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兄弟為何分別投靠三個國家?究竟有何目的?

盛開的白鶴


這個說法不嚴瑾。諸葛亮的三兄弟分別是:諸葛瑾、諸葛亮與諸葛均。其中諸葛瑾是效力於東吳,諸葛亮與諸葛均都效力於蜀漢。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效力於曹魏的諸葛誕,並非諸葛亮的親兄弟,而是其族弟。

在三國時代,諸葛氏家算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家族,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諸葛瑾是東吳的大將軍,諸葛誕是魏國的徵東大將軍。三人同出於一家族,為何分別效力於三個國家呢?

我按照出場順序,來說說三人何以走上不同之路。

第一,諸葛瑾出道最早,他為何跑到東吳?

這得從諸葛瑾與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說起。諸葛家族本是琅邪郡的一個望族,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公元187年,諸葛珪去世,當時諸葛瑾十五歲,諸葛亮八歲。由於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年齡尚小,便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而諸葛瑾年齡比較大,就早早開始獨立生活。

建安五年(200年),由於中原戰亂不斷,而江東則比較安定,於是諸葛瑾便避亂於江東。由於諸葛瑾才華橫溢,博覽《詩經》、《尚書》、《左氏春秋》等典籍,當時也比較有名氣。後來有人把他推薦給了孫權,孫權對諸葛瑾的才華十分欣賞,諸葛瑾也因此步步成為東吳政權的重要人物。

在孫權與劉備結盟後,由於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因此成為孫權與劉備之間的一條紐帶,地位更加重要。後來孫權與劉備反目,劉備大舉進攻東吳,孫權派諸葛瑾前去與蜀漢交涉。當時有人站出來造謠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心懷異志,表面上與劉備議和,暗地裡卻打算投降劉備。對於這些風言風語,孫權的答覆是:“我與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會負我的,就如同我不會負他一樣。”

孫權與諸葛瑾相識既久,交往甚密,對他的為人知道得一清二楚。諸葛瑾為人正直,不合道義的事他不幹,不合仁義的話他不說。孫權曾經想讓諸葛瑾說服弟弟諸葛亮歸順東吳,諸葛瑾答道:“我弟弟已經投奔劉備,就有了君臣的名分,從道義上說不能再有二心。弟弟不留下來,跟我不會投奔劉備是一個道理。”

這就是諸葛家的家風,為人臣者止於忠,兄弟兩人效忠於不同的君主,都應該盡職盡責,盡到自己的本分。

第二,諸葛亮為什麼效忠於蜀漢?

諸葛亮在八歲時,由於父親去世,就跟著叔叔諸葛玄。當時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後來又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就跟著叔叔,從豫章到了荊州。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哥哥諸葛瑾呢?從史料分析,有幾個原因:其一,諸葛亮與諸葛瑾的關係,似乎很一般,兩人並沒有深厚的兄弟感情。畢竟諸葛亮年齡尚小時,就跟哥哥天各一方了。其二,諸葛亮志向遠大,常以管仲、樂毅自比。這種人,只能做大,不能做小。當時諸葛瑾在東吳還不是重量級人物,諸葛亮去投靠哥哥,只能從更低的位置幹起,這不符合他的個性。

幸運的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當然,這也是劉備的幸運。從諸葛亮出山那刻起,他就是劉備集團的重要人物,他不是從底層摸扒滾打上來的,而是一步到位。為此,諸葛亮內心深處,是十分感激劉備。

後來諸葛亮回顧往事時,這樣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在那個時代,“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無疑是諸葛亮的知己,諸葛亮對他的報答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不可能再去投靠東吳或曹魏。同樣,孫權也是諸葛瑾的知己,一手提拔了諸葛瑾,因而諸葛瑾也堅定不移地輔佐孫權。

