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猛攻柏林,驻扎它国的数百万德军,却为何仅“观战”而不支援?

心弦指间


既存在客观上的不可能的情况,也有德军主观上不愿意的原因,除了在战前就已经部署到柏林附近的德军,几乎没有任何其他部队在战役期间向柏林进行增援,即便连距离柏林最近的第12集团军也根本没有试图向柏林进军,去解救他们的元首。该集团军在向东进攻解救出被苏军包围的第9集团军残部后,便逐步向西且战且退了,根本没有向北进军柏林。连距离柏林最近的德军都没有服从元首的命令增援柏林,其他那些远达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德军就不可能前来支援了。



当时柏林以外的德军重兵集团大体有以下几个,驻挪威的德军挪威集团军,这是德军中最为完整的军队了,兵力约有40万,一直驻守在挪威,直到战争结束。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则建议将这支部队撤回来加强东线的防御,遭到希特勒的拒绝,当时波罗的海还没有被盟军控制,德国海军表示有能力将这支军队运回国,但是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他表示不能放弃那里的铁矿石,等到柏林战役爆发时,挪威的德军已经不可能赶回来了,也来不及了。和挪威集团军一样的处境的是坚守在库尔兰半岛的库尔兰集团军群,也就是之前的北方集团军群,这支军队尚有20余万人,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也是古德里安极力要求调回本土的,不过同样被希特勒所拒绝,而且随着德军北部沿海地区的丢失,已经没有可能运回这支部队了。


事实上整个东线都遭到苏军的进攻压力,苏军并非只在柏林方向发起了进攻,苏军的进攻是全面的,在南方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同样遭到苏军的猛烈进攻,几乎无法做任何大范围的机动。远在意大利的德军G集团军群也被盟军所牵制,而且他们也没有燃料返回柏林。德军基本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后勤补给能力,本土作战的部队大都依靠原有的军用仓库在进行坚持,尤其缺乏燃料,已经丧失了机动能力,任何部队撤离前线都将造成无法弥补的缺口,进而导致战线崩溃。温克的第12集团军之所以能够转向东线作战,完全是由于西线的盟军已经停止了进攻,而西线的主力B集团军群已经被盟军歼灭,如果不被歼灭,这可能是唯一可以用于解救柏林的德军集团军群。


战争打到1945年4月份时,谁都明白战争早已经失败,任何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迫于希特勒的强大压力,德军不得不继续实施抵抗,他们都在等待希特勒的死亡,只要希特勒一死,德军将领几乎立刻会选择投降,停止这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们何必去违心的解救他们的元首呢,每个人心中都在想早点结束这场战争,那么回援柏林只会让战争继续延长,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被包围在柏林的希特勒当时已经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连近在咫尺的第12集团军都控制不了了,该集团军司令温克将军认为进入柏林无异于送死,还不如坚守现有的防线,为德国难民的西撤争取时间,他们现在完全是为了德国的未来而战,而不是为了希特勒,这应该代表了当时绝大部分的德国指挥官的心声,战争已经结束了!


战略论


一个国家的军事行动,是不可能围绕着一个国家的首都进行的,那样的话,即使一场战役打赢了,最终的结果还是输掉战争。此外,德军并不是没有回援的军队,但是进攻柏林的苏军,是不可能让德军救援成功的,都被苏军牢牢地阻击住了。

在1945年4月,在苏德战场上,苏军各部队牵制了德军共214个师又14个旅。而且这些德军部队已经被苏军分割包围,几无回援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东普鲁士的东普鲁士的德军,已经被多路苏军围的水泄不通。

而当时在西线与美、英军作战的德军,只有60个缺编且装备不齐的德国师,仅仅有约200辆坦克,并且被盟军牢牢牵制着。而位于巴尔干地区的德军,则早已经陷入了南斯拉夫游击队所发动的游击战争的泥潭,想要迅速抽身回防也是不现实的。

