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越大越虧損,自辦物流難道真成為京東的軟肋?


堅持是虧損,不堅持是死亡。


規模越大越虧損,自辦物流難道真成為京東的軟肋?

2007年8月18日,在北京東三環潘家園的一個小區裡,悄然之間京東的第一個快遞站正式成立。

據說東哥很重視這件事,認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當時在現場他握住了每一個快遞員的手。

5年之後的2012年,京東物流的前身京邦達公司完成法律手續。而第一個站點出現的8月18日,被京東物流定為了自己的生日。

值此,至今京東物流已發展12年。

跌跌撞撞走到今日,人們發現曾助推京東物流高速發展的業務體系,現在反而成了制約其發展的障礙。

在京東要想掙錢就要多鋪貨,而為了及時準確遞送,物流需要多建倉庫,而多建倉庫就意味著更多的成本支出。換句話說,京東快遞量越高,京東物流越不掙錢。

這成了一個悖論。

東哥的親兒子

2007年,劉強東剛剛給京東拿到了第二筆大規模的投資。

帶著他到處亂跑找投資的天使投資人徐新,並沒有想到自己的努力造就了怎樣一個電商奇蹟。但當時,被劉強東的執著和努力所感動的徐新,一門心思的想為劉強東多找一些資本。

據說最後他們拿到的是一筆超過3000萬美金的風險投資。

錢到賬以後,劉強東的想法跟徐新完全不一樣。他並沒有想拿這筆錢去做市場推廣,或者增加技術儲備,而是想做一件沒人敢想的事情。

劉強東想自建物流。

這在當時成了整個業內的一個笑話。

馬雲還在一個內部的峰會上曾表示,阿里會做自己能做並且願意做的事情,類似像物流這這種不屬於平臺核心競爭力的事項,阿里不會考慮。

但僅僅5年之後,看到京東物流的飛速發展,馬雲坐不住了。菜鳥的誕生,或多或少都有抗衡京東物流的因素在裡面。

當然物流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大到了劉強東有時候都幾乎無法承受。

世人只看到了京東物流現在的輝煌,但要知道倉儲、車隊、系統,都是要鉅額投入才有效果的。而當時的劉強東,僅有剛拿到的3000萬美元。

很快這筆錢就見了底。

在股東會上,所有人吵作一團。絕大多數股東的意見是放棄物流業務,重新投入市場和研發。

但劉強東咬牙堅持住。

幸虧,不管融資情況如何他保證自己擁有董事會半數以上的投票權。“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可以按照遊戲規則來舉手表決。”​

現在很多京東物流人應該感謝的,是劉強東當時的強勢。

而且很長一段時間裡,相比京東網上商城,京東物流才更像是劉強東的親兒子。在劉強東心中,物流的戰略從來沒有改變。而且京東物流只要有需要,他第一時間籌措資源去滿足。

2013年起每年在特種車輛的購置上,劉強東就要額外補貼1億元。但這些在劉強東看來,都只是京東物流發展中的需求而已。

“他不需要說太多話,從來不用把所有配送總監召集起來鼓勁。我們規劃出來的方案,他就是說OK,我們就能感覺到他的支持。”

京東物流的高管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這樣來表述劉強東日常對物流的管理態度。

當然京東物流給劉強東回饋的也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前景,甚至將物流變成了京東的核心品牌戰鬥力。

規模越大越虧損,自辦物流難道真成為京東的軟肋?

互聯網界有一個笑話。

一日.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在講臺上眉飛色舞的分享著互聯網經濟的真諦。

當談到成功的電商企業的時候,他表示亞馬遜是全球最好的電商平臺.。學生在問為什麼?他認真的說:因為全美國只要是亞馬遜會員,網上購物不超過三天都可以送到。

臺下的中國學員大眼瞪小眼,然後轟然大笑。有學生告訴教授,中國有一個京東商城,24小時之內送貨上門。

那位教授當時的反應是,目瞪口呆。

小馬快跑

這個讓美國的教授目瞪口呆的京東商城,正是建立在京東物流強大的配送能力上。

京東分佈在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華中、東北、西北的七大物流中心覆蓋了中國各大城市,並在杭州等城市設立了二級庫房。