第三,諸葛誕生活於魏國,效力於魏國是很自然的事

諸葛家族本是在琅邪郡,但諸葛瑾、諸葛亮卻早早離了家,因而一個選擇去了東吳,一個選擇去了蜀漢。但諸葛誕則不同,他一直生活在北方,而這裡是曹魏的地盤。

其實諸葛誕與諸葛亮兄弟雖然同出一族,但只能算遠親。他們的共同先祖是西漢元帝時期的司隸校尉諸葛豐,那都已經是兩百年前的事了。

諸葛誕與諸葛瑾、諸葛亮雖然是同族兄弟,但是年齡似乎比他們要小很多。在諸葛亮與諸葛瑾去世後,諸葛誕才在魏國軍界崛起。那麼,諸葛誕的崛起,與諸葛瑾、諸葛亮有沒有關係呢?我認為有很大的關係,儘管他們可能從來也沒見過面。

我們知道,從魏國時代開始,興起了一股社會風氣,就是極其重視門第出身。在諸葛亮、諸葛瑾之前,諸葛家族雖然也算是名門望族,諸葛珪、諸葛玄也當過郡丞、太守等,但是比起袁氏、曹氏等望族,相差太遠了。但是,在諸葛瑾、諸葛亮之後,諸葛家族聲名大噪,一舉成為天下最負盛名的家族。

應該說,諸葛誕是沾了諸葛亮的光,如果不是諸葛家族的背景,我懷疑他僅靠自己的實力,能否當上魏國的徵西大將軍。

為什麼這麼說呢?

諸葛誕能交上好運,主要是與夏侯玄的關係特別好。曹爽專權後,重用夏侯玄,而諸葛誕就水漲船高了。他與夏侯玄交情那麼好,這裡是有門第的因素,這是一個入門檻。如果諸葛家族沒出諸葛亮、諸葛瑾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可能就衰敗了。失去門第優勢的諸葛誕,就不具備結交高層人脈的機會,只靠自己的奮鬥,是很難登龍門的。


君山話史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各在魏蜀吳三國只是巧合而已,談不上有什麼目的。

他們三人是徐州琅琊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沂,諸葛氏是當地的望族。其中諸葛瑾和諸葛亮是親兄弟,諸葛誕是他們的族弟,和他們的關係較為疏遠。

諸葛瑾為何在東吳

諸葛瑾比諸葛亮年長7歲,是家裡的老大。他10歲時母親去世,15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於是衰敗。而長兄如父,他還有2個弟弟和2個妹妹需要撫養,這讓諸葛瑾壓力無比巨大。

好在他的叔叔諸葛玄還算對他們不錯,一直照顧他們兄弟姐妹幾人。但不久後諸葛玄要遠離家鄉去豫章郡做太守,為了不讓自己的侄子侄女受罪,便說要帶他們一起走。

而諸葛瑾當時已經成年,認為自己可以養活自己,可能也出於繼承遺產的想法,便沒有跟隨叔叔,而是留在了家鄉。於是諸葛瑾和他們就此分離。

而當時中原地區軍閥混戰,戰火不久波及到了琅琊,諸葛瑾為躲避戰亂便避難江東。由於諸葛瑾早年曾在洛陽遊學,飽讀經書,因此很快在江東顯名。200年的時候,他被孫權姐夫弘諮所推薦,孫權驚異他的才華,於是受到重用,並最終做到了東吳的大將軍、豫州牧。

他的長子諸葛恪成為孫權的託孤大臣,後來被政敵擊敗,全家被誅。他的次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為子,後來死在了蜀漢。諸葛恪被平反後,諸葛亮便讓諸葛喬的兒子諸葛攀回到東吳延續諸葛瑾的香火。

諸葛亮為何在蜀漢

189年,諸葛亮和姐弟四人跟著叔叔諸葛玄南下前往豫章,但諸葛玄沒在豫章站穩腳跟,又去投奔他的好友荊州牧劉表,不久諸葛玄去世,於是諸葛亮便在荊州定居下來。此時20歲左右的諸葛亮便躬讀于山野之間,還廣泛結交荊州士人,和徐庶、崔州平等人交好。因其胸懷大志,被龐德公稱為“臥龍”,在荊州也算小有名氣。

