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身嗎?

野馬250010009


當然有。

官渡之戰後,袁強曹弱的局面事實上並沒有改變。


當時曹操所佔據的兗州、豫州、司隸、徐州和淮南因為十幾年的戰亂、饑荒和瘟疫,人口銳減的非常厲害。可以說曹操的官渡之戰,贏得非常僥倖。官渡之後,曹操依然面臨著四面環敵的局面。劉備作為劉表的門戶直盯曹操西南。孫權在南,西涼馬騰和韓遂也是對關中地區虎視眈眈。


再看袁紹,仍然具有當時最富裕、人口最多的青冀幽並四個州,此外還有匈奴、烏丸和鮮卑的歸附軍,可以說官渡之戰,並不影響袁紹天下第一強大的地位。

就包括人才方面,袁紹也有比曹操龐大的人力資源。當時在袁紹手下仍然有著一批又一批的名仕,在這點上,曹操仍然不如袁紹。

可以說,後來袁紹集團的崩潰,完全是袁紹自己不爭氣造成的。官渡之戰後,袁紹的雄心壯志被全部抹平,年邁的袁紹此刻只想安靜的做一條鹹魚,再不想和曹操爭霸天下了。

也是因為年邁,袁紹犯了老糊塗。在劉氏的勸說下,試圖立自己的小兒子袁尚接替自己的位置。作為嫡長子的袁譚自然是不會心甘情願,而且袁紹的這一舉動,也是傷了四州士族的心。袁紹活著,大家勉強還能聚在一起,一旦袁紹死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外甥馬上分裂了袁紹的家業,這樣一來,袁氏集團的四個勢力哪一個單獨出來就都不是曹操的對手了,那最好的結局也只能是被逐個擊破。


火器工坊


官渡之戰,袁紹敗的很慘。他的十萬步兵和一萬起兵幾乎全軍覆滅,僅八百騎隨袁紹逃回了河北。但是如果要說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一蹶不振,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了,那也不至於。事實上,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仍然還有很強的實力。再糾集一二十萬人跟曹操繼續打,一點問題都沒有。

另一方面,曹操雖然獲勝,但與袁紹長達一年多的對峙,幾乎耗盡了他的內部資源。從其坑殺河北七萬降卒可以看出,當時曹操糧草也很緊張,已經很難養活這些俘虜了;並且曹操諳熟韜略、用兵果決,怎會不知“趁熱打鐵、兵貴神速”的道理,然而其沒能連續發動攻擊壓制袁紹,正說明了曹操當時的兵力還不足以吃掉河北四州。



先看一下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和袁紹都幹了一些什麼事:

公元200年

袁紹於官渡慘敗,倉皇逃回河北。隨後,曹操在打掃戰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自己這邊的人寫給袁紹的表態信。然而曹操並沒有惱怒,而是下令將信件全部焚燬,以安慰本方人心。這件事在很多人看來認為這是曹操大器、豪爽的表現。但其實,曹操並沒有現象中的那麼豪爽大器。他當時是不敢,也不能搞事後清算。因為袁紹回到河北後,隨時都可能再殺回來。曹操沒有必要自亂陣腳,給袁紹可乘之機。

公元201年

河北多地見袁紹大敗,紛紛造反,不過都被袁紹平定了。曹操本打算乘袁紹內亂,南征荊州劉表,以鞏固後方。荀彧對曹操說: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痛打落水狗,進一步的縮小我們與袁紹的差距,沒必要去徵劉表。於是曹操採納了荀彧的建議,又在倉亭再次大敗了袁紹。然而曹操還是因為糧草問題,又退回了河南。

到了八月,袁紹決心反擊曹操,他派劉備到汝南(袁紹老家),去曹操的後方搗亂,以策應自己。曹操當時在倉亭與袁紹對峙,便只派了一員部將去平亂。結果,劉備大勝曹軍,逼得曹操只能親征。最後曹操大勝,劉備南下荊州投了劉表。

