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弒母案育兒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沒有靈魂的成長

北大弒母案育兒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沒有靈魂的成長

  • 文 | 拯救知更鳥
  • 字 | 本文共3588字,閱讀約需5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拯救知更鳥原創,歡迎轉載與交流

最近,育兒圈的朋友聊得最多的話題,是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的思考。有人認為這是單親家庭的典型悲劇,有人認為這是隻注重知識教育不注重德育的後果,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小概率的偶發事件。拯救知更鳥則認為:這是我們家長在教育過程中追求完美,沒有培養孩子獨立人格,親子邊界模糊的警示性事件。而這種錯誤教育觀,在我們的身邊非常普遍。

北大學子弒母案事件回顧

心態決絕,早有預謀,提前3個月準備

  • 2012年9月:五好學生,100%好評的陽光男孩吳謝宇考入北大經濟學院。到北大上學後,仍然堅持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各種獎學金狂攬。並堅持每天與母親謝天琴通話半小時以上。
  • 2015年2月:4日至6日三天,吳謝宇入住河南某酒店。距離情人節7天,距離春節10天。疑為吳謝宇來尋找女朋友,一位河南籍性工作者。
  • 2015年4月:吳謝宇以家中有事為由,退掉所有課程,離開北大宿舍外宿,並向培訓機構提前支取6000元獎學金。
  • 2015年6月:吳謝宇回福州。臨行前通過網購,線下店面等購買了刀具、防水塑料布、防油桌墊、乾燥劑、防潮劑、抽溼器、防黴包、真空壓縮袋抽氣泵、隔離服、醫生護士服等,其中僅刀具就購買了剔骨刀、菜刀、手術刀、雕刻刀、手機貼膜用刀、鋸條等,託運一同帶回福州。
  • 2015年7月:月初某天上午,鄰居在樓道碰到謝天琴母子,吳謝宇主動大聲打招呼“阿姨好”。“母子倆當時都挺高興,謝老師還說小宇瘦了,發愁該做些什麼好吃的補身體。”
  • 2015年7月5日:謝天琴給妹妹謝瑤打電話,很高興,說小宇已經放假回家。過幾天帶他回老家看望外婆。
  • 2015年7月10日:弒母前夜,吳謝宇在福州家附近的酒店開房。(弒母預謀開始,考慮到過程會造成不可控因素,或案發現場不宜居住而採取的措施)。
  • 2015年7月11日:在福州桂山路172號的教職工宿舍5座102單元弒母。
  • 2015年7月12日到7月23日:吳謝宇在網上34次購買活性炭。從死者遺骸痕跡看,脖頸和胸部劈砍明顯,應為分屍痕跡。兩個信息結合,判斷吳分是不成,購買活性炭藏屍。
  • 2015年8至10月:吳謝宇假借母親名義,以陪孩子出國留學為名想親戚借款144萬,並剪輯母親日記文字複印辭職信,將母親從所在的學校辭職。
  • 2015年8月至12月:與河南籍性工作者同居。
  • 2016年2月4日:吳謝宇在河南某ATM機取款,被拍下頭像。
  • 2016年2月5日:吳謝宇發短信給舅舅,說他和母親要從美國波士頓回來,將於2月6日到達福建莆田高鐵站,希望舅舅接母子倆回家過年。當日,舅舅未接到人,心生疑竇,與家族商量。
  • 2016年2月14日:謝家報警,警察破門,發現他將母親屍體用塑料包裹了數十層,並在每一層縫隙中,放入了活性炭吸臭;房間內安裝監控,並且連接電腦,能用手機監控現場情況。
  • 2019年4月21日,吳謝宇在重慶江北機場送人時被抓,身上帶了30多張網購身份證。
北大弒母案育兒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沒有靈魂的成長

案件背後的內幕到底是什麼?

人的情緒和情感平衡,與能量守恆一樣真實存在

這個事件回顧有點長,但是沒辦法,事情本身就異常複雜。除了案件本身,幾個關鍵信息是需要大家關注和思考的:

  • 吳謝宇的母親謝天琴:極度自律和清高,追求完美,在身體或心理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潔癖;
  • 吳謝宇:親戚鄰居公認的滿分陽光男孩。老師同學最喜愛的角色,樂於助人的學霸;
  • 謝天琴育兒觀: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易,把情感全部同步給孩子。要求孩子做一個完美的人,不能有任何瑕疵。每天電話溝通學習和生活情況,不低於半小時。
北大弒母案育兒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沒有靈魂的成長

吳謝宇作為孩子,在謝天琴那裡擔任了這些角色:

  • 兒子:乖巧聽話,完美男孩,從不犯錯(不敢犯錯),懂禮貌識大體;
  • 丈夫:在謝天琴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丈夫般的慰藉和鼓勵,讓她勇敢面對;
  • 閨蜜:每天至少半小時的電話粥,身體和心理造成的多愁善感都要吳謝宇來分擔;
  • 使命傳承者:考北大,成大材,為家族創造無上榮耀,給自己一份驕傲的回報;
  • 心靈寄託者:相依為命的心靈相托,針扎不穿,水潑不進,誰也別想插足。

基於以上紛繁複雜的案情和親子關係,有許多人推斷出很多可怕的“內幕”:有說性工作者幕後指使吳謝宇圖謀錢財的陰謀論者;有說他們之期間有不正當的親子關係的亂倫說者;更有說母子因為性工作者出現,道德潔癖導致家庭衝突,最終爆發悲劇的。這些都是網友們閒來無事瞎掰胡扯的,不值得討論。