此時,劉備被曹操擊敗依附荊州牧劉表,徐庶前來投奔劉備。207年,徐庶、司馬徽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於是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此後,諸葛亮展示出其過人的才幹,更是對劉備忠心不二。劉備駕崩時任命諸葛亮為託孤大臣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誕為何在曹魏

諸葛瑾和諸葛亮是因為父母雙亡、躲避戰亂而離開了家鄉琅琊,不過諸葛誕卻沒有如此,而是一直待在家鄉。而徐州最終歸屬曹魏,所以諸葛誕自然就在曹魏了。

諸葛誕的年紀應該要比兩人小很多,他在曹魏中期開始顯名,展示出過人的軍事才華,因此被司馬懿、司馬師重用,幫助其平定兩次淮南之亂,並最終做到了徵東大將軍。

雖然諸葛誕被司馬氏重用,不過他對曹魏還是忠心的,當他看到司馬氏權傾朝野,架空曹魏皇室,又誅殺其好友夏侯玄等人,便決定起兵反對司馬昭,是為第三次淮南之亂。

但諸葛誕因為和文欽發生內訌,最終失敗,被司馬昭誅滅三族。


石頭說歷史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這是一個好問題,諸葛家有三兄弟,這三人均是才華橫溢之輩,但是奇怪的是,這三兄弟沒有去輔佐同一個君主,而是分別去了魏蜀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請聽日航局為您分析。

一、諸葛三兄弟分別去了哪裡?

諸葛三兄弟分別是誰,他們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其實將這三人稱為諸葛三兄弟似乎有失偏頗,因為還忽略了一個人就是諸葛均,真正的諸葛兄弟應該是諸葛四兄弟,即應該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諸葛誕。另外,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那我們就算諸葛四兄弟+諸葛二姐妹,他們分別去了哪裡呢?

先是諸葛瑾,這個大家都很熟悉,諸葛瑾去了吳國,成為了吳國的重臣;再是諸葛亮和諸葛均,這兩人去了蜀國,諸葛亮成為了丞相,諸葛均當了校尉;最後是諸葛誕,諸葛誕去了魏國,官至徵東大將軍,也可以說是一方重臣了。

再說諸葛二姐妹,大姐嫁給了荊州望族蒯祺, 二姐出嫁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由此我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二、為何各奔東西?

諸葛四兄弟為何各奔東西了?這就是大家族的“押寶式”的人才輸送了。

東漢末年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各大諸侯層出不窮,究竟誰能奪得天下,誰也看不清楚。因此大家族為了保全自身,就需要輸送人才到不同的諸侯身邊,這樣無論哪一方獲勝,都有自己的人才在那邊可以延續、壯大家族。因此各大家族就開始了“押寶”,諸葛四兄弟的選擇就是押寶的結果。

當時不僅僅是諸葛家族在押寶,重要的大族基本上都在押寶,如荀氏家族。荀氏家族的押寶能力似乎更勝一籌,前期先是分別加入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後來全力輔佐曹操集團,再後來又投靠了司馬集團。可以說這押寶能力也是非常厲害了。

至於諸葛二姐妹為何都嫁給了荊州望族?這就是聯姻的作用了。諸葛家族為了躲避戰火,來到了荊州一帶,因為初來乍到,立足不穩,因此就通過聯姻而得到荊州大族的支持以延續家族。

三、押寶的結果如何?

那麼諸葛家族如此押寶,最終結局怎樣呢?

