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1989年社会科学院召开诸葛亮躬耕地专家认定会,其结论及其证据应当公开吗?为什么?

高A山


结论完全错误——把诸葛亮亲口说的“躬耕于南阳”给否定了。

1、史料、论点、逻辑错误

2、结论和论点自相矛盾

“结论”原文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992年7月5日

“结论”以“躬耕隆中”为前提,否定“躬耕于南阳”

1、这27人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更不能代表诸葛亮,因此“结论”有待商榷。

2、“结论”第一条说历史记载“躬耕隆中”历史一致。真的吗?既然“一致”,那为何会有南阳武侯祠上的对联——心在朝廷,原不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既然“一致”,那为何诸葛亮不说“隆中”?是“隆中”小吗?那为何街亭、斜谷……能出现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3、“结论”第二条说诸葛亮和他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说“躬耕于南阳”?难道“襄阳即南阳”(何必迷失自我)或者“襄阳属南阳”(何必卖身求荣),又或者“南阳属襄阳”(何必妄自尊大,见2003年人教社注释)?难道《三国志—诸葛亮传》“玄(诸葛亮叔父诸葛玄)卒,亮躬耕陇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能视而不见?

当然“结论”还说,南阳(宛)是曹操的地盘,刘备不敢去?首先自己看看地图,刘备从河北袁绍到荆州刘表,路过多少曹操地盘?再者,宛要是曹操的地盘,202年刘备岂能从新野出发,跨越宛,火烧博望坡?他们当然可以:一是坐飞机;二是“绕路”,即走今天的新野—唐河—社旗—方城或者新野—邓州—镇平—南召—方城,如此宛一圈都是刘备的地盘,于是刘备把曹操“困于南阳”(诸葛亮《后出师表》),即“南阳”等于宛。

3、“结论”的第三条不论述,我之是想问一下,诸葛亮和他的朋友、老师、亲人……是否一辈子都待在襄阳,死了更葬在襄阳?诸葛亮“游说东吴、西进巴蜀、南征孟获、北伐曹魏”都发生在襄阳?是不是“三国,今湖北襄阳一带”?

实际上,刘备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严是南阳(宛)人,五虎大将黄忠是南阳(宛)人,蜀汉郭攸之、陈震是南阳(宛)人。

4、“结论”第四条不论述,不说别的,只是想问一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刘禹锡是元代之后的人?拜谒南阳卧龙岗,撰写《出师表》的岳飞是元代之后的人?

5、第五点不论述,只是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论述”的?

“结论”说: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

请问:《出师表》、《三国志》是不是三国史的论著?他们有记载“隆中”、“躬耕于隆中”、“躬耕于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吗?。

因此,“结论”完全错误,结论以“躬耕襄阳隆中”为前提,把诸葛亮亲口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给否定了。

请不要否定襄阳郡,诋毁关公

可以明确的说,诸葛亮躬耕地一定不在今天的襄阳隆中,因为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做《出师表》时,不可能把【襄阳郡之(襄阳,或邓县,或山都)之“隆中”(被100多年后的习凿齿“号曰”为“隆中”)写成【南阳】。

建安二年(197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

建安十三年(208年),汉丞相曹操置襄阳郡,南阳郡南部的邓县、樊城、山都被划给襄阳郡。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做《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南阳”如何能跨越襄阳郡的邓县、樊城、山都、汉江,管辖“隆中”?

你们可以否定自己的历史——襄阳郡,但历史不会自我否定。《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刘备收荆州后,委任关羽为襄阳郡太守。话说2019年农历腊月,关公逝世1800周年,你们可不要侮辱关公啊!!


