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五胡十六國時代最蕩氣迴腸的北伐,當屬劉裕義熙十二年、十三年(公元416-417年)北伐後秦的戰爭,這也是南方政權有望統一天下的一次北伐。北伐軍於417年8月佔領長安後,劉裕本有好好經營關中的打算。11月,劉裕留在南方坐鎮的股肱大臣<strong>劉穆之突然逝世。劉裕聽聞噩耗,震驚哀慟,擔心後方不穩,12月即率北伐主力回師。後來,留在關中的剩餘北伐軍遭到夏主赫連勃勃大軍圍攻,最終全軍覆沒,<strong>戰略要地關中丟失,南北朝的歷史進程被改寫,北伐後秦也成為了劉裕生平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

《宋書 劉穆之傳》:“(劉裕)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虛,乃馳還彭城。”

可以說,劉穆之的突然逝世,打亂了劉裕北伐進程,成為了整個北伐戰爭的轉折點。

那劉穆之為什麼會突然逝世呢?

按照常理,像他這麼重要而關鍵的人物,他的死因一定會寫在他的本傳裡,至少也應該寫到劉裕的本紀裡,但兩者都沒有。後世包括史學界都以為劉穆之就是普普通通的病逝,所以在此基礎上的研究觀點基本都走偏了。

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宋書》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寫了劉穆之的真正死因,這個死因顛覆了我們以往所有的判斷和認知。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被記錄在《宋書 王弘傳》裡:

“前鋒已平洛陽,而未遣九錫,弘銜使還京師,諷旨朝廷。時劉穆之掌留任,而旨反從北來,穆之愧懼,發病遂卒。”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劉裕北伐的前鋒已經攻佔了洛陽,朝廷還沒有遣賜“九錫”,劉裕就派了王弘作為使者到東晉首都建康,提醒朝廷,該賜給劉裕“九錫”了。當時劉穆之留守建康,總攬朝政,而劉裕的旨意卻從北面(洛陽)而來,這令<strong>劉穆之既慚愧、又害怕,於是發病身亡。

九錫,也稱為九賜,包括車馬、衣服、虎賁、樂器、納陛、朱戶、弓矢、鋏鉞、櫃鬯九類物品。按照慣例,天子賞賜給臣子九錫,就是要準備禪位的標誌。<strong>“賜九錫”是天命要改、朝代要換、天子要禪位前的一道過渡程序。

當年王莽、曹操都履行過這一道程序。王莽要篡位西漢,曹操準備取代東漢,而劉裕,是即將取代晉朝。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漢獻帝賜曹操九錫

《三國志 李嚴傳》曾“石破天驚”地記載了諸葛亮關於九錫的看法。劉備死後,李嚴為了討好諸葛亮,勸諸葛亮“<strong>宜受九錫,進爵稱王”,諸葛亮竟然回答說:“<strong>若滅魏斬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這說明諸葛亮認為如果自己能夠平定天下,也是可以當天子的!

所以,九錫之賜,非同小可,表示即將改朝換代了。<strong>但前提是,必須取得諸葛亮所說的豐功偉績,做到功蓋社稷,方才可以順天改命。

《宋書 王弘傳》中關於劉穆之死因的敘述,是劉裕佔領洛陽後,要求朝廷賜予九錫引起的,裡面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只有通過全面分析,才能理解為什麼劉穆之要“<strong>愧懼”而亡,進而才能瞭解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

劉裕對劉穆之有知遇之恩

劉穆之和劉裕很早就相識,只是未相知。

劉穆之雖然也號稱漢朝齊悼惠王劉肥的後人,到了晉朝講究門閥士族的時代,早已是妥妥的寒族,雖有過人才華,卻大半生鬱郁不得志,作為一匹“千里馬”,看來早晚“駢死於槽櫪之間”。