根據京東發佈的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6月,京東在全國運營超過550個大型倉庫,倉儲總面積超過1500萬平方米。

京東物流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達到23座,形成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瀋陽、西安和杭州為中心的八大物流樞紐,據稱也是亞洲電商物流領域規模最大的智能物流倉群。

上述所有亞洲一號單體倉庫的訂單日均處理能力都在10萬單以上,其中,廣州、武漢、崑山等智能倉庫的日處理能力達到百萬量級。

在收入大幅增長、訂單量增加、倉儲面積穩定的背景下,智能供應鏈的成熟應用讓京東物流效率得到不斷提升,庫存週轉天數從去年同期的38.1天降低為36.5天,單均倉儲成本顯著下降,人效提升明顯。

此外,京東財報首次披露,京東雲倉的倉儲面積達250萬平方米左右,數量超過600個,通過社會物流資源整合和技術輸出對外提供多元化物流服務。

規模越大越虧損,自辦物流難道真成為京東的軟肋?

同時,京東物流還實現了城市之間運輸的自主性,提高了倉與倉之間的調撥速度,是京東自建物流戰略中的重要舉措。通過自建的倉儲、幹線以及配送京東完善了自己在物流領域的佈局。

2019年,京東物流還上線了電商行業首個全鏈路智能包裝系統,啟用了大件人工智能預約服務。

全國首個電商冷庫貨到人揀選系統在京東物流投入使用,使得揀貨效率提高3倍以上;全球首套機器視覺批量入庫系統——“秒收”開始應用,相比傳統的人工操作方式,作業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由京東物流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IoT分揀系統,每小時能夠完成4000個集包袋的分揀任務,其分揀準確率達到了99.99%。

京東物流小哥超過3萬人,幾乎全部核心城市都實現了24小時送達的服務。

……

毫不誇張,說京東物流規模全國第一,沒有任何問題。

這個規模巨大的物流王國,已經成為劉強東迎戰馬雲的殺手鐧。

殺手鐧的代價有點大

可實際上,對劉強東來說,這個殺手鐧的代價有些大。

因為年年虧損,曾有人評論,認為京東物流成為上市的京東股票最不穩定的因素。

2019年4月,劉強東在內部信中表示,京東物流2018年全年虧損超過23個億,如果扣除內部結算,去年虧損總額超過28億。

他還稱,公司已經虧了十幾年,如果這麼虧下去,京東物流融來的錢只夠虧兩年的。

當然,配合上當時出臺的快遞員降薪和減少五險一金的相關的規定,曾有人覺得劉強東是在危言聳聽。

即便是到了2019年,京東物流剛剛也才在二季度將將達到盈虧平衡。

姑且不論,這個用履約費用率來計算的盈虧平衡點,是否有失公允。僅僅是12年後才達到盈虧平衡,相比較三通一達以及順豐的年年盈利,已經讓京東物流在整個物流市場處於落後的位置。

當然京東物流的常年虧損,其實是跟業務模式相關。



規模越大越虧損,自辦物流難道真成為京東的軟肋?

一方面京東的物流體系建設確實提升了京東商城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鉅額的投入,以及內部效能的浪費。

換句話說,京東物流要想實現京東商城24小時抵達的目標,相關的熱銷貨物就必須在各大核心倉庫統一備貨,同時庫儲存。

這裡面就會出現貨物庫存的問題、汽車安排重複調度的問題、還有退貨備貨相關的複雜問題。

如果再加上京東現在竭力推薦的生鮮和冷鏈物流,這個管理的體系就更加龐大和複雜。

與京東不同,市面上主流的快遞公司,建立的倉庫都是中轉倉,不是備貨倉。這意味著投入和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成本也是。