公元202年

這一年是曹操與袁紹實力對比的轉折年。因為袁紹在鄴城,病死了。但是曹操也沒有乘機攻河北,因為他也是忙的焦頭爛額,情況不比袁紹好多少。

當時劉備在荊州,對曹操威脅很大。曹操派夏侯惇去徵劉備,結果被劉備擊敗。好在劉備當時實力不夠,沒有進攻曹操,南線暫時穩定住了;另外,馬騰在關中策動南匈奴造反,意圖一起攻曹。於是曹操讓鍾繇到馬騰處談判,暫時緩解了西面的壓力。


公元203年

袁紹死後河北大亂。他的三個兒子為了爭權奪利,打的一臉狗血。曹操於是乘機向河北發動了猛攻,在黎陽城下大破袁譚、袁尚聯軍。袁譚、袁尚敗走,退回鄴城。隨後曹操大軍追到了鄴城,曹軍將領都提出要乘勝攻打鄴城,但郭嘉認為:袁紹生前喜歡這兩個兒子,沒能決定讓誰作繼承人。如今他們權力相等,各有黨羽輔佐。情況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勢稍有緩和,就又會爭權奪利。不如我們先向南進取荊州,等待他們兄弟內訌相鬥之時,然後再進攻他們,可以一舉平定河北。

曹操認為郭嘉說的有理,便率軍退回。只留了部將賈信駐守黎陽。隨後袁氏兄弟果然開始內訌,袁尚攻袁譚,袁譚敵不過,便率部投降了曹操。

公元204年

袁譚投降曹操後,袁尚繼續攻他。曹操乘袁氏兄弟內戰之機,猛攻袁尚老巢冀州。袁尚帶兵回救,被曹操打的大敗。隨後曹操率軍平定了整個冀州,並自任冀州牧,將他的大本營從兗州遷到了冀州。從此之後,冀州的鄴城便成為為曹操的政治中心。而漢獻帝所在的許都,只留少許官員。

當年年底,曹操攻袁譚,打算將袁氏一族的勢力連根拔除。



公元205年

緊接上一年,曹軍大敗袁譚,攻佔青州。袁譚出逃,被曹軍追兵殺死。至此,袁氏勢力基本肅清。但是袁熙、袁尚乘曹操攻袁譚之機,向北投奔了遼西烏桓。曹操率軍討伐烏桓,不給袁氏喘息之機。

袁紹的外甥,幷州刺史高幹(前一年投降了曹操)見曹操親自征討烏桓,冀州空虛,便扣押曹操任命的官員,派兵屯守壺關口,正式反叛了。曹操沒時間打高幹,便遣大將樂進、李典進擊高幹,然而高幹拒險而守,曹軍不能進。

公元206年

緊接上一年,曹操見高幹死守不出,害怕長期對峙會生出事端,便暫緩攻烏桓,親自率軍進攻高幹,並大破高幹。高幹準備逃往荊州投劉表,但被曹操任命的上洛都尉王琰捕殺。至此高幹的勢力被剿滅,曹操於是平定了幷州。

公元207年

這一年,曹操統一了北方。他先是攻破了烏桓與袁尚的聯軍,接著以逸待勞,坐等遼東土皇帝公孫康將袁尚、袁熙的頭顱送上。於是袁氏在河北的勢力全部瓦解,袁紹的三個兒子都被弄死。

曹操在班師回朝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出了著名的《觀滄海》。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其實官渡之後,袁紹與曹操的實力對比,仍然是他佔有優勢。如果袁紹不死,憑他的能力,憑河北四州的實力,袁紹想要坐穩河北,與曹操隔黃河而對峙,其實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如果袁紹再憑藉河北的地理優勢,以及曹操在河南的地理劣勢。再給他三五年的時間休養生息,他還能重頭再來。

但問題是,袁紹偏偏就是個臉皮薄的人。官渡一戰,打的他傲氣全無,其後又再次在倉亭敗給了曹操同志。最後一氣之下,他就掛了。而袁紹死後,直接就導致了河北四州大亂。給了曹操攻滅河北的機會。

那麼,為什麼官渡之戰後,袁紹卻會給人一種把底褲都輸光了,難以翻身的錯覺呢?

