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哄著孩子再多吃一口?你越這樣孩子越厭食,越瘦小,越容易生病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現在女兒玥玥二年級,兒子淏仔四年級。

在他們小的時候,尤其是淏仔小的時候,我入過不少的育兒坑。

比如最揪心的一個坑:

淏仔出生後第二天醫生說黃疸超標,然後我們被醫生說得各種致命威脅嚇得直接同意轉院治療,害得淏仔一個人(不能探視)在醫院住了四天,最後被老公強行出院,接出來的時候嗓子哭啞了,大便幹在屁股上……那是個一線城市非常有名的醫院,每天單純的護理費280元。

還哄著孩子再多吃一口?你越這樣孩子越厭食,越瘦小,越容易生病

比如一些小的坑:

(1)加奶粉:

淏仔在月子里長得慢,擔心吃不夠母乳,我沒抗住壓力每天加了一頓奶粉,結果快兩個月的時候,淏仔主動拒絕奶瓶,從此我便安心餵母乳,到了四個月,淏仔胖得奶奶都快認不出來了。

(2)學步車

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是水到渠成的,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育規律。可是很多人總是著急,總是想讓孩子早幾天就會站、會走。學步車在我們國內風靡了一段時間,但是科學證明這並不能讓孩子更好的發育,而且容易讓孩子形成O型腿。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腿部力量還不夠,強行讓他用學步車站立起來,時間長了會影響孩子的骨骼發育。

(3)微量元素檢查

當淏仔小的時候,我們去體檢時也被建議做微量元素檢查,到了玥玥的時候,我們就再沒跟風做過。非診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檢測,在2013年就被國家衛計委禁止了。微量元素檢測的意義不大,並不能作為缺鈣、缺鋅、缺鐵等判斷標準。

還哄著孩子再多吃一口?你越這樣孩子越厭食,越瘦小,越容易生病

有些坑如果我們沒有提前瞭解,很容易進去。比如黃疸超標,因為不瞭解,醫生一嚇唬就容易亂了陣腳。

有些坑,我們瞭解,也有相關的心理準備,但是真到了那一刻,很難淡定並抗住來自家人們的壓力,從而就範。比如加奶粉混合餵養。我相信不止是我,還會有相當一部分媽媽,因為扛不住來自老公、婆婆甚至媽媽問的“你的奶水夠嗎?還有奶嗎?孩子是不是沒吃飽啊?孩子又餓了吧?要不要加點奶粉?……”這類的問候。

這些我都理解,因為我也是這麼熬過來的。

但是有些坑,我們可以繞過去,讓孩子更加健康茁壯的長大。比如,如何讓孩子健康飲食。

我曾經有一次就是因為飲食不當,讓淏仔吃進了醫院。

還哄著孩子再多吃一口?你越這樣孩子越厭食,越瘦小,越容易生病

當淏仔五個月的時候,我開始給他加蛋黃、蔬菜泥等輔食,他吃得很不錯。等到六個多月的時候,我去逛超市,看到鱈魚那麼新鮮,雖然一百多元一斤,但架不住我愛孩子的心是那麼的炙熱,所以買了一小塊回去給淏仔蒸了,弄成碎肉給他餵了。

然後第二天淏仔就發燒了。那是他生下來後第一次發燒,把我嚇壞了,趕緊帶著他去醫院。

其實,他發燒沒有超過38度,而且醫生詳細問了以後,基本排除了因為其他情況,推測十有八九是鱈魚吃多了,熱量太大,孩子消化不了,引起的發燒。回家觀察兩天,如果燒退了並沒有其他狀況,那就鱈魚的原因,不用再複查了。

果然,多給淏仔喝水、吃水果之後,下午就退燒了,而且精神狀態很好,再也沒燒起來。

這是第一次我給淏仔吃發燒了,很慚愧。

還哄著孩子再多吃一口?你越這樣孩子越厭食,越瘦小,越容易生病

可是,那一次並沒有讓我意識到更多,只是浮於表面的不再給淏仔一次吃那麼多海鮮了。在之後的幾年之內,我在淏仔的飲食上還犯了不少的錯誤。

(二)想方設法讓他多吃:玩著吃,看電視吃,甚至出去吃

淏仔經歷了三四個月的嬰兒肥之後,體重就開始增長緩慢,每次體檢又變成了體重偏下、身高偏下的情況。隨著淏仔越來越瘦,我們對他吃東西的焦慮也就與日俱增。

我買了食譜書,還下載了很多淏仔有可能愛吃的食譜,每天換著樣兒給他做。如果做出來的這些飯他不愛吃,我還會特意再做一個其他的飯菜,只期待著他能多吃幾口。

除了這些健康的做法之外,還有不健康的做法。

孩子在玩的時候吃飯,吃得穩當又多。於是:

