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大侃歷史


崇禎帝,本名朱由檢,是大明第16位皇帝,也是大明最後一任皇帝,生前曾除掉作惡多端的魏忠賢。

說到崇禎帝的死,還要讓我們將時間的指針回撥到1644年!

1644年,闖王李自成帶領義軍攻入北京城,太監張殷勸崇禎帝投降,崇禎帝二話沒說,拿劍刺死了這個軟骨太監,然後,下令賜自己的周皇后和嫂子懿安張皇后上吊自盡,接著,他又聲具淚下的指著自己的女兒說“你為什麼要生在帝王之家啊”,說著,左手擺出衣袖遮住自己的臉面,右手拔劍殺掉了自己的女兒,然後,殺掉嬪妃數人。

之後,崇禎帝召集百官,緊急集合,似乎要做最後的安排,可惜,百官無一人前來,只聽崇禎帝感嘆一聲:“諸臣誤朕,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說罷,崇禎帝登上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在一棵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左腳赤裸,右腳著一隻紅鞋,身邊只有提督太監王承恩一人,這王承恩很是忠誠,見崇禎自盡,自己也吊死在了歪脖樹旁邊的海棠樹下。

一代帝王崇禎帝,就這麼死了,身邊唯一的太監也死了,而且,崇禎死前,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墓,那麼,他死後,埋在哪裡呢?又是誰安葬了他呢?且聽@讀史三悟 娓娓道來。

1. 李自成遵守禮儀,下令厚葬崇禎帝

李自成攻克京城後,四下尋找崇禎,大有“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之意,義軍將皇宮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有發現崇禎的身影,最後,義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此時,崇禎和太監王承恩已吊死了三天。

李自成聞訊趕來,看到崇禎帝披頭散髮,在歪脖樹上吊著,趕快命人將崇禎帝和太監王承恩的屍體放了下來,此時,李自成發現崇禎帝藍色袍服上寫著一行字,讓義軍不要傷害無辜百姓。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帝“藍色袍服”上面的話

大概是李自成看到崇禎帝藍色袍服上的那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後,被崇禎帝憂國憂民的一腔熱情所感動,於是,命人將崇禎、周皇后、太監王承恩的屍體裝入柳木棺內,併為崇禎帝的梓宮刷上紅漆,為周後的梓宮刷上黑漆,而且還為崇禎換上翼善冠、袞玉及滲金靴,然後,李自成又下令,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送往昌平州,並安排昌平州的官吏按照帝后的規格安葬崇禎和周皇后。

由此可見,李自成雖然起義反明,但是,他內心之中,還是遵循禮法的,他下令厚葬崇禎的做法,值得稱讚。

2. 昌平州府無錢安葬崇禎,趙一桂募捐安葬

順天府昌平州署吏目趙一桂為開壙捐葬崇禎先帝及周皇后,共歸田妃寢陵事,恭照明陵坐當昌平州天壽山。
----清康熙年間譚吉璁《肅松錄》

雖然李自成下令讓昌平州安葬崇禎帝,但是,明朝後期,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戰亂四起,昌平州府銀庫空虛,沒有經費安葬崇禎帝和周皇后,只得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暫放在東門外的關帝廟內。

這該怎麼辦呢?總不能違反闖王的命令吧,何況,死者為先帝崇禎和周皇后,於情於理,昌平州的官吏都要厚葬兩人。

這時,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趙一桂想出了一個辦法----募捐!趙一桂聯絡了當地的士紳,給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成功說服了包括自己在內的10位士紳捐款出資,厚葬崇禎。加上自己的一份錢,趙一桂共籌資金三百四十千,雖然不多,但是,也算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崇禎帝生前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墓,指望這三百四十千修墳造塋也無濟於事,但是,崇禎畢竟是一國之君,總不能草草下葬吧。這個問題又該怎麼辦呢?

