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理”只是表象,过分执着,就是思维误区

道德经:“道理”,未必是一种“道理”。

道德经:“道理”只是表象,过分执着,就是思维误区

01

《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能说得上来的道,就不算是真正的道,能够以名称诠释的,就不算是真正的相名。

人性思维之中通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总把自己的思维执着于表象上面,无论是表面的道理,还是表象本身,都是迷惑一个人心智的根源。

真正的智慧是在于表面文字背后的核心根源,能够透过表象去看本质,以运动变化的角度去理解每一个道理,才不会被事情误导,更不会拘束于表象之中。

道德经:“道理”只是表象,过分执着,就是思维误区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道是一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真理是一件大家都可以去追求和探索的事情,应该随着个人的性情来加以引导。做学问就好像平常所吃的家常便饭一样,应该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有所警惕和谨慎。

同样的道理,但是不同的人却产生了不同的结局,这就是只执着于表象,却不能根据人生变化所运用道理的误区。

道理是片面而又主观的,而事实本身却是复杂而客观的,这是相背离的状态,如果不能重新审视,就会被道理所拘束。

《中庸》之中说:人生最好的姿态,就是根据事物产生的不同局面以及造成的不同影响,来调整自己的策略,而不是固守某一个方法。

如果死板的遵守道理,那些方法反而会成为你的负累,那一些表面的道理,反而会成为人生最大的阻碍。

道德经:“道理”只是表象,过分执着,就是思维误区

02

三国时期的马谡熟读兵法,但是却不懂得善用兵法,最后反而因兵法的束缚而失去街亭,最后送掉了性命。

街亭是一个特殊的位置,也是必争之地,谁抢到了谁受益,这个位置就如同对方的命脉,只要占据街亭,对方必然束手无策。

当时马谡占据了略阳、街亭、陇坻三个据点,只有洛阳和陇坻,这前两个据点是天然屏障,最有利于防守,而街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利于防守。

但是马谡却把部队驻扎在街亭山上,旁边一个副将王平对他说:“街亭没有水源,没有粮道,如果魏军围困,切断水源,断绝粮道,那么我们蜀军不战自溃呀。”

道德经:“道理”只是表象,过分执着,就是思维误区

马谡这个时候听了就说:“我熟读兵法,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丞相都要请教我,你一个王平连字都不识,又不知兵法,在这里跟我瞎指挥什么呢,我们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我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把大军部署在山上,他们义无反顾,这也是致胜的秘诀。”

王平听了之后又想劝阻,这个时候马谡火冒三丈,自己带领大批军队部署于山上。

马谡的这一个计策,从理论论上来看是十全十美的,无论是揣摩人性还是军事战略都堪称完美。而且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兵家良策,所以计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背离了根本,不顾实际。

所以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一步棋就是把士兵“置之于死地”,但是并没有“后生”,这是他众多选择中最差的一个。

道德经:“道理”只是表象,过分执着,就是思维误区

就如同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所有表面的“道”如果背离了根本,都不算是真正的道。

很多人信以为真的把那些道理当做真谛,但是却不知道不能只顾表象,在道理的背后还有更加复杂的因素形成,如果不懂得权衡因素,探究本源,只会让时局变得更加糟糕。

有一位老者说:“你可以超越任何障碍,如果障碍太高,你就从底下穿过去,如果太低了,你就从上面跨过去,总会有办法的。”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运动,如果死板教条,不知道随机应变,就难免失策。

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抛开表现看本质,看到背后的运行规律,才能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核心。

道德经:“道理”只是表象,过分执着,就是思维误区

要让计策凌驾于变化之上,更好的掌握事情的本质,避免被道理的表象所遮掩和蒙蔽,这才是一个人领略本质的智慧。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