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RCT到RWS,EGFR-TKI序貫治療為EGFR m+的肺癌患者帶來更多可能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

醫學界腫瘤頻道關注我們

國內外專家齊聚上海,共論肺癌治療新動向!

2019年11月2-3 日,由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舉辦的“2019年腫瘤學對話(Conversations in Oncology)”會議在上海拉開帷幕。國內外近千名腫瘤學專家線上線下匯聚一堂,由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Barbara Melosky教授擔任會議主席。會議主題涵蓋了中國肺癌診斷和治療的挑戰、生物標誌物檢測、全程治療中靶向藥物的順序治療等熱門話題,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

吳一龍教授:

從RCT到RWS,阿法替尼表現精彩

真實世界:RCT與RWS互為補充

在循證醫學時代,以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為主的研究方式解決了新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等問題,但這個“金標準”也存在很多侷限性。吳一龍教授在會上介紹了真實世界證據(RWS)的重要性以及阿法替尼為代表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TKI)在真實世界研究的數據。

吳一龍教授指出,RCT與RWS並非對立或替代關係,而是互補關係。以RCT為基礎制定相應指南,使新的臨床干預措施真正應用於臨床。但指南僅是推薦,不能替代臨床經驗,因此需RWS作為有效補充,以評價新的臨床干預措施在臨床實踐中的真實效益、風險和治療價值,使臨床研究的結論在RCT後迴歸真實世界。

阿法替尼從“臨床試驗”到“臨床實踐”的突破

如果能將RCT和RWS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則可以真正實現從“臨床試驗”到“臨床實踐”的突破。

我們都知道,EGFR-TKI 已廣泛應用於 EGFR突變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作為第二代口服小分子EGFR-TKI,阿法替尼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能夠不可逆性阻斷 EGFR以及ErbB家族的其他相關成員(如HER2、ErbBb3、ErbB4)。之前已有多項研究證實阿法替尼一線治療EGFR突變陽性NSCLC的獲益。

LUX-Lung 3/6是阿法替尼對比化療的隨機對照研究,兩項研究均表明,與化療相比,阿法替尼可顯著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FS)。此外,研究結果也顯示,阿法替尼一線治療del19突變患者的總生存期(OS)可延長超過1年。與化療相比,LUX-Lung 3研究的患者死亡風險降低46%,LUX-Lung 6研究的患者死亡風險降低36%

[1]

基於LUX-Lung系列臨床試驗的結果,阿法替尼在EGFR陽性 NSCLC中的治療地位被一致認可。在取得良好療效的同時,臨床上也十分關注藥物的不良事件,以儘可能降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為此,真實世界研究RealGiDo評估了阿法替尼劑量調整在真實環境中的影響。真實數據顯示,阿法替尼劑量調整可有效降低藥物不良反應(ADRs)的頻率和強度,同時不影響療效[2]

从RCT到RWS,EGFR-TKI序贯治疗为EGFR m+的肺癌患者带来更多可能

阿法替尼序貫奧希替尼模式的一致獲益

在LUX-Lung7研究中我們已經看到,對受試者後續治療數據的初步報告中顯示,在阿法替尼組後使用第三代EGFR-TKI藥物呈現出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獲益趨勢,而“阿法替尼序貫奧希替尼”的獲益在全球真實世界研究(GioTag)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GioTag研究旨在評估阿法替尼治療後二線接受奧希替尼治療的效果,最新中期分析[3]結果顯示,隨訪的所有患者(n=203)接受EGFR-TKI阿法替尼序貫奧希替尼治療,中位隨訪30.3個月,中位OS為41.3個月。特別是EGFR-del19突變患者(n=149),中位OS達45.7個月。對於亞裔患者,中位治療時間(TOT)甚至達到了46.7個月。

从RCT到RWS,EGFR-TKI序贯治疗为EGFR m+的肺癌患者带来更多可能

值得關注的是,吳教授指出,關於GioTag研究的入組條件,很多人誤解為是入組了接受奧希替尼治療10個月以上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而是既往10個月之內使用過奧希替尼的患者,無論療效如何都納入這項研究,所以這一點是非常符合臨床實踐的情況,具有較高的代表意義以及臨床指導價值。

就目前而言,無論是RCT還是RWS,阿法替尼序貫奧希替尼在EGFR突變陽性患者都表現出一致獲益的趨勢。吳教授表示,從客觀上評價,“阿法替尼+奧希替尼”模式會給患者帶來比較好的生存效果,雖然僅靠一個真實世界的研究還不足以改變臨床實踐,但是這提示了我們未來可以做進一步的研究驗證,希望未來有來自中國或者亞太地區的第二個、第三個真實世界的研究,互相驗證,互相補充。

據瞭解,國內已有多中心啟動START 研究,以驗證在真實世界中阿法替尼序貫奧希替尼對中國人群的療效,其臨床結果也將作為GioTag亞洲亞組數據的映證和補充。臨床實踐的模式需要多元化的比較,才能為患者提供更為精準的治療方案,在EGFR陽性突變的治療路上,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周彩存教授:優化序貫,

肺癌靶向藥物應如何排兵佈陣?

