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作為「往事」三部曲的終曲,《美國往事》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甚至要比《黃金三鏢客》要高,說起原因來,很大一部分應該歸因於它的歷史情感。

最初看這部片子,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也是這種情感。

《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往事」三部曲說起來,和萊昂內前期的「鏢客」三部曲很不同,我在講《西部往事》的時候說,該片是萊昂內最後一部西部(題材)電影,但和之前的作品差別就已經很明顯了。

後來的《革命往事》更是如此,片子本身另闢蹊徑,講墨西哥革命和角色友情,捨棄掉了西部片英雄主義的敘事手法,著重講(歷史)演變和情感發展,重視客體對主體的影響過程而非結果,因此在該片中歷史不僅是背景,也是敘述者,這和傳統西部片以人物推進故事的手法是不同的。

《美國往事》也是運用這種手法,並且是我認為在三部片子中運用最好的,目前該片我總共看過兩個版本,一個是公版(229min),一個是導演剪輯版(255min),第二個相比於第一個多了一些細節,但是論整體連貫性和風格匹配上,我還是推薦大家去看公版,像這種以情感取勝的電影,細節的冗雜往往並不是好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來,細節容易讓風格失去作用。

比如《擺渡人》的細節,喜劇橋段很多,喜劇細節一多,就和本身詩性風格衝突了,因為兩者節奏不同,喜劇節奏快,原本風格節奏慢,快慢齊上陣,節奏就亂了,於是喜劇細節就成了喜劇風格,把原本風格擠下去了。

《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這其實就是我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的「風格雜糅」。

只要你在一部電影中的某一類細節元素足夠多的,這種細節或元素就是形成風格。比如《電鋸驚魂》裡的驚悚風格,《嫌疑人X的獻身》裡的懸疑風格,《水形物語》中的魔幻風格,都是如此,但並不是簡單的堆積或累積元素(細節)就能塑造風格的,有時候刻意的增加細節,反而會破壞故事的整體質感。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點,細節要適度。

其實如果你看的片子足夠多,你會發現,細節有時確實會破壞電影的整體質感,迫使觀眾關注一些微小的細節容易讓他們失去對電影整體的興趣,這一點在喜劇電影中的表現尤為突出:過於瑣碎的笑點(細節)更容易讓觀眾進入審美疲勞的狀態,消耗過度的精力進而對影片的冗長有所抱怨,而安插適當的笑點,並配合巧妙的故事,則會讓整個故事變得生動有趣。

《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在傳遞樂趣的同時,也能傳遞富有價值的故事寓意,這類片子代表作中,有講積極向上的《好好先生》、有講述親情《開心家族》,也有講情感認同的《誰先愛上他的》,喜劇細節在這些片子中並沒有佔據主要角色,但擁有這些細節會讓片子的情感更飽滿,故事更豐滿,意義更深遠,它們作為作為電影的風格而加以塑造,併為主體故事服務。

因此,恰當的細節仍是有必要的。

《美國往事》很會處理細節和情感之間的關係,前面我們提到它所運用的手法與「往事」系列中的另外兩部一致,因此,這也是一部講歷史情感的片子,它所描繪的,是一段狹長的時代軌跡中的種種足跡,既講人,也講故事,核心則在我前面說的情感上。

因此電影在年齡維度上分成了少年、青年,和中年,而在時間維度上分成了過去和現在。

過去的故事,講紐約城,講犯罪,講黑幫,但最重要的,是講黛博拉。

聽萊昂內講《美國往事》的過去,是作為一名觀眾最享受的時刻,如果你完完整整看過這部電影,我相信你能體會到我說的那種感覺,片子從美國的二十年代開始講起,一直講到六十年代,中間跨度四十年,但影片依然很緊湊,並沒有因為跨度的拉長而有所鬆散。