諸葛瑾做到了吳國重臣,最後病死,吳國滅亡,可以說這個寶沒有押好;

諸葛亮和諸葛均加入了蜀國,做到了蜀國重臣,但是最後蜀國滅亡,諸葛亮之後很多人都死在了抵抗魏國的戰鬥中,可以說是滿門忠烈,但是仍留下不少後人,押寶也沒成功;

諸葛誕加入魏國,做到了徵東大將軍,手握兵權,但是後來因為反抗司馬昭的統治,起兵謀反,以失敗告終,諸葛誕被殺,夷滅三族。

因此總的來說,諸葛家族押的魏蜀吳三國的寶,都以失敗告終。

“押寶有風險,押寶需謹慎!”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我是99隨便,我來為您解答。

三國時期大家族的公開秘密,拼命培養精英弟子,凡是有機會當皇帝的人,都要送一個弟子過去輔佐,這就是“大家族的生存之道”。

三國時期的諸葛氏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

諸葛氏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龍”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虎”是東吳大將軍諸葛瑾,“狗”是曹魏司空諸葛誕。

三國諸葛氏,祖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先祖諸葛豐西漢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讓我們來看看,三位諸葛如何成為魏蜀吳三國的重要大臣?

諸葛瑾(諸葛亮胞兄):

史書記載,諸葛瑾為避戰亂遷到江東,公元200年前後,諸葛瑾大約26歲,一說由魯肅推薦,另一說是由孫權的姊婿弘諮推薦,總之是找到了一個有地位的人,把自己推薦給孫權,成為東吳帳下一員。

諸葛誕(諸葛亮堂弟):

由於他父親諸葛豐是名醫,諸葛誕年輕時就做了榮陽令,自然而然是魏國臣子。

諸葛亮:

史書記載,諸葛亮“隱居”在襄陽隆中,但他這個“隱居”很奇怪,不僅結交名士,品評時事,而且還獲得了“臥龍”的雅號,然後在徐庶的推薦下,由劉備“三國茅廬”請他出山。

關於諸葛亮成功進入劉備帳下,確實很古怪!

無論怎麼看,劉備的“三顧茅廬”都是諸葛亮刻意造成的結果,就是設了個局,故意勾引劉備上鉤,然後裝作風雅之士,來了一句“窗外日遲遲”。

無論哪路諸侯當了皇帝,諸葛氏都是有功之臣。

仔細想來,諸葛氏的三位精英弟子,分別投靠了魏蜀吳,應當是精心策劃好的計謀,完全符合大家族的生存之道,多方下注,無論哪一邊最終贏了,諸葛氏都能得到好處。

不過,三國諸葛氏的做法雖然聰明,但結局卻很失敗。

諸葛亮死後,他兒子諸葛瞻雖然迎娶了蜀漢公主,卻戰死在綿竹!

諸葛瑾死後,他兒子諸葛恪敗給魏國,被滅三族!

諸葛誕在魏國起兵,被司馬懿所殺,滅三族!

話說,三國諸葛氏的一時三鳥之計,結果挺倒黴的,三位精英弟子“龍虎狗”雖然都當了大官,但結局都不好,各自的子孫都死了個乾淨,算是一個非常失敗的“大家族生存之道”。

三國時期類似的例子還有哪些?

三國時期著名的潁川荀氏,荀彧為代表的"荀氏八龍”很有名氣,都在曹操手下當官,但荀彧的哥哥(一說弟弟)荀諶,卻偷偷跑去袁紹手下當了幕僚。


99隨便


其實道理很簡單,諸葛家的想法就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即可保諸葛家立於不敗之地!


各有所成的諸葛三兄弟

諸葛三兄弟被稱為“龍、虎、狗”,《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這三位兄弟分侍三主,且都有所成就,其中諸葛亮為劉備出謀劃策,官至蜀漢丞相,掌管一國實權,是龍;諸葛瑾在東吳服務於孫權,成為其重要謀士,是虎;諸葛誕選擇了曹丕,官拜曹魏大將軍,是狗。狗乃“功狗”的意思,可不是罵人啊!是指有功的將軍。有此可見,雖然三兄弟成就不同,但是功勞卻都不小,在三國各有地位,也基本上都完成了家族使命,只是諸葛家的運氣不是最好,如果最終成就一統的國家是蜀漢,那諸葛家才是最大贏家了。


諸葛家的抉擇

諸葛家其實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三兄弟共事一國;另一個則是三兄弟各事一主,顯然諸葛家選擇了後一種。

