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讓相聲宗師張壽臣“甘拜下風”!劉寶瑞憑這段相聲完勝恩師

他竟讓相聲宗師張壽臣“甘拜下風”!劉寶瑞憑這段相聲完勝恩師

  老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話在相聲門裡常常被提起,也是算是老先生們對晚輩藝人的一種美好期許。但平心而論,百餘年相聲發展史上,真正“後浪推前浪”的又能有幾人?或許最能達成共識的也只有馬三立和侯寶林。馬侯二人都是實授的徒弟,與拜門的徒弟不同,他們是正經從師父那學過能耐的。憑藉個人對藝術卓越的領悟力和思辨性,終成一代相聲大師。

他竟讓相聲宗師張壽臣“甘拜下風”!劉寶瑞憑這段相聲完勝恩師

  自新中國成立後,誕生了四位公認的“相聲大師”,馬三立和侯寶林必然位列其中。而另外兩位則是張壽臣、劉寶瑞師徒。師父張壽臣早在解放前就有“笑話大王”之美譽,說怹是相聲界不可逾越的一座巔峰毫不為過。而徒弟劉寶瑞則繼承了恩師單口相聲的精湛技藝,故而被公推為“單口大王”。能跟師父在聲望上平起平坐已然是了不起的藝術成就,然而在單口相聲表演上,劉寶瑞還有一段“完勝”張壽爺的得意之作,這就是傳統相聲《日遭三險》。

他竟讓相聲宗師張壽臣“甘拜下風”!劉寶瑞憑這段相聲完勝恩師

  《日遭三險》又名《三性人》,是相聲宗師張壽臣的代表作之一。劉寶瑞是壽爺的二徒弟,也是眾弟子中年紀最長的。由於入門拜師早,跟隨師父學藝時間長,壽爺也把他當親兒子看待。他的單口相聲多半是壽爺一句句喂出來的。在劉寶瑞的單口表演中,內行觀眾不難發現其鋪綱、裉節的處理都與壽爺如出一轍。而他本人在表演口風和對冊子的整理上又有自己鮮明的風格。活是師父教的,怎麼使的出彩全憑個人本事。

他竟讓相聲宗師張壽臣“甘拜下風”!劉寶瑞憑這段相聲完勝恩師

  張壽爺使《三性人》是從“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難移”入活,“您拿我來說吧,我在二十來歲時封過一回官,這還是宣統年間的事了,跟著縣官上任......”這個“我”在正活裡遇到三性人時並沒再出現,純粹是表演者以自己口吻引出縣官的角色。而且只提了哪年的事,不提哪個地方的知縣。而劉寶瑞入活的方式較比恩師更簡潔清楚。直接以旁觀者角度講述:“我今兒說這段笑話啊,這不是現在的事情,多咱的事情?清朝。清朝啊,甭管什麼年間啦,在這個玉田縣呢,新上任一個知縣。”開門見山,讓觀眾一聽就知道這是演員在講笑話,故事有朝有代,有地點有人物,演員說得清楚,觀眾聽得明白。

他竟讓相聲宗師張壽臣“甘拜下風”!劉寶瑞憑這段相聲完勝恩師

  在刻畫三個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時,師徒二人也大有不同。張壽爺對慢性子的開臉是“這個人看樣兒四十多歲。瘦,沒有骨頭擋著還往裡瘦。瘦不要緊,可還沒精神。眼鏡挺大啊,睜著眼就彷彿要睡覺似的。瞧著戲臺無精打采這麼個勁兒,叫好啊,別人聽不見淨張嘴,嘴裡咕嚕叫不出來......”從壽爺勾勒人物的措辭上看,可以歸納成一個精神萎靡不振的形象。但“瘦、眼睛大、無精打采、叫好不出聲”等特點與慢性子並沒產生直接關聯。這些特點放在其他性格人物上也同樣適用。

他竟讓相聲宗師張壽臣“甘拜下風”!劉寶瑞憑這段相聲完勝恩師

  而劉寶瑞口中的慢性子是:“搭著腿兒,直眉瞪眼看著臺上,手上也有動作,腦袋還晃悠,就這個勁兒。兩邊兒的人都看他,都不看戲啦!”很顯然搭著腿、拍著班、晃著頭更能精煉的概括出一個悠然自得看戲的慢性子形象。不僅將人物具象化,而且帶有典型性。再配合上形體表演,包袱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他竟讓相聲宗師張壽臣“甘拜下風”!劉寶瑞憑這段相聲完勝恩師

  對“愛小便宜的”塑造上劉寶瑞可謂神來之筆,通過吃包子摳包子餡、吃燒餅拍芝麻的細節描摹,把一個費盡心機佔小便宜的角色刻畫得栩栩如生。“愛小便宜的”與跑堂夥計的對話以及行為舉止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物性格。反觀張壽爺對這一人物的塑造就略顯單薄,“兩位班頭走到飯館門口看到一群人圍著打一個,上前一問得知此人白吃白喝臨走還偷酒壺碟子。”對人物性格特點三言兩語帶過,基本上沒包袱。

他竟讓相聲宗師張壽臣“甘拜下風”!劉寶瑞憑這段相聲完勝恩師

  總體來看,劉寶瑞的《日遭三險》更注重細節鋪墊,通過對人物形象、語言、舉止的描摹,使得故事更生動,包袱更自然 ,同時也讓表演更能引人入勝。非要說劉寶瑞的單口表演技藝已經完全超越恩師,這是言過其實了。但對某些傳統活的處理上,的確有他的高明之處。能與師父並稱“相聲大師”,能被冠以“單口大王”的美譽已經是對劉寶瑞相聲藝術最有說服力的肯定!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