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以投資擴大內需的宏微觀視角

BC資訊:1月15日,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視野下創新與資本論壇上經濟學家圓桌單元發言時表示,對於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來說,2020年是關鍵的一年。

賈康:以投資擴大內需的宏微觀視角


按照剛才李主任說的宏觀主題,簡單地講一下自己的看法。

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基本特徵是還在繼續下行,速度還再往下落。往下調整的過程是從2010年開始,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經濟體,那一年的人均國民收入4000美元。達到這個發展水平,與其他中等收入經濟體大同小異,要告別高速發展階段。下行的過程中,速度如果與原來的2010年比,現在已經跌掉接近一半了,當年報的是10.6%,現在到了6%了。如果跟更高點相比,跌得更慘,2007年是14%以上,跌了一大半。

但是這個速度在下落過程中間,畢竟要尋求一個觸底企穩,不能讓速度一降再降。領導人的說法是引領經濟新常態,那麼L型轉換下面要拉出一個尾巴來,進入一個平臺狀態。關鍵是到了中高速平臺上要有結構優化支撐,體現高質量發展的特徵。

這樣一個平臺,我從宏觀角度觀察,本來有希望從2015年下半年走到2018年上半年初步形成,那時期已經出現一個連續12個季度6.7%到6.9%區間的平臺狀態,結果貿易戰來了,在2018年二季度以後,貿易戰造成的不良影響使原來那個已經中期化的平臺底線被擊穿,一直走到現在的落到6%了,不排除繼續還要下行一段。

但是如果從我們自己努力掌握好發展態勢來說,盡力而為的應該是爭取利用在原來下行過程中間已經在經濟生活中間形成的結構調整、促進改革等帶出來的一系列亮點,繼續追求在速度重心有所下移以後,仍然完成這個L形的轉變,對此我認為2020年就比較關鍵了。

如果再往後,6%左右再往下落,落到5.5%還是可接受的,但如落到5%以下就非常不良。為什麼呢?2020“全面小康”的兌現沒有多少懸念,再往後對接,從現代化戰略的訴求來說,中央說的“新的兩步走”是2035基本建成現代化,這15年間中國要經受一個歷史性考驗,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能有5.5%到6%左右的增長,6到8年就能夠做出一個令人基本滿意的答卷,中國人均收入能從現在的一萬美元走到一萬三到一萬四,坐穩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這樣才能是以改革形成的發展後勁達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

承前啟後,從當下看到中長期,比較好的設計還是2020年提6%左右的引導目標,這個6%又按全面建成小康,對最後一年內部測算5.94%的保證速度。

怎麼實現它?當下投資界要注意,中央給出的擴大內需方針,強調了消費和投資,按我的理解,投資是關鍵的支撐力量,消費是由投資帶動出來的潛力釋放。當然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個毫無疑義,但是如果沒有有效投資帶出活力釋放,帶出預期調整向好,這個消費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在中央已經有了一些大的動作:貨幣政策上降息,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去年年底安排地方專項債提前安排它的發行任務,取得的資金要用於有利於以結構優化和績效提升產生後勁的投資領域。

我也注意到前幾天湖北武漢有100多個項目明確宣佈安排啟動對應的大規模投資,媒體讓我發表看法,我說在方向上是符合中央精神的。雖然還有不同意見,在網上看到也有朋友有懷疑,擔心光講投資會不會又來一個過度的衝動,規模經濟方面會不會不講效益,我看關鍵就是要有好的創新機制。

現在財政已經非常緊了,財政過緊日子的情況下要倒逼出一個更好機制:財政的錢是“招商引資”的引子錢,更多是要引導民間資本、社會資本的投入。怎麼來做呢?積極用PPP的模式,企業資金加上銀行所能動用的存差,加上各個領域能夠自主動用的資金力量,對應到支持結構優化的公共工程、基礎設施,再對接到產業升級的產業新城、產業新區的建設。

在這樣一個新的機制裡面,企業的加入非常關鍵,不僅是帶來政府有限資金融資模式的創新,並且一定會帶來管理模式的創新、治理模式的創新。企業的資金是在競爭中間掙的血汗錢,企業家參加PPP是自願簽字,如果有法規保證他的基本信心,他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一做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他要籤這個字,等於給這個項目的可行性做了多重的加碼,這個機制創新一定要做好。所謂規範的PPP,就是法治化、專業化、陽光化,企業的加入是一個績效提升的機制,和政府在一起形成夥伴關係,風險共擔、優勢互補、造福民眾,提高經濟增長的後勁。

剛才李主任也說到投資從微觀角度看什麼,我順便說一下:投資可做的事情,比如在北京,俯視皆是。北京的公共交通網要改造發展,不加快發展叫什麼現代化城市?現在荒唐的情況是,老百姓買機動車,3000多個號才能碰上一個,這是國際笑話了。紐約、東京機動車擁有率都比北京高,人家怎麼不交通嚴重擁堵,人家怎麼不限號限行?這就是不同的供給能力的天壤之別。

看到這個,北京市要下決心建四通八達密度足夠的軌道交通網,而且要立體化。4號線、16號線已經是PPP了,未來的類似工程選項擺在眼前,作為有心者的企業家要考慮怎麼滿足現實的需要,抓住現在的風口。

跟軌道交通網相匹配的停車場停車位的建設,也有大量的需求,更多的應是立體停車位。我到最新的設計是一個車位可以放10輛車,地上、地下十層,從最高處、最低處調到地面開走,50秒之內,有企業家說他們已經有成功的解決方案。

對應到軌道交通網各個節點上必要的停車位、停車場,可看一下最典型的平安大街,兩邊那麼窄,那是原來的設計錯誤。開通這麼一個幹道以後,兩邊沒有停車位,兩邊的店鋪嗷嗷叫,就是沒有停車位,所以沒有人氣,繁榮不起來。

停車場、停車位一旦使用,就有現金流,天然就是一個PPP模式應用的機會,這些機會都在眼前。

另外一個,中央說的老舊小區改造是投資重點之一,人民美好生活要得到有效供給的對應。北京老舊小區覆蓋的人口,可能是幾百萬的規模:四層、五層、六層建築,十幾年前、二十幾年前建的時候,沒有電梯,那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人說這個問題。現在不行了,實際上並不老舊,包括我所在的小區,當時進住的時候大家都很滿意,現在卻議論希望能夠加裝電梯。想一想,這個事情又是可以對接到PPP的,政府少量的錢進行補貼之後,可以帶動一輪一輪的建設和百姓美好生活願望的落地實現。

誰可以在加入競爭以後,提供合格的電梯產品、以及改建安裝、運營維修服務這樣的有效供給?這個路徑是站在風口前面,誰能在投資方面做準了,抓住這一輪?北京如此,其他多少箇中心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四層到六層,有的地方有七層、八層,一個樓門就是加裝一個玻璃筒子式的設備,可能20萬元就解決了。這個事情做起來,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份額擺在投資者、企業面前的例子之一。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類似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覺得這方面中國的成長裡面包含的機會太多了,看看有心人能不能乘勢抓住類似的機遇,打出市場上的一片天地,在不確定性面前找到我們的確定性。

這算是我說的書生之見,請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