三兄弟共事一主,需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家族願意賭一把,不富貴則覆滅,但是當時天下大亂,局勢極為不明朗,諸葛家不敢做這樣的豪賭,諸葛家輸不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導致無法達成三兄弟共事一主,這個關鍵的人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看天下局勢極準,他“躬耕於南陽”即知三個天下的大勢,所以他看到了未來,他深知曹操定有所成就,但是他沒選擇曹操,第一,曹操是漢賊,諸葛亮與曹操不能共處,第二,諸葛亮在曹操之處,並不會受到重用,不可能掌控魏國實權,難達成他的大志,也滿足不了他的抱負,於是他選擇搏一次,跟了劉備,爭霸天下,完成抱負,但是結局不如人意,正是“得其主,不得其時。”由於這個原因,三兄弟共事一主也很難達成共識,至少諸葛亮是不願意。所以,從大局出發,三人各事一主,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但是最穩妥。


諸葛家的運氣較差

諸葛家的折中之法,雖然是中庸,但是也有好壞之分,“龍虎狗”三兄弟,最後稱雄的國家是“狗”所在,而諸葛誕卻是三兄弟裡壓的最差的那個寶。如果是蜀漢贏得天下,諸葛家崛起是必然了,如果是東吳成就霸業,諸葛家也地位超然,結果卻是最差的那個,諸葛誕雖然成就也不小,只是可惜司馬氏對曹氏的架空,讓諸葛誕的努力化為泡影,不過,諸葛誕的忠義之心卻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歷史就是這樣留有遺憾,才有了這無數英雄傳奇、嘆息與佳話!

諸葛家的策略在我看來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的選擇完全符合一個亂世家族該有的選擇,我覺得這是正確的,畢竟存活下去,才是一切崛起的基礎。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記】,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我,一起了解歷史!


野史日記


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諸葛亮在三國中也是神一樣的存在,其文韜武略舉世無雙,排兵佈陣神鬼莫測,通曉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常自此管仲樂毅,輔佐劉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最終確立了蜀漢政權。然而諸葛家族除了諸葛亮,還有兩個舉世無雙的人才,一個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其文韜武略相對於諸葛亮稍遜風騷,但在東吳也是屈指可數。另一個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誕,武藝超群,勇猛過人,在曹魏被封為大將軍。

三國中最為怪異的也要數諸葛亮三兄弟了,三人各懷絕技,德才兼備,最重要的是三人各歸其主,並且都有非凡的成就,互補來往,又忠心耿耿。為何諸葛家不聯合起來共同輔佐一位主公?難道諸葛家意圖天下,下一盤大棋?諸葛家這樣安排究竟是何用意,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家三人的前途命運。

其一諸葛亮。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後開始忠心輔佐火燒新野和火燒赤壁,讓諸葛亮一戰成名。諸葛亮有讓趙雲巧奪荊州,以借荊州為名讓劉備有了安身立命之地。之後又輔佐劉備攻佔益州,佔領漢中,一舉確立蜀漢政權,這也讓劉備有機會和曹操對決。劉備死後,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連劉禪對諸葛亮也是言聽計從,諸葛亮幾乎掌握了蜀漢軍政大權。諸葛亮為了繼承劉備的遺志,先後六次北伐中原,直至病逝在五丈原。

其二諸葛瑾,字字瑜,三國時期吳國重臣。由弘諮推薦,為東吳效力,因其宅心仁厚,誠信忠誠,深受孫權的賞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諸葛瑾跟隨呂蒙偷襲荊州討伐關羽,呂蒙死後,諸葛瑾被封為宣城侯,領南郡太守並駐守公安。黃初三年(222年),孫權被冊封為吳王,諸葛瑾被被任命為左將軍、宛陵侯。黃初八年,曹丕病逝,孫權大舉北伐,命諸葛瑾攻取襄陽,後諸葛瑾被升任為驃騎將軍。赤烏四年(241年),孫權兵分四路伐魏,司馬懿出戰孫權,孫權兵敗。同年諸葛瑾去世,享年就十八歲。