当时德军面临的处境是英美苏三个国家的合围,在任何一个战线上都是苦苦支撑,盟军字当时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如果大量德军回防,结果只能是英美盟军也会加入到围攻柏林的会战之中,显然对德国是更加不利的。

所以即使有能力回防的德军,也没有大规模回防,为得就是是在外线拖住更多的盟军,为柏林争取一线生机,实现希特勒西线防御,东线逐渐反击的战略构想。若是在西线设防的德军回援,那么西线的盟军也会突破德军防线,整个德国也就完完全全没有任何翻盘的希望了。

而且重要的制空权掌握在盟军手中,如果当时在外线的德军全部回撤,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在路上大规模行军的时候,被盟军优势空军力量打击,就算不全军覆没,能到柏林的能有多少人,要知道苏军进攻柏林的可是有260余万人,若没有几十万人规模的德军,也只是杯水车薪。

距离柏林较近的部队,被大量盟军牵制,想回防而不能回防,其实他们的作用也就是防止盟军进攻柏林,也就算是在保卫柏林。而其他还拥有较强战斗力的德军,驻守挪威的挪威集团军、驻守库尔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何况还要穿过那么深的苏军占领区,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除了以上盟军为德军回防设置的种种阻碍之外,德军部分高层指挥人员也不愿再服从希特勒的指挥。当战争打到1945年4月的时候,战争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德国已经没有了翻盘的可能,此时的德军高层,都已经在为未来战争结束思考,在柏林会战中,知道必败,也就没了战斗下去的动力。

而德国当时不仅补给全无,士气也早就的跌落到了谷底,而且真正能作战的部队也为数不多了。其实德军最后的几百万军队,也是水分偏多,即使有一部分军队能够回防,也是于事无补不。

苏军对于拿下柏林,是势在必得,德军不论在柏林再增加多少军队,也改变不料德国被攻占的结果。因为德军的实力,相较于苏联已经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了,更不用说与整个盟军对抗了。


狼君历史


这个怎么说呢,虽然德军账面上还有五百万的军队,但此时德军真的是强弩之末了,由于44年盟军登录法国,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至45年4月,德国为了柏林保卫战,集结了120万军队(还有90万一说),具体的数字没有意义,德军里真正有作战经验的部队不会超过40万,剩余的全是临时征召的所谓“人民师”,这就是民兵部队,保卫首都的部队尚且如此,在西线的部队更不用说,希特勒在45年已经精神错乱,把最后的精锐党卫军调到匈牙利,进行最后“春季醒悟”行动,最后也被拖在了那里,根本没有能力驰援柏林,后期柏林被苏军合围,柏林的守军连突围都没成功,更没有部队来解救了。







轮子上的旗梹



1945年的德国已经不是那个横扫欧洲,风光无限的德国了,这时的德国在盟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到1945年2月,东线的苏军的前锋已经达到离柏林只有六十公里的地方,西线自诺曼底登陆后,盟军进展也较为顺利,解放了大片地区,推进到距离柏林还有五六百公里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局面希特勒采取西线稳定防御,东线防御中反击的战略。


德国腹背受敌,但德国曾经占领大半个欧洲。虽然已经失去大片占领区,但这时在意大利、捷克、匈牙利等国仍然驻扎有大量德军。

在波罗的海三国依然有近30万德军,只是缺少船只无法运回国,再加上希特勒认为这些德军留在那里,就像一把尖刀插入苏联背部,随时可以反击苏联。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地区仍有40万的德军,由于路途遥远一时无法回援。在捷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当时仍有90万人,虽然部队被打残了,但人员实力还在,而且离得近,是不错的回援力量。由于希特勒迷信那句名言:“谁控制了布拉格,谁就控制了欧洲的中心!”因此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死守捷克。