無巧不成書。崇禎生前十分寵愛田貴妃,在昌平州的鹿馬山為田貴妃修建了陵墓,田貴妃死後就葬在了這裡,於是,昌平州的治喪委員會就決定將崇禎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貴妃的陵墓裡,這也算是讓田貴妃與崇禎合葬吧。

治喪方案決定後,趙一桂便帶上這三百四十千資金,撥夫造壙,實施安葬事宜。

四月初四,趙一桂帶人掘開田貴妃的陵墓後,將田貴妃的屍體右移,周皇后的屍體安置在左邊,用田貴妃的棺槨改為崇禎使用,居中安置,三棺之前各設香案和祭品,點上萬年燈,關上石門,但是當時沒有封土。

四月初六,趙一桂又帶領昌平州百姓和捐款的士紳前來祭奠,一時之間,哀聲四起,在場人員無不痛哭流涕,然後,又安排當地民工,自備掀掘筐擔,平墳封土,之後,趙一桂和生員孫繁祉又捐款5兩,買磚修築墳牆。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為崇禎捐款造墳的10名捐款人,除趙一桂之外,他們分別是:孫繁祉,劉汝樸、白紳、徐魁、李某、鄧科、趙永健、劉應元、楊道、王政行。

不得不說,這些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是他們為崇禎找到了最終的歸處,著實是一種善舉。

3. 清朝入關,重修崇禎墓

清朝入關後,為了籠絡明朝遺老,緩解各種矛盾,順治帝特意從朝廷中撥出銀兩,按照皇陵的規制,為崇禎修葺陵墓,還下令讓降臣金之俊為崇禎撰寫碑文,同時,為了感念太監王承恩的忠心,讓李霨給當時陪著崇禎一起死的太監王承恩撰寫碑文。同時,將崇禎的陵墓改為“思陵”,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又拔出資金,為崇禎修葺陵墓,改建了明樓和祾恩殿,建起了寶城圍牆。但是,思陵的規模還是要比其他帝陵狹小很多。

崇禎生前勤勤勉勉,生活樸素,雖然躊躇滿志,重整國綱,但是,積弊難反,終歸還是做了亡國之君,在他死後,老對手李自成下令為他厚葬,趙一桂募捐實施,清廷加以修葺,這也算得上是對他的一絲安慰吧。

各位讀者朋友,您認為崇禎之死,悲壯麼?歡迎在評論區和@讀史三悟 一起交流!


讀史三悟


自崇禎帝入土以來,關於“是誰把崇禎帝葬到陵墓之中”,使其入土為安的說法,早已不是令後世人爭議不休的話題了。相反,這一說法早就蓋棺定論、板上釘釘了,厚葬崇禎帝之人就是當初入京的闖王李自成。不過厚葬崇禎帝的命令的確是李自成下的,但是親手將崇禎帝葬入陵墓之中卻是官員趙一桂等人。由此可知,李自成雖然為義軍首領,但是其在入駐北京城之後,卻沒有“為難”崇禎帝的屍首,反倒被崇禎帝愛國為民、自縊殉國的悲壯一舉所動觸,最終下令厚葬崇禎帝。

我們常常在讀明史之時,往往會為崇禎帝自縊殉國的舉動所感觸,但是我在感觸之後更多的還有激憤。如若不是明萬曆之後的幾位皇帝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話,那麼勵精圖治、勤儉愛民的崇禎帝恐怕也不會無力迴天、以死殉國,不過明朝滅亡也是時代之潮流。明朝末年,國家內憂外患已達極致,國內農民起義如火如荼,滿清外族亦是咄咄逼人,如此“內外夾擊”之下,使得本就積貧積弱的晚明愈加回天乏術。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天下義軍攻入北京城,在東林黨人打開城門的那一刻,心灰意冷的朱由檢上吊自殺。臨死之前曾密交一封書信呈於李自成,書信中稱:“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

當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後,第一件事情便是將崇禎帝這個“明朝象徵”揪出來,好讓天下人知道自己也是頗具作為之人,如今崇禎帝在手,李自成也想效仿昔日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李自成便發出了:“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的命令,哪怕掘地三尺,也要將崇禎帝尋覓出來。終於,在李自成“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強制下,崇禎帝自縊的屍首被抬到了李自成面前,看來崇禎帝的確是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的這一主旨。

李自成厚葬,崇禎墓寒酸

李自成面對著崇禎帝的慷慨殉國的行為著實感動,於是便下令厚葬崇禎帝,但是依據當時的財政情況來看,的確也不具備厚葬崇禎帝的標準。上邊說到:崇禎帝的安葬,其實是當地官員趙一桂等人親手掩埋的,不過當時李自成也是按照帝王禮儀使崇禎帝入土為安的。因為崇禎帝生前並未準備自己的陵墓,所以說當時便姑且將其安葬于田貴妃陵墓之中。故如今思陵的由來便是之前的貴妃墓,因為崇禎帝的入葬,才使得貴妃墓破格晉級為帝陵。

