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理”只是表象,過分執著,就是思維誤區

道德經:“道理”,未必是一種“道理”。

道德經:“道理”只是表象,過分執著,就是思維誤區

01

《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能說得上來的道,就不算是真正的道,能夠以名稱詮釋的,就不算是真正的相名。

人性思維之中通常有一個誤區,就是總把自己的思維執著於表象上面,無論是表面的道理,還是表象本身,都是迷惑一個人心智的根源。

真正的智慧是在於表面文字背後的核心根源,能夠透過表象去看本質,以運動變化的角度去理解每一個道理,才不會被事情誤導,更不會拘束於表象之中。

道德經:“道理”只是表象,過分執著,就是思維誤區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

道是一重公眾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家飯,當隨事而警惕。

真理是一件大家都可以去追求和探索的事情,應該隨著個人的性情來加以引導。做學問就好像平常所吃的家常便飯一樣,應該隨著事情的變化而有所警惕和謹慎。

同樣的道理,但是不同的人卻產生了不同的結局,這就是隻執著於表象,卻不能根據人生變化所運用道理的誤區。

道理是片面而又主觀的,而事實本身卻是複雜而客觀的,這是相背離的狀態,如果不能重新審視,就會被道理所拘束。

《中庸》之中說:人生最好的姿態,就是根據事物產生的不同局面以及造成的不同影響,來調整自己的策略,而不是固守某一個方法。

如果死板的遵守道理,那些方法反而會成為你的負累,那一些表面的道理,反而會成為人生最大的阻礙。

道德經:“道理”只是表象,過分執著,就是思維誤區

02

三國時期的馬謖熟讀兵法,但是卻不懂得善用兵法,最後反而因兵法的束縛而失去街亭,最後送掉了性命。

街亭是一個特殊的位置,也是必爭之地,誰搶到了誰受益,這個位置就如同對方的命脈,只要佔據街亭,對方必然束手無策。

當時馬謖佔據了略陽、街亭、隴坻三個據點,只有洛陽和隴坻,這前兩個據點是天然屏障,最有利於防守,而街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不利於防守。

但是馬謖卻把部隊駐紮在街亭山上,旁邊一個副將王平對他說:“街亭沒有水源,沒有糧道,如果魏軍圍困,切斷水源,斷絕糧道,那麼我們蜀軍不戰自潰呀。”

道德經:“道理”只是表象,過分執著,就是思維誤區

馬謖這個時候聽了就說:“我熟讀兵法,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丞相都要請教我,你一個王平連字都不識,又不知兵法,在這裡跟我瞎指揮什麼呢,我們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我要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把大軍部署在山上,他們義無反顧,這也是致勝的秘訣。”

王平聽了之後又想勸阻,這個時候馬謖火冒三丈,自己帶領大批軍隊部署于山上。

馬謖的這一個計策,從理論論上來看是十全十美的,無論是揣摩人性還是軍事戰略都堪稱完美。而且兵法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兵家良策,所以計策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背離了根本,不顧實際。

所以他並不知道,他的這一步棋就是把士兵“置之於死地”,但是並沒有“後生”,這是他眾多選擇中最差的一個。

道德經:“道理”只是表象,過分執著,就是思維誤區

就如同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所有表面的“道”如果背離了根本,都不算是真正的道。

很多人信以為真的把那些道理當做真諦,但是卻不知道不能只顧表象,在道理的背後還有更加複雜的因素形成,如果不懂得權衡因素,探究本源,只會讓時局變得更加糟糕。

有一位老者說:“你可以超越任何障礙,如果障礙太高,你就從底下穿過去,如果太低了,你就從上面跨過去,總會有辦法的。”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和運動,如果死板教條,不知道隨機應變,就難免失策。

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拋開表現看本質,看到背後的運行規律,才能順應事物發展規律的核心。

道德經:“道理”只是表象,過分執著,就是思維誤區

要讓計策凌駕於變化之上,更好的掌握事情的本質,避免被道理的表象所遮掩和矇蔽,這才是一個人領略本質的智慧。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