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深谋远虑:3个嫡子,为什么要选最不喜欢的朱高炽当太子?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古语有云:“太子者,国之根本。”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史,选立太子向来是重中之重,关乎皇位传承,关乎国家命运。

明朝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储君大戏发生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不走寻常路,在太子朱标暴亡后,毅然越过二十几个儿子,直接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为日后的靖难之役、朱棣篡位埋下了祸根。

历史是个有趣的轮回,朱元璋之后,朱棣也曾在太子问题上摇摆不定。最终的结果是:皇长子朱高炽被定为皇位继承人,是为明仁宗。

明成祖朱棣有3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而且,此三人均是徐皇后(徐达之女)所生的嫡子,都具备皇位继承资格。其中,朱棣最器重的是次子朱高煦,最喜欢的是三子朱高燧,但他偏偏把皇位传给了最厌恶的长子朱高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由浅入深简要阐述如下,如有不当或不足,欢迎留言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朱棣的深谋远虑:3个嫡子,为什么要选最不喜欢的朱高炽当太子?


(明成祖朱棣画像)

原因一:朱高炽是嫡长子。

上文提及,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是根正苗红的嫡子,但长幼有序,由于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所以,作为嫡长子,朱高炽在太子之争中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立朱高炽为太子,符合传统,天经地义,可以有效避免无谓的纷争。


朱棣的深谋远虑:3个嫡子,为什么要选最不喜欢的朱高炽当太子?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原因二:朱高炽是朱元璋指定的燕王世子。

在孙子辈中,朱元璋最喜爱、最器重的除了朱允炆,还有朱高炽。其中原因,尤其值得深思。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强势,手段狠辣的人,但在选定储君时,他中意的却并非最像自己的皇四子朱棣,而是最不像自己的皇长子朱标。究其原因,并非仅仅源于朱标是嫡长子,而是由于朱元璋认为,马上得天下者不能马上治天下,大明王朝需要的是一个仁君,而非暴君。

所以,朱元璋的首选继承人是性格宽仁的朱标,随后是性格宽仁的朱允炆。基于同样的原因,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将性格同样宽仁的朱高炽指定为燕王世子,朱高炽由此成为朱棣的合法继承人。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篡位登基,得位不正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心病。父死子继,天道伦常,为了证明自己并非逆臣贼子,朱棣必须拼命展现对朱元璋的孝顺。孝顺,孝顺,除了孝,还得顺。所以,既然朱高炽是朱元璋生前指定的燕王世子,朱棣便不好轻易更换。这也是朱棣始终没有换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棣的深谋远虑:3个嫡子,为什么要选最不喜欢的朱高炽当太子?


(朱棣剧照)

原因三:朱标背后,有强大的文官集团支持。

朱棣之所以最器重二儿子朱高煦,是因为他能征善战,所向披靡。相反的,朱高炽肥胖羸弱,非但无法上阵杀敌,甚至连平时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搀扶。但是,一个人的缺点,有时候恰恰会成为他的优势,朱高炽因此得到了文官集团的大力支持。

文官集团之所以支持朱高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文官信奉儒家思想,尊奉嫡长子继承制;其二,朱高炽性格宽仁,尊重文人;其三,文官集团需要利用朱高炽对抗朱高煦背后的武将集团。

朱棣篡位登基,最需要的就是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毕竟,历史是文官写的,言论风向标就掌控在文官手中。所以在选择继承人时,朱棣不得不考虑文官们的态度。


朱棣的深谋远虑:3个嫡子,为什么要选最不喜欢的朱高炽当太子?


(朱高煦剧照)

原因四: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

史料明确记载,朱棣确实有过更换太子的想法,而最终彻底打消他这一念头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永乐大典》的主编人。

朱棣曾就继承人一事征求过解缙的意见,解缙没有直接回答朱棣的问题,而是很委婉地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所谓“好圣孙”,说的就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欢、最器重的孙子,他既有父亲的仁善,又有爷爷的才能,简直就是完美帝王的化身。

朱高炽身体不好,必不是长寿之人,到时候继承大统的无疑就是朱瞻基,朱棣暂时传位给朱高炽,实际上就是传位给朱瞻基。既然如此,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长立幼引人非议呢?


朱棣的深谋远虑:3个嫡子,为什么要选最不喜欢的朱高炽当太子?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总结: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朱棣最终还是选了最不喜欢的儿子朱高炽为继承人。但后来的历史走向没有辜负他的期待,朱高炽登基后,成了一位好皇帝,更重要的是,他仅仅在位10个月便驾崩,“好圣孙”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明仁宗和明宣宗统治大明王朝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仁宣之治”,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