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而陶文不是?

情棋书画


关于甲骨文是成熟文字,国内外的汉文字学者皆无异议,具体理由后面说。

关于陶文算不算文字,存在不同看法,一些大学者,反而认为是文字,但多数学者,认为其还没有达到文字的水平,仍然是一种记事符号。

文字,是随着人们交往和记录的需要逐渐产生的,这是世界上差不多所有文字学家的共识。

在文字产生之前,大致各民族都经历过一个“结绳记事”的过程。这一点,众多的文字学者和人类学家也都赞同。

以色列牛人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称这是因为人们的“记忆过载”的压力下促成的。

(安第斯文化结绳)

中国亦如是。

《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郑玄注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宋朱熹云:“结绳,今溪洞诸蛮犹有此俗。”清严如煜说:“苗民不知文字,性善记,惧有忘,则结于绳。”林胜邦亦曰:“琉球所用之结绳,分指示、会意两种:凡物品交换、租税赋纳,用以记数者,则为指示类;‘使役人夫、防护田园,用以示意者,则为会意类。其材料多用藤蔓、草茎或树叶等。今其民尚有用此法者。”就是说,不仅在宋代,到了清代,仍有使用结绳记事的地区和人们。

赫拉利举了美洲安第斯文化的例子,那里的原住民,可以用几百条绳子,打几千个结,也就是记录几千件事。

但是,结绳记事毕竟仍然不够方便。“结绳”之人不在了,其他人未必一定能够明白这个人打的“结”是啥意思。

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图画”。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讲了一段话,能够很好地说明“图画”记事的作用。他说,先人造字,“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他是说,人们造字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依类象形”,这叫“文”。“文”,就是“图画”。

当然,甲骨文中,仍然有很大“文”的成分,这就是“六书”中的“象形”。

但是,这个时候的“文”,已与早期的图画有了很大区别,这就是具有了很强的抽象性。

比如,甲骨文根据人的侧面形象,造了“人”字。但是,如何表示大人呢?于是,又造了“大”字。这个“大”字,就有了两个义项——“大人”和“大”。再后来,“大人”的用途逐渐减弱,就只剩了“大”的含义了。

但是在陶文中,有很多“图画”。见下图——

以上是发现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陶器上的“图画”,其年代约公元前2800-前2500年。可以看出,这些“图画”,代表某种含义是可以确定的,但尚处于“图画”的早期阶段,第一,抽象性还稍差;第二,难以判断其如何向“字”演化。

现在,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学遗址发现了陶文。

最多的是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遗址,其出土的陶器上有100余个刻符。

另外,还有前面说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这个遗址包括莒县的陵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泰安、宁阳等遗址。

良渚文化和接近良渚文化的遗址中,亦出土了类似于大汶口文化的刻符。如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皖北蒙城尉迟寺遗址等。下图为大汶口文化遗址陶器上的图文——

如前述及,这些“图画”,显然出于“文”的早期阶段,同样抽象性不够,且难以确定如何向“字”发展。

国内的汉文字学者,除少数认为某些陶文已经属于文字外,多数人,认为这些陶文尚属于“图画”向文字进化的初级阶段。

学者们,将半坡类遗址的刻符,称为“甲类符号”。

这类符号显然还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因为,无法确认它们已经被用来记录语言。当然,这些符号不但重复出现在很多器物上,而且还出现在不同遗址里,说明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很可能已经被用来表示某些意义。

学者们,把大汶口遗址的刻符,称为“乙类符号”。

这一类符号,年代更接近出现甲骨文的商代。因此,于省吾、唐兰、李学勤等学者,认为其中有原始汉字。

但更多的学者表示了不同意见,主要观点认为,这些符号,更可能属于族徽,在原始社会里,一个名“鹿”的氏族,可以鹿的图形代表自己,但不表明就已经有了“鹿”字。更主要的是,“真正的文字要从表音开始,是能够记录语言的符号”,陶器上的孤立图形,还不能证明这一点。

对于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陶文,还有陕西商县紫荆的二里头遗址的少量陶符,多数学者亦持前述观点。

多数学者们的看法基本一致,中国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开始了文字产生和形成的进程。原始汉字,很可能出现于公元前三千纪中期。在夏商之际,就是约公元前17世纪,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不然不会突然就到了甲骨文阶段。

只是现在除了距今3300年左右的甲骨文之外,考古还未发现更早的成熟文字。但愿能够发现。


至于甲骨文属于成熟文字,就不用多说了。

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单字近5000个,释读的与后代汉字有关联的约1500个。还有数百作为族名、人名、地名的单字,没有计算在内。

甲骨文中“依类象形”的字所占比重仍然不低,但抽象程度很高。而且,形声字已经占到了32%以上。

甲骨文造字,几乎完全可以按照“六书”的规律来解读。

甲骨文形音义实现了很好地契合。

等等。


一老沈一


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另有学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陶文有两种:第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虽然还不能确认这些文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但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是汉字的最早雏形;第二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几个字,大多是印文,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语和年月等。

与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同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资料。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对这些陶文的性质,学界看法不一。裘锡圭认为是“记号”,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而于省吾等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唐立庵(兰)在谈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时说,这“是现行文字的远祖,它们已经有5800年左右的历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之一。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综上所述,陶文只可以称之为“文字”的雏形。而发展到甲骨文时期更加的完善和详实。就好比是早起的bp机和现在的手机。都是属于通信的工具。但现在的才叫手机,移动通信设备。之前的bp机只能是联络的通信工具。简单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鲁大叔


因为甲骨文词汇数量多,且分类齐全,能组成文章,因此甲骨文并非文字出现的初级阶段,所以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可以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对这些陶文的性质,学界看法不一。

