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深謀遠慮:3個嫡子,為什麼要選最不喜歡的朱高熾當太子?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古語有云:“太子者,國之根本。”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選立太子向來是重中之重,關乎皇位傳承,關乎國家命運。

明朝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儲君大戲發生在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不走尋常路,在太子朱標暴亡後,毅然越過二十幾個兒子,直接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為日後的靖難之役、朱棣篡位埋下了禍根。

歷史是個有趣的輪迴,朱元璋之後,朱棣也曾在太子問題上搖擺不定。最終的結果是:皇長子朱高熾被定為皇位繼承人,是為明仁宗。

明成祖朱棣有3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而且,此三人均是徐皇后(徐達之女)所生的嫡子,都具備皇位繼承資格。其中,朱棣最器重的是次子朱高煦,最喜歡的是三子朱高燧,但他偏偏把皇位傳給了最厭惡的長子朱高熾,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由淺入深簡要闡述如下,如有不當或不足,歡迎留言批評指正,共同探討。


朱棣的深謀遠慮:3個嫡子,為什麼要選最不喜歡的朱高熾當太子?


(明成祖朱棣畫像)

原因一:朱高熾是嫡長子。

上文提及,朱棣的三個兒子都是根正苗紅的嫡子,但長幼有序,由於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所以,作為嫡長子,朱高熾在太子之爭中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立朱高熾為太子,符合傳統,天經地義,可以有效避免無謂的紛爭。


朱棣的深謀遠慮:3個嫡子,為什麼要選最不喜歡的朱高熾當太子?


(明仁宗朱高熾畫像)

原因二:朱高熾是朱元璋指定的燕王世子。

在孫子輩中,朱元璋最喜愛、最器重的除了朱允炆,還有朱高熾。其中原因,尤其值得深思。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一個性格強勢,手段狠辣的人,但在選定儲君時,他中意的卻並非最像自己的皇四子朱棣,而是最不像自己的皇長子朱標。究其原因,並非僅僅源於朱標是嫡長子,而是由於朱元璋認為,馬上得天下者不能馬上治天下,大明王朝需要的是一個仁君,而非暴君。

所以,朱元璋的首選繼承人是性格寬仁的朱標,隨後是性格寬仁的朱允炆。基於同樣的原因,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將性格同樣寬仁的朱高熾指定為燕王世子,朱高熾由此成為朱棣的合法繼承人。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篡位登基,得位不正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心病。父死子繼,天道倫常,為了證明自己並非逆臣賊子,朱棣必須拼命展現對朱元璋的孝順。孝順,孝順,除了孝,還得順。所以,既然朱高熾是朱元璋生前指定的燕王世子,朱棣便不好輕易更換。這也是朱棣始終沒有換太子的一個重要原因。


朱棣的深謀遠慮:3個嫡子,為什麼要選最不喜歡的朱高熾當太子?


(朱棣劇照)

原因三:朱標背後,有強大的文官集團支持。

朱棣之所以最器重二兒子朱高煦,是因為他能征善戰,所向披靡。相反的,朱高熾肥胖羸弱,非但無法上陣殺敵,甚至連平時走路都需要兩個人攙扶。但是,一個人的缺點,有時候恰恰會成為他的優勢,朱高熾因此得到了文官集團的大力支持。

文官集團之所以支持朱高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文官信奉儒家思想,尊奉嫡長子繼承製;其二,朱高熾性格寬仁,尊重文人;其三,文官集團需要利用朱高熾對抗朱高煦背後的武將集團。

朱棣篡位登基,最需要的就是得到文官集團的支持,畢竟,歷史是文官寫的,言論風向標就掌控在文官手中。所以在選擇繼承人時,朱棣不得不考慮文官們的態度。


朱棣的深謀遠慮:3個嫡子,為什麼要選最不喜歡的朱高熾當太子?


(朱高煦劇照)

原因四:朱高熾生了個好兒子。

史料明確記載,朱棣確實有過更換太子的想法,而最終徹底打消他這一念頭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永樂大典》的主編人。

朱棣曾就繼承人一事徵求過解縉的意見,解縉沒有直接回答朱棣的問題,而是很委婉地說了三個字:“好聖孫!”

所謂“好聖孫”,說的就是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歡、最器重的孫子,他既有父親的仁善,又有爺爺的才能,簡直就是完美帝王的化身。

朱高熾身體不好,必不是長壽之人,到時候繼承大統的無疑就是朱瞻基,朱棣暫時傳位給朱高熾,實際上就是傳位給朱瞻基。既然如此,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韙廢長立幼引人非議呢?


朱棣的深謀遠慮:3個嫡子,為什麼要選最不喜歡的朱高熾當太子?


(明宣宗朱瞻基畫像)

總結: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朱棣最終還是選了最不喜歡的兒子朱高熾為繼承人。但後來的歷史走向沒有辜負他的期待,朱高熾登基後,成了一位好皇帝,更重要的是,他僅僅在位10個月便駕崩,“好聖孫”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明仁宗和明宣宗統治大明王朝的十年,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史稱“仁宣之治”,是歷史上著名的盛世。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