断鹰攀崖




本问答不代表小编个人意见。关于1989年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根据资料记载,有11位文史专家,27位古汉语学者和8位三国演义协会的权威专家。共46位学者一起讨论了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争议问题。



如何认定诸葛亮躬耕地的具体位置?学者们各抒己见,当时有七位学者拿出线装版说,根据唐朝取经记,当时诸葛亮躬耕地区是阜阳或者凤阳小岗村。依据是,野史中有记载说朱元璋是诸葛亮的后人。在其他专家的窃窃私语之后,以证据不足,不予通过。



专家提出,诸葛亮是否是农民?他耕没耕过地?于是对躬耕地的认定,首先变成对诸葛亮身份的认定。根据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和后来的舌战群儒以及骂死王朗,专家认为诸葛亮是个唱戏的,一个江湖擅辩之士,【诸葛亮吊孝】就是他自编自演的剧情。学者从诸葛亮是农民,被推论出真正的身份是艺人,有六位专家否定了诸葛亮曾经躬耕。说躬耕是当时的戏文,为念白押韵。有学者认为,原文应该是: 亮七擒孟获,好为梁父吟……。



另有12位专家说,诸葛亮躬耕地,应该是现在的北京市公主坟附近。诸葛亮出生在亳州诸葛山庄,祖传药贩子,因精通医道,被召入宫为公主治病,公主不治而死,罚诸葛亮为公主结庐守陵。刘备河北人,三顾茅庐,就是去的公主坟。很多专家不认可这种结论,说有些扯的寓意。



整个研讨会,历时三天,因学者们各有各的论点,最后把这次学术会定义为诸葛亮躬耕地预备会。就在会议即将结束时,有6个风尘仆仆的东北人赶到现场,坚决证明诸葛亮的躬耕地是沈阳。专家认为他们喝醉了,好言劝走。



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在哪里呢?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很多地方都在争诸葛亮躬耕地,不过亳州西南的卧龙岗,出土了一个写着诸葛亮专用的锄头,不知道专家能否确认诸葛亮在亳州锄禾日当午。



白这个颜色


《三国志》陈寿写了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吗?没有!只有投奔刘表,躬耕于野。明显在襄阳附近之野。那么这个南阳在汉朝明确的是指郡名称,就解释了所有疑问。宛的名气比南阳郡大,也比南阳郡历史更久远,而隆中却是沒人知晓一个小小山村而己。要求诸葛亮前就有隆中明确记载是不现实也不可能。

裴松之明确陈寿之野是隆中而不是南阳宛城。

郦道元《水经注》也明确了隆中,並且告诉人们:蜀记中刘弘来到隆中,说这里是三顾茅庐之地。

司马光《资治通鉴》明确诸葛亮在隆中生活直到三顾茅庐,其间十余年之久,而不写躬耕了,当然沒有了南阳卧龙岗。为何不写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这段历史?只能说作者不认为诸葛亮真的靠种田为生计的史实,即使有也是在隆中。这个躬耕于南阳就是当时襄阳隆中了。

无论裴注《三国志》还是地理、人物、事迹名著《水经注》和巨大影响力的《资治通鉴》等,都很清楚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但是史学家们都把隆中定在南阳邓县了。他们不会认为"隆中”是汉朝时的襄阳隆中、而写出一个历史混乱的历史巨著,也不需要用注解来解释。在这些大史学家心中是沒有疑问的!即使种田也是在隆中!

那么再看看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史料全部指的隆中,这是卧龙岗的硬伤。我们看看诸葛亮几百年间的记载:

南朝梁(514~516年 )殷芸小说(诸葛亮死后的约300年)。"卷六 吴蜀人 119(页) 武候躬耕于南阳,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 120(页) 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它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地极高,云是避水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为《染甫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嗣自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朝宋(约诸葛亮后200年的《荆州图副记》说:"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出自唐李善注(37卷、表上、诸葛孔明出师表)。

诸葛亮后三百年左右的南朝刘宋(420一479年)盛弘之的《荆州记》中说"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诸葛亮后二百多年的晋。