  1. 他看電視的時候,我給他餵過飯;
  2. 他玩玩具的時候,我給他餵過飯;
  3. 他在家沒吃夠(我認為的),出去玩的時候,我依然帶著吃的隨時給他吃……

可是,我如此大費心力,不但沒有讓淏仔便胖長高,反而害他總是生病。

當時總是認為淏仔抵抗力低,直到淏仔上了幼兒園,我不斷的看書學習,才意識到:

孩子在吃撐的情況下,抵抗力會降低。

因為身體裡所有的能量都去胃部幫助胃消化食物,導致抵抗病毒侵襲的能力減弱,病毒非常容易趁虛而入,從而導致孩子生病。

那麼多次的感冒、發燒、扁桃體發炎……也許有一半是吃撐了的緣故吧。

還哄著孩子再多吃一口?你越這樣孩子越厭食,越瘦小,越容易生病

(三)吃撐了=抵抗力低=生病=吃藥

淏仔每一次感冒發燒恢復得相對快一些,但是咳嗽就沒那麼快了,至少需要一個周,有的時候兩個周才會好。

生病的時候,別說多吃點了,就是正常的飯量也達不到,孩子不但不好好長,而且還會影響正常生長。

而且,如果嚴重了,用上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就會影響孩子的抵抗力。雖然我不知道網上說的“吃一天抗生素,孩子一週不生長”有沒有科學道理,但是吃藥總歸對身體有副作用。

還哄著孩子再多吃一口?你越這樣孩子越厭食,越瘦小,越容易生病

(四)吃撐了=積食=脾胃失調=厭食

吃撐了,孩子特別容易積食。積食了不但口氣臭,更鬱悶的是會讓孩子脾胃失調,從而導致厭食。

也就是說:

你給孩子這一頓喂得比往常多,你很得意;可是因此導致積食到厭食後,孩子有可能三四天都不好好吃一頓飯。

所以,你到底是有收穫還是有損失?想必不難得出結論。

而且,如果積食嚴重,而這時候細菌病毒又趁虛而入,孩子是沒什麼抵抗力的,十有八九就會生病了。

還哄著孩子再多吃一口?你越這樣孩子越厭食,越瘦小,越容易生病

(五)淏仔體質改變,需要感謝幼兒園規律的生活

當淏仔上幼兒園小班時,體重和身高都是班級後幾名(一個班30多個孩子);可是當淏仔大班畢業時,他的體重和身高已經到了班級上游的位置了。

淏仔上了幼兒園之後,再也用不上我和奶奶追著他的屁股給他餵飯了,幼兒園一日四餐(早餐+加餐+午餐+加餐)非常準時和定量,孩子在幼兒園不但飲食規律,而且還會相當充分的活動量。

平時既沒有零食的干擾,吃飯時也沒有動畫片的轉移注意力,再加上足夠的運動量刺激他的食慾和生長髮育,所以,淏仔不但吃得好,長得也越來越快。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這兩年,錯得多離譜!

太多的焦慮和擔憂,使我看不到事情的本質。

孩子餓了,自然吃得香了,孩子不吃,自然是不餓。

還哄著孩子再多吃一口?你越這樣孩子越厭食,越瘦小,越容易生病

很多大人會說:“他沒吃什麼東西啊?怎麼能不餓呢?他就光知道玩,不知道吃。”

餓了找東西吃,是動物有的本能,我們自然也有這個能力。

遇到這樣的父母,我都會讓他們仔細回憶從上一頓飯開始,到這一刻,孩子入口的所有東西。每次這麼仔細回憶,他們才會意識到孩子在半天上吃了多少東西(零食)。

玥玥小的時候我就淡定了很多,兩頓飯之間不給零食,到了飯桌上,她願意吃多少就吃多少。所以,玥玥不但很少見積食,而且食慾一直不錯,飲食習慣一直很好。

太多的焦慮和擔心,使我們找不到方向的癥結,我們需要放輕鬆些。古話說“有骨頭不愁長”,太多的擔憂只會干擾我們。

希望大家別再像我一樣,不斷地跳進去,還意識不到這是個“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