禮葬崇禎帝,滿清來修繕

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後,順治帝當即下旨要以明帝王禮儀改葬崇禎帝,據《清世祖實錄》記載,清廷下令以禮改葬崇禎帝后,並營建思陵建築。次年,思陵修繕工作完成。在之後的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埋葬崇禎帝的思陵仍然在不斷變化著。滿清統治者之所以不斷為崇禎帝修繕其“巢穴”,那是因為清廷對崇禎帝愛國殉國之舉動也是頗具感觸,但是更多的則是為了更好地籠絡人心、鞏固統治。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帶著貼身太監,主僕二人吊死在北京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崇禎皇帝死後。有一個人後葬了他,讓他成為北京明十三陵的一員,說出來大家也許不行,厚葬崇禎皇帝的不是別人,正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李自成。


由於天啟皇帝朱由檢無子,便由其弟弟17歲的朱由檢接任了皇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啊,放在現在來說還是個未成年人,在他上任之初,滿腔的熱血,一腔的抱負,一心想把在風雨中飄搖的大明整治好,所以這個17歲的少年就廢寢忘食的工作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勞模。

但是大明的後期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有一個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爺爺萬曆皇帝,還有一個只會做木匠活,不務正業的哥哥天啟皇帝,當時的大明朝已經千瘡百孔,慘不忍睹,但是他還是不想放棄,他想憑藉一己之力來扭轉這個讓他不忍直視的局面。



但是他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是太過於急於求成了,這也不能怪他,山海關以外有滿清軍隊虎視眈眈,山海關以內有李自成張牙舞爪,內憂外患讓崇禎皇帝苦不堪言,再加上大旱,蝗蟲災,老鼠災,瘟疫,百姓的日子已經過不下去了,天災人禍似乎連老天爺也不讓這個少年有好日子過。

崇禎皇帝一次一次的在吶喊,他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老祖宗朱元璋能幹到的事他幹不了?難道是他生錯了時候,人倒黴了,喝口涼水都塞牙,崇禎皇帝在堅持了17年之後,終於忍不住了,1644年的一個傍晚,李自成大兵壓境,這也成為壓死崇禎皇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實在是堅持不住了,寧肯站著生絕不跪著死,崇禎皇帝選擇了自縊身亡,大義凜然的,結束了他這輝煌的一生。



雖然逼死崇禎皇帝的罪魁禍首是李自成,但是他還是要找他派人在北京城連續找了三天,終於在煤山的一棵微博的樹上發現了已經死去多時的崇禎皇帝和貼身太監,李自成發現崇禎皇帝的時候,還在他的衣服上發現了幾行字,這幾行字共有68個,是崇禎皇帝咬破手指寫的血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對這些字不屑一顧,他厚葬了崇禎皇帝,讓他成為了明十三陵的一員,真是成也,李自成敗也李自成,這結局很讓人驚訝,崇禎皇帝做夢也不想不到,最後是自己的仇人埋葬了自己,讓他入土為安。


佳寧談歷史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名叫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他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崇禎於1627年登基,在位期間,想盡辦法想要中興明室,雖然他勵精圖治,卻受限於他的性格,生性多疑,對手下官員非常不信任,又非常嗜殺,對待自己的官員,動輒打殺,以至於後來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

在面對闖王大軍時,生性多疑的性子發作,時刻擔心手下將領辦事不利,多次調整統帥人選,導致李自成多次逃出生天。十三年的圍剿均告失敗。大難不死的李自成,最後不斷髮展壯大,並於1644年攻進北京城,在3月份進攻北京內城時,明王朝已經大勢已去,3月18日才將太監張英勸崇禎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在這之後崇禎又殺了自己的周皇后和一樣張狂後,同時還把自己的子女幾乎是一併殺死。

3月19日凌晨崇禎返回到紫禁城,命令太監敲鐘召集百官,但是鐘聲響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沒有見官員前來。在此時,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攻破了內城,倉皇之中,崇禎皇帝帶著太監王承恩,跑到了紫禁城後面的煤山,也就是萬歲山,在歪脖樹下自縊身亡,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由於在逃跑的過程中跑的太快,他左腳上的鞋子已經丟失,因此在他死的時候,他的左腳是光著的,右腳穿著一隻紅色鞋子,在崇禎皇帝時候太監王承恩也自殺為崇禎皇帝徇死。

