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神化區塊鏈容易形成誤區

自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已經過去半個多月,區塊鏈在風口上也“吹”了大半個月。IT桔子數據顯示,11月份以來,國內已有6家與區塊鏈相關的企業獲得融資,其中有3家獲得戰略投資。

不過,有業內人士坦言,很多大企業其實沒想好要把區塊鏈技術用來做什麼,也不知道跟自身業務結合之後能產生什麼價值,所以都是嘗試性投入。

“炒概念容易、應用落地難”已經成為區塊鏈不可逃避的問題。“很多區塊鏈業務最終不能很好落地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用錯了方向,它不是按照金融本身的規律來應用這項技術來解決金融問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在2019第六屆全球租賃業競爭力論壇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

他指出,許多專家在宣傳區塊鏈的時候,把一些功能都神化了,甚至於解釋錯誤。比如區塊鏈存儲數據的可追溯、不可篡改性,這並不能保證每筆業務信息和數據的真實性,更不能由此產生信用進行相關業務的開發。

劉曉春認為,運用技術,人們要先充分認識到技術本身的侷限性和適用性。區塊鏈是一個很好的底層技術。但目前為止,還有若干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效率問題;二是需要有其他技術相配套;三是區塊鏈技術需要許多相關方一起上鍊,比如供應鏈金融、跨境結算等方面,才能共同解決問題。

(以下為劉曉春發言實錄,源自“全球租賃業競爭力論壇”公眾號,文中小標題為編者自擬)

劉曉春:神化區塊鏈容易形成誤區

我主要從金融科技角度分享一些認識。

把風控完全託付給科技,這是最大的風險


首先,我覺得如果要用好金融科技,首先要深入地理解金融業務,然後才能夠更好地、更充分地運用好金融科技。租賃業實際上和其他業務是一樣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什麼科技,科技的背後是人,人發明了科技,人來應用科技,科技幫助我們解決了許多人所不太能夠做到的事情。

但是反過來,當我們運用科技後,還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再去發明更多的科技來解決運用科技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所以這是一個循環,在這當中,人是最重要的。任何科技發明的時候,在科技領域它是最重要的,對科技工作人員來講,科技也是第一位的。但是對於運用科技的部門、領域來講,科技只是我們的工具,它不可能主導我們的業務,也不可能主導人的行為,應該是人、業務來指導科技的運用。這是我想講的第一點。

第二,科技本身是中性的。科技不帶有道德的稟賦,不具有改善人類道德的能力,也沒有這個責任,所以不要指望科技來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甚至人類社會道德層面的問題,這是科技解決不了的。

正因為如此,科技不僅解決不了道德水平的問題,也解決不了人類本身的信用水平。包括從金融角度來講,人的還款能力等問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用科技、雲計算、大數據、AI畫像,似乎解決了所謂的信用問題。但是做租賃的和搞銀行的一樣,當我們去考察一個客戶的信用問題時,不僅僅是考察從道德層面講的還款意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還款能力的問題,而還款能力裡面更多的是經營能力的問題,這些不是說用金融科技就能夠把客戶這方面的能力提高的。

所以金融科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客戶的還款能力、還款意願,但並不能解決客戶本身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的問題。對科技的理解還是要回歸到業務本身的邏輯。現在有很多宣傳金融科技的,往往認為它可以把問題都解決了,那麼只要放貸款就可以了。我想在租賃領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風險管理、風險控制完全寄託在科技的身上,這就會是最大的風險。

最近我經常和許多搞金融科技的年輕人交流。特別是這段時間,很多年輕人跟我講:劉行長,原來我以為用科技、大數據技術能夠控制好這些風險,但兩年下來最後發現根本控制不住。為什麼?因為人的道德底線有時候是隨著環境的變化浮動的,也會隨著自身能力的變化而浮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好多小貸公司在給一些農村地區、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放貸款去買車子。後來他們總結道,給這些群體放貸款,一般絕對不能超過五萬人民幣,貸款額在三萬左右。我說為什麼?他說放貸款超過五萬人民幣甚至是十萬的話,借款人就會消失了。也就是說,對於這個收入層次的年輕人,超過五萬的貸款就超過了他的道德底線。

如果我們給這樣的企業太多的貸款,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太多的資金衝昏了他們的頭腦,沖毀了他們謹慎經營的底線,甚至道德底線,直至資金鍊斷裂。所以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不可能解決人真正的能力和道德問題。

我剛才講的就是要充分理解我們的業務。許多的業務邏輯,比如說制度、流程,本身就是為了解決真實性、準確性的問題,還有不可篡改的問題。比如說辦業務要複核,複核的作用:一是為了準確性,二是相互制約,保證信息的正確性、真實性,同時也是防篡改。辦完業務要蓋章,也是為了防篡改、可追溯。

人類幾千年來是通過不斷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來解決這些問題的,並不是說現在某一項新的技術,新創造了這樣的能力,而是說可能更新的技術,可以更好地解決原來在制度、流程中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認識業務的一個重要方面。