大會上,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介紹到,據最新流行病學數據,中國新增肺癌病例佔全球的37%,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維持在高位,而肺癌的早期診斷及篩查是目前肺癌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

从RCT到RWS,EGFR-TKI序贯治疗为EGFR m+的肺癌患者带来更多可能

周教授指出,目前已上市的EGFR-TKI已從一代TKI發展到二代TKI(阿法替尼)和三代TKI(奧希替尼),患者的生存得到了極大延長,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改善。但是,治療藥物的增加也為治療方案的選擇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對進行藥物合理的“排兵佈陣”,使患者活得長、活得好,是臨床醫生和患者當前最為

關注的問題。

阿法替尼是EGFR突變患者的一線標準治療

目前,EGFR 突變比較常見的是19 del 缺失突變和21 L858R 點突變。臨床實踐中,針對常見EGFR突變陽性患者,一線治療方案主要選擇泛ErbB抑制劑阿法替尼或一代TKI,疾病進展後進行二次活檢,若證實存在T790M突變,則選擇第三代TKI。

除常見突變之外,還有5%左右的非經典突變,比如G719X、S768I、L861Q等,但非經典突變使用一代/三代TKI的療效往往不盡如人意。臨床研究證實[4],泛ErbB抑制劑阿法替尼,可以顯著提高此類患者的PFS,達到11.0個月左右,緩解率達到50%~70%。阿法替尼已經成為EGFR非經典突變患者的標準治療選擇。

一線阿法替尼序貫奧希替尼帶來持久獲益

當前,奧希替尼被視為是一線治療中一種有效手段,但臨床應用上需要考慮缺乏後續TKI治療選擇的問題。因此,對目前的靶向藥物進行合理的“排兵佈陣”,優化治療順序,有望使患者達到更長的生存時間。

周教授指出,GioTag最新研究結果證實了阿法替尼序貫奧希替尼可以為EGFR突變肺癌患者帶來持久獲益。研究結果顯示:總人群的中位OS達41.3個月,中位TOT為28.1個月。

值得指出的是,對GioTag研究亞洲患者亞組進行分析[3]發現,對於EGFR T790M突變的亞洲NSCLC患者,阿法替尼序貫奧希替尼的中位TOT長達46.7個月,將近4年。未來,相信隨著阿法替尼在臨床的不斷應用,包括中國在內的更多真實世界研究數據會給醫生帶來更多治療選擇,為廣大患者提供更長生存獲益。

本次會議議題涉及了肺癌早期診斷、藥物治療、EGFR突變患者診療等多個方面,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吳一龍教授和周彩存教授表示,從臨床試驗到臨床實踐,第二代EGFR-TKI阿法替尼積累了豐富的使用經驗。基於目前的證據,阿法替尼可以說是亞洲EGFR突變患者一線治療的重要選擇之一。

專家簡介

从RCT到RWS,EGFR-TKI序贯治疗为EGFR m+的肺癌患者带来更多可能

左:吳一龍教授;右:周彩存教授

吳一龍教授:

吳一龍,腫瘤學教授、博士生導師,IASLC傑出科學獎獲得者,廣東省人民醫院(GGH)終身主任,廣東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譽所長,廣東省肺癌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吳階平基金會腫瘤醫學部會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前任理事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精準醫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臨床試驗協會(GACT)會長,中國胸部腫瘤協作組(CTONG)主席, 2020世界肺癌大會(WCLC)主席

周彩存教授:

周彩存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博士生導師。

上海市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肺癌免疫研究室)主任、教授,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所所長。致力於肺癌的早期診斷、個體化治療及靶向治療的新技術及新藥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863項目、上海市科委登山計劃和納米重大專項重大課題;發表論文300餘篇, SCI 100餘篇;作為第一負責人,2013年獲得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步獎二等獎,2014年獲得華夏醫學獎一等獎,牽頭負責的《肺癌精準化診療策略建立與推廣應用》榮獲2017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

參考文獻

[1] Yang JC,et al. Lancet Oncol. 2015 Feb;16(2):141-51

[2] Halmos et al. Lung Cancer.2019 Jan;127:103-111.

[3] Afatinib followed by osimertinib in EGFR mutation-positive (EGFRm+) NSCLC: Analysis of Asian patients (pts) in th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GioTag study.

[4] Shen et al. Lung Cancer. 2017;110: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