其三諸葛誕,字公休,三國時期曹魏將領,自幼喜愛舞槍弄棒,武藝超群,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諸葛誕是諸豐的後人,與諸葛亮諸葛瑾同族,在曹魏開始為滎陽令,入京後被任命為吏部郎,後來因為為官清廉被升任為御史中丞、尚書,與夏侯玄關係甚好。曹芳繼位後,曹爽輔政專權,重新起用諸葛誕,讓他出任揚州刺史,加昭武將軍。正元二年(255年),諸葛誕輔助司馬師剿滅叛亂。後來東吳丞相孫俊率軍襲擾丘儉,諸葛誕率兵馳援,斬殺留贊。諸葛誕被封為徵東大將軍,邑三千五百戶。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昭命魏帝下詔封諸葛誕為

為司空,諸葛誕因懼怕發動叛亂,據守壽春。甘露三年,壽春城中糧食枯竭,諸葛誕突圍失敗,因與文欽在戰略和糧食上有分歧而將文欽殺害,文欽之子文鴦、文虎投降司馬昭,同年二月司馬昭攻克壽春,諸葛誕率軍逃亡,被胡奮部將斬殺,並被夷三族。

其次分析諸葛家三兄弟分投三國有何意圖。

其一三國魏晉時期,伴君如伴虎,分投三國不會被株連。諸葛家三兄弟都是聰明絕頂之人,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尤其實在動亂的年代,一人有罪株連三族甚至九族都是常有之事,三人如果同事一主,有可能一起被殺,這樣諸葛家的命脈前途也就盡毀了。而分投三國怎麼也不會被一起誅殺,最主要是異國他鄉還有親戚可以投靠,仍然可以安身立命,這樣諸葛家的香火就永遠不會斷。更重要的是一旦一國被滅,很有可能大開殺戒,想諸葛家這樣聰明能幹的人,敵人也會恨之入骨,定然也不放過。而分投三國,一國戰敗,諸葛兄弟也可求個情,這樣也不至於被滅族。

其二兄弟共同輔佐一位主人,竭盡全力,必然會招致猜忌。三人的文韜武略都是登峰造極,如果在一國任職,必然聲勢浩大,很有可能國家重要官職都是這三個人的。其他文武百官必然會眼紅,即便三人沒有操縱朝廷,結黨營私,也會被其他人誣告。而事實是三人也一定有足夠的能力操控一國的軍政大權。這樣三人很有可能被小人陷害,而被滅族,因此分投三國,是明智之舉。

​其三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三人勢均力敵,共投一國必然生亂。三人的才華都是舉世無雙,在朝堂之上也會明爭暗鬥。如果三人不和,相互爾虞我詐,互相排擠,不但會給國家帶來動亂,諸葛家也會一損俱損。這樣不僅被同僚取消,萬一皇帝大怒,恐怕三人姓名不保,因此在一個國家無法展示三人的雄才大略,最主要是三人的政治目標和理想也不一樣,三觀也有差異,這也是為何三人願意分投三國吧。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共事一主,會有很多分期,還是各自奔前程的好。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三兄弟?


兂標題


簡單來說,是因為偶然。

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但除他之外,諸葛家族還有兩人,分別在曹魏和東吳坐上高位,那就是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和族弟諸葛誕。

諸葛瑾仕吳,諸葛亮仕漢,諸葛誕仕魏,一個家族在三國都坐上高位,這的確是少見的事,《世說新語》有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打這起,諸葛家族龍虎狗(狗有猛獸幼崽的意思)的名聲就出來了,並且常被當作家族投資的典範,用來解釋不能把雞蛋放到一個籠子裡,問題是,諸葛家族真的有這麼敏銳嗎?