再比如說,支票、匯票,不僅要專門印刷,來保證支票的真實性,同時支票開出去後要編號、蓋章,在流轉過程中要背書。為什麼要背書?因為支票、匯票之類只是錢的代表,並不是錢本身,在流轉的過程中,既要防偽,也要保證這個錢最終能夠收回來,如果收不回來,可以一路追溯過去。所以需要背書。

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實際上只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如果從這樣一個業務邏輯來考慮應用這個技術,這個技術就可以應用到正確的方向。如果神化這個技術,有可能開發的方向就是錯誤的。這也是很多區塊鏈業務最終不能很好地落地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用錯了方向,它不是按照金融本身的規律來應用這項技術來解決金融問題。

融資難和貴,不在科技的能力範疇


有兩個年輕人跟我講,看到新聞,中央很重視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想通過技術來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我認為,融資難、融資貴不是技術能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融資貴是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資金市場的供求關係的問題,二是借款人本身的風險問題,即所謂的專業講到的風險溢價的問題,租賃也會碰到這個問題。信貸中當然有很多管理的成本,但這個成本在信貸成本中所佔比重很小,所以技術可以幫助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但是無法降低資金成本,也無法降低客戶的風險水平,所以我說技術沒有辦法解決融資貴的問題。

關於融資難的問題,我剛才講了,因為技術不可能提高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也不可能提高借款人的經營水平。技術應該幫助解決的是更好地識別不能貸款的人,讓不能貸款的人更加難貸到款,貸不到款,這才是對的。

如果不理解業務本身,單純地說科技可以解決問題,這樣是用不好科技的。此外,對於科技本身也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任何科技都有它的特點、特長,但是任何科技一定也有其侷限性或者說適用的範圍,超過了一定的範圍,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神化區塊鏈容易形成的誤區


說一下最近最熱的區塊鏈的問題,毫無疑問區塊鏈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基礎設施類的技術,但現在來說應該還只是初期發展階段。講到區塊鏈技術的時候,往往我們都是像背口訣似的講一些問題,比如分佈式賬戶的問題,點對點的問題,不可篡改、可追溯還有智能合約的問題,但是許多專家在宣傳區塊鏈的時候,把這些功能都神化了,甚至於解釋錯誤。

首先談一下分佈式賬戶的問題。它的名稱叫做分佈式賬戶,這個賬戶和銀行、租賃的賬戶是不是一個概念?實際上不是的。分佈式賬戶實際上是指信息的儲存方式。也就是說,按原來的信息儲存方式,一個賬本就是一個賬本,後來有了IT、科技,賬本都放到IT系統,為了安全搞了兩地三中心,還有備份,但始終是在一個地方、兩個地方或者三個地方儲存。

從區塊鏈的角度說,比如,我現在講的內容,在場的所有人都聽到了,或者所有的人都可以把它錄下來,同一個信息在所有的節點上同時進行儲存,這就是所謂分佈式賬戶的概念。我們所講的賬戶其實是指一整套的會計制度、會計規則、會計核算流程。我看到有一個經濟學教授(不止一個),到處在講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戶可以顛覆複式記賬法,我覺得這不應該是經濟學教授,他連複式記賬法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都沒搞清楚。

不管信息儲存方式怎麼樣,每一筆業務還是按借貸記賬法進行記錄和核算,每一筆支出、每一筆收入的性質是什麼必須明確,這才是我們所講的複式記賬法的概念,這和怎麼放賬本是兩個概念。這個問題是在區塊鏈的宣傳中非常錯誤的一個概念,各個地方記信息不等於賬戶的記賬方式有區別,核算還是要按照一套規則來。如果這個搞錯了,開發方向一定是錯誤的,結果也不會成功。

再講到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問題,我剛才說了這個技術並不是唯一的,但是不是和傳統的蓋章相比一定是更有效率、更好,也要看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使用。

區塊鏈技術在宣傳中還有一個錯誤,包括講到的大數據、雲計算、畫像也是一樣的。區塊鏈上,當一筆賬記進去以後,一般的情況下改動不了了,後面一系列的交易、運作都是可追溯的,也改不了了。但這是否代表這個信息或者這筆業務就是真實的?也不能這樣說。就像倉庫的記賬,還是要講賬實相符,實在外面。有的說區塊鏈是可追溯的,比如,我們在飯店裡用餐,飯店會說菜是區塊鏈的,可以追溯菜的種植過程和使用的肥料是不是有機的。區塊鏈本身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有其他更多的技術相配套,才有可能。

反過來看,現在有些人因為覺得區塊鏈上是真實的,所以可信,可信就變成了有信用,有信用就可以放貸款了,這個邏輯線本身就是錯誤的。當上區塊鏈以後這些數據不能改,和這些數據本身的真實性是另外一個概念。