《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一開始,故事講少年,講以主角“麵條”為首的小團伙從小混跡於紐約街頭,依靠走私和偷竊謀生,後來,“麵條”失手殺了人,鋃鐺入獄,少年期因此結束,幾年後,“麵條”出獄,此時幾個人已經長成了大孩子,撈錢的手法也熟練起來,隨著一步步的淪陷,他們的膽子越來越大,最後,把盜竊目標定在了美國聯儲銀行,也註定了他們悲劇的宿命。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過去維度上,有很多情節其實是與之後相關聯的,有限的細節為電影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比如黑幫題材的設定,比如大環境的影響,以及愛情的設定,在後來的劇情中細細品味,都可以在前面找到緣由,尤其是黛博拉這個角色的反覆出現,是連接故事收尾的核心角色,我永遠忘不了年輕時的黛博拉在酒館倉庫翩翩起舞的樣子,那是主角“麵條”的美好記憶,如今,也成了我的記憶的一部分。

《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歷史情感在《西部往事》、《革命往事》中的是客觀性的表現,因為角色和時代是同步的,而不是分離的,他們沉浸在時代裡,併成為它的一部分,最終也隨著時代的落幕而將情感引向高潮,在這裡,情感因為時代而被填充以價值。

但《美國往事》恰恰反過來了,因為敘事風格上的差異,本片的回憶部分主觀性很強,歷史背景被作為敘事背景的一部分,成了電影講故事的工具,因為記憶需要載體,這種載體就是時代,因此,記憶中的情感,也就被時代所承載,而具體表現在電影細節中,即是表現在角色上,這樣,多個細節串成情感,而情感被時代所承載,有限的細節更好的補充了故事的情感部分。

《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也為本片意識流的史詩風格建置了一部分基礎。

而到了如今,少年從青年,最終走向老去,時間往後推進,電影也來到了現在。

現在的故事,悲愴,孤獨,又絕望。

《美國往事》的現在,是講失去,而不是講圓滿,開頭建置的歷史情感,是本片最讓人回味的段落,但同時,也是最美好的段落,當故事隨著主人公的選擇走向終結,走向極端的時候,一種具有特定情感取向的結局的到來時在所難免的。

過去,因為一場失敗的搶劫,“麵條”的朋友一一死去,而直到現在,他才知道這一切,都是過去的朋友麥克斯的詭計,在捲走了所有人的錢後,化身為社會的上層人士,重生於這個城市,不僅如此,他還奪走了“麵條”所愛的黛博拉,帶走了他的友情、愛情和過去的一切,如今,他重新出現在主角面前,只不過是因為東窗事發,想要在最後一刻取得後者原諒而已。

《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這注定是一個令人絕望的結局,因為一切早已不復存在,發生在過去的故事,只存在於主角“麵條”的靈魂深處,通過普魯特式的意識流手法展現給我們,那一段段的閃回,都是情感的具現展現,也因此,那些關於時代的故事,都追加上了情感的烙印。

過去是如今的前提,而現在則是過去的累積,這兩個時間段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尤其是當電影中的一切物是人非,過去的畫面就彷彿發生在昨天,意識中彷彿有一些這樣的記憶,又彷彿沒有,只有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還擺放在那裡,讓人感慨。

提到《西部往事》,我把這片子稱為史詩片,是因為他的時代感,而這部《美國往事》,說起來,裡面也是講的時代,只不過,這裡講的,是精神史詩,是關於一群人的過去的史詩。

它也是我認為最符合「往事」這個定義的片子。

《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四個多小時的電影,貫穿了半個世紀的你來我往,核心是過去,而現在,也不過是過去的一段插曲,再匹配上意識流的風格,讓情感與過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真的讓我過目難忘,似真似幻的影像剪輯,緩慢悠揚的配樂都是本片的加分點,它講的是時代,是歷史。

《美國往事》,年少的我們,總有些難以忘懷的故事

但歸根結底,它講的是過去,講的,是我們那些曾經得到的,失去的,以及未曾得到,也未曾失去的東西。

它講的,是每一個年少的我們。

和夢中的黛博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