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語文的閱讀理解和作文較差,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

諾媽育兒叨叨唸


在生活中真正說能夠做到喜歡寫作文的學生並不多,而隨著語文教學、考試的改革,細心的家長也發現了在閱讀理解、作文和文學常識(尤其是古詩詞、古文)考查上難度提升非常大,而且分值佔比越來越高了。

我們這裡曾經有有一次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考試只有20分的基礎分,其他全是上面的三部分內容。而最終能夠考上90分的學生每一所學校都都不夠一個巴掌的人數來。

所以對於很多學生和父母來說如何儘快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和作文水平就迫在眉睫了。

其實語文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是幾乎“一體”的,閱讀理解有點像是我們從文章內“抽取”、“梳理”重要的信息,就好比我們最終把“肉”剔淨之後只剩下了“骨架”。而寫作文就像是我們先要搭建一套“骨架”,然後通過各種修辭、結構、寫作手法來把“肉”補上。

所以,從“理論”上講,一個熱愛、喜歡閱讀的人他的寫作應該不差才對。

但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這是因為,所謂的“閱讀”更多的時候其實對一個人尤其是對於學生來說收穫是非常有限的,我們不能只通過“數量”來判定孩子的閱讀是有質量的,不信您可以嘗試當孩子讀完一本書的時候給您講講他都看了些什麼、有怎樣的感想等等,都別問什麼“有什麼收穫”這種高難度的問題,您可以看看孩子怎麼說。

事實上,絕大多數學生看書看的其實是“情節”。一般書看完了其實書中有很多的字詞他們都不認識、都不去查,但是並不影響他們去了解哪些情節故事。

那麼這種書讀完之後,孩子收穫的東西會對他的習作有多大的影響呢?

我認為會有一絲影響的,而想要讓孩子寫出好作文來,那就得需要足夠長的時間、足夠多的閱讀來實現“量變引起質變”的效果。

顯然,就目前的情況來說,絕大多數孩子是不可能有這個時間的。

因此我這裡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短時間內就會見效但是這種方法如果不持續堅持就會出現隨著年級升高而有“退步”的表現,另一種則是短時間內不會有明顯效果,但是長期來看尤其是堅持成為習慣之後,會對孩子的未來學習有巨大的幫助。

相對快捷的辦法

1、閱讀理解

背“公式”做典型真題。

常見的閱讀理解其實都是有答題“套路”的,有的要叫“公式”。

其實沒什麼奇怪的, 我們隨便拿一本閱讀理解的教輔書然後翻閱一遍就會發現其實不同題材的文章要考察的問題就那麼多。

而每一種“問法”都會有相應的答題“公式”應對。

這點是機構專注練習的內容,而課內老師尤其是高年級的老師也會必講!!

背過!

沒什麼道理可講,就是背過。

例如:

“這句話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有一個比較通用的公式就是:“修辭方式+修辭本身的作用+句子所在文章內的語境等”

而在這裡就需要孩子對各種修辭方式掌握紮實。

需要注意,儘管我們常常在閱讀和寫作上提到“修辭”,可是它本質上確實“基礎知識”,是需要通過記憶加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夠理解i和掌握的。

例如如果上面的例子中用到了“排比”,那麼回答上面的問題是我們就可以寫“強調了……的特性”或者“層層展開,對……起到了強化作用”……

再比如如果是用到了“設問”這種修辭方式,就可以套用“引起讀者對……的注意和思考(結合語境)”

諸如此類的資料課內外都有很多。

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孩子即便是知道了、背過了,但是一樣不會用!

為何呢?

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用。

我的解決辦法比較“簡單粗暴”且幾乎沒有任何的技術門檻——買一本閱讀理解教輔,認真讀每一篇文章,然後去做題,然後對照答案和“套路”去分析:

1、這篇文章是什麼體裁的文章,例如是說明文還是散文又或者敘事文等等;

2、考察的“主觀題”是什麼問題,可以套用的“公式”是什麼樣的;

3、做筆記總結,並且每隔幾天就要回去看這些記錄的筆記。

正常來說1-2本書做完之後孩子的閱讀理解得分會突飛猛進。

2、作文

作文“難寫”的原因在於:

1、孩子對題目的分析、理解不夠,沒有做到“摳字眼”,這樣就容易出現跑題的問題;

2、立意不難,難的是沒有素材可以支撐;

3、想到哪寫到哪,在意字數的時間比在意內容更多。

4、欣賞能力上去了,可是創作能力跟不上,所以總是認為自己寫得不好,但是有寫出不讓自己滿意的內容,因此更加不愛寫……

為了讓孩子最快的克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採取同樣非常“簡單粗暴”的辦法——分類作文選!