李自成攻進皇宮後,第一時間就是要找到崇禎皇帝,他下令,獻上皇帝的人可以賞金萬兩封伯爵,如果敢於藏匿皇帝,直接滅族。兩天後,有人在萬歲山發現了崇禎的屍體,可能是由於崇禎皇帝,寫下了“勿傷百姓一人”的遺書,感動了李自成。他下令將崇禎皇帝的屍體從萬歲山抬出,放在北京城的東華門外,在李自成的命令下,崇禎和他的皇后屍體放進柳木棺材內,並且為崇禎皇帝的棺木刷上紅漆,為皇后的棺木刷上黑漆。

由於崇禎皇帝生前並沒有修建自己的陵墓,所以在崇禎屍體一直停留在東華門好幾天,在這期間明朝的官員都不敢去看,只有一位襄城伯李國楨冒死前去祭拜,李自成當然要這樣的忠臣投降,但是李國楨告訴他投降可以,不過要答應他三件事情,一不能挖掘明朝皇帝的陵寢,二要以天子之地埋葬崇禎,三不能加害太子以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

但是崇禎皇帝並沒有自己建造帝陵,所以只能將他的屍體葬入田貴妃的墓中。因為田貴妃是崇禎皇帝的寵妃,1642年過世,1644年葬入墳園,陵墓是在北京昌平區的天壽山。不過李自成雖然同意埋葬崇禎,但是並沒有下放經費,當時昌平州的官吏沒有錢可以埋葬崇禎,於是經過了順天府的同意之後,向民間發動募捐,先後有10餘人捐的錢湊齊了340千錢,晝夜趕工到了農曆4月初,終於將崇禎皇帝和皇后埋入田貴妃墓中。

總的來說,崇禎皇帝的屍體之所以能夠順利的安葬,主要還是由於李自成的妥協,出錢讓崇禎皇帝入土為安的人是趙一貴和當地的世子、村民們出錢出力。後來滿清入主中原之後,為了能夠收攏人心,對於明十三陵給予了比較周到的保護,這也讓崇禎所在的思陵能夠得到妥善的保護。


小芊芊愛歷史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李自成的大舉攻入北京後,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再做有效的抵抗,所以心灰意冷後吊死在煤山的一棵槐樹下。

而事實上崇禎入葬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李自成派人把他埋葬在東華門外,用柳木做的棺材,稍微找了一塊地就被草草安葬。

第二次安葬才是正式的被葬入皇陵,這一次是由清軍為了收穫中原百姓的人心才對崇禎的遺體做出比較隆重的入葬儀式,把他正式葬在明十三陵的思陵。

一代皇帝被草草安葬

當初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剛開始是沒找到崇禎很是著急,因為當時沒人會想到崇禎會弔死在眉山,所以他當時就下令,到只要有人能找到崇禎,就“賞萬金,封伯爵”。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因為如果崇禎皇帝沒有死,李自成就無法光明正大的坐上皇位。因此,等到李自成確定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身亡後,他才鬆了一口氣。

然而作為一個農民起義出身的草寇來說,他並不懂得厚葬崇禎是可以表現出自己的仁義和胸懷的。直到後來襄城伯李國禎哭求明朝各位大臣一起向李自成,請求用最高的禮儀來厚葬崇禎皇帝,李自成才同意允許崇禎陸戰,但並沒有用比較高的禮儀。

在《明季北略》中記載,李自成對崇禎的遺體時這樣安排的:

“逆賊發錢二貫,遣太監市柳木棺,枕以土塊,停於東華門外施茶庵,覆以蓬廠。有兩僧誦經,老太監四五人;王太監極薄一棺,亦在其旁”。

古代人最注重的是入土為安,包括其帝王更是對自己的名目更為看重。所以當世人聽到崇禎被李自成如此這般隨意安葬後,許多人是老淚縱橫唏噓不已。

(思陵的前身就是田貴妃墓)

而對於崇禎入葬的儀式更為隨意,當時抬棺材的人也就20多人從得勝門送出,然後在田貴妃墓草草了事。據說當時安葬崇禎皇帝,一共才花了200兩銀子,李自成這樣做,也足以說明他的政治頭腦比較簡單。