東晉末年,邪教孫恩起義後,對門閥士族形成沉重打擊,同樣是寒族的北府軍將領劉裕在平叛過程中迅速崛起。

劉穆之曾做過一個夢:夢境中他和劉裕一起乘船泛海,忽然風雲際會,俯視船下,見有二條白龍夾船而遊,順利到達了一座山,峰巒聳秀,林樹繁茂,兩人都很高興。

這個夢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兩人同舟共濟、龍游滄海、歷經患難,最終到達了勝利的彼岸。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劉穆之夢中泛海

令劉穆之驚訝的是,沒過兩天劉裕就派人來徵召他。原來,當時劉裕與劉毅、何無忌等人在京口(今鎮江)共同舉義討伐篡位的桓玄,急需一名軍府主簿,何無忌推薦了劉穆之。

所以,劉裕派人來徵召他時,劉穆之覺得夢境跟現實契合得太神奇了,以至於呆立當場,久久說不出話(“直視不言者久之”)。

劉裕見到了劉穆之,故意兜圈子問他:“我始舉大義,事務繁多,草創艱難,急需一名軍吏,您覺得誰最合適?”

劉穆之也不推讓:“您要建立軍府,一定要有真才實幹的人才行,倉促之際,<strong>大概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人選了。”

劉裕撫掌而笑:“您願意屈就,我大事可成。”

不久,在劉裕帶領下,義軍成功討滅桓玄。

劉穆之對劉裕有佐命之功

劉穆之擔任要職後,展示了極高的政治才能和辦事效率。他斟酌時宜,矯正時弊,“<strong>不盈旬日,風俗頓改

”,朝野上下為之一新,百姓紛紛稱讚。

當時,建康朝廷實際由劉裕的“革命戰友”劉毅、孟昶等人把持著,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政治同盟,準備讓謝混擔任人口最多、權勢最大、處於帝國腹心位置的揚州刺史,讓孟昶主持內政,並把功勞最大但文化水平不高的劉裕排除到權力軸心之外。他們讓尚書右丞皮沈去通知劉裕。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劉毅等人暗中排擠劉裕


皮沈先遇到了劉穆之,告訴了他這一人事安排。劉穆之假裝上廁所,暗地趕緊派人告知劉裕:千萬不要同意這一任命。

劉裕還雲裡霧裡,先把皮沈支開後,問劉穆之為什麼不能同意?

劉穆之給他分析說:“晉朝政治混亂,加上桓玄篡奪,<strong>天命已經轉移。劉公您興復皇祚,功高萬古,理應榮登大位,難道您還想謙讓一下去做一名守籓之將嗎?”

他進一步分析說:劉毅、孟昶這些曾經的戰友,大家共舉義旗的時候可以患難與共,現在大功告成,已經有排擠您的苗頭了,<strong>將來不會互相統屬,必然要互相吞噬,今天這個揚州刺史,絕不能讓給別人,否則一旦受制於人,將來後悔無及!

<strong>劉穆之一語點醒夢中人,劉裕在政治方面瞬間開悟。

劉穆之在關鍵事務處置上所體現出來的眼光、謀略和忠誠贏得了劉裕的絕對信任。劉裕由此也在和政敵的博弈中始終佔據了上風。

劉裕與劉穆之成了完美拍檔

就像曹操和荀彧、劉備和諸葛亮、苻堅和王猛一樣,<strong>劉裕和劉穆之一旦組合,不僅在軍事上如魚得水,在政治上也一路開掛。

劉穆之跟著劉裕從徵南燕、討定盧循,常居中畫策,決斷如流。他廣交賓朋,廣佈耳目,讓劉裕對於朝野大小事宜無不知曉。

他還推薦了不少能人異士給劉裕,並自稱:“<strong>我雖不及荀令公(荀彧)唯才是舉,但從來不推薦庸才。”

在劉穆之的策劃幫助下,劉裕先後剪除了劉毅、諸葛長民,孟昶早已自殺,跟劉裕關係親密的何無忌則在討伐盧循的戰役中身亡。無論是對於晉朝忠誠的(孟昶、何無忌),還是自己有野心的(劉毅),還是潛在的政敵(諸葛長民、謝混),還有一些東晉的遺老遺少(司馬休之等人),都殺的殺、跑路的跑路,劉裕終於大權獨攬。在政局穩定情況下,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開始了畢生最後一次征戰——北伐後秦。戰事開始進展得很順利,10月,前鋒檀道濟軍就從後秦手裡奪取了西晉舊都洛陽。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劉裕北伐,氣吞萬里如虎


