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1989年社會科學院召開諸葛亮躬耕地專家認定會,其結論及其證據應當公開嗎?為什麼?

高A山


結論完全錯誤——把諸葛亮親口說的“躬耕於南陽”給否定了。

1、史料、論點、邏輯錯誤

2、結論和論點自相矛盾

“結論”原文如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行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專家論證會的結論意見

近年來,國內有的報刊發表了一些關於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陽還是南陽的討論意見,並由此影響了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的某些決策。這一情況,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為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於1989年12月6日聯合邀請北京地區各歷史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史學專家共27人,舉行了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論證會 。會上,大家一致認為:

一、歷代史籍文獻記載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隆中是始終一致的。

二、東漢末年,南陽宛(今南陽市區)一帶戰亂頻仍,中原士人避亂荊州(襄陽)。劉備三顧茅廬時,宛屬曹操的地盤。荊州是劉表治所。諸葛亮的叔父同劉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荊州(襄陽),而絕不可能住在宛縣(今南陽市區)。

三、諸葛亮在襄陽結交了眾多的名士師友,他的親戚全都住在襄陽。諸葛亮的親友中,沒有一人住在南陽宛縣。

四、元代以前,今南陽市區沒有任何有關諸葛亮隱居的文獻記載和文物古蹟。元代以後,今南陽臥龍岡才出現了武侯祠紀念性建築。

五、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在古今中外史學界,是一個沒有任何疑義的問題。所有有關三國史的論著,均認定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城西20裡之隆中。在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的文件中,亦明確指出襄陽為“隆中諸葛亮故居”,而南陽則為“武侯祠”,這對兩處名勝地的內涵作了科學的表述。

鑑於以上理由,論證會一致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隆中,而決不可能在今南陽市區臥龍岡。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1992年7月5日

“結論”以“躬耕隆中”為前提,否定“躬耕於南陽”

1、這27人不能代表所有中國人,更不能代表諸葛亮,因此“結論”有待商榷。

2、“結論”第一條說歷史記載“躬耕隆中”歷史一致。真的嗎?既然“一致”,那為何會有南陽武侯祠上的對聯——心在朝廷,原不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既然“一致”,那為何諸葛亮不說“隆中”?是“隆中”小嗎?那為何街亭、斜谷……能出現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

3、“結論”第二條說諸葛亮和他叔父只能住在荊州(襄陽)?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何說“躬耕於南陽”?難道“襄陽即南陽”(何必迷失自我)或者“襄陽屬南陽”(何必賣身求榮),又或者“南陽屬襄陽”(何必妄自尊大,見2003年人教社註釋)?難道《三國志—諸葛亮傳》“玄(諸葛亮叔父諸葛玄)卒,亮躬耕隴畝……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能視而不見?

當然“結論”還說,南陽(宛)是曹操的地盤,劉備不敢去?首先自己看看地圖,劉備從河北袁紹到荊州劉表,路過多少曹操地盤?再者,宛要是曹操的地盤,202年劉備豈能從新野出發,跨越宛,火燒博望坡?他們當然可以:一是坐飛機;二是“繞路”,即走今天的新野—唐河—社旗—方城或者新野—鄧州—鎮平—南召—方城,如此宛一圈都是劉備的地盤,於是劉備把曹操“困於南陽”(諸葛亮《後出師表》),即“南陽”等於宛。

3、“結論”的第三條不論述,我之是想問一下,諸葛亮和他的朋友、老師、親人……是否一輩子都待在襄陽,死了更葬在襄陽?諸葛亮“遊說東吳、西進巴蜀、南征孟獲、北伐曹魏”都發生在襄陽?是不是“三國,今湖北襄陽一帶”?

實際上,劉備託孤大臣之一的李嚴是南陽(宛)人,五虎大將黃忠是南陽(宛)人,蜀漢郭攸之、陳震是南陽(宛)人。

4、“結論”第四條不論述,不說別的,只是想問一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劉禹錫是元代之後的人?拜謁南陽臥龍崗,撰寫《出師表》的岳飛是元代之後的人?

5、第五點不論述,只是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論述”的?

“結論”說:所有有關三國史的論著,均認定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在襄陽城西20裡之隆中。

請問:《出師表》、《三國志》是不是三國史的論著?他們有記載“隆中”、“躬耕於隆中”、“躬耕於襄陽城西二十里之隆中”嗎?。

因此,“結論”完全錯誤,結論以“躬耕襄陽隆中”為前提,把諸葛亮親口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給否定了。

請不要否定襄陽郡,詆譭關公

可以明確的說,諸葛亮躬耕地一定不在今天的襄陽隆中,因為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時,不可能把【襄陽郡之(襄陽,或鄧縣,或山都)之“隆中”(被100多年後的習鑿齒“號曰”為“隆中”)寫成【南陽】。

建安二年(197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

建安十三年(208年),漢丞相曹操置襄陽郡,南陽郡南部的鄧縣、樊城、山都被劃給襄陽郡。

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此“南陽”如何能跨越襄陽郡的鄧縣、樊城、山都、漢江,管轄“隆中”?