清朝安排的崇禎入葬儀式

當時清朝入關打著名號是為明朝報仇的,因此想要獲得中原百姓的人心,他們在對崇禎遺體入葬方面的事必須做的有模有樣,所以他們把崇禎站在明朝十三陵中最後一思陵。

在崇禎入葬結束後,清朝還下令臣民們服喪三日,併為崇禎皇帝上諡號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而崇禎的思陵雖然簡陋,但相對於李自成的草草了事就顯得更有儀式感,畢竟已經入了皇陵。

我們從李自成和清朝統治者對待崇禎遺體安排中,就能看出李自成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李自成,從起義到後面把自己歸為大順軍首領,其實他一直都是一種反抗者的心態去面對明朝的皇帝和明朝的百姓。

他並沒有一種天下共主的思路,而這樣的想法也導致他的政治頭腦被侷限在比較狹小的地方,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冷落人心,那麼他必然會遭遇失敗。

而反觀清朝,在他們入關後看到李自成對待崇禎皇帝遺體的態度,他們立馬就明白通過安葬崇禎皇帝進入明朝十三陵的方式,作為有效的政治宣傳手段來籠絡漢族百姓的人心,為以後的統治做出有效的表率。

清朝的統治者目光比李自成更為長遠,在他們拿下北京後對明朝百姓的控制中,每一步都走得驚謹小慎微,但這每一步都在有效的維護清朝對漢人百姓的統治。

因此,雖然明朝已經覆滅,清朝正式接管了明朝,但不管是出於政治目的還是因為對崇禎的同情,起碼清朝對崇禎的遺體安排這件事上做的還是不錯的,他們的行為也大大的溫暖了明朝百姓。


大國布衣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明朝末年,在天災人禍的壓迫下,大明王朝已如西山落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打的如火如荼,關外的滿人又是咄咄逼人。


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絕望中走向了景山,留下了“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詔後,上吊自殺,死時披髮跣足,這一刻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基業轟然倒塌。


崇禎皇帝踐行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志,沒有給李自成俘虜自己的機會,無愧於大明王朝,無愧於朱元璋血脈。


但,崇禎的後事還是要有人料理的,李自成用兩扇門板將崇禎帝的屍體抬到了東華門,裝入了一口簡陋的柳木棺材,搭起了一個簡易的靈棚。“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者皆睥睨過之”,聯想到此情此景,不由心生感慨,一朝天子身後之事竟落得如此下場。

後,李自成處於籠絡人心的目的,找了一口上好的棺材重新為崇禎皇帝收斂,並按照大明的祖制整理崇禎皇帝的穿戴。準備以天子禮為崇禎下葬,到頭來卻發現崇禎生前沒有為自己修過陵寢。


那怎麼辦呢?李自成決定將崇禎皇帝葬入了田貴妃墓中,畢竟田貴妃生前也算是崇禎的最愛,或許這樣的歸宿也還算不錯。便下令讓昌平州的吏目趙一桂負責此時,但是不給趙一桂錢財,趙一桂無奈發動鄉紳募捐湊了二百多兩銀子,這才讓崇禎入土為安。只不過崇禎也是天子,未免太過寒酸了點。

等到清軍入關,在原明朝司禮監曹化淳一再上書下,清廷為了安定中原也為了收攏明朝遺民的心,下令營造崇禎陵寢,並命名為思陵。但工程遲遲不能開工。其中順治帝捐銀1500兩是,吳三桂捐1000兩,加上內外官員總計三四千兩白銀,直到這一刻崇禎皇帝才算真正有了陵寢。

到了乾隆時期,清廷對思陵再一次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繕和改建,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崇禎帝的陵寢——思陵。


像素說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崇禎皇帝是大明的一個悲劇皇帝。

李自成一路向北,坐在紫禁城裡的崇禎皇帝是真的很著急,他委婉向大臣表達了想要南遷的意思,可是大臣沒有一個支持的。原因很簡單,誰敢背這個黑鍋,誰就是死無葬身之地。這樣的事情,崇禎幹了不止一次了,所以那些腦子靈活的大臣們門清,給皇帝背鍋,是必死,而國破之後,說不定還能在新朝謀得一官半職。

所以崇禎皇帝最後很無奈地成為“君王死社稷”的活生生的例子。

崇禎十六年三月,李自成軍攻向北京,崇禎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手刃自己的妃子和公主,跑到紫禁城後面景山之上,找了一棵數,上吊自盡。

