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的甲骨文字形怎样解释?它的本义和它的字形有什么关系?

成喜英


甲骨文中的“季”字,写如以下——

关于甲骨文中的“季”字,徐中舒先生说:“从禾从子,与《说文》季字篆文同”。

篆文写如以下——

《说文》曰:“季,少称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

这是说,“季”上面之“禾”,是“稚”字的省略;“季”也从“稚”声。按照段玉裁的考证,“季”和“稚”,均在古音十五部。“稚”在古音中,“直利切”,就是也读“季”这个音。

后来的“季”字,大约可以按许慎的解释理解——“少称也”,就是相比之下的“小”。

孟仲叔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季是最末的一个。

但在甲骨文中,却不是这个含义,而且只有一个含义——“季”,是商族的先王——王季。

这是王国维花了很大力气考证出来的,是他在甲骨学上的一大贡献。

王季,是王亥、王恒的父亲。这两个,也是商族重要的先王。

已发现的甲骨文中,祭祀王季的卜辞不少。如“后上九.六”的卜辞载:“贞侑于季”;“前五.四0.三”卜辞曰:“癸巳卜之于季”。可以看出,商族后人,把王季当做祖先神崇拜敬仰。很多事情,会祈求其保佑。

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季”的其他含义。这不免让人猜测,是不是用于先王之名,才是“季”的本义呢?也未可知。

甲骨文里“季”的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也未可知。应该不会是因为王季排行老四。

至少,《说文》的解释,只能作为第二个含义了。

至于说季节、季度、季风以及姓,等等,都要往后排了。


一老沈一


“季”字的字形和本义

“季”由“禾”与“子”构成,甲骨文金文亦是从子、从禾。其字形如下:

从字形清晰可见,“季”初形就从子、从禾,为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幼小的禾苗。

《说文》释“禾”:“少称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

许慎释“禾”为年少者的称呼,是由子、由稚省隹而成的会意字,稚也表声。许慎之说,是就“季”之引申义而释的。“季”初始义为“幼禾”,林义光在《文源》中也认为:

“禾为稚省不显。季与稚同音,当为‘稺’之古文,幼禾也。从子禾,古作禾,引申为叔季之季。”

古兄弟排行有伯、仲、叔、季,“季”处于最末位置,其义就是源于幼小的禾苗,《段注》曰:“叔季皆谓少者,而季又少于叔。”

“季”字意义的引申

“季”字后来还引申为一个朝代或者季节的最后时间,《左传·昭公元年》:“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此“唐人”为夏商之时的唐国人,该句意为“唐国人沿袭下来,以归服事奉夏朝、商朝。它的末世叫做唐叔虞。”此句中“季”为最末之义。

“季”又有不成熟、稚嫩之意。《周礼·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其义就是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因为不成熟的树木比较柔韧。比如农村人要做谷场里用的叉子,就要选择不成熟的桑树来制作,这样不易折断容易加工。

农村做叉子的幼小桑树

“稺”与“稚”同,互为异体字

“稺”为形声字。由“禾”与“屖”构成,“屖”字的形音义皆与“尸”有关,“尸”为箕踞,其引申义为休息、停留。屖遟为古今字,遟多为舒缓、停留之意。那么,“稺”合而释之,大概也就是比较小的禾苗、且生长比较迟缓。“稺”篆书字形如下:

又因为古“屖”与“隹”形近,所以“稺”常常被讹写为“稚”,而且“隹”与“稺”音近,为其固定为声旁创造了语音条件。“稺”本为幼禾,本字为“季”,《诗·小雅·大田》:“彼有不获稺,此有不敛穧……”

后来“季”字意义不断引申,作为幼小禾苗的本义逐渐弱化,后多用为表示时间或季节,本义由“稺”字所取代,后来又出现了讹变字“稚”,简化字后来也确定取“稚”字。


字本论


季 字的甲骨文字形和现在的简体字并无太大区别,上面是一个“禾”,下面是一个“子”。《说文解字》中解释的“季”字的本义是幼子,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禾”字,是象形字,像谷物的花叶果实下垂的样子,本义就是谷子,泛指谷类植物。下面的“子”也是象形字,像幼儿在襁褓里的样子。那把“子”放在“禾”下面寓意什么呢?古人在收获的季节都会先祭祀,最小的孩子是拿着禾苗献祭的,所以“季”就代表幼子,兄弟中排行最小的称为“季”,也有伯、仲、叔、季作兄弟排行。商代的时候只分春秋,一年两次收获,两次祭祀,即为二季。此时方有季节之意。



字源其说说


季,会意字,由"禾"和"子"两字组成。本义是幼小的禾苗。

下图为《趣味甲骨文百字百成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