦法。不這樣做,最終將受制於他人,那時即使後悔也不起作用了。”袁紹沒有采納。這第一次!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領了沛縣背叛曹操。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劉備。田豐對袁紹說:“同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束邊攻打劉備,雙方交戰不可能很快結束,現在調動全部兵力襲擊曹操的後方,一去就可以平定。軍隊根據時機出動,正是時候。”袁紹推辭說兒子生病,田豐的計策沒得到施行。田豐舉著柺杖敲擊地面說:“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呵!”袁紹聽到以後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這是第二次。😂,袁紹還生氣了?(田豐)

袁紹不聽田豐的建議有情可原,前提必須是如果田豐沒有成功的建議。但是,《先賢行狀》:紹後用豐謀,以平公孫瓚。明明是田豐的計謀讓袁紹成功的平定了公孫瓚,至少可以說田豐的計謀成功率是很高的!袁紹這是怎麼了???

田豐的這兩次襲擊曹操大本營的建議,哪怕袁紹用一次,結局不堪設想……

我就不明白,田豐的計策不用?你為什麼還要帶著豐厚的禮物以及謙恭的言辭,招攬田豐呢?還任命其為別駕,對他很是信任和器重這是從何說起呢?《先賢行狀》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王室多難,志存匡救,乃應紹命,以為別駕。

還有,不襲擊曹操大本營沒關係,不能失敗。不但不能失敗,還有成功的機會:

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田豐的意思就是,你袁紹在家坐著等兩年,就能打敗曹操!你為什麼非要去打這一仗呢?😂😂😂!該打的時候你不打,不該打的時候你非要打?袁紹糊塗到了極點!甚至把田豐給抓起來了?!官渡之戰,失敗了。你不聽田豐的正確建議失敗了,還把田豐給殺了?自取其禍……(袁紹)

這樣的袁紹又有什麼可怕的!郭嘉對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中行偃1


戰爭史上,膽大勇為、魄力非凡的將帥不在少數。但是,能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敢這樣做的卻也不多。

一、大戰在即,曹孟德置袁軍於不顧,轉攻劉玄德。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官渡之戰即將打響的前夜,曹操(字孟德)卻不在官渡,而是率領大軍,去攻打與官渡之戰沒有直接關係的劉備(字玄德)了。


當時,很多人都對曹孟德說,和您衝鋒對決在即的是袁紹(字本初),怎麼能去攻打遠在他方的劉玄德?

曹孟德說,劉玄德是一個真正的雄才、英傑,如果現在不打壓他、消滅他,那將會後患無窮。

大家又說,現在,袁軍已經大兵壓境,我們去攻打劉備,如果袁本初偷襲我們的大本營怎麼辦?

曹孟德說,放心吧,袁本初“雖有大志而見事遲”,一段時間裡,他一定不會有什麼行動。


果然,一直到曹孟德打完了劉玄德,俘虜了關羽和劉玄德的老婆孩子,重新回到官渡時,袁軍真的沒有什麼動作。

其實,當時他的謀士田豐曾經強烈建議袁本初,趁曹孟德出征劉玄德之機,襲擊曹軍。袁本初卻說,我最喜愛的小兒子,正在生病,沒有心情出兵。

田豐聽見袁本初這麼一說,怒火中燒,氣得用手杖敲著地說,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卻說什麼兒子生病!

二、事出有因,曹孟德觀敵方如觀己,吃準袁本初。

曹孟德是袁本初的老朋友,他是早就把袁本初看透了的。他說,袁本初這個人野心大,智慧少;態度兇,膽子小;嫉妒刻薄,人緣不好。

還認為他志大才疏,色厲內荏,外強中乾。政治上短見、軍事上弱智、組織上低能。

我們再來看一下荀彧(袁本初以前的、後來歸了曹孟德的大謀士)對袁本初的評述,或許更能幫助我們理解袁本初的這種“腦殘”行為。



荀彧說:袁本初這人,表面上寬宏大量,實際上嫉賢妒能;既想使用人才,又不能給予充分的信任;反應遲鈍,優柔寡斷,決策總是滯後;治軍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馬雖多,其實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而且,他憑藉“四世三公”的家族勢力,裝腔作勢,沽名釣譽,只有那些自命清高的人投靠他。

可是,這些人大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如“田豐剛而犯上”(計謀不易被採納)、“許攸貪而不治”(忠誠沒有保證)、“審配專而無謀”(決策難以周全)、“逢紀果而無用”(做事容易霸道)等等。

人有毛病、缺點,不要緊。世界上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是人都會有毛病的,只要“知人善任”即可。所謂“知人善任”,關鍵就在於知道這些人的優點、缺點是什麼,然後揚其長、避其短也就是了。

但是,袁本初不太懂用人之道。他用人,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個人的好惡。好惡的標準,一般是誰拍馬屁就喜歡誰,誰提意見就討厭誰。

這樣的主帥領軍作戰,碰上“明達不拘”、“能斷大事,應變無方”的曹孟德這樣的軍事首領,焉能討得了好去?