再講智能合約技術。比如考核辦法,員工跟總經理簽訂了績效考核辦法,放到區塊鏈上就改不了了,那是不是一定就會兌現?不是的,可能開個董事會就不兌現了,因為一年經營下來有些情況發生變化了。所以,區塊鏈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

總的說來,我們對科技、技術本身的侷限性、適用性,在什麼樣的範圍內使用,要有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用得好技術。不可否認,區塊鏈是一個很好的底層技術。但至少到目前為止,我覺得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效率問題,二是需要有其他的技術,包括人工流程來與其相配套。三是區塊鏈技術還有一個特點,需要許多相關方一起上鍊,怎麼樣來協調相關方一起上鍊?比如供應鏈金融、跨境結算,大家上鍊,銀行的問題解決了,但對相關方有什麼好處?

運用科技,要了解它的侷限性

最近被炒得很熱的libra,其中一個計劃是要解決跨境結算的問題。如果想要合法合規地解決跨境結算的問題,Libra解決不了。如果真想解決的話,只能是非法不合規地解決,而非法不合規地解決是不是一定要通過libra,是不是它的效果一定是最好的?很難說。就像如果有人轉移錢出去,找地下錢莊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金融科技,一個電話就可以做到,幾乎是實時的。

如果要合法合規地進行跨境結算,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規則、制度問題,涉及各個國家的貿易管理和外匯管理的問題。所以這不是簡單地人與人之間點對點的支付問題。所以每項技術都有其侷限性。

再者說,運用金融科技以後支付可以更快。那是不是所有的支付都需要更快?就像租賃一樣,東西租過去了,按月、按季、按年付租費,不存在要快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商業模式,支付要求是不一樣的。

再比如,更好地獲客的問題,就是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但是我理解的,大多數的金融業務、金融產品和一般的工商企業的產品、服務是不一樣的,不同在哪裡?一般的工商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與客戶之間是買賣的關係,賣出去、收回錢,這筆業務就結束了。但是金融業務,可以說大多數的金融業務基本上是一個過程。比如客戶經理拉存款,拉進存款是不是表示這筆業務結束了?並沒有,一直要等到這個賬戶銷掉為止,才能說這筆業務結束了。

租賃、貸款不是說審查得越快,放得越快就可以,因為貸款放出去,最後是要收回來的。為什麼現金貸、P2P會出這麼多問題,因為它背離了這個規律,以為只要把客戶獲取進來,貸款放出去就成功了,這當然是要出問題的。所以金融產品及服務不能簡單地套用所謂的長尾理論。比如拼多多就可以不斷地降維,不斷地把產品價格壓下去,產品質量降下去,讓低收入的人群來買產品。但租賃、銀行不可能把貸款風險標準降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

要用好科技,一方面必須對於業務本身要有深刻的瞭解,另一方面對於科技的侷限性也要有深刻的瞭解,這是兩方面的問題。

金融科技時代,傳統租賃業有哪些創新空間?

因為我一直是做銀行的,對於租賃是外行,但是不懂無知者無畏,說兩句腦洞大開的話,不一定對。

在金融科技的條件下,特別是5G、區塊鏈、萬物互聯的條件下,租賃是不是可以更多地創新,標的物的範圍是不是可以更擴大。租賃以前更多的是設備、廠房,今後,更具有科技性的東西可不可以也進行租賃?因為我知道現在許多中小企業在升級改造、智能改造的過程中,不僅有機器人本身物的需求,也有物的運作的程序或者智力的需求,這些東西一次性投放的話,資金不夠,那能否引入租賃,將標的物的範圍擴大到這些東西?

許多中小銀行在科技投入上,一方面是希望能夠有投入,但是另一方面,從銀行的角度來講,為了客戶信息、賬戶的安全,不願意把這些核心外包給相關的科技公司,所以集中投入也很難。那麼租賃在這方面能否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也是標的物範圍的問題。

第二,租賃方式的問題,目前租賃一般情況下是一筆對一筆,比如一架飛機,一艘船,一臺機器。在萬物互聯的情況下,可能需要一個群、一個產業鏈的租賃,不論群、塊或者鏈也好,租賃方式可否有所創新?在這個創新過程中,可能不僅是單個公司做,比如說在產業鏈上,利用區塊鏈或者其他技術,可以由許多租賃公司一起為一個產業鏈、產業群分工協作地進行租賃。利用區塊鏈的技術,這種租賃方式也是可以考慮的。

另一個是收費方式的問題,目前基本上是和折舊差不多的線性收費,那在萬物互聯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按照業務量來收租賃費?因為其運作方式不同了,也可以從企業的經濟核算的角度來講,把原來的固定成本變成可變成本,這樣是不是可以?這可能需要與其他的租賃公司和銀行一起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技術,更好地來保證在企業資金迴流的時候,直接通過智能合約在銀行貸款、利息、租賃費用之間按比例自動回收。所以我想這些問題是不是可以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來創新租賃包括內部管理?

時間有限,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