人之將死,其言也發自內心。上吊之前,崇禎皇帝說出來自己的心裡話。

三天後,崇禎皇帝的屍體被攻入北京的大順軍發現,大順軍將崇禎皇帝與周後的屍棺拉到紫禁城的東華門示眾,之後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皇帝禮葬,隨後葬于田貴妃墓中。

大清攻入北京之後,更加尊重明帝,以帝王之禮該葬崇禎這個不幸的皇帝,讓臣民服喪三日,還追封崇禎皇帝為莊烈愍皇帝,陵墓為思陵。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崇禎以死殉國,僅憑這一點他就沒丟老朱家的臉。而且在崇禎死後,他曾經的臣民、敵人和對手、甚至當了漢奸的吳三桂等人,都出於不同的原因給予了相應的尊重,所以崇禎可以稱得上活得艱辛,死得壯烈,葬得安穩。


崇禎即位之後,沒過幾天舒服日子。天災不斷各處造反不說,關外的女真人還三天兩頭地騷擾,崇禎雖然勤政,但卻被內憂外患擾得焦頭爛額,最後李自成兵鋒直指北京,崇禎也就成了大明的亡國之君。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大軍開到北京城下,大太監曹化淳開門投降。崇禎在宮中聞訊之後,本來想著喬裝打扮從正陽門出逃,結果守門的軍隊以為皇宮發生了內亂,硬是把崇禎擋了回去。崇禎無奈只能返回皇宮。絕望之下崇禎決定殉國,他擔心後宮女眷被俘受辱,先命令周皇后及後宮人等自盡,又親手殺了昭仁公主,砍掉了太平公主的胳膊,同時命令自己的三個兒子出逃。

做完這一切,崇禎於十九日晨在御殿敲鐘召集文武群臣,想做最後的安排,無奈那些平時把忠君愛國掛在嘴邊的人,此刻卻一個也沒來,陪在崇禎身邊的,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崇禎只好帶著王承恩登上萬歲山,披頭散髮地自縊而死。王承恩也在旁邊的樹上吊死,相從崇禎於地下。

崇禎臨死前曾在衣襟上寫到: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可見其窮途末路之哀傷,更可見其不甘受辱之剛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大攻入皇宮,沒有發現崇禎的蹤跡,於是發佈懸賞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但依舊沒有發現崇禎。



直到二十日中午,農民軍才發現了崇禎的屍體。李自成有感於崇禎的遭遇,更為了收買人心,命令人將崇禎以及周皇后的屍體裝入棺材,又搭建了臨時的靈棚,但是一連數日都無人敢前往祭奠,只有襄城伯李國楨將生死置之度外,哭著祭拜了崇禎。李國楨的忠誠打動了李自成,於是想招降李國楨為自己效力,李國楨趁勢提出要用天子的禮儀厚葬崇禎。

不過崇禎生前因為國事頹敗,所以並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寢,這時候把他安葬在何處,就成了問題。李自成忙著登基和劫掠金銀財寶,自然沒時間給崇禎大興土木修建陵墓,於是最後李決定把崇禎和周皇后都葬進田貴妃的陵墓。這座妃子墓剛剛竣工沒多久,而田貴妃也剛剛下葬,應該是當時環境下最好的選擇了。

崇禎下葬就意味著大明王朝告一段落,所以李自成下令儘快埋了崇禎,大順政權官員給昌平官吏下令,四月四日必須把崇禎下葬。負責處理此事的昌平吏目趙一桂十分撓頭,時間緊任務重還沒錢,差事實在難辦,最後請示了上級之後,決定在昌平募捐銀錢,做崇禎的安葬費用。先後有十個人總共捐了233.6兩銀子(350千文)。

趙一桂顯然也是心念故主之人,他用這有限的銀兩,完成了崇禎葬禮的整個流程,買了豬羊等祭品和金銀紙紮,搭建了祭棚僱傭了人夫工匠等人,做好了一切準備。經過幾天的連續挖掘,最終在四月四日凌晨,挖到了田貴妃陵寢的地宮。眾人用事先打造的拐釘鑰匙(可以從石門的縫隙中伸進去,推開門後的頂門石,後來發掘萬曆皇帝的定陵時,郭沫若等人也是這麼做的)打開了地宮大門。