切記是“分類”的,而不是那種什麼“滿分作文”大合集。

一定要買把不同類型的作文分類清楚的作文選。

一個類型一個類型的去看,不用背,但是要記錄:

1、記錄主旨(立意);

2、記錄結構;

3、記錄素材;

4、非常好的修辭。

這些內容需要結合作文題的題目和作文的要求反覆去看。

然後在日常的習作中去模仿——沒錯,是模仿不是抄襲。

這種學習方式短期內就可以提高孩子在某種類型的、某些內容的作文寫作水平。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兩種方式可以用,但是不能“見效”後馬上就不用了——因為這不是我們的綜合能力提升了,僅僅是我們的一部分“技巧”提升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報了作文班作文水平“提高”明顯,但是升入高年級之後不去了,作文水平又下降了的主要原因。

因為輔導班只是按照某個年級常見的一些“作文題目”進行訓練,而對於高年級的則是隻字不提——否則你就不會續報了……

長期堅持的方法

這種方式上面說了,短期內是很難見到明顯效果的,但是它會對孩子的“文學素養”有很大的提升,持續的越久提高的就越多。強烈建議即便是時間緊迫也要拿出時間來進行這方面的練習——除非是已經初三或者高三了,這兩個階段距離中考高只有4、5個月的時間,如果確實是繼續提高,那麼建議還是參考上面的方法。

1、閱讀理解

除了堅持把那些“套路”融會貫通之外,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注意“積累”。

以讀一本書為例:

讀書之前要先去了解作者、作者創作的背景、當時的歷史環境(尤其是名著)、作品要表達的主旨等等,這些屬於“助讀”,可以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瞭解這本書。

我們隨便找幾本“名著”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如果對當時人文、歷史背景沒有了解,那麼書中的很多事情發展一定會超出我們的想象,甚至會產生“不合理”這樣的質疑。

而這些資料遺憾的是我們沒有一套完整的官方的助讀系統,所以就需要我們去搜索一些相關資料。

還在只要不是太偏門的或者太新的書,這方面資料還是非常豐富的。

然後就是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積累。

“不動筆墨不讀書”,無論是批註,還是感想又或者是好的描寫、精彩的懸疑設計等等都可以記錄在書上,然後過後找時間整理一下。如果能夠寫寫讀書筆記、閱讀感想就更好了,如果不想寫,那麼可以通過交流的方式談談收穫,哪怕僅僅是情節上的收穫也是可以的。畢竟有些故事性很強的內容對孩子來說談“收穫”、“感想”還是有點難了。

一本書讀完之後一定要去思考、回顧一下。

因為我們會發現很多人讀完一本書之後都記不清楚作者是誰、主要的角色是誰……

這就太不應該了。

這種閱讀就屬於“精讀”了。低年級好說一些,普通的名著青少版就行,但是高年級的學生就需要涉獵廣泛一些,除了原版的名著之外還應該有一些散文集、詩歌集、歷史類的書籍都需要去涉獵。

2、作文

正規如我上面說的“肉”和“骨頭”一樣,如果能夠堅持在閱讀上多做一些“精讀”訓練,那麼也會非常有效的幫助孩子提高寫作能力。

但是除此之外還是不夠的,應該還要有這樣的習慣:

1、列大綱或者畫思維導圖的習慣。

說的簡單點就是正式開寫之前已經設計好了先寫什麼在寫什麼以及怎麼寫。

很多學生認為把時間花在這上面是不划算的,會影響他們寫作文的速度。

其實真相應該是:用“磨刀不誤砍柴工”來形容是最貼切的!

只要大綱有了,孩子再去寫作文的時候就不會浪費時間在“下面應該寫什麼”這個非常撓頭的問題——要知道這麼個寫法很容易出現破壞文章連貫性、結構混亂等問題。

2、分析題目的習慣

上面也說過,寫作文之前一定要去認真分析作文題目或者分析給出的材料,對於寫作要求必須做到“摳字眼”,動筆之前一定要確保清楚地知道作文的要求是什麼。

3、切記“好作文是改出來的”

第一遍尤其是第一次寫的作文沒有寫好一點也不奇怪,但是老師批改之後,或者他人批改之後,哪怕沒人給孩子批改,只要再去重新修改一下都會提高,而且如果能夠做到“反覆修改”,那麼對孩子來說其實就等於“掌握了一類作文”——因為他對題目、立意、素材的理解和掌握能夠讓他把這一篇作文通過各種修改運用到一整類的應試作文考試中去。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吧:

“我的媽媽”是小學最常見的作文吧?

從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表情描寫、語言描寫以及一些搞笑、感動、教育意義等等內容“組合”在一起之後,你會發現孩子能夠把其他一些常見的小學作文寫得非常好,例如“難忘的一件事情”、“最想對XX說”……

這叫“考場作文”。

但是很多學生他們日常總是寫完一篇就“扔”一篇,不說修改了,就連看都不會再去看一遍,結果最終導致的就是考試的時候他們往往只能“原創”一篇……

可想而知這樣的創作偶然性、隨機性會有多強了。

因此,除了反覆修改以提高作文的水平之外,還應該定期複習一下過去寫過的作文。

最後,向您說聲抱歉,臨近年關了,事情確實有點多,所以回答不夠及時還望見諒。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解決您的疑問,如果還有不明白的或者我沒說清楚的,可以給我留言我必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