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必備:如何做學情分析?(非常實用)


教師必備:如何做學情分析?(非常實用)


無論你考得好不好,我都愛你——一個老師的肺腑之言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過程,在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生動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是主動求知與積極探索的主體。

教師是這個變化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為學生服務的。

所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即教學展開過程中的各個教學環節,必須使自己的教學思路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

教師在決定教什麼與如何教時,應當全面考慮學生的學習的需求、認知規律與學習興趣,著眼於輔助、激發、促進學生的學習。也就是說,教師要進行學情分析。

1什麼是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伴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產生的,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

學情分析通常稱之為

“教學對象分析”或“學生分析”。是為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2為什麼分析

學情分析是教與學目標設定的基礎。

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空中樓閣,因為只有真正瞭解學生的現有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學生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習活動中的最近發展區(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與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

從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來闡述最近發展區就是教與學的目標。

學情分析是教與學內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據。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內容往往是一盤散沙或無的放矢;

因為只有針對具體學生才能界定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願的自我表演;

因為沒有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任何講解、操作、練習、合作都很可能難以落實。

總之,學情分析是對“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

教師必備:如何做學情分析?(非常實用)

3分析什麼

學情涉及的內容非常寬廣,學生各方面情況都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

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興趣點、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的認知狀態和發展規律,學生生理心理狀況、學生個性及其發展狀態和發展前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感受、學生成功感等都是進行學情分析的切入點。

1、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分析

學生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

通過分析瞭解他們當時的生理心理與學習該內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產生的知識誤區,充分預見可能存在的問題,對課堂上有針對地加以分析,使教學工作具有較強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功效性。

具體地說,對所在年齡階段的學生,看他們長於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發言還是羞澀保守;

喜歡跟老師合作還是牴觸老師;對不同年齡學生注意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也不同。

這些特點可以通過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簡單知識來分析,也可以憑藉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把握。

還有不同年齡學生的感興趣的話題也不同,教師一方面要儘量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又要適當引導不能一味屈尊或者遷就學生的不良興趣。

2、對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經驗分析

即學生學習該內容時所具備的與該內容相聯繫的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確定新課的起點,做好承上啟下、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工作。

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或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

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教師必備:如何做學情分析?(非常實用)

3、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

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即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級和不同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如何、學習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

據此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

現代學生個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處於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來源較廣,一部分來自城區、一部分來自農村、一部分來自外來務工人員等,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

還由於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形成較大的個體差異。

對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老師還可以進一步分析本班學生中學習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並因材施教、採取變通靈活的教學策略。

我們還要對班級學習風格進行分析。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一起時間長了會形成“班級性格”。

有些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往往思維深度不夠、準確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級則較為沉悶,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

不同的學生個體也是如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經驗和課堂觀察,敏銳捕捉相關信息,通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合作等方式儘量“取學生之長、補其之短。”

4、分析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方法掌握情況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更需要學生的活動,只有教師教得最優化和學生學得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陶行知說過,好的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第斯多惠也說過,不好的教師是轉述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

教師只有事先了解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方法掌握情況,才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才能創造出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教師必備:如何做學情分析?(非常實用)

5、分析學習知識時可能要遇到的困難

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阻力往往會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困難與發展的障礙。

教師如果能及時發現這些困難與障礙,並且能夠及時地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學生就能獲得真實的發展。

因此,在備課中要努力去關注和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和障礙,具體分析這些困難和障礙產生的原因,思考相應的具體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4怎麼樣分析

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必須要分析好學生的實際情況。

學情分析既要分析學生的整體具有的特點,同時更要分析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採用不同的分析學情的方法。

要具體分析,切忌空泛化。不同特點的學生,對教材的興趣點、關注點不同,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我們的學生身上,我們做教師的要加以理解,要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實施教學。

1自然觀察法

研究者在自然條件下對個體的言談、舉止行動和表情等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以瞭解其心理活動的方法。

它的種類很多:從觀察形式來分,可分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從觀察時間來分,可分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

從觀察內容來分,可分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觀察法較方便易行,所得結果較真實。

2書面材料法

書面材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現有資料,一類是診斷性資料。現有資料包括:學生填寫的各種檔案資料,如學生的學習成果、作品等,能客觀反映學生個體和集體的資料,如成績單、操行評語等。

診斷性資料指教育者根據某一教育目的,適時地提出某些專題性作業,如命題作文、讀書筆記等。

通過書面材料間接瞭解學生,要特別注意材料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3談話法

談話法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相互交談的活動來進行了解學生情況的方法。

這種方法具有直接交流的特點,方便掌握第一手資料,在操作時應注意拓展範圍以便能夠全面和客觀。

4調查研究法

調查法是深入瞭解學生的重要方法。

調查前要根據調查的內容和問題列出調查提綱,考慮好調查的具體步驟和方法,確定調查的重點對象。

調查時要熱情、周到,邊聽邊記下某些重要的內容,調查後要對了解到的內容做適當地整理,這可以為學生做比較分析提供寶貴材料。

5測驗法

測驗法適合於收集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情況等學習信息。根據教學需要,設計相應的練習題或試卷,規定在特定的時間內作答,教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收集相關信息,為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提供依據。

學情分析,可繁可簡,成熟教師,之所以能簡中見繁,皆因曾於繁中歷練,正如無數次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

年輕教師,必思於繁、行於簡,才能逐步在繁雜紛亂中循出屬於自己的規律,逐步螺旋上升、積澱經驗。

教學經驗的累積上沒有捷徑可循——開始時粗枝大葉,越老越粗枝大葉。

在上課的時候,多注意觀察學生的活動,與學生進行交互,找學生談心及其它等渠道獲取信息,對學生的情況,主要是基本情況和學習態度等方面有一定了解。

當然,在針對具體教學內容時,進行一定的針對性調查和了解,是比較可行的。

其實,主要是教師要做到有心,在日常掌握學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每節課備課時前進行具體的學情分析,對我們上好課還是益處多多。

走近學生、留心我們的學生,思於繁、行於簡,才能逐步在繁雜紛亂中尋出屬於自己的規律,逐步螺旋上升、積澱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