根據記載,田貴妃的地宮中也比較寒酸,因為崇禎提倡節儉,再加上國庫空虛,所以陪葬器物不多,一些表面上看是金銀製成的器皿,其實都是鉛銅冒充的。因為地宮之中比較潮溼,一些絲織品也都有些腐朽。當天下午,崇禎皇帝的和皇后的棺材被送到了田貴妃墓旁,眾人舉哀祭奠後,將兩人棺材抬入陵墓,先把田貴妃的棺材從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中抬出來,放到石床的右側,把周皇后的棺材安置在石床的左側,最後把崇禎皇帝的棺材放進了田貴妃的槨,位居石床正中。眾人再次祭拜後退出地宮,關閉石門後將隧道填平,崇禎得以入土為安。

滿清入關之後,為了收買人心而對崇禎陵墓進行了修繕,並增加了一些地面建築。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開城門投降的大太監曹化淳,不知道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忠誠還是心有愧疚,屢次上書順治皇帝,對修繕崇禎陵寢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在修繕過程中,大漢奸吳三桂還捐助了一千兩白銀,其初衷應該和曹化淳相同。


崇禎皇帝在地下也不得安生,他的陵寢曾在民國時期兩次被盜,只不過盜墓賊恐怕是白忙活了,亡國之君的陵寢裡,應該寒酸得很吧!


李飛叨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可以說是無力迴天的悲情皇帝

崇禎帝名朱由檢,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他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校這個人喜歡木匠活,因此讓大太監魏忠賢有了可乘之機,經常趁明熹宗朱由校做木工活的時候拿著奏章給他批,明熹宗不耐煩都是讓魏忠賢看著辦,使得陰狠毒辣的魏忠賢得以專權,被稱為“九千九百歲”,魏忠賢專權後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賢在明熹宗年間為所欲為,黨爭越發嚴重,熊廷弼陷入黨爭被閹黨所害,孫承宗遭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魏忠賢一黨誣陷忠良、草菅人命,明熹宗卻對他是極為寵信,在臨死前還叮囑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不過朱由檢素來知道魏忠賢的罪惡,登基後一面深加戒備,一面不動聲色,等到時機成熟時,一舉端掉了魏忠賢一黨,“朝端漸近清明”,然而明朝已是日薄西山,崇禎也是無力迴天了。

明朝自朱元璋開國曆270餘年,在明王朝後期早已風雨飄搖,在後金崛起時明王朝自毀長城,熊廷弼被殺、孫承宗被罷官、袁崇煥被凌遲處死,使明王朝外憂越來越嚴重,東北外憂平不了,西北又天災連年,使得農民造反起義如野火般焚燒了整個華夏大地,在內憂外患局勢日益嚴峻之時,崇禎帝的濫殺也越來越嚴重,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最終明朝政權被農民起義推翻,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在亡國之時自縊身亡,也標誌著大明王朝滅亡。


崇禎死後是誰幫忙安葬的?

崇禎於1627年登基,在位期間雖然勵精圖治,想要中興明室,然而他生性多疑,對官員極其不信任,又重誅殺,在面對闖軍時,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使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最後李自成不斷髮展壯大,於1644年進軍北京,三月份攻進北京外城,明王朝大勢已去,三月十八日太監張殷勸崇禎投降,被崇禎一劍殺死,之後崇禎又令周皇后和皇嫂懿安張皇后自縊,接著在紫禁城中大開殺戒,殺死幾位妃嬪。


在壽寧宮看到長平公主時,父女二人痛哭流涕,崇禎流著淚對長平公主說道:“孩子,你怎麼偏偏生在我們帝王家呢。”說完掩面舉劍砍向長平公主,一劍砍下了長平公主的左臂,看著倒在血泊中的女兒,崇禎再也下不了手,轉身離開,隨後在昭仁殿將年僅六歲的昭仁公主殺死。

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返回紫禁城中,在前殿命內官敲鐘召集百官,鐘聲響了一遍又一遍,前殿卻始終空蕩蕩的,文武百官無一人前來,看著空蕩蕩的大殿,崇禎說道:“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此時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攻破北京內城,倉惶之中,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跑到紫禁城後面的萬歲山(煤山),最後在歪脖樹上自縊身亡,結束了自己34歲生命,由於跑的太急,他左腳鞋子也丟了,因此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在崇禎死後,王承恩自殺為崇禎殉死。