所以德军看似数量庞大,由于受到盟军的牵制,以及希特勒制定的稳定西线,在东线防御中反击的战略影响,在柏林战役期间,并没有回援柏林。

当时希特勒在柏林附近组织了80万人的防御力量,从奥得河到尼斯河地区构筑三道纵深20—40公里的防御地带。希特勒希望借助这样的梯形防御,一步一步的消磨苏军的士气,从而使苏军疲惫,最后再给苏军迎头痛击。

希特勒本意是想将柏林战役,变成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从此扭转战局,然后再通过驻扎在各地的德军进行反攻,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个想法看似很好,但实际执行起来就很困难了,当苏军探知德军在柏林的防守兵力约80万后,苏军就集结了250万的兵力,经过精心准备一举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占领的柏林。
所以无论德国怎么折腾,都不能挽救失败的命运。


好奇而已716


“这个民族已经证明自己是弱者,而未来只属于强大的东方民族。不管怎样,战后苟活下来的只会是些劣等人,因为优秀人物已经战死了。”面对苏军强势进入德国,心力交瘁的希特勒陷入绝望,话语都带着暗黑色彩……

▲图为希特勒

进入1945年,德国的战争资源已经接近枯竭,7900万人口(包括德国、奥地利、苏台德地区)中征兵额高达1700万,相当于40%的男人被送上战场。尽管德军里充斥着老人、少年,但是他们依旧拼命抵抗东线苏军,主要是他们怕苏军对德国人残暴复仇。

4月16日,苏联猛攻柏林,希特勒相信至少有3支德军部队在赶来“勤王”。实际上,只有新组建的第12集团军在奋力开赴柏林,其指挥官是忠诚的文克将军。希特勒说指望的其他部队大部分已经逃亡西部,准备向盟军投降,而不是北上解救柏林。

文克将军从易北河朝东北方开进,由于战车匮乏、装备短缺,尤其缺乏油料,4月29日在柏林西南20公里处陷入困境。显然,希特勒已经盼不到援军,柏林注定守不住。那么,驻扎他国的几百万德军,为什么不回援柏林呢?

▲德国党卫军

当时德国的海外大军团,部队具体人数仅供参考,大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捷克斯洛伐克驻扎着中央集团军的90万人、南斯拉夫驻扎着E集团军的40万人、北部意大利驻扎着C集团军60万人,挪威、丹麦驻扎着30多万,波罗的海地区驻扎着库尔兰集团军25万人。

近250万海外德军里,至少有100万精锐部队,希特勒不但没有提早调回,甚至还将手头紧张的部队派往海外。为保障北欧的铁矿石资源,挪威、库尔兰集团军没有被允许回国,等到海军丧失运输能力,这些部队就只能留在当地。其他的几支海外部队,要么受到苏军攻击、要么受到盟军牵制,难以有效进行大规模的回援行动。

或许,希特勒还想来个德国式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利用驻扎各地的德军给苏军来个大反击。从柏林战役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希特勒并不用心保卫柏林,而是他焦虑于如何保障资源供应。不能粗暴地认为希特勒无脑,实际上因为德国严重缺油,大批新式武器、装备无法投入战场。

▲奋战的德国兵

这时候的德国,已经丧失进攻能力,能够守卫德国本土已经谢天谢地。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建议,应该集中一切力量保卫柏林,并派兵收复西里西亚工业区。然而,希特勒去将西线撤下来的最后机动力量——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调到匈牙利,在巴拉顿湖附近发起最后1次反击。

希特勒的妄想,让20万人、900辆坦克断送在匈牙利,他过去最为信任的精锐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师、希特勒青年团师被彻底击溃。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对阿道夫·希特勒师的溃败恼羞成怒,他下令摘取该师所有官兵佩戴象征自己名字的“A”字袖章,说“他们已经不配享有这一荣誉。”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但没有保住匈牙利的油田,还损失大批生力军。

因此,最后的柏林战役的时候,面对柏林前线250万苏军,德国国内部队捉襟见肘、海外部队无能为力。短短9天后的4月25日,苏军完成对柏林城内20万德军的合围,并且城外的德国第9集团军也遭到合围的命运。