你們可以否定自己的歷史——襄陽郡,但歷史不會自我否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收荊州後,委任關羽為襄陽郡太守。話說2019年農曆臘月,關公逝世1800週年,你們可不要侮辱關公啊!!


斷鷹攀崖




本問答不代表小編個人意見。關於1989年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根據資料記載,有11位文史專家,27位古漢語學者和8位三國演義協會的權威專家。共46位學者一起討論了諸葛亮躬耕地的歷史爭議問題。



如何認定諸葛亮躬耕地的具體位置?學者們各抒己見,當時有七位學者拿出線裝版說,根據唐朝取經記,當時諸葛亮躬耕地區是阜陽或者鳳陽小崗村。依據是,野史中有記載說朱元璋是諸葛亮的後人。在其他專家的竊竊私語之後,以證據不足,不予通過。



專家提出,諸葛亮是否是農民?他耕沒耕過地?於是對躬耕地的認定,首先變成對諸葛亮身份的認定。根據諸葛亮好為【梁父吟】和後來的舌戰群儒以及罵死王朗,專家認為諸葛亮是個唱戲的,一個江湖擅辯之士,【諸葛亮弔孝】就是他自編自演的劇情。學者從諸葛亮是農民,被推論出真正的身份是藝人,有六位專家否定了諸葛亮曾經躬耕。說躬耕是當時的戲文,為念白押韻。有學者認為,原文應該是: 亮七擒孟獲,好為梁父吟……。



另有12位專家說,諸葛亮躬耕地,應該是現在的北京市公主墳附近。諸葛亮出生在亳州諸葛山莊,祖傳藥販子,因精通醫道,被召入宮為公主治病,公主不治而死,罰諸葛亮為公主結廬守陵。劉備河北人,三顧茅廬,就是去的公主墳。很多專家不認可這種結論,說有些扯的寓意。



整個研討會,歷時三天,因學者們各有各的論點,最後把這次學術會定義為諸葛亮躬耕地預備會。就在會議即將結束時,有6個風塵僕僕的東北人趕到現場,堅決證明諸葛亮的躬耕地是瀋陽。專家認為他們喝醉了,好言勸走。



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在哪裡呢?需要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很多地方都在爭諸葛亮躬耕地,不過亳州西南的臥龍崗,出土了一個寫著諸葛亮專用的鋤頭,不知道專家能否確認諸葛亮在亳州鋤禾日當午。



白這個顏色


《三國志》陳壽寫了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嗎?沒有!只有投奔劉表,躬耕於野。明顯在襄陽附近之野。那麼這個南陽在漢朝明確的是指郡名稱,就解釋了所有疑問。宛的名氣比南陽郡大,也比南陽郡歷史更久遠,而隆中卻是沒人知曉一個小小山村而己。要求諸葛亮前就有隆中明確記載是不現實也不可能。

裴松之明確陳壽之野是隆中而不是南陽宛城。

酈道元《水經注》也明確了隆中,並且告訴人們:蜀記中劉弘來到隆中,說這裡是三顧茅廬之地。

司馬光《資治通鑑》明確諸葛亮在隆中生活直到三顧茅廬,其間十餘年之久,而不寫躬耕了,當然沒有了南陽臥龍崗。為何不寫諸葛亮的“躬耕於南陽“這段歷史?只能說作者不認為諸葛亮真的靠種田為生計的史實,即使有也是在隆中。這個躬耕於南陽就是當時襄陽隆中了。

無論裴注《三國志》還是地理、人物、事蹟名著《水經注》和巨大影響力的《資治通鑑》等,都很清楚諸葛亮說“躬耕於南陽",但是史學家們都把隆中定在南陽鄧縣了。他們不會認為"隆中”是漢朝時的襄陽隆中、而寫出一個歷史混亂的歷史鉅著,也不需要用註解來解釋。在這些大史學家心中是沒有疑問的!即使種田也是在隆中!