就是在這個時候,劉裕派王弘為使者,到建康提醒朝廷:該賜九錫了。

這件事情的後果是,令劉穆之十分意外,以至於愧懼交集,發病而亡。

這說明,劉穆之並不知道劉裕一攻下洛陽,就急著得到九錫,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塊兒去,<strong>劉穆之第一次在重大核心問題上,出現了後知後覺的失誤。

劉裕為什麼要急著得到九錫?

一是攻下洛陽意義非凡。雖然當時北方大部分國土尚未收復,但洛陽曾經是西晉的首都,收復故都洛陽具有重大象徵意義,是很大的功勳。另外,以前的東晉權臣桓溫北伐曾收復過洛陽,而桓溫最終沒有篡位。<strong>劉裕如果連收復洛陽都沒做到,意味著其功勳還沒有超過桓溫,所以他是無法理直氣壯地篡位的。

歷史學家呂思勉認為:以劉裕的實力,他消滅司馬休之後就可以直接篡位,不必等到北伐後秦多此一舉。所以劉裕佔領關中後迅速回師,是因後方劉穆之死後建康空虛,攘外必先安內,不全為了私心(急著篡位)。

呂思勉:“宋武代晉,在當日,業已勢如振槁,即無關、洛邑之績,豈慮無成?苟其急於圖,篡平司馬休之後,逕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舉?劉穆之死,後路無所付託,設有竊發,得不更詒大局之憂?欲攘外者必先安內,則武帝之南歸,亦不得訾其專為私計心也。”

現在看來,呂思勉這觀點是有些偏頗了,劉裕回去篡位不假,但說劉裕北伐前有實力篡位,不等於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篡位。如果按照呂思勉這觀點,曹操、桓溫等人生前也具備了絕對統治力,也可以在生前就篡位,何必要等後代實施禪代?劉裕佔領洛陽後,諷喻朝廷送九錫這件事,明確表達了<strong>劉裕認為佔領洛陽才算是天命所歸,篡位才能名正言順。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劉裕軍北伐後秦,攻佔洛陽,進軍長安

二是劉裕的年齡等不起了。劉裕一共活了60歲,劉裕真正的發跡要從討伐桓玄開始,那時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看一下年表就知道劉裕起步有點晚了。

42歲,元興三年(404年)討滅桓玄;

48歲,義熙六年(410年)滅南燕,擒慕容超;

49歲,義熙七年(411年)滅盧循;孟昶自殺,何無忌戰死;

50歲,義熙八年(412年)殺劉毅、謝混;

51歲,義熙九年(413年)滅譙蜀;

53歲,義熙十一年(415年)討伐司馬休之,消滅東晉異己勢力;

54歲,義熙十二年(416年)開始北伐後秦,當年佔領洛陽。

換言之,劉裕北伐的<strong>真實意圖,第一目標是佔領洛陽,得到九錫;第二目標是消滅後秦,稱王、稱帝;後面才是籌劃統一天下。<strong>佔領洛陽的目標達到後

,<strong>五十好幾的劉裕已經迫不及待地讓朝廷趕緊送九錫了,為後面正式禪代做好準備。同時,讓朝廷把九錫送到洛陽(而不是自己去建康認領),<strong>劉裕可能準備效仿曹操坐鎮鄴都,把洛陽作為其繼續北伐的基地和統治的中心。畢竟,洛陽是自東漢四百年來最重要的城市。

但明顯劉穆之並不是這麼想的,他和劉裕之間有一個<strong>巨大的誤會。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劉裕北伐 “卻月陣”


劉裕和劉穆之在北伐目標上存在誤會

大家都知道劉裕這次出師北伐的目標是消滅後秦,後秦的首都是長安,長安曾經是西漢皇帝劉氏的首都,劉裕號稱是漢高祖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代,所以很自然的,<strong>劉穆之認為劉裕的目標是志在關中,只有打下了長安,才算是完成了北伐的目標,到時再考慮禪代之事,而且很可能劉裕會定都關中。

不僅是劉穆之,連關中百姓都是這麼認為。劉穆之死後,劉裕急匆匆要返回南方的時候,關中老百姓拉著劉裕的袖子,<strong>哭訴說長安陵墓、咸陽宮殿都是你劉家的,請求劉裕留下。

《資治通鑑 晉紀》:“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是公家室宅,舍此欲何之乎!”