其實,這主要是在官渡之戰後,袁紹沒過多久就病死了,而他到死都沒有擺脫官渡之敗對他的陰影。並且他死得也是比較搞笑,按照《三國志》的相關記載,袁紹是得了抑鬱症,最後被慪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三國志·袁紹傳》

順便說一句,從袁紹抑鬱而死可以看出,這廝成不了大器。看看人家三國的當家人,哪一個不是沒臉沒皮的流氓?比如說曹操,當年玩張繡的嬸嬸,結果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掛在了宛城。而曹操這貨就跟沒事人一樣,絲毫看不出他有什麼抑鬱的表現;還有劉備,一生敗仗無數,在徐州下邳,在荊州長坂坡,每逢大敗必然拋妻棄子,跑得比兔子都快。然後跟個沒事人一樣,完全沒有打了敗仗該有的羞愧心情。這才是真正的梟雄心態啊……


因此,回到標題中所問的,袁紹在官渡之戰後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答案是:太有了!但前提是袁紹不能死。

總的來說,官渡之戰的意義在於,縮小了袁紹與曹操的實力差距,讓袁紹不敢再小瞧曹操這個對手。並且還給袁紹留下了陰影,最終讓袁紹因此慪氣而死。至於說官渡之戰對袁紹的實力影響,這個就跟赤壁之戰對於曹操的影響一樣。打了大敗仗,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影響。但要說袁紹在官渡把底褲都輸光了,輸的不能翻身了,那倒也不至於。

最後說說袁紹死後,河北為什麼會立刻陷入四分五裂。這是因為袁紹是河南汝南人,他的地盤又在河北冀州。這就導致袁紹的手下謀臣武將分成了兩大派:

一派是與袁紹同屬河南的士人,包括來自河南潁川的郭圖、許攸、辛評、辛毗兄弟、和武將淳于瓊等人;

一派是河北冀州的本土士族,包括沮授、田豐、審配以及武將張郃等人;



這兩派人在袁紹統治冀州前期,還能和平的相處。但兩大集團在政治取向、軍事戰略和經濟利益的衝突,最後卻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相互抨擊。在官渡之戰期間後,這兩個地域集團的鬥爭仍然繼續。比如,河北豪族審配當時留守鄴城,他就故意找河南派代表許攸的茬,逼得許攸破口大罵,氣得叛袁投降了曹操。而河北派的另一個代表張郃因為在烏巢防守上與郭圖的意見不合,後者便又向袁紹進讒言,導致張郃畏懼,也臨陣投降了曹操。

由以上分析可知,官渡之戰,其實曹操贏得很僥倖。他取勝的真正原因是袁紹陣營的河南派與河北派的內鬥,而導致的兩次關鍵叛降。而這兩大集團的矛盾衝突由來已久,在之後也沒有消停。

官渡之戰後,兩大集團的內鬥繼續。由於袁紹在立儲的問題上優柔寡斷,於是兩大派也紛紛開始站隊,分別輔佐袁譚、袁尚,繼續內鬥。


袁紹病故後,他兩個還算有才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開始爭奪河北地區統治權。河南派的郭圖和辛評、辛毗兄弟支持袁譚;河北派的審配以及逢紀支持袁尚。因此袁氏兄弟的內鬥,其實也是袁紹帳下兩大派的爭鬥。最終袁氏兄弟被全部剷除,袁紹帳下的兩派勢力也被曹操一一收拾。


Mer86


個人覺得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須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袁紹不能死。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袁氏集團內派系眾多,袁紹的長子袁譚,三子袁尚和外甥高幹各成一系,連袁紹手下的謀士也分別歸屬一系。而袁紹就是他們的黏合劑。袁氏集團走向覆滅並不是因為官渡之戰,而是因為袁紹隨即病死,袁氏集團隨即分裂成好幾個小陣營,最終被曹操逐個擊破。

那麼袁紹若是未死,翻身的可能來自哪裡呢。首先《三國演義》實際上誇大了官渡之戰對袁紹的影響,這場戰役對於曹操來說是生死存亡之戰,對袁紹來說並沒有那麼致命。袁紹即便是大敗虧輸,元氣大傷,也只是喪失了對曹操的絕對優勢,遠遠沒到彈盡糧絕的地步。