子屠龙


1945年,对德国人民来说,是个悲惨之年,苏联,英国美国士兵攻打了柏林。纳粹曾经畅享想要统一世界,虽然1939年他们闪击波兰,然后拿下西欧,离这个梦并不遥远,但是,一战战败,他们又萌生了幻想,打响了二战。柏林打响了战争,他们却不管,是因为在希特勒的构思总,他要将柏林战役,变成德国斯大林格勒战役,当苏军疲惫是,反转局面,以至反败为胜,但是,在当时德军想要回防很难。


军事爱好者Military


那里来的数百万大军,要是还有那么多部队早就大反攻了,所谓的部队也是㓜想出来的更本木有什么实力的部队,老百姓能叫部队嘛,过去就是死,另外德国后期木有石油了,煤变油一年才4万吨左右,都要给飞机,坦克用的,步兵只有二条脚,另外盟军是各个方向攻击德国的,你这边一走,人家那里打过来了,而且是追着你打,你的损失要比防守大N多倍了。最后德国人不傻,打到这里大多数人看清楚了,纳粹是害了德国,不是救德国的,人家不想再打下去了!!!


samruanqiqi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德国依靠着先进的作战思想,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大半个欧洲。然而在面对战略纵深较大的苏联的时候,德国却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战无不胜的时代一去不返,苏联军队开始逐渐掌握战场主动权,很多被德军攻占的地区,都被苏联军队重新夺回。

到了二战后期,英美两国实施了诺曼底登陆,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绝境。在英美苏三国的夹击下,德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翻盘的希望几乎等于零。不过希特勒一直都没有放弃胜利的希望,在苏联大军威逼柏林的时候,希特勒还幻想着重演一次德国版本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让柏林成为二战的新的“转折点”。希特勒的理想很难能够变成现实,德国在柏林战役期间聚集了80多万军队,而苏军的人数超过了德军的3倍。

而且此时的苏联军队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德军在数年的消耗下,反而丧失了大量的精锐。其实在柏林战役开打的时候,德国还有数百万的军队驻扎在各个战区,如果德国把这些军队调回来,战争的结局也许会发生改变。然而战场的局势却不允许德国撤军,在柏林战役时期,德国的大部分部队都被数量更多的苏军和英美军队咬住,如果这些军队撤离战场,那么德国肯定会全线崩溃。

而且希特勒想要依靠着柏林战役的胜利重新扭转局势,假如所有的部队都撤离了作战区域,前来支援柏林战役,那么希特勒将没有人手进行反攻作战。事实证明,希特勒的这一决定非常的错误,在柏林被苏军攻克后,德国被迫向盟军投降,数百万德军都成为了俘虏。如果他们参与柏林战役,德军也许能够多撑一段时间。


军武小咖


流氓兔不权威回答。个人猜想当时的德军并不是在“观战”,而是真真的无兵可调(这个可以从反应当时的一些影片上看出,如“我们的父辈”最后一个老兵带着几个孩子巡逻的场景)。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来说说第一个猜想:为了应对战场上对军的各种手段,部队会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可以细化成很多分支,例如运输部队、工程部队、防空部队等等。这些部队虽然也叫部队,但是由于术业有专攻,战斗力往往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虽然有部队数百万,但是能拉的出打的赢的部队并不多。

再说说第二个猜想:二战时日军曾经侵略我国,但是由于我军民的殊死抗争,将日军大半部分的精锐都拉在中国出不去,导致了日军的全盘皆输。同样的,随着德军的扩张,德军统治下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些被占领过也都进行过大大小小的抗争,例如知名的华沙起义。这些抗争使得德国不得不抽出相当多的部队在占领国维持秩序,保障整体的安全。

基于此,德国分不出更多的军队参加柏林保卫战。


流氓兔


服从命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