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字的甲骨文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锡惠书生


灾,在甲骨文里,不止一种写法,因卜文常需占卜吉凶,故习见。

①水平的,竖着写的水,象形字,意思是水灾。

②由川+才,构成形声字,意思也是水灾。

③由“才+火”构成的形声字,意思是火灾。

④由“才+戈”组成会意字,意思是兵灾。

⑤由“宀+火”构成会意字,小篆也这样写,意思是房屋里产生的火灾。

由多种写法的灾,最后选定常见的为“灾”,文字趋向统一。除水灾,火灾,兵灾外,也泛指一切灾害,灾难。如虫灾,蝗灾,虎灾,旱灾,病灾等,后世通用的就是这个字。

卜词译文a“之日,允裁哉方”(到那天,果然裁伐哉方)

b“丁未卜,贞,王往田,无灾”(丁未日占卜,贞问,商王去田猎,没有灾祸)。

C“乙丑卜,巽贞,王其田,往来无灾?”(乙丑这天占卜,巽贞问,商王去田猎,往来没有灾害吧?)

d“己酉贞,王往田,无哉”(灾)。(己酉这天贞问,商王去田猎,没有灾害吧?)








卜甲院人


我们现在使用的“灾”字是由“宀”和“火”组成,“宀(mián)”意思是“房屋”,由宀构成的字一般是和“房屋”有关的。甲骨文中“灾”有三个,咱们就一一说下。

△字形演变流程图

古时候“灾”的写法比较多,因为古人把灾害分得比较细,有火灾、水灾、冰灾等,反映在字形上就有不同写法。

一、“水灾”

上古时代,河川泛滥,洪水横流给先民带来了极大的祸害,因此先人便造出了上图中的“灾”字。

二、“火灾”

这个“灾”,会意字,模拟“火”在“屋子(宀)”里,房子里着火了,便是“灾”。

三、“兵灾”

上古社会的部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兵灾自然也成了人间祸害,所以先民便把以“戈(gē)”这种武器断“发”作为“兵灾”的象征。(“戈”为古代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砍杀战俘或奴隶时头发挂在“戈”上。)

上图的甲骨文,左上是头发,右边是戈。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灾”字形体太多的话,势必会给日常使用带来不便,新中国成立后,在整理汉字时,就把“灾”作为正体字,其他的就当作异体字给淘汰了。


不定时读书


灾在甲骨文中有三个形状,分别是火灾,水灾和兵灾。简单解释一下。这是火灾。字形上看很简单。外面是房子的形状,里面是火的象形。房子里着火了,就是灾难。房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人很重要的财产。大火一烧,啥都没了。这是火灾的灾。
这是水灾。火灾让人无家可归。人活着,家没了。是火灾。舍弃财产的话,人或许还能逃命。水灾就不一样了、你看,它没有房子。就那么齐刷刷从远处过来,无处躲藏,很多人死于非命。水灾改变的很可能是历史。比如黄河决口,加速了元的灭亡。比如花园口决堤,改变了人心向背。水灾的危害远大于火灾。

这是兵灾的灾。那个十字形的东西是戈,代表军队。它还有个别名,叫兵燹。古代的病可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民子弟兵。我们今天的解放军,听着就那么放心,那么安全。古代的兵,主要是为各类君主服务的。

当时有句俗语: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就是说,土匪响马下山抢劫,就像用梳子梳过一遍,值钱的细软就都带走了。梳子大家都用过。兵过如篦。军队过去之后,就像篦子一样,不但细软没了,粗笨的东西可能都不给你留。人没准都得带走。人和东西都带走,房子还得给你烧了。杜甫的《石壕吏》大家还记得吧。老头子躲了,老婆子还得服役去给军队做饭去。

张养浩不是说了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就像地里的韭菜,全靠吃土存活。土质好与不好,都逃不了被割的命运。就这,韭菜们还整天争土争肥争阳光呢。那时的兵,就像现在辛勤的菜农。

这下你明白了吧。兵也是一种灾,还是很重的那种灾。比起水灾、火灾、蝗灾、瘟疫都厉害的一种灾。

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年代。


月淡风青


甲骨文的“灾”字,与火一点关系也没有。最早的“灾”源自卜辞,是水的横写,是象形字,有恣意横流、左冲右撞之意;第二个“灾”是个象意字,在“川”的三道之间有两斜横,意为川被横断,造成水灾;第三个“灾”是形声字,“川”字中间一竖变成“才”字做声符,显然是个后起字。