王韶(379一435年)《南雍州记》提出"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诸葛亮死后二百多年的朝代:北魏郦道元的巜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亊,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 说得够明白了。 至于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连续有记臷。这些都是几干年一字不差传承下来白纸黑字! 1986年12月8日国发〔1986〕104号《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明确襄阳是诸葛亮学习、生活地方,同时指出现在南阳市只是记念地方。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招集全国的历史、社会、地理、考古学专家做了诸葛亮居住地的专题研究认为襄阳,三年后再次肯定襄阳,这些事实足以认定襄阳隆中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隆中是最直接归属南阳郡边界的一个小山村,既详细又具体。它得益于诸葛亮在此生活躬耕,外界才有如此具体的边界认识而非抽象。在魏晋南北朝隋朝的史学家最具有发言权,他们一致将"躬耕于南阳“给了隆中,在这些朝代以后的人能比他们更清楚吗?。后来的人都没有那个年代的史学家更有说服力!\r


jzljzl1


《“诸葛亮躬耕襄阳”说者,若不敢正面反驳本人的论证,请闭尊口,不要再指鹿为马,篡改历史》

一、本人这篇《元、明、清正史均以国家名义认定,改开前所有历史书均记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附后)对诸葛亮躬耕地争论双方的意见进行了总结。按照公认的逻辑规律、证明论、辨论规则,躬耕地襄阳说不能成立。(除非将来考古能找到新的证据)

本人完全站在公正立场上,自信经得起良心、公理、时间的检验。

希望持襄阳说的朋友们对本人的论据、论点、论证进行反驳,若能证明本人有错,本人将反过来支持襄阳说。

二、《判断学术是非的规则》

1800年过去了,躬耕地到底在哪?在没有找到诸葛亮时期的官方档案、包括蜀国关于诸葛亮的个人档案,官方地图,祥细行政区划证据前,我们只有按照争论双方提供的证据,象法官判案一样:

1、对证据的效力进行认定:(1)直接证据大于间证据。(2)国家正史(相当法律)大于地方志(相当于地方法规)大于野史(相当于民科,也就是与你、我、他所说的话具有同样效力,或曰效力为0)。

2、对于没有证据支持的推理、猜测、质疑,不予认定。(相当于疑罪从无)

3、由上述原则决定争辩双方胜负。大家还有补充意见吗?

4、括号内只是不恰当比喻,无需争论哟。

5、辩论双方必须尊守共同规则,否则就是吵架,毫无意义。

附:

《元、明、清正史均以国家名义认定,改开前,所有历史书均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根本就不存在争议》

一、解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方法论。

首先将问题简化:

1、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若无异议,则躬耕地在南阳,即南阳说成立。

2、襄阳说主张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而襄阳隆中汉代属南阳管轄,所以与诸葛亮自称躬耕地在南阳不矛盾。

3、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襄阳说首先必须举出证据以证明襄阳隆中汉代属南阳管轄,若襄阳说举证不能,则襄阳说不成立,即南阳说成立。

4、当前襄阳说没有举出确凿证据证明襄阳隆中汉代属南阳管轄,即襄阳说不成立。所以目前仍然是南阳说成立。

5、当前许多人有意无意回避上述实质问题,而纠缠于“茅庐对”、“隆中对”、诸葛亮的亲戚朋友……等无法证实的问题上,只能是搅乱一祸浑水,与问题的解决无补。

二、科学认定:诸葛亮躬耕地的“襄阳说”不成立。

1、诸葛亮躬耕地 “襄阳说” 所举证据,根据公认的《无效证据排除法》全部认定为无效证据。所以根据“充分理由律”,诸葛亮躬耕地“襄阳说”因举证不能,而不能成立。

2、按照科学的证明原则,既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否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当然成立。

附:

诸葛亮躬耕地“襄阳说”所举以下5条证据,均重复野史《汉晋春秋》襄阳人习凿齿的话,“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城西20里隆中”,无法证明其真实性。根据 “无效证据排除法”,认定为无效证据。

