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機器人“活躍”洛陽

一股超高壓水射流噴出,細如針刀,“鑽”入混凝土。剎那間,堅硬的混凝土像做了一個微創手術,被一層層剝離,露出裡面的鋼筋。整個過程中,鋼筋結構無傷害,無劇烈振動,也無粉塵。

  這是瀋陽至海口高速公路水口到白沙段錦江大橋的施工現場。按照施工要求,水射流機器人從橋基邊緣“開刀”,向內破碎75釐米,露出橫筋。之後,舊橋與新橋無縫連接。作業期間,大橋不封路,安全須保障。

  在施工現場“打完勝仗”,阮鑫回到河南洛陽,拿著手機,播放視頻,充滿自豪:“水射流機器人在市場上首秀,十分成功。”

  阮鑫是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從生產大型水泥設備,到製造特種機器人,企業可謂危中尋機,華麗轉身。”阮鑫說。2016年,國內重型機械行業的下游需求萎縮,企業業績出現斷崖式下滑,12年來第一次虧損。

  “表面看,只是業績指標下調,實際並不簡單。有外部經濟形勢變化帶來的挑戰,也有企業發展戰略、發展方式暴露出的不足。”企業黨委書記、董事長俞章法說,“迫在眉睫的是,怎麼突破危機,打造新的增長點。”

  而就在同一時間,距離洛陽近1000公里的唐山,也有一位“當家人”在困惑。

  他叫許開成,2006年創辦了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涉足機器人領域,用了10年時間,建起院士工作站,建成國家級特種機器人實驗室。

  當時,國內機器人廠家有1000多家。在如火如荼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背後,大多數企業缺乏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在中低端市場徘徊。相比之下,特種機器人的市場潛力大,但行業專業度高、應用面窄,少人問津。

  年近七旬的許開成感到空前壓力:企業有技術、有人才,但是缺強勢品牌、強大資金支持。發展特種機器人,很難走遠。

  關鍵時刻,許開成迎來特殊客人——中信重工洽談團隊。只用半個小時,兩家企業就達成合作意向。新公司聚合人才、技術、資金、品牌優勢,進軍特種機器人行業。

  特種機器人產業向工業應用、醫療健康、定製化服務等多點擴散,如何才能出奇制勝?他們決定發揮自身優勢,進入特殊工況、高危環境下的特種機器人產業,開闢一片“藍海”。

  一年後,在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他們的履帶式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管道機器人等四大平臺19種機器人組建的“特種部隊”,與國際機器人巨頭同臺競技。在現場,特種機器人能“聽”聲音、“聞”煙霧、“看”畫面、“感”溫度、“響”預警,吸引眾多目光。

  “我們滿足用戶需求,克服技術難題,在特種機器人領域積累了多項核心技術,填補了不少國內空白。”俞章法說,企業已形成應急救援、特種作業、智能工廠、核心零部件等40多種單品,可應用到消防、水利、燃氣、礦山開採、市政建設等方面,同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產銷合同。

  如今,在洛陽,“機器人家族”正在不斷壯大。既有“老樁接新花”,又有“新土培新苗”,中信重工、中國一拖等大型國企,與中小民營企業在機器人研發上“你追我趕”。去年,洛陽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已突破千億元,新動能、新產業持續壯大,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漂亮的成績單背後,離不開政策紅包的密集落地。河南在機械、汽車等10個行業中,圍繞焊接、碼垛等重點領域開展兩批機器人示範項目評選,遴選93個示範項目。洛陽出臺政策,打造機器人產業鏈,做大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堅持將引項目、引資金與引技術、引人才相結合,建設清華高端裝備院洛陽基地等,為機器人研發配齊“最強大腦”,為企業發展增添了持續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