諸葛家族的根據地,原本是在琅琊陽都,是西漢元帝時期的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裔。

從《漢書·諸葛豐傳》的記載來看,諸葛豐是個德才兼備的人物,但因為不夠圓滑得罪權貴,一路貶值,最後罷官賦閒,直到去世。

諸葛豐去世後,諸葛家族在兩漢官場沉寂了兩百來年,直到漢朝滅亡後,這個家族才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

所謂浴火重生,諸葛家族在崛起之前,還需經歷一番戰火烽飛的苦難。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一個叫諸葛珪的人當上了泰山郡郡丞,他就是諸葛瑾和諸葛亮的父親。可惜的是,諸葛珪英年早逝,此時他的孩子們還小,他的弟弟諸葛玄就擔負起了照顧侄子侄女的任務。

諸葛玄當時是袁術(一說劉表)的屬官,有足夠的工資養活一家人,所以他帶著侄子侄女去了任所。不過後來諸葛玄的官職被擼了,一時沒了生計,他便投靠跟自己關係不錯的荊州牧劉表。

這時天下已經很亂了,在兵荒馬亂中,諸葛玄與諸葛瑾走散,導致諸葛玄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和兩個侄女到了荊州,諸葛誕卻跑到了江東,按年齡推算,他當時應該在17歲左右,能跑到江東並且活下來已經算本事了。

這個時候,曹操、劉備還在打拼,孫策更是還在袁術那裡打工,三國連影子都沒有。而且諸葛家族就諸葛玄比較年長,諸葛瑾稍大點,諸葛亮才十歲出頭,諸葛誕更小,哪有下注的本錢吶。

由於諸葛誕跟諸葛瑾兄弟只是同族,他們幼年的活動軌跡是不一樣的,從諸葛誕的升遷歷程來看,非常平穩,一直在曹魏裡邊轉悠,說明他長大成人後北方已經塵埃落定(可能諸葛亮南遷的時候他都沒出生),除了曹魏沒的選了。

諸葛玄在荊州主要就是安排好了侄女的人生大事,他把兩個侄女都嫁入了荊州豪族,一個是蒯氏,另一個是龐氏,這樣一來,諸葛家族便進入了荊州的上流社會。

在那個注重門第的年代做到跨門第聯姻,也可見諸葛玄不是一般人,在他的教導下,諸葛亮和諸葛均也慢慢長大了。

在諸葛亮18歲的時候,諸葛玄去世了,諸葛亮和諸葛均兄弟就在臥龍崗隱居,也就是《出師表》中的“躬耕於南陽”。當然,諸葛亮不可能當農民,因為他有事沒事就跟崔均、徐庶這些好基友出去嗨,要是農民早餓死了。

後來經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開啟了自己的蜀漢升職記。

轉過頭來說諸葛瑾,孑然一身來到江東的他是很不容易的,《三國志·諸葛瑾傳》記載,諸葛瑾曾為難友殷模求情:“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厲,陳答萬一,至令模孤負恩惠,自陷罪戾。臣謝過不暇,誠不敢有言。”

殷模是跟諸葛瑾一起逃難到江東,感情也挺深,從這些求情之語也可以窺伺諸葛瑾的生活並不美妙。所幸,難民諸葛瑾遇到了貴人,這個貴人就是孫權的姐夫弘諮。

弘諮對諸葛瑾的才學感到驚奇,就向小舅子強烈推薦,諸葛瑾於是成了孫權的長史,開始了自己的東吳升職記。

最後就是諸葛誕,他的名聲遠不如兩位族兄,但論起對家族的貢獻,卻是他最大,直到東晉南渡之初,他這一脈仍然豪門之一,王導還曾與它的孫子諸葛恢戲論族姓的高低。

諸葛誕的基礎跟兩位族兄比起來要差得多,畢竟諸葛珪兄弟都是當過官的,尤其諸葛玄跟劉表關係還好,為諸葛亮鋪了不少路。可諸葛誕的父親沒有做過官,在史書上連個名字都沒有,就別提能給諸葛誕留下什麼政治資產了。