再者,袁紹坐擁河北四州,兵多糧廣可不是吹的,尤其是幽冀兩州。根據。蔡邕《幽州刺史議》:“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贍核,四方有事,未嘗不取。”當初袁紹就憑這些精兵把白馬義從打得落花流水,並最終依靠兩州的稠密人口耗死了公孫瓚。而且袁紹行政寬仁,深受百姓愛戴,死的時候他領地百姓哭得像死親爹一樣,所以歷史上在官渡之戰以後袁氏集團還能拖上七八年也就不足為奇了。擁有這樣的的領地和民眾基礎,袁紹想要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應當不是難事。

但是這還僅僅只能東山再起,想要翻盤,袁紹只能靜待時機,尋找曹軍的破綻一擊斃命,畢竟曹操所佔是四戰之地,袁紹打消耗戰是完全可行的。


三國深度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是有機會的。

官渡之戰之前,袁紹控制北方4個州主要領土。

當時漢朝只有13個州,其中3分之一在袁紹手中。

更重要的是,袁紹控制的核心州冀州因為地處北方,受黃巾之亂波及較小,人口很多,有60多萬人。在赤野千里的當時,這是不可想象的。

袁紹北方的人口有100多萬,而且經濟比較完整,糧食供應比較足。

按照人口比例來說,袁紹可以出動10多萬部隊。

同時,袁紹還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不用兩線作戰。

他的側後只有遼東軍閥公孫淵 以及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

公孫淵兵力稀少,地盤偏僻,對袁紹沒有威脅。

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當時四分五裂,分為若干部落,只能偷襲之內,不敢和袁紹撕破臉面大戰。

相比袁紹,曹操就不太好。曹操雖然也佔領兗州、豫州、徐州3個州加上南陽,淮南和司隸東部各郡,地盤的經濟卻不好,人口不多。

這些地盤就面積上來說,和袁紹差不多,但都是保守黃巾作亂的重災區。

加上這裡年年軍閥混戰,人口銳減七八成甚至九成。

當時曹操地盤的總人口,最多不過七八十萬。根據人口比例來說,曹操可以出兵最多六七萬,比袁紹少的多。

自然,曹軍戰鬥力強,將軍指揮能力也厲害,如果正面和袁紹對抗最多是略佔下風,可以通過戰術來彌補。

但是,曹操地盤經濟很差。由於地方保守戰亂和各種自然災害,農田早已大面積荒廢,農民大部分死亡。曹操為了維持軍民最基本的生存,被迫讓士兵不去訓練而是屯田,也就是種地。