  “用好了是绵羊用不好是老虎”,把这句话用在治水上,我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人离了水不行,但水多了也会贻患无穷。在古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灾难来源于水,尽管如今我们的“灾”字下面是火,但在古人眼里,火灾不过是一家或者数家之难,而水灾就是整个村镇的灾难了。

  甲骨文的“灾”字,与火一点关系也没有。最早的“灾”源自卜辞,是水的横写,是象形字,有恣意横流、左冲右撞之意;第二个“灾”是个象意字,在“川”的三道之间有两斜横,意为川被横断,造成水灾;第三个“灾”是形声字,“川”字中间一竖变成“才”字做声符,显然是个后起字。但不管怎样,“灾”字都是源于水,没有源自火的。

  说到“灾”字,不能不说说“川”,甲骨文的“川”与现在的“川”非常相似,就是在中间一竖两旁各点两点表示水,篆文的“川”就把四点省略,与今天的“川”一模一样了。“川”这个字看着就非常顺溜,给人以畅通无阻之感。以“川”造的字有州、灾等,只是“州”字一路顺风地走了过来,而“灾”字却在途中变了种。

  但“川”一旦被阻,就会泛滥成灾,所以古人在“川”上横加一杠,造成个“灾”字。意即水道不能堵塞,只能疏通,不然水位就会抬高,堤坝一旦崩溃,就要导致水灾,人和物都会被淹没。

  古人想利用水,即汲水,要傍水而居;古人怕发大水,要排水,依然要依水而居,这就是古代城镇多建筑在江河岸边的主要原因。“邑”就是城镇,上面的“口”表示城,下面的“巴”表示人,是“人”的另一种写法。“邑”的上面加“川”就是“邕”,表示城镇的东西南北都有河流来浇灌,江南水网地区城镇有“邕”的地名多,就是这个道理。

  本来,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才叫“邕”,但由于水灾的祸患,后来人们将水堵塞城邑也叫做“邕”了。这就有点类似于用土堵塞水道的“壅”字,词义慢慢扩大了。不仅如此,如今它俩早已私通、互通,“壅”甚至有取而代之之嫌。看看如今,行人堵塞叫擁(拥)挤,脂肪堵塞叫臃肿,化脓堵塞叫癕(痈)疮……还哪有“邕”的一席之地。

  说了半天,我们再回到“灾”字上来。繁体的“災”上面是川,也就是水,下面是火,说明后来火灾频发,古人看到了水火一样无情,所以将火也放进了大灾大难之中,这就是“災”字的来历。但简体的“灾”字只有一个“火”字,上面的“川”早已变成了一顶房子,看样子只有火烧房子才是“灾”,这个“灾”未免有点狭义了,似乎忽视了水患的存在。实际上,字归字,古往今来的劳动人民都没有忘记或忽视水患的存在,洪水猛于兽,人们时刻在疏通着“川”,只有“川流不息”,才能造福于民。


林暮风清


“灾”,指水、火、荒旱等所造成的祸害,或个人的不幸遭遇。“灾”字的甲骨文,其实告诉我们要“防火、防水、防瘟疫”!


楷书当中,“灾”字是上面宝盖头,下面是“火”(见《唐 · 柳公权 · 神策军碑》),通俗理解就是“家里起火”:

另一种写法是,上面是川(水形),下面是火(见《唐 · 颜真卿 · 颜家庙碑》),通俗理解就是“水火无情,灾难所生”:



那么,“灾”字在甲骨文中是什么样呢?有三种写法:



灾,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灾”字之中的“水、火”,其实只是借代,泛指一切灾难根源——《周礼·大祝》注解:“灾,疫疠水旱也。”

通俗地解读——

  • 疫:从疒( chuáng),役省声。本义:瘟疫;泛指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包括肺炎病毒。《字林》称:疫,病流行也。

  • 疠:古同“癞”,癞病,麻风病,泛指传染病。

  • 水:指水灾,水患。

  • 旱:指旱灾。


所以,古人的造字法中包含先民的智慧结晶,甲骨文的“灾”字,就是传达一个信息,也是一种警示——“防火、防水、防瘟疫”,方可远离灾难!