而主做商務件的順豐,雖然也主打一個“快”字。但是順豐的快,更多的集中在了運輸工具上,例如自建的機隊。

由於優化對接工廠的供應鏈,順豐可以接到類似像華為這樣的供應鏈的單子。

實際上京東物流現在冗餘的運輸能力還是非常多的,因為他要保障自己24小時必達的這個承諾。

而內部單子並不能保證時時都滿足這些冗餘的運力,這就造成成本的浪費。

如果將京東物流的主要業務分為快遞與速運、供應鏈管理服務以及其他業務,可以發現,京東快遞與速運業務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業務量不夠,而供應鏈管理業務則是個未知數。

這其實讓劉強東很難受。

行業普遍的看法是.,京東長期虧損的原因是京東物流在京東供應鏈上的戰略定位。也就是說,京東物流在過去是資金消耗型的後勤部隊,沒有被定位成盈利工具。

因此,很多專家認為,京東物流的虧損該由管理層的戰略決策買單。.

也有人把京東物流越發展越虧損的局面,稱為劉強東的京東發展悖論。

供應鏈數字化的未來

在過去的2018年,菜鳥體系的快遞企業已然奮起直追。馬雲曾表示菜鳥將投入千億人民幣做全國智能物流主幹網,要達到國內任何地區24小時達,全球72小時達的目標。

所以,對京東物流而言,能不能在這段時間內獲得有效的訂單規模並充分發展供應鏈管理業務是京東物流能否最終迎來新生的關鍵。

因此,有人提出供應鏈管理業務才是京東物流的生死關。

而在這一點上,京東物流的管理團隊其實很清楚。

2018年,劉強東把京東金融改建為京東數科,其實就有相關的考慮。如何利用整體的技術能力為京東物流在供應鏈管理上賦能,是整個團隊正在思考的問題。

10月29日,在2019全球智能物流峰會上京東物流集團CEO王振輝表示:“京東物流將以供應鏈產業平臺為依託,以全供應鏈服務和供應鏈技術平臺為落點,乘產業互聯之風,驅動產業的質效升級,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高效協同、高速增長和價值共創。”

這被看作是京東物流全面推出供應鏈管理產品的標誌。


規模越大越虧損,自辦物流難道真成為京東的軟肋?

同時,京東物流正式提出“供應鏈產業平臺(OPDS)”,基於不同屬性的產業提供一體化供應鏈服務,積極推動供應鏈對產業的數字化改造與技術賦能。

另外,王振輝宣佈,國內首個5G智能物流示範園區基本落成,基於5G技術建設的京東物流智能物流平臺LoMir也公開亮相。

而如果聽王文輝的發言,你會發現,京東物流的供應鏈產業平臺,將聚焦兩大方向。一是提供全供應鏈服務,二是搭建供應鏈技術平臺。

所謂全供應鏈服務,就是為所有的商家提供利用京東全套的物流體系,實現24小時或48小時的產業鏈產銷打通,甚至可以輻射全國的高速網絡,推進“千縣萬鎮24小時達”, 讓京東的速度優勢成為所有合作商家的優勢。

而所謂搭建供應鏈管理平臺,其實建立在整體的技術平臺支撐的基礎上。

依託在智能技術創新和全場景應用的能力積累,京東物流已經打造了涵蓋底層技術、軟硬件系統及智能供應鏈三個層面的立體化供應鏈技術平臺,可以模塊化對外輸出。

這在京東內部,被稱為軟硬結合的拓展模式。

頗為巧合的是,2018年底,馬化騰也為騰訊制定了轉向產業互聯網的經營戰略。

這個經營戰略說的再清楚一點就是B2B2C。

這也是目前京東物流調整的戰略結構所規劃的目標。

也許,利用京東物流服務終端消費者的能力,以及對物流體系管理成型的技術平臺,切入產銷一體的供應鏈領域,會成為京東物流真正的殺手鐧。

如果真到那一天,這個悖論也就稱不成悖論了。

時間會檢驗一切。

《京東物流的12年》 物流沙龍

《京東物流墜落:曾經的驕傲 如今的拖累》 燃財經

《有口皆碑的京東物流,為何被扼住扭虧為盈的咽喉?》 36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