這樣才能維持軍隊的基本糧食。

可以這麼說,曹操的軍糧儲備困難,最多維持幾個月的作戰。如果時間稍長,立即出現軍糧問題。

另外,曹操還有最大的問題,就是周邊潛在敵人太多,包括孫權、劉表、張繡、張魯、馬騰韓遂等等,都不是弱者。

這些敵人牽制了曹操大量部隊。所以,雖然曹軍有六七萬規模,但真正能夠和袁紹決戰的也就是四五萬。

官渡之戰,袁紹出兵10萬,後方留了大概二三萬,曹操出兵4萬多。

結果是袁紹慘敗,10萬大軍損失了七八萬,大概只有二三萬逃回北方,將領死傷和投降很多。

那麼,袁紹就一定完蛋了。

當然不是。

即便逃回二三萬,加上後方留守的二三萬,總兵力還有四五萬。這些部隊,不亞於曹操可以出動攻打袁紹的大軍了。

自然袁紹軍隊戰鬥力比較弱,同等數量很難打得過曹軍,軍事力量對比佔下風。

但古代軍事技術水平低,防禦一方會佔據非常大的優勢,可以堅守城市,堅壁清野之內。

就比如公孫瓚被袁紹打垮,公孫瓚困守小小的孤城還堅持了幾個月之久。

如果袁紹合理防禦,在邀請少數民族烏桓、鮮卑騎兵助戰,還是完全有機會打退曹軍的。

後來我們看到,曹操攻打實力遠弱於袁紹的烏桓部落時,也損兵折將,打了很久。

同時,在曹軍遠征袁紹期間,後方肯定有軍閥會藉機攻擊。

然而,袁紹大草包卻從此灰心喪氣,沒有安排好後事就死了。

一說,這是因為袁紹部下派系林立,北方豪強家族也不支持他。

結果就是,袁紹死後,三個兒子和外甥高幹互相攻打內訌。曹操沒花費什麼力氣,就將他們各個擊破了。


薩沙


其實從表面來看是有翻身一戰的可能的,然而事實卻如同曹操這邊謀士的預測一樣,袁紹內部不穩定,自內而亂。

官渡之戰戰果

官渡之戰,終由於曹操夜襲烏巢得手後,張郃高覽投降後袁紹大敗而歸,只帶了八百人淘了出來。其囧款堪比赤壁後的曹操。但是,本身官渡之戰就是曹操的防守戰鬥,在頂住了袁紹的強大的進攻之後,只是鬆了一口氣,從兵力和人口上來說,袁紹在官渡之後還是佔據優勢的。

袁紹不能翻身的必然

袁紹自己的性格,用曹操的話來說“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膽略不足 ,讓他在數量絕對優勢情況下,屢次錯過戰機,要知道中途曹操還率軍回來打退了劉備。即使官渡失敗,袁紹還是有翻身的資本的,但是所謂“一將難求”,袁紹手中的大將和謀士都死的差不多了,即使他重整旗鼓,但是手下沒有可用的大將了。已經對曹操不能發動有效的進攻了。而曹操也不會給他那個喘息的機會。袁紹也不爭氣,剛愎自用的他,因為戰敗鬱鬱寡歡死了,袁紹力量也分散了,更加不能和曹操抗衡。反觀曹操赤壁失敗後,依然能平滅馬超,韓遂,張魯,可見其大丈夫能屈能伸,心胸寬廣。從兩位主公來看,那麼多人看好曹操也是由於其人品。而袁紹不得人心,官渡失敗後,他的品性更為天下所知,更加不會有人幫助他。所以他即使有東山再起的硬件條件,但是也不能夠和曹操相比了,烏合之眾怎麼能打得過精英部隊呢。


用戶68704285550


我是盜墓歷史,我來回答問題。

官渡之戰中,袁紹慘敗,損失了許多的兵馬和物資。

但俗話說:"痩死的駱駝,比馬大"。袁紹佔據四州之地的廣袤區域,人口眾多,受黃巾之亂的波及較輕。經濟較為發達,百姓還算富庶。袁紹家族更是"四世三公\


盜墓歷史


官渡之戰後,如果袁紹沒有死亡的話,還是可以和曹操劃河而治的,是袁紹在官渡之戰不久就去世了,曹操在袁紹去世之後使用半年的時間才把這一地區平定,從這裡可以看出,袁紹在北方勢力的強盛。

當時的袁紹,佔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青州雖然在黃巾之亂中損失慘重,但是基礎還在,冀州是比較完好的,幽州雖然經過公孫瓚的戰亂,但是幽州還是實力比較強的,幷州並沒有經過太大的規模的戰亂,所以相對來說,這幾州里面實力都保存的比較完好,但是袁紹敗在把幾個兒子都分封到每個州里面,沒有確定繼承人,而且軍隊的派系太多,而且又喜歡內鬥,被曹操拉一個打一個,使用八年才徹底解放整個北方。



袁紹集團是因為有袁紹這個人才存在的,袁紹一死這個集團基本上就分離崩潰,曹操兵進河北的時候,袁紹的幾個兒子還在互相掐架,可希望對方死,有時候曹操正在攻打某一個城池,另一個人就會派兵協助,或者給他提供情報。所以不作死就不會死。

如果袁紹不死的話,以北方四州的實力,肯定有東山再起的實力。


我愛吃糖蒜


官渡之戰,袁紹慘敗,其十餘萬大軍,損失總共七萬餘人(見《帝起居注》之曹操上書),元氣大傷,冀州很多郡縣也聞訊投歸曹操,但袁紹畢竟根基深厚,他以審配為別駕,逢紀為護軍,郭圖為監軍,重新組建自己的領導班子,收集殘部,緩緩恢復元氣。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操雖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暫時還不夠力量吞滅袁紹。而袁紹更是以攻為守,將一支部隊前突於黃河以南的倉亭渡口,嚴重威脅兗州重鎮東阿、範縣、鄄城之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曹軍只得再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經短暫休整之後,於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四月一路揚兵河上,花了近半年的時間,才擊破袁軍,將其驅離黃河一線。可見袁軍依然實力強勁。而經此一戰,袁紹也獲得了充足的時間穩定冀州局勢,軍事政治雙管齊下,逐漸將冀州叛城一一收復。

