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錢袋子”:廣州黃埔出臺“預算管理10條”

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麥婉華 通訊員徐潔芹 範敏玲 潘曉玲 如何管好用好全區人民的“錢袋子”?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近日出臺《關於深化區級預算管理改革的實施意見》,制定了預算管理改革10條措施,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著力解決預算管理職責不清、審批流轉環節較長等問題,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推進預算管理改革。

不同於以往的小修小補、小打小鬧,此次《實施意見》改革核心內容可概括為“精簡、賦權、績效”。這三大“組合拳”正是黃埔區預算管理體制機制的一場深刻變革,將實現區級預算管理方式重大轉變,為該區高質量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為了最大限度精簡審批流程,此次改革堅持流程再造,直擊資金審批流轉的痛點難點,從評審、採購、支付審核等多環節著手,將審批支付流轉時限壓至最低,確保資金流轉最快最優。

在部分財政投資評審權限上“放手”:不再進行施工圖預算財政評審;項目單項投資額度100萬元以下的由建設單位自行審核確認;對中介機構評審項目採用抽查複核方式,80%的評審項目僅是跟蹤考評,無需再行復核。同時,簡化基建項目資金支付審核流程,工程進度款支付時間較改革前壓縮50%。

尤其在評審受理環節上,對緊急重大的建設項目採用提前介入和“容缺”受理等改革措施。

據悉,該措施的實行,概(預)算與改革前相比減少15至20個工作日,壓縮率為26.7%至37.5%;決(結)算與改革前相比減少15至20個工作日,壓縮率為29.4%至35.7%,大幅度地提高了審核效率。

另外,事前績效評估是黃埔區財政預算管理的一大特色。在預算編制環節,便引入第三方機構和專家開展事前績效評審工作,將財政預算審核由過去審項目、審額度為主,轉變為先審績效、再定額度。圍繞“有沒有必要做”“能不能做好”“預算實不實”“能不能產生預算效果”等方面,決定財政資金到底該不該給,怎麼把錢用在刀刃上。

截至2019年,該區共對140個項目開展事前評審,涉及項目申報金額48.13億元,共核減資金8.52億元,平均預算核減率為17.69%。

“評審結果直接用於預算編審,有效節約了財政資金,使預算安排更加科學合理。”黃埔區財政局財監績效和會計監理處處長謝琳認為,發揮第三方機構在預算績效管理中的作用,也是改革的一個重點,第三方評價的專業素質與評估立場會使績效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正和科學。

“預算改革實際是一場政府的自我革命。”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強化預算約束,建立公開透明規範的預算制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倒逼政府轉變職能,促進政府效能和公共服務質量水平提升,將錢花在刀刃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