麓风轩


灾,这是灾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同本义 [fire as a disaster]

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说文》。或体灾。

大者曰灾,小者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释名》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左传·昭公九年》又如:灾火(火灾);灾燀(火灾)灾害,祸患 [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

大烖。――《周灾(灾、烖)zāi⒈水、火、荒、旱、虫等所造成的祸害:~害。火~。旱 ~ 。 虫~。救~。⒉人为的祸害:~及其身。招~惹祸。


手机用户81182905331


家是和谐之地,任何人尤其是家中长辈,在家里不可生无名之火,控制好脾气,家庭方可和谐万事兴。

现实中大部人,在外面对陌生人彬彬有礼、谦和忍让;在家里面对最亲的人,则大吼大叫、口遮拦,出口伤人,酿成“灾祸"。

一个人在家里必须要控制好脾气,凡事宽容,多站在对方角度去理解,和气生财生福,免灾得福。


柳锦标


灾字,甲骨文字形有三种:①火烧房子;②上下结构,上为才(种子刚出土),下为火;③发大水的样子。

第一个甲骨文字形表示房子着火,后来楷书写作灾;第二个甲骨文字形表示荒灾,后来写作菑;第三个甲骨文字形不是水灾,后来楷书写作甾(大水淹了庄稼)。另外,还有烖,表示兵灾。

水火无情,后来另造災表示灾害,取代上述所有的具体灾害。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字时,又规范为灾。



云鹤阁


水、火、战争等所造成的祸害。

甲骨文三個字形之一:像房中有火,失火了。

甲骨文三个字型之二:像洪水氾濫;或干旱。

甲骨文三个字型之三:像「戈」,表示戰亂。

这三種狀況都能造成人們最大的禍害。


月在楚天


  "用好了是绵羊用不好是老虎",把这句话用在治水上,我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人离了水不行,但水多了也会贻患无穷。在古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灾难来源于水,尽管如今我们的"灾"字下面是火,但在古人眼里,火灾不过是一家或者数家之难,而水灾就是整个村镇的灾难了。

  甲骨文的"灾"字,与火一点关系也没有。最早的"灾"源自卜辞,是水的横写,是象形字,有恣意横流、左冲右撞之意;第二个"灾"是个象意字,在"川"的三道之间有两斜横,意为川被横断,造成水灾;第三个"灾"是形声字,"川"字中间一竖变成"才"字做声符,显然是个后起字。但不管怎样,"灾"字都是源于水,没有源自火的。

  说到"灾"字,不能不说说"川",甲骨文的"川"与现在的"川"非常相似,就是在中间一竖两旁各点两点表示水,篆文的"川"就把四点省略,与今天的"川"一模一样了。"川"这个字看着就非常顺溜,给人以畅通无阻之感。以"川"造的字有州、灾等,只是"州"字一路顺风地走了过来,而"灾"字却在途中变了种。

  但"川"一旦被阻,就会泛滥成灾,所以古人在"川"上横加一杠,造成个"灾"字。意即水道不能堵塞,只能疏通,不然水位就会抬高,堤坝一旦崩溃,就要导致水灾,人和物都会被淹没。

  古人想利用水,即汲水,要傍水而居;古人怕发大水,要排水,依然要依水而居,这就是古代城镇多建筑在江河岸边的主要原因。"邑"就是城镇,上面的"口"表示城,下面的"巴"表示人,是"人"的另一种写法。"邑"的上面加"川"就是"邕",表示城镇的东西南北都有河流来浇灌,江南水网地区城镇有"邕"的地名多,就是这个道理。

  本来,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才叫"邕",但由于水灾的祸患,后来人们将水堵塞城邑也叫做"邕"了。这就有点类似于用土堵塞水道的"壅"字,词义慢慢扩大了。不仅如此,如今它俩早已私通、互通,"壅"甚至有取而代之之嫌。看看如今,行人堵塞叫擁(拥)挤,脂肪堵塞叫臃肿,化脓堵塞叫癕(痈)疮 还哪有"邕"的一席之地。

  说了半天,我们再回到"灾"字上来。繁体的"災"上面是川,也就是水,下面是火,说明后来火灾频发,古人看到了水火一样无情,所以将火也放进了大灾大难之中,这就是"災"字的来历。但简体的"灾"字只有一个"火"字,上面的"川"早已变成了一顶房子,看样子只有火烧房子才是"灾",这个"灾"未免有点狭义了,似乎忽视了水患的存在。实际上,字归字,古往今来的劳动人民都没有忘记或忽视水患的存在,洪水猛于兽,人们时刻在疏通着"川",只有"川流不息",才能造福于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