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大家都知道“官渡之战”,它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不过“官渡之战”的意义更多的在于阻挡了袁绍南下吞并曹操的势头,给曹操留下了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不是说“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就平定北方了。即便在袁绍去世后,还有很多袁氏的残余势力需要曹操来处理,挨个放血。下面小编就来说说曹操消灭袁氏兄弟的过程。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袁绍埋下的分裂祸根

袁绍做过的最失误的事情,小编以为一是没有处理好自己麾下的人才的关系;二是没处理好自己的家事。前者让本来还占据巨大优势的“官渡之战”一败涂地;后者导致自己去世后,袁氏的势力陷入分裂的局面。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古代为了避免贵族之间的内斗,衍生出“嫡长子继承制”的继承方式。这样虽然不能保证继承者都是贤明的人,但好歹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除继承人外的其他子嗣的野心。袁绍有袁谭、袁熙、袁尚三个儿子(还有一个有争议的袁买)。按照传统的观念,继承者应该是袁谭。谁叫人家是老大呢。不过袁尚长得帅,比较受袁绍和妻子刘氏的喜欢,袁绍就想将袁尚立为继承人。一些投机者也嗅到了这种想法,站在袁尚这边。到时候袁尚一上位,他们也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于是在袁绍军中隐隐形成两派:袁谭、辛评、郭图一派;袁尚、逢纪、审配一派。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袁绍也知道,自己废长立幼的做法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即便袁尚上位了也可能得不到众人的支持。所以袁绍搞出一个竞争上岗。他把袁谭过继出去,派到青州、袁熙派到幽州、高干(外甥)派到并州,最喜欢的儿子当然留在了冀州。袁绍美其名为让他们四个竞争,但其实还是有利于袁尚。一来这样看上去比较公平,能够堵住那些反对者的嘴;二来虽然袁绍名义上占据四州之地,但实际上冀州才是他的大本营,青州、并州、幽州的控制并不完全,袁尚上来就有优势。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出长子谭为青州……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幹为并州。”

这样做虽然满足了袁绍想立袁尚为继承人的想法,但是也促成了袁氏内部的分裂。袁绍在世的时候,他有足够的威望,能够控制住局面;袁绍一病死,实力强劲的袁氏也就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局面。这种分裂主要集中在袁谭和袁尚之间。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袁谭与袁尚之争

在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袁绍在郁闷中病死了。他的目的也达到了,袁尚成为新的袁氏集团的领袖,但袁谭和袁尚的争斗也随之而来了。

一、袁谭与袁尚的短暂联合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袁绍死后,袁谭也来到邺城,但是没有办法,于是自称自己为车骑将军,兄弟之间产生矛盾。袁绍暴毙,让曹操认为这是一个进攻袁氏残余势力的机会,于是率军北上。当时袁谭的军队在黎阳,充当袁尚抵御曹操的前部。袁谭找袁尚要兵,袁尚因为猜忌袁谭,于是亲自来到黎阳,共同对抗曹操。曹操先是取得了一场胜仗,夺取了黎阳,一路攻打到邺城。结果在邺城,袁尚成功击败了曹操。这个时候郭嘉献计说袁谭和袁尚之间存在矛盾,不如先把他们放在一边,转头去打荆州,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内斗。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

《后汉书·袁绍传》:“操进军,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嘉曰:‘……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太祖曰:‘善。’”

二、袁谭与曹操联合

果不其然,曹操这个敌人一走,袁谭和袁尚就开片儿了。袁谭先是以在黎阳被压制为由,跟袁尚要兵要钱,声称要追击曹操。袁尚要是相信了袁谭,他就是个傻子。袁尚一个子儿也没给袁谭,袁谭气急败坏,率兵进攻邺城,结果反而被一顿暴揍,退回到渤海郡南皮。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袁尚又主动进攻南皮,袁谭抵挡不住,又向西南逃到平原。袁尚继续去攻打平原,袁谭实在是顶不住了,干脆和曹操联合吧。于是袁谭听从郭图的建议,派辛毗找曹操投降并且求援。本来曹操是想先取荆州再管袁氏兄弟之间的破事的,但是辛毗很有口才,加上袁氏兄弟相争的局面确实对曹操非常有利,谋士荀攸也建议这么干,于是曹操决定对袁尚用兵。

《英雄记》:“郭图说谭曰:‘……愚以为可呼曹公来击显甫……’谭始不纳,后遂从之。”

《英雄记》:“郭图说谭曰:‘……愚以为可呼曹公来击显甫……’谭始不纳,后遂从之。”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

曹操进攻袁尚的老家邺城,袁尚只能放弃平原,回去守邺城。他手下两个将领吕旷、吕翔背叛袁尚投靠曹操,屯兵在东郡的阳平。而袁谭暗中拉拢吕旷和吕翔。曹操为了巩固和袁谭的关系,安抚袁谭的野心,和袁谭结成了儿女亲家。

《后汉书·袁绍传》:“尚将吕旷、高翔畔归曹氏,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以子整娉谭女以安之。”

三、曹操重挫袁尚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看见曹操军队撤退,袁尚又率军去打平原的袁谭。曹操也跟着去攻打邺城。这次与上次救袁谭不同,曹操是真的铁了心去打邺城。他一方面进攻邺城;一方面切断并州到冀州的粮道;又将邺城北部的一些县城拔除,让邺城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袁尚得知这个消息,又匆忙赶回来救援邺城。不过曹操成功击溃了回救的袁尚,又将得到的袁尚印绶给邺城中的守军看,诱使邺城守军开门献城。这样一来,袁尚的力量大大的削弱,曹操进入邺城,迈开占据冀州的重要的一步。

四、曹操消灭袁谭

趁着曹操打袁尚的功夫,袁谭攻打冀州的其他郡县,并且再次击败了逃到中山国的袁尚,收获了他的残余部队。这引起了曹操的极大不满,也让曹操感到威胁,于是曹操决定进攻袁谭。袁谭果断放弃平原,向北退守渤海南皮。曹操占据平原,向北继续追击,最后击败并斩杀袁谭。至此冀州基本划入曹操的势力范围内。

五、对袁氏兄弟的追击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袁尚被袁谭击败后,跑到了幽州投奔袁熙。不过此时袁氏的力量非常微弱,袁熙、袁尚也被部将焦触、张南反叛,投奔三郡乌桓。曹操并不放任袁氏兄弟,继续远征乌桓,在白狼山大胜乌桓,攻破柳城。袁氏兄弟又想跑到辽东公孙康那里,还想和公孙康火并,结果被公孙康先下手为强,杀死袁氏兄弟,将首级送给曹操。至此袁氏的势力基本被剪除,是年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

“官渡之战”后,曹操花费七年消灭袁氏兄弟,缘于二者的内斗

小结

从上面的历史可以看到,曹操虽然击败了来势汹汹的袁绍,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力量,但被挫败了袁氏势力还很强大。从“官渡之战”开始算,曹操花费了七年的时间才扫除袁氏的威胁;从袁绍去世算起就是五年。这还是袁尚和袁谭互相攻打的情况下。如果袁谭和袁尚能够保持团结,一致对抗曹操,那么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可惜双方不合给了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这也是袁绍生前埋下的祸根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