這個悲劇背後的內幕,已經相當明瞭。一個按照母親的要求成長為“完美男孩”的人,一個被壓制的連青春期叛逆都沒有的人,一個角色定位模糊,揹負著比他能承受的重量要大數十倍的人,突然垮塌了,崩潰了。僅此而已。

請大家相信一個道理:人身上的情緒和情感平衡,與能量守恆一樣真實存在。積壓的情緒與情感永遠會留在身體裡。持續的發洩也許會造成連續不斷的小麻煩,但長期積壓,有朝一日必然有如洩洪,一發不可收拾,釀成嚴重的後果。

北大弒母案育兒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沒有靈魂的成長

不完美才是成長的完美

不幫助孩子獨立,留戀孩子是父母在犯罪

親子關係到底要不要有邊界?父母和孩子的邊界在哪裡呢?在H. 魯道夫·謝弗(H. Rudolph Schaffer)的《兒童心理學》裡,父母和孩子必須要形成“依戀關係”,才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

依戀關係有幾個明顯的特徵:

依戀具有選擇性:哺乳和養育關係決定了依戀關係;

尋求身體與心理接近:孩子不喜歡父母站著與他說話,身高差會帶來很強的壓迫感;

提供安慰和安全感:這是人作為動物的進化動機,也是培養親近和接近的目標;

有明顯的分離焦慮:因為孩子對外界有一定的恐懼,依戀關係會讓孩子有分離焦慮;

依戀關係的時效性:依戀關係強度與孩子成長時間成反比,15歲左右,依戀關係進入逆向發展期(及俗稱的叛逆期),逆向發展期結束後,依戀關係趨於正常和穩定。

北大弒母案育兒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沒有靈魂的成長

所以,看到沒有?依戀關係是有限度的。上文的案例中,吳謝宇因為揹負著母親的沉重情感,連叛逆期都沒有,上中學的幾年,老師同學鄰居都是手動點贊,謝天琴也以他的表現為榮啊。

對“依戀關係”研究最深,也因為把依戀關係研究透徹而享譽世界的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說過:“孩子的叛逆期,簡直就是上帝給人類添加的最絢麗一筆,它終結了父母和孩子過於原始的依戀關係,讓孩子開啟人格獨立的成長之旅。

”連叛逆期的權利都被剝奪的吳謝宇,誰能說這對他來說這不是一個不公呢?

不著名的育兒非專家拯救知更鳥說:讓孩子獨立,不可留戀,不完美才是完美。

北大弒母案育兒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沒有靈魂的成長

對孩子高要求不是錯

但請記得幫孩子培養獨立的人格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缺少叛逆期的成長是沒有靈魂的成長,那是不是任由孩子長期叛逆,野蠻成長呢?不。如果養育孩子是這樣簡單粗暴,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操作,那何來那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始終對孩子保持高要求,是幫助孩子成長,幫助孩子在未來殘酷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必要措施。對孩子注意力的培養,對孩子德育的標準,對孩子學習才藝或知識的要求,應當朝著最高標準去提。這一點沒有問題。

我們要注意的是和孩子之間的角色定位。父母與孩子的親自關係一定要有明確的界限。什麼界限呢?

  • 情感界限:孩子的情感,父母只應引導,疏導,不能強逼,更不應該代勞;父母的情感,不應該百分之百的拉孩子來一起揹負,最多不能超過30%。
  • 角色界限:也就是責任和義務的界限。
    父親的工作壓力,不應過多的讓孩子知道,母親在家族關係處理的情緒不應在孩子面前過多埋怨抱怨。
北大弒母案育兒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沒有靈魂的成長

那麼聯繫到這個案例上,我們分析一下,父母是否應當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是否應該和孩子成為閨蜜?我認為這樣處理會更合理一些:

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或閨蜜,但不應當成為孩子唯一的朋友或閨蜜;

孩子不應當成為父母的朋友或閨蜜,至少不能成為無話不談的那種(但凡無話不談,依戀關係會讓孩子主動揹負父母的情感和壓力。)

亦師亦友亦父母,也許是最適合的一種親自關係了吧。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把親子關係搞清楚就可以了麼?不。更重要的是有方法的鼓勵和適當的引導。那些人格獨立而健全的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他們的父母背後花了多少心血:

  • 你不知道父母睡前花了幾個小時探討明天怎麼跟孩子聊他成績下滑的事情;
  • 你不知道孩子打架回家哭哭啼啼後,父母想了多少套話術去和對方家長解釋和道歉;
  • 你不知道孩子自己揹著書包上學堂之前,父母多少次躲在他們後面悄悄跟著,生怕他迷路或遇到危險不能處理。
北大弒母案育兒警示:缺了叛逆期的青春是沒有靈魂的成長

最後,高能預警:忍是心上一把刀,掉下來就扎心

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的過程中,最大的一個誤區是“忍一時風平浪靜”的理念。孩子的人格培養期,最不恰當的就是這個“忍”字。作為象形文字,這個字的字形就告訴我們,心上懸著一把刀,多危險的事情啊。所以當孩子遇到衝突,不能一味的教孩子怎麼忍,要教孩子怎麼應對。並且要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疏導情緒,在孩子壓抑之後帶孩子去釋放內心的鬱悶情緒。

明確家庭親子關係,與孩子保持亦師亦友亦父母的距離,對孩子成長提出嚴格的要求,並主動的引導和幫助孩子度過叛逆期,形成獨立的人格。忘了吧!別再想著“把孩子培養成完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