故而,大戰在即,曹孟德也能置官渡於不顧,去解決真正的心頭之患劉備了。

這一行動,曹孟德也是有點託大。好在來去迅速、快捷。不等袁本初明白過來,醒過味來,就已完成。


老王頭談歷史


先介紹一下官渡之戰。

戰爭過程

戰爭前期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官渡之戰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瞭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備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併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六百,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文丑為亂軍所殺,並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顏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將,卻被一戰而斬,袁紹軍隊的銳氣被挫傷。

陷入僵持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佔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8]。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9]。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制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一日見運糧士兵疲於奔命,於心不忍,不禁脫口而出,“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

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為先退則勢屈。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11]。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12]。

發動奇襲

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13]。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戰爭結果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從這個可以看出,曹操不怕袁紹偷襲大本營有許多原因:

1,袁紹的昏庸無能,雖說袁紹家大業大,但卻不能唯才是舉,聽信奸人之言,安能不敗?

2,荀彧的勸諫,荀彧對曹操認真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實力對比,讓曹操認識到袁紹並非不可戰勝,讓曹操安定下來。

3,狹路相逢勇者勝,在當時形勢下,退比敗。

4,曹操對人才的信任,以及曹操部下對曹操的忠誠。

5,曹操能聽信部下的意見,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

以上是我的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害羞][害羞][害羞]




時代話語


袁紹是那個階段最強的諸侯,袁紹壓根沒把曹操放在眼裡怎麼會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

袁紹沒瞧得起曹操

東漢末年袁紹是最強大的一方諸侯,而曹操在當時只能算是後起之秀雖然實力也不錯,但是確實不及袁紹。曹操需要四處吞併小勢力來壯大自己的實力,這些行為都是袁紹所不恥的。官渡之戰袁紹隨隨便便就集結十萬大軍攻打曹操,而曹操才集結兩萬餘兵馬雙方兵力近乎一比五。如果這樣的比例袁紹再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豈不是被天下人恥笑。所以綜合來看袁紹根本沒瞧得起曹操,也沒把曹操當成勁敵。



袁紹好謀無斷

袁紹手下能人異士也不在少數,只是袁紹好謀無斷。自己手上有實力膨脹的不行,把不如自己的人都不放在眼裡。袁紹手下謀士說接漢獻帝到自己地盤袁紹不聽、曹操將漢獻帝接到自己地盤袁紹後悔了又要搶。最主要的是十萬大軍將曹操軍圍住,袁紹圍而不攻結果被曹操果斷出擊。


總結:小股勢力沒有能力偷襲曹操大本營,而大的諸侯又不屑如此。


青梅煮酒品三國


東漢末年,各地軍閥長期處於混戰之中,其中兩支最大的軍閥曹操和袁紹,他們在官渡這個地方展開了一場大戰,最終曹操取得了勝利,而袁紹也因為此役之後,實力大大削弱。那麼為什麼曹操知道去偷襲袁紹的糧庫,而袁紹不去偷襲他的大本營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公元200年,袁紹率軍數十萬與曹操決一死戰。袁紹出身高貴,祖上四世出了三公,很多小的諸侯都投靠了他,所以當時他是最大的軍閥。

顯然,如果硬拼的話,曹操肯定是打不過袁紹。但是天意弄人,明明一手的好牌卻被袁紹給搞砸了。曹操聽了許攸的建議,偷襲了袁紹的烏巢(糧庫),導致袁紹大敗,不久便病死了。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其實,當時作為袁紹的謀士許攸有建議袁紹派一支軍隊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許昌,袁紹沒有采納。

如果當時袁紹接受許攸的建議偷襲曹操大本營的話,曹操必定首尾不接,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況,大勢將去,其他諸侯必會以“清君側”的名義群而攻之,曹操必敗無疑。

但是,曹操老謀深算,他料到袁紹狂妄自大,剛愎自用,認為自己勢大肯定會打敗曹操,所以不會接受別人的建議去偷襲他的大本營的,這也就導致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喪失了取勝的大好機會了…………


歷史舊聞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官渡之戰時,曹操是光腳的,袁紹是穿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