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英國革命史》(四)跳出書外看問題

第四部分

最後,我們跳出這本書,討論一下如何看待這本《1640年英國革命史》以及基佐的歷史研究。

首先,這本書有個突出的特色就是生動翔實,書中充滿了生動的細節、對話等,對於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過程敘述十分詳細,讀起來充滿趣味,似乎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時代。基佐為了寫這本書可是狠下了一番功夫,他查閱了大量的原始文獻,比如當事人的回憶錄、文集、日記、政府公報、官方文件彙編等。他這樣充分蒐集史料,目的就是為了儘量還原歷史,追求最大程度的客觀性。

那麼,基佐的研究真的做到客觀公正了嗎?其實並沒有,所謂客觀,只是他的理想或者說是自我標榜罷了,他的研究本身就帶著很強的主觀性。我們提到,基佐是一位從學界走向政界,然後又重新回到學界的人物。那麼,政治這個因素不可避免地滲透在了他的歷史研究中。實際上,基佐正是把歷史當成政治鬥爭的一種工具,在他看來,考察過去的問題應當以現實問題為出發點。他說,歷史是一個明智的政治家必不可少的教師。

正像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卡爾在《歷史是什麼》中說的那樣,“歷史是過去的事件跟前進中出現的目標之間的談話。”既然心裡想著一個前進的目標,那麼,對歷史事件就難免有主觀的偏向性了。基佐的這個目標是什麼呢?他研究英國革命史目的究竟是什麼呢?其實,他的目的就是為解決法國現實政治問題尋找歷史依據。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一個君主立憲制政權“七月王朝”,這個革命浪潮把基佐推向了政治舞臺的前沿,他擔任七月王朝的內政大臣兼國民教育大臣,後來擔任內閣首相。但是到了1848年二月,革命又推翻了七月王朝,基佐也被趕下了臺。雖然被趕下了臺,但是基佐依舊主張中庸之道,也就是堅持建立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度,而他寫下這本《1640年英國革命史》就是為他這個主張來尋找歷史依據。因此,這也就不難理解,基佐為什麼對英國革命持大力讚賞的態度,認為它和法國革命一樣,偉大而光榮。

明確了基佐的寫作目的之後,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基佐的歷史研究在整個史學研究中的位置。簡單說,他的研究達到了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家階級鬥爭思想的最高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基佐的研究有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用階級鬥爭的方法來認識社會。這一點他是深受法國思想家聖西門的影響,這個聖西門就是我們中學課本上的那位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倡導的階級鬥爭分析法,不僅影響了基佐,還影響了法國的很多歷史學家,甚至由此還形成了一個歷史學派,叫作“復辟時期的歷史學派”。

當然,基佐可不是單純照搬聖西門的方法,而是進行了更為深刻的發展。

比如,他把單純從土地關係來闡明階級鬥爭這種觀點進一步發展為階級鬥爭的基礎是一切財產關係的觀點,這可以說達到了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家階級鬥爭思想的最高峰。有的研究者還認為,法國復辟時代的歷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因此,基佐不僅僅影響了革命導師馬克思,還影響了很多其他學者,比如,《舊制度與大革命》以及《論美國的民主》的作者托克維爾。

1829年,托克維爾在巴黎大學旁聽基佐的課。基佐提倡用分析的方法來替代過去單純敘述歷史事實的編纂方法。托克維爾受到基佐的影響,並將這種影響帶到自己的著作中。可見,基佐的研究影響很大,他的歷史研究成果至今還有著重要的價值。

總結

好了,說到這裡,本期的這本《1640年英國革命史》就講得差不多了。最後我們來回顧一下。

  • 首先,我們講了英國革命爆發的原因:革命是國王和議會在財政問題和宗教問題上矛盾不斷上升的結果。雙方在財政問題上鬥爭激烈,但最終確立不經議會同意不可徵稅的原則,而在宗教問題上,國王專橫,企圖恢復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形式,大肆迫害清教徒,引起人民的不滿,蘇格蘭起義因此成了革命爆發的導火線。
  • 其次,我們講了在革命中崛起的克倫威爾。他之所以能崛起,主要是他成功地掌握了一支有力的軍隊,訓練出的鐵軍在內戰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為後來的獨裁打下了基礎。克倫威爾榮辱一生,譭譽參半,從他身上我們或許也能看出英國革命的曲折和複雜。
  • 第三,我們講了英國革命的特點以及對後來的巨大影響。英國革命的特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以傳統為武器,這個武器就是自由,是英國長久以來就存在的傳統;第二是妥協,英國革命最後是以妥協結束,以妥協而成功。英國革命當中形成的衝突中的融合模式對英國後來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 最後,我們講了這書的特色以及歷史地位。這本書突出的特色就是生動翔實,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解決法國現實政治問題尋找歷史依據,希望法國也建立英國式代議制政體。從基佐的歷史地位來看,他主張用階級鬥爭的方法來認識社會,他的研究也達到了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家階級鬥爭思想的最高峰,影響了馬克思和托克維爾等一大批學者和思想家,因此他的歷史研究至今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

撰稿:青銅文化

腦圖:摩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