陶文它们已经有5500年左右的历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


手机用户81182905331


陶文为什么不是成熟的文字?因为陶文是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的陶片,这些符号都是象形的,是汉字的原始形态,是萌芽时期的文字,可谓最初原始阶段的文字,随后才发展成为象形文字。

陶文:从仰韶时期的大汶口和陕西西安半坡文字算起,至今大约已有6000年的历史。其中包括陕西西安临潼姜寨、青海乐都柳湾、山东莒县等。

为什么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殷商时期书法文书,是汉字的“成形文字”。商、西周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也有用类似毛笔的东西所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甲骨文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和富有立体感。有粗不为重,有细不为轻的感觉。也有的甲骨文笔画比较粗壮,出现弧形的线条。甲骨文契刻时的轻重疾徐,在线条上都能细微地反映出来,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不同时期的商、周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或雄伟俊迈,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


袁聪


因为甲骨文的前面还有金文,还有仓颉最早造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1898年首次发现.1928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10余万片,主要刻卜辞及占卜纪实的有关文字.单字总数约4600字,可识文字达1700余字.文字结构已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文字形象简古、劲健挺秀,所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已经成熟了的文字。在甲骨文以前,我国还有没有文字?从史书记载来看,《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都记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许慎的《说文》序把《系辞传》的说法和仓颉的传说结合起来,说:“及神家氏结绳 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刈,万品以察.”黄帝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过公元前1300年.从考古材料来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30年代在山东章丘县城子崖发掘的龙山文化陶片中就发现了一些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符号,它是由刻画的几何线条构成的,大多数比较简单,郭沫若称半坡彩陶上的符号有文字的性质.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发现有符号,有的符号上还涂有色彩.这些符号都刻画在陶器表面极显著的位置.有的符号象是太阳或月亮从山上升起的样子.另外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郑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同图纹合在一起,有的明显地区别于彩陶纹饰,这些符号虽是简单的、零星的、无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可以说中国文字的诞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说,甲骨文只能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不能说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强哥新语


文字是记录了语言的成体系的符号。

语言的书写符号。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语言的工具。扩大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对人类文明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陶文不是成熟体系的文字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半坡陶文是记录了语言的。所以谨慎的说它只是一种示意。

目前为止半坡发现陶器刻画符号二十七种,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符号三十八种,这些符号有一定的规律和共性,据此我们推测它应该不是无意识留下的痕迹,而是表达了某种含义,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它是文字,但也不能默认它就不可能是原始的文字。下面半坡陶文更像是一种示意,那种示意会给没有经过相关学术训练的人一种强烈的错觉。

为什么甲骨文是成熟体系的文字

商周时期,刻在甲骨或兽骨上的占卜文字,称为甲骨文,又称卜辞。

甲骨文词汇数量多,且分类齐全,能组成文章,因此甲骨文并非文字出现的初级阶段,所以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已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可以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最美是国学


1.从造字的方法上:甲骨文体现了汉子的造字方法,从现在研究的的文字造字角度来说,它很成熟,已经超越“符号”这一单一特性,而具有了一些人文内涵。就是已经赋予了它深层次的意义。陶文的造字方式更像是一种符号,是文字符号,它是由刻画的几何线条构成的,大多数比较简单。

2.从文字结构来说:甲骨文文字结构已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文字形象简古、劲健挺秀。陶文是简单的、零星的、无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可以说中国文字的诞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只能说它最早,是汉子的第一个阶段。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


追着光跑的孩子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1898年首次发现。1928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10余万片,主要刻卜辞及占卜纪实的有关文字。单字总数约4600字,可识文字达1700余字。文字结构已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文字形象简古、劲健挺秀,所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已经成熟了的文字。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对这些陶文的性质,学界看法不一。裘锡圭认为是“记号”,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而于省吾等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唐立庵,兮,先生在谈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时说,这“是现行文字的远祖,它们已经有5500年左右的历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还是陶文 国学大师向寅介绍说:“中国的文字要溯源,目前还只能到甲骨文和陶文,在大量的出土文物中能发现甲骨文成篇的比较多,而陶文则是以单个戒几个字符为单位。”


希伦宝贝


甲骨文体现了先民在劳动实践生产中一种体现表达文字,也叫象形文。把符号刻在甲骨上,而陶文记载了半坡母系社会的一种文字符号,人文字内涵,赋予它的深层意义,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陶文?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发展。要揭开它的谜底有待进一步用科学去考证研究。总而言之汉字文化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推动文字实用与发展,这才是灿烂的中华民族赋予文化发展,赋予文字精髓所在!


Khy1厚德载物


甲骨文能传播,能识别,成体系。陶文是符合,后人无法识别。不具备传播特征。

有些人说什么六书特性。现有文字再有人归纳总结,很多少数名族的字没有六书特性,但是绝对是文字。

甲骨文字形结构汉字易于辨认,传播方便,读起来生动。

比如“”烂”。被读成字形:栅栏烧火———烂一片。

类似现在的歇后语一样,前面描述的个画面,后面是一个很生动有趣意思。

轻的甲骨文——-车在路上跑——轻快的很。

劲的甲骨文。用力走远路——没劲不行。同一个部首用力。

比如重的甲骨文。小孩背大筐——重的背不起。

西周在西面文字喜欢用确切的指意。每个字具体的含义。

甲骨文是商代富裕政权的文字。生动有趣活泼好认。

这种歇后语式的设计让别人一听就记住了。

比如表述:事实真相确凿——-甲骨文就会用一个光头配上一个虱子。读起来就是:秃头上的虱子——事实确凿(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