那麼再看看魏晉、南北朝、隋唐的史料全部指的隆中,這是臥龍崗的硬傷。我們看看諸葛亮幾百年間的記載:

南朝梁(514~516年 )殷芸小說(諸葛亮死後的約300年)。"卷六 吳蜀人 119(頁) 武候躬耕於南陽,南陽是襄陽墟名,非南陽郡也。 120(頁) 襄陽郡有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它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地極高,雲是避水臺。宅西有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為《染甫吟》,因名此山為樂山。嗣自董家居此宅,衰殄滅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南朝宋(約諸葛亮後200年的《荊州圖副記》說:"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出自唐李善注(37卷、表上、諸葛孔明出師表)。

諸葛亮後三百年左右的南朝劉宋(420一479年)盛弘之的《荊州記》中說"襄陽西北十許裡,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荊州記》曰:襄陽西北十許裡,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諸葛亮後二百多年的晉。

王韶(379一435年)《南雍州記》提出"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雲:井深五丈,廣五尺,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孔明避暑臺。宅西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滅亡。後人不敢復憩焉。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

諸葛亮死後二百多年的朝代:北魏酈道元的巜水經注》說:"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亊,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 說得夠明白了。 至於後來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連續有記臷。這些都是幾幹年一字不差傳承下來白紙黑字! 1986年12月8日國發〔1986〕104號《國務院批轉建設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明確襄陽是諸葛亮學習、生活地方,同時指出現在南陽市只是記念地方。 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招集全國的歷史、社會、地理、考古學專家做了諸葛亮居住地的專題研究認為襄陽,三年後再次肯定襄陽,這些事實足以認定襄陽隆中是諸葛亮的躬耕地。

隆中是最直接歸屬南陽郡邊界的一個小山村,既詳細又具體。它得益於諸葛亮在此生活躬耕,外界才有如此具體的邊界認識而非抽象。在魏晉南北朝隋朝的史學家最具有發言權,他們一致將"躬耕於南陽“給了隆中,在這些朝代以後的人能比他們更清楚嗎?。後來的人都沒有那個年代的史學家更有說服力!\r


jzljzl1


《“諸葛亮躬耕襄陽”說者,若不敢正面反駁本人的論證,請閉尊口,不要再指鹿為馬,篡改歷史》

一、本人這篇《元、明、清正史均以國家名義認定,改開前所有歷史書均記載“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附後)對諸葛亮躬耕地爭論雙方的意見進行了總結。按照公認的邏輯規律、證明論、辨論規則,躬耕地襄陽說不能成立。(除非將來考古能找到新的證據)

本人完全站在公正立場上,自信經得起良心、公理、時間的檢驗。

希望持襄陽說的朋友們對本人的論據、論點、論證進行反駁,若能證明本人有錯,本人將反過來支持襄陽說。

二、《判斷學術是非的規則》

1800年過去了,躬耕地到底在哪?在沒有找到諸葛亮時期的官方檔案、包括蜀國關於諸葛亮的個人檔案,官方地圖,祥細行政區劃證據前,我們只有按照爭論雙方提供的證據,象法官判案一樣:

1、對證據的效力進行認定:(1)直接證據大於間證據。(2)國家正史(相當法律)大於地方誌(相當於地方法規)大於野史(相當於民科,也就是與你、我、他所說的話具有同樣效力,或曰效力為0)。

2、對於沒有證據支持的推理、猜測、質疑,不予認定。(相當於疑罪從無)

3、由上述原則決定爭辯雙方勝負。大家還有補充意見嗎?

4、括號內只是不恰當比喻,無需爭論喲。

5、辯論雙方必須尊守共同規則,否則就是吵架,毫無意義。

附:

《元、明、清正史均以國家名義認定,改開前,所有歷史書均記載“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根本就不存在爭議》

一、解決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的方法論。

首先將問題簡化:

1、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若無異議,則躬耕地在南陽,即南陽說成立。

2、襄陽說主張躬耕地在今襄陽隆中,而襄陽隆中漢代屬南陽管轄,所以與諸葛亮自稱躬耕地在南陽不矛盾。

3、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襄陽說首先必須舉出證據以證明襄陽隆中漢代屬南陽管轄,若襄陽說舉證不能,則襄陽說不成立,即南陽說成立。

4、當前襄陽說沒有舉出確鑿證據證明襄陽隆中漢代屬南陽管轄,即襄陽說不成立。所以目前仍然是南陽說成立。

5、當前許多人有意無意迴避上述實質問題,而糾纏於“茅廬對”、“隆中對”、諸葛亮的親戚朋友……等無法證實的問題上,只能是攪亂一禍渾水,與問題的解決無補。

二、科學認定:諸葛亮躬耕地的“襄陽說”不成立。

1、諸葛亮躬耕地 “襄陽說” 所舉證據,根據公認的《無效證據排除法》全部認定為無效證據。所以根據“充分理由律”,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因舉證不能,而不能成立。