在沒法拼爹的情況下,諸葛誕從底層做起,開始了自己的曹魏升職記。

綜上所述,諸葛家族龍虎狗只是一個家族在機緣巧合治下綻放的三朵花,之所以被人注意,只是因為他們各自都綻放得非常絢麗,這是他們自身的努力使然,而不是什麼家族安排。


平沙趣說歷史


古代封建時期,有很多的大家族,東漢時期比較有名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夏侯家,諸葛家及司馬家等等,但是諸葛家族明明是親三兄弟為什麼分別投靠不同的勢力了呢?諸葛亮跟隨了劉備,諸葛瑾投靠了孫吳勢力最終也坐的大將軍位置,諸葛誕在魏國也做了不小的官。

很多人對其哥三投靠不同勢力表示懷疑,他們哥三是不是下一盤大棋,無論最後是哪家統一了全國,他們哥三都有一個人可以手握不小的權利,這個是無意之舉還是或者是故意這樣選擇的?

雖然他們哥三在不同的陣營裡,但是他們都是忠心耿耿,沒有互相勾結,見面時依舊兄弟相待。

三國時期非常看重出身世家,袁紹四世三公的顯赫世家,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剛出現時非要套個西漢中山靖王的後代,而且一般世家不會把所有籌碼都壓到一方勢力上,這樣可以避免整個家族全部覆滅的情況出現。

同時還有一個原因,如果三人同時侍奉一位君主,不管是誰做為君主,其實都害怕自己的手下串聯一氣,特別是像這種三兄弟的在這亂世之中,如果三人都手握大權,難道君主不會害怕他們行曹操之事,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在同一陣營,必定有二人得不到重用,諸葛三兄弟號稱“龍虎狗”肯定都是有真本事之人,誰願意自己的才華得不得賞識,默默無名直到老去,這樣還不如分開。

諸葛兄弟三人也是絕頂聰明的,這樣分開投奔不同的勢力,無論從家族還是自己前程的角度考慮都是明智的選擇,然而不行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兄弟三人最終都戰死沙場,後代也被殺害,諸葛家族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如果你處於這樣的亂世之中,你有幾個兄弟,你會怎麼選擇呢?


小南史


我覺得這個應該沒什麼目的,如果非要把它說點什麼目的出來的話,那就是諸葛亮這個家族幫助司馬家成功篡位。

諸葛三兄弟,並分別投靠三個國家,那這三兄弟一定就是蜀國的諸葛亮,吳國的諸葛瑾和魏國的諸葛誕。

前兩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最後一個諸葛誕,他是魏國的徵東大將軍。

首先第一個來助攻司馬家的就是諸葛亮。

司馬懿在魏國一直被受排擠,被貶被提好幾次。每次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就會被重新啟用。就在每次司馬懿抵抗諸葛亮的北伐過程中,在關中地區積累了自己的軍事力量,為司馬家族打好了軍事基礎。

第二個來助攻司馬家的,就是吳國的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

我們知道司馬懿死後是他的兒子司馬師繼承了他的職位,但是司馬師,沒有什麼功績能夠讓大家臣服,就在這個期間,東吳的諸葛恪發動對曹魏的戰爭,司馬師領兵抵抗,大敗諸葛恪,獲得了軍功,坐穩了位置。

第三個來助攻的就是魏國的諸葛誕。

在司馬師死後由自己的弟弟司馬昭繼任,上任同樣面臨哥哥的困境,急需功績來證明自己,穩定自己位置,於是諸葛誕的軍事叛變給了機會,司馬昭成功平定了叛亂。但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這點功績不夠啊,於是蜀國再次被選中,司馬昭發動了滅蜀的戰爭,諸葛亮的兒子和孫子,諸葛尚和諸葛瞻戰死城外,司馬昭收復蜀國,為自己的篡位奠定了基礎.

諸葛三兄弟分別在魏蜀吳,其實並沒有什麼目的,只是兄弟在不同的公司上班而已,諸葛誕也不是親兄弟,是堂兄弟。為了讓大家產生點陰謀論的影子,硬湊了個三兄弟。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為學日益,關注我每天分享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