1、《汉晋春秋》野史,认定其为无效证据。

2、《魏略》野史,纯属戏说,认定为无效证据。

3、《隆中对》这三个字宋代才出现,不能作为证据。其内容只能说襄阳在南阳之南,与躬耕地无关。认定为无效证据。

4、《元和郡县图志》野史,深受野史《汉晋春秋》影响,以讹传讹。认定为无效证据。

5、明清以后所修地方志,均把《汉晋春秋》野史当正史,以讹传讹。为无效证据。

三、正史《大明一统志》早己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

《大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未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即南阳卧龙岗)

这是历史上官方正史即以国家名义对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的认定。元朝、清朝正史都有相同记载。南宋正史也有记载,但本人未见原文。

(1)正史《大明一统志》中把宛城和南阳不加区分,即南阳郡治所驻宛城后,宛城亦称南阳。南阳郡则专指下轄37个县组成的行政实体。(类似于,襄阳城原为“昭明镇”,后设立“襄阳行署”,治所驻昭明镇,从此昭明镇改称襄阳城,简称襄城。襄阳行署专指下轄若干县市组成的行政实体)。

(2)由此可知:诸葛亮自称“躬耕南阳”,这里的南阳即是宛城。

(3)所以正史《大明一统志》以国家名义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宛城,即今南阳卧龙岗。

(4)所以直至改革开放前各种历史书籍皆称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并无争议。

5、虽然东晋野史《汉普春秋》开始出现诸葛亮躬耕襄阳的异议,但影响不大,随着异议的增多,元、明、清三代才以正史即国家名义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以正视听。

四、综上所述:

1、无任何有效证据支持诸葛亮躬耕地“襄阳说”,所以认定其不成立。

2、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南阳说”最有力的证据,并且元、明、清三代正史皆以国家名义予以认定。

3、所以完全可以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卧龙岗)”根本就不存在争议”。

如果非要说上述问题存在“争议”的话,那么世界上还有“无争议”的事物吗?


高A山


要说权威,襄棒,来看看这权威不:元《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明《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记》,知道“敕修”、“敕赐”什么意思吗?来说说这两通碑分量够不,与你所谓社科院等等相比如何?你所说的权威无怪乎官职大小吧,看这够不够权威!





淯水之阳


以“隆中"地名立论探讨诸葛亮躬耕地者,脑子都有点……,因为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还没有“隆中”这个地名。哪一位文史地理大家拿出标有三国时邓县隆中的地理图,我就信你。

再说,后人也一直指称“隆中"是家,是旧宅,哪有躬耕地之说。

再说,刘备因建议刘表立刘琦为世子而遭蔡氏家族打击,诸葛亮也因与刘琦结交而受尽谗言之苦,整天念叨《梁父吟》,最后还是被逼离开襄阳。所以,诸葛亮成功后,讲述自己发家史时,给了当时不认可他、谗言诬陷他的襄阳“时人”一个大脊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夏鳯


是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诸葛亮。只是传说而已,据传说诸葛亮是辽东人,他跟随叔叔征匈奴,一直打到现在的欧洲,遇到耶稣相谈甚欢,制定三分宇宙。然后分兵出击,耶稣控欧洲,非洲进而控制地球然后向月球与嫦娥会合。孔明带悟空直接杀向太阳,然后从夏季北斗方向迂回月球与吴刚会合。然后庆功楼上论功,封神榜上立符。谁知先事不明,后人不敬。垂足而亡!生卒不详,籍墓不明!哀哉,哀哉![大笑][呲牙][大笑][呲牙][大笑][呲牙]


一心四城1395183218


我认为应该公开,只要不是送钱送出来的砖家,让后人知道真正的历史,现在有些砖家真是让人无语,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出卖


曹宇航5


诸葛亮祖籍山东,

居住湖北襄阳古隆中,

在成都做官,

兵败五丈原,

死葬定军山。


用户1789621402868715


诸葛亮:一群笨蛋后人,装什么学者文人,老夫明确告诉你们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你们还脱裤子放屁?都是闲的蛋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