2、按照科學的證明原則,既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否定“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所以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說”當然成立。

附:

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所舉以下5條證據,均重複野史《漢晉春秋》襄陽人習鑿齒的話,“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城西20裡隆中”,無法證明其真實性。根據 “無效證據排除法”,認定為無效證據。

1、《漢晉春秋》野史,認定其為無效證據。

2、《魏略》野史,純屬戲說,認定為無效證據。

3、《隆中對》這三個字宋代才出現,不能作為證據。其內容只能說襄陽在南陽之南,與躬耕地無關。認定為無效證據。

4、《元和郡縣圖志》野史,深受野史《漢晉春秋》影響,以訛傳訛。認定為無效證據。

5、明清以後所修地方誌,均把《漢晉春秋》野史當正史,以訛傳訛。為無效證據。

三、正史《大明一統志》早己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

《大明一統志》記載:“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未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即南陽臥龍崗)

這是歷史上官方正史即以國家名義對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的認定。元朝、清朝正史都有相同記載。南宋正史也有記載,但本人未見原文。

(1)正史《大明一統志》中把宛城和南陽不加區分,即南陽郡治所駐宛城後,宛城亦稱南陽。南陽郡則專指下轄37個縣組成的行政實體。(類似於,襄陽城原為“昭明鎮”,後設立“襄陽行署”,治所駐昭明鎮,從此昭明鎮改稱襄陽城,簡稱襄城。襄陽行署專指下轄若干縣市組成的行政實體)。

(2)由此可知:諸葛亮自稱“躬耕南陽”,這裡的南陽即是宛城。

(3)所以正史《大明一統志》以國家名義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就在宛城,即今南陽臥龍崗。

(4)所以直至改革開放前各種歷史書籍皆稱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並無爭議。

5、雖然東晉野史《漢普春秋》開始出現諸葛亮躬耕襄陽的異議,但影響不大,隨著異議的增多,元、明、清三代才以正史即國家名義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以正視聽。

四、綜上所述:

1、無任何有效證據支持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所以認定其不成立。

2、諸葛亮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南陽說”最有力的證據,並且元、明、清三代正史皆以國家名義予以認定。

3、所以完全可以說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臥龍崗)”根本就不存在爭議”。

如果非要說上述問題存在“爭議”的話,那麼世界上還有“無爭議”的事物嗎?


高A山


要說權威,襄棒,來看看這權威不:元《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明《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記》,知道“敕修”、“敕賜”什麼意思嗎?來說說這兩通碑分量夠不,與你所謂社科院等等相比如何?你所說的權威無怪乎官職大小吧,看這夠不夠權威!





淯水之陽


以“隆中"地名立論探討諸葛亮躬耕地者,腦子都有點……,因為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還沒有“隆中”這個地名。哪一位文史地理大家拿出標有三國時鄧縣隆中的地理圖,我就信你。

再說,後人也一直指稱“隆中"是家,是舊宅,哪有躬耕地之說。

再說,劉備因建議劉表立劉琦為世子而遭蔡氏家族打擊,諸葛亮也因與劉琦結交而受盡讒言之苦,整天唸叨《梁父吟》,最後還是被逼離開襄陽。所以,諸葛亮成功後,講述自己發家史時,給了當時不認可他、讒言誣陷他的襄陽“時人”一個大脊背------“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夏鳯


是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諸葛亮。只是傳說而已,據傳說諸葛亮是遼東人,他跟隨叔叔徵匈奴,一直打到現在的歐洲,遇到耶穌相談甚歡,制定三分宇宙。然後分兵出擊,耶穌控歐洲,非洲進而控制地球然後向月球與嫦娥會合。孔明帶悟空直接殺向太陽,然後從夏季北斗方向迂迴月球與吳剛會合。然後慶功樓上論功,封神榜上立符。誰知先事不明,後人不敬。垂足而亡!生卒不詳,籍墓不明!哀哉,哀哉![大笑][呲牙][大笑][呲牙][大笑][呲牙]


一心四城1395183218


我認為應該公開,只要不是送錢送出來的磚家,讓後人知道真正的歷史,現在有些磚家真是讓人無語,為了錢什麼都可以出賣


曹宇航5


諸葛亮祖籍山東,

居住湖北襄陽古隆中,

在成都做官,

兵敗五丈原,

死葬定軍山。


用戶1789621402868715


諸葛亮:一群笨蛋後人,裝什麼學者文人,老夫明確告訴你們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你們還脫褲子放屁?都是閒的蛋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