但問題在於,劉裕自己並不這麼認為啊!

首先,劉裕根本沒考慮過沾祖先的光,他小字“寄奴”,從小無所憑藉,江山都是靠他自己的本事打下來的。而且,匈奴劉氏也建立過“漢國”,這種沽名釣譽的做法早已有些令人不齒。

其次,當時北魏已經建立,<strong>“以魏代漢”本身就是圖讖和歷史演繹過的,劉裕不可能會再去用“漢”這個被“魏”取代的國號。

所以,包括劉穆之,大家都猜錯了劉裕的真實意圖。

收復洛陽後,劉裕通過提醒朝廷,得到了想要的九錫,被封為宋公;奪取關中,消滅後秦,劉裕即被封為宋王,改朝換代已經箭在弦上了。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而劉穆之,因為在政治核心問題上沒跟劉裕想到一塊兒去,感到十分羞愧、自責,甚至害怕。劉裕對於曾經同一條戰壕戰友的殺戮,對於司馬氏和東晉名士的屠殺,可能已經讓劉穆之感到絲絲涼意。畢竟,<strong>他是劉裕最信任的,也是知道內幕最多的人,但這一件最核心的禪代事宜,他卻事先並不知曉,劉裕從北方派來的使者,帶來的話可能也有責讓之意。所以,就是因為這件賜九錫的事情,導致劉穆之慚愧、惶恐、害怕交集,發病身亡了。

事實上,劉裕對於劉穆之是絕對信任的,對於劉穆之的佐命之功也是充分肯定的,後來劉裕稱帝,對於死後的劉穆之還一封再封,哀榮至極,給了他子孫後代很好的待遇。

只是,這一件有關北伐和禪代的重大事宜,在北伐出師前,兩人並沒有預先商定具體實施步驟,因而讓劉穆之對劉裕的意圖產生了誤判,沒想到還搭上了性命,也導致了北伐的轉折。

劉穆之的死因為什麼會藏在《宋書 王弘傳》?

讀者也許會問,劉穆之的死因如此重要,為什麼劉裕本紀和劉穆之傳沒有寫,卻寫在《王弘傳》裡?

這是因為《宋書》這部史書有其特殊性。作者沈約是梁朝大臣,寫《宋書》的目的是為了給豪門士族立傳,故而篇幅浩繁。也就是說,他寫這本書可以拿到很多酬勞,同時需要幫人避諱其祖先生平一些帶有負面影響的事情。<strong>劉穆之的死因是如此的不堪,劉氏後人肯定覺得丟人,故而在劉裕本紀和劉穆之本傳裡都不寫。

但劉穆之的死因畢竟影響重大,出於編史者起碼的良知,還是需要點出來的,所以在《宋書 王弘傳》裡有所體現。而由於《宋書》卷帙浩繁,記錄瑣碎,普通讀者乃至歷史學家一般不會去把它讀得很細,所以閱讀時錯過這一重要記載,也是很正常的。


劉穆之的真正死因,劉裕北伐的真實意圖,藏在歷史不起眼的角落

結語:

劉裕與劉穆是君臣相知的典範,但關於<strong>賜九錫這一核心事宜的不同步、不合拍,導致了劉穆之的意外身亡,也讓劉裕的北伐大業功敗垂成,不得不說這是命運之神的一個巨大的玩笑。<strong>而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因這一次偶然事件,被改寫了。


本文為蠡湖夜譚原創文章,看更多精彩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