由此可見,袁紹還是有機會東山再起的,只可惜他與曹操相比有個巨大的劣勢,就是他年紀大了,此時應比48歲的曹操要大個近十歲,所以經不住這連番打擊和操勞,結果一病不起,一命嗚呼了,他的兩個兒子又不爭氣,自相殘殺,就這樣曹操還花了五六年時間才徹底清除了袁氏勢力。如果袁紹的年紀也和曹操劉備那樣才四十多歲,北方戰局恐怕還會有很多變數。


千古名將英雄夢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袁紹在河北經營了很多年,根深蒂固,雖然在官渡失去了主力軍,但是基業還在。回到北方以後先是平叛了一場針對自己的叛亂。再建立起一支軍隊並不難。再第二年又和曹操在倉亭打了一場,又以失敗告終,但是此後不久袁紹就去世了。

總的來說,袁紹在官渡之戰確實元氣大傷,主力軍被殲滅,多位將軍戰死或投降,但實力健在,即便無法進取天下,防守自保也有餘。只是戰敗後不久去世,後代內耗嚴重,又碰上曹操這樣強大的對手,被一鍋端了不奇怪。



雖然記載的比較少,但是袁紹實行仁政,深受百姓愛戴,在袁紹死的時候在他領地的百姓哭的死去活來,就像親爹去世一樣。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有寫的不好的地方或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呦!


叫啥都行丶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東山再起是指的什麼呢?如果指的是,袁紹還有沒有機會爭雄天下,我覺得沒有了,曹操本來有政治主動權、策略主動權,現在同時擁有了戰爭主動權,袁紹沒有機會再和曹操爭雄天下了。

可是如果東山再起指的是,袁紹集團能不能重新坐穩河北根據地,轉入戰略防守,和曹操集團劃黃河而治,靜待時機,那是完全可以的。

很多歷史事件的進程確實是領導者的身體問題導致的,“東山再起”的前提也就在於袁紹的死。

這樣說並不是我欣賞袁紹,覺得他有多麼的無可取代。而是袁紹集團的內部問題,由他製造,也必須由他解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郭嘉說給曹操的十勝十敗論,這整篇文章我都非常喜歡,但由於過長,這裡我不多做引用,但是核心的觀點就是,袁紹集團的內部非常的複雜,派系太多,意見觀點多,可是決策要照顧各個派系的想法,決策太難。

袁紹的幾個兒子派系就很複雜,袁譚、袁熙、甚至高幹袁紹都要照顧,彼此之間也不服氣,袁紹用了一個很愚蠢的辦法,就是各領一州,這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創造更多問題。

袁紹的做法實際上是默許了集團內部的派系紛爭,在重大的問題面前,決策人不表態就是最大的失敗,袁紹就是這麼失敗的。

由於袁紹無法解決派系問題,只能默許和接受,其實早在官渡之前,審配許攸、沮授田豐、逢紀郭圖,又有哪兩個人的思想是統一的呢?又如何不是各自為戰,自說自話呢?

袁紹生前,無論什麼派系,畢竟都是內部派系,洪水來時,大家一起坐在船上划槳,派系也不過是誰出力多少的問題。可是袁紹死後,官渡之戰結束後,各個派系之間就要開始站隊和觀望了。

河北袁紹集團,隊伍的凝聚力就是袁紹本人的資歷、威望、魅力、能力,袁紹死後,一切都化為烏有。

曹操和袁紹對當時的局勢判斷就完全不一樣,袁紹在討伐董卓後,立刻開始了擴充地盤,理念是地利,可是曹操是廣納賢才,聚賢不避親,迎回皇帝,理念是人和。兩種理念本身沒有對錯,但是在局勢的碰撞之下,地理優,還是人和優?高下立判。


原創碼字著實不易,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歡迎跟我一起讀詩書,學歷史。點個贊,就像是跟我擊個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