崇禎在上吊時於藍色袍服上書曰: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李自成進入皇宮後,找不到崇禎帝,於是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在崇禎死了兩天後,才有人在萬歲山發現崇禎屍體,或許是崇禎留書“勿傷百姓一人”感動了李自成,李自成隨後下令將崇禎的屍體從萬歲山抬出,放在北京東華門旁,在李自成的指示下,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得以裝殮、放入柳木棺材內,併為崇禎棺材刷上紅漆,周皇后棺材刷上黑漆。


崇禎生前並沒有修建陵墓,在崇禎停靈東華門幾天中,明朝的官員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國楨冒死去哭祭,李自成要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要他投降可以,不過要答應他三件事,一是不得發掘明朝帝王陵寢,二是以天子之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

李自成一一答應,不過崇禎沒有為自己預建帝陵,於是李自成只好決定將崇禎和周皇后葬入田貴妃墓中,田貴妃是崇禎的寵妃,1642年過世,1644年葬入墳園,墓園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不過李自成雖然下令埋葬崇禎,卻沒有撥給經費,當時昌平州是“鈔庫如洗”,時任署昌平州吏目趙一桂在請示順天府後,向民間募捐,先後有十人募捐,好不容易湊了“三百四十千錢”,然後“督工四晝夜”,到農曆四月初四,崇禎和周皇后入葬田貴妃墓中,崇禎、周皇后、田貴妃三人的合葬墓也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綜合來說崇禎被安葬到思陵中,是李自成的意思,是趙一桂和當地士子、村民出錢出力,讓崇禎可以入土為安,滿清入主中原後,為了收買人心,對明十三陵給予了保護,併為崇禎陵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乾隆年間又先後兩次修繕思陵,規模雖然比不得明十三陵別的帝陵,不過崇禎是亡國之君,能有如此規模的陵寢,也算是種安慰吧!


摯潷畫畫紅塵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自殺於煤山之下。慕容認為大明王朝的覆滅不能由崇禎來背這口黑鍋。原因是大明王朝開始衰敗並且加上幾任皇帝不管事,導致宦官弄權民不聊生,天下有志之士紛紛起義反抗大明,率先攻入北京的是李自成的軍隊。按理說:崇禎的屍體不應該被下葬,但不偏不倚就是有人將其葬入陵墓之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李自成

相傳李自成攻入北京後,非常焦急地派人去尋找崇禎的屍體。當時的李自成自認為打進北京城,殺死崇禎自己就可以冠冕堂皇地登上皇帝的寶座,這樣的想法是錯誤,可農民草寇李自成偏偏就這樣做了。


不過崇禎沒有死李自成自己就不能登上寶座,成為皇帝。這樣的想法簡直是荒謬,他下令誰能夠找到崇禎的遺體,就封萬戶侯賞賜千金。這在當時是非常高的賞賜,因此所有人都去尋找,最終在煤山上找到了崇禎的屍體,不過他食言了,並沒有將找到崇禎的人賞賜千金也沒有封萬戶侯。


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是沒有想要安葬崇禎的,認為他不過是一代亡國之君。這與他前面所想是矛盾的。不過李自成就是這樣一位喜怒無常的人,在前朝舊臣的鼎立相勸下,崇禎終於入了土。


李自成安葬崇禎的方法非常簡單,僅僅用了二十人將其抬到郊外田貴妃墓後下葬,只花了區區一百五十兩銀子。這簡直不能算是安葬帝王,而是安葬一位富商。李自成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前朝重臣的不滿,直到清軍打進北京城,李自成還在做自己千古一帝的美夢。

2、皇太極

皇太極入關後,用了星夜帶兵突襲北京,經過一場鏖戰最終拿下了北京城。入城之後第一件事情並不是稱帝,而是追封崇禎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並且重新修建明思陵,這種做法引得了天下百姓與眾朝臣的一片歡呼雀躍。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皇帝兩次被不同的對手安葬,顯然用於政治企圖的話,皇太極比起崇禎聰明百倍。儘管兩位都是反王都成功打入了北京,都做上了皇帝,顯然李自成這個皇帝是不稱職的,不然不會連一個月都沒有就草草下臺。


李自成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治理國家,只是憑藉自己運氣好就成為了大順軍的皇帝。在這一點他比起皇太極像極了一個孩子。皇太極目光比李自成更為長遠,在他們拿下北京後對明朝百姓的控制中,每一步都走得驚謹小慎微,不過這每一步都在有效的維護清朝對漢人百姓的統治。

總結:崇禎皇帝兩次入葬,皇太極的做法自然比李自成的做法更能深得人心。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關注我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