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規範上市公司理財 萬億“蛋糕”引銀行逐鹿

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11月上旬,上交所對外發布4項臨時公告格式指引。其中,上市公司委託理財指引是結合資管新規與部分公司熱衷理財等情況,對已實施數年的原指引進行修訂。據瞭解,本次修訂的委託理財公告格式指引從信息披露層面堵上了漏洞,對資金投向進行穿透。

根據Wind統計數據,截至11月13日,共有1104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認購金額達1.14萬億元,涉及理財產品17677只。上述情況,從參與認購理財的公司數量、認購金額以及涉及理財產品數量均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在資金面趨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降的背景下,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的規模有所下降。但超萬億規模的上市公司理財“蛋糕”,仍是銀行機構競逐的焦點。

而未來,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理財業務專業化發展程度加深,包括上市公司理財在內的企業財富管理領域也將是行業關注的重點。

萬億理財被上市公司買下

實際上,從今年一季度開始,上市公司“理財熱”就逐漸降溫。

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相繼落地後,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在類型、兌付以及認購規模上均發生了變化,加之在宏觀大環境以及上市公司資金面趨緊的背景下,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的規模及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從具體情況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13日,共有1104家上市公司購買17677只理財產品,總金額為1.14萬億元。而2018年同期,共有1288家上市公司買下了21813只理財產品,總金額為1.54萬億元。

與此同時,理財產品收益處於持續下降的狀態。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顯示,今年10月份銀行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含封閉式、定開式)平均收益率為4.02%,環比下跌2BP,同比下降47BP。自2018年3月以來連續20個月下跌,並且創2016年12月以來的最低收益水平,即創35個月新低。

關於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的理財產品中,金額與數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的原因,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表示:“央行持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向市場投放流動性,是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持續降低的原因,這也是導致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減少的主要原因。此外,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以及一些中小銀行流動性問題的出現,也對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今年之前,上市公司認購理財達到了小高潮。“理財熱”升溫對上市公司以及金融機構來講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王詩強表示,上市公司進行短期理財有利於降低企業資金閒置成本,增加企業收入。“但是,長時間的將資金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容易導致資金空轉,不利於企業和實體經濟長遠發展。此外,一些銀行會對大額投資客戶給予返點回扣,因此容易形成利益輸送以及高管腐敗等問題,從而侵害中小股東利益。而對於金融機構來說,上市公司資金量較大,來得快,流失也快,容易導致金融機構資金匹配出問題,引發流動性危機。”

11月8日,上交所對外發布4項臨時公告格式指引,對已實施數年的原指引進行修訂,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委託理財指引。據瞭解,本次修訂明確了委託理財“實際投入金額”為期間單日最高餘額,避免公司在購買短期滾動理財產品時,因簡單累加滾動發生的每筆理財金額觸及信息披露標準,並引導公司合理反映委託理財的實際情況,避免造成市場誤解。此外,本次修訂新增理財資金投向的信息披露要求,方便投資者據此判斷理財資金的安全性和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引導上市公司規範理財行為等等。

理財子公司發力企業財富管理仍存挑戰

從數據上看,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的規模雖然有所收縮,但仍超過萬億,市場仍較大。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落地加速,未來理財子公司有望成為承接包括上市公司理財在內的企業財富管理業務的主力軍。

以上市公司海螺水泥為例,其在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正式開業4個月後,便與其簽訂了購買委託理財產品協議,將40億元自有資金用於購買建信理財公司的“鵬鑫”封閉式理財產品,理財期限為273天。

事實上,理財子公司開業後的重要任務就是承接母行理財產品。日前,工商銀行與工銀理財聯合發佈公告稱,根據國家金融監管政策的要求,前期由工行發行運作、符合相關監管要求的理財產品及相關配套服務,將統一移行至工銀理財運作管理,理財產品管理人相應變更為工銀理財。

某股份行資產管理部人士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以固收類資產配置為主的‘保底保收益’運營模式將逐漸向更為市場化的模式轉變,權益類理財產品比重增加將是趨勢。從產品類型看,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為上市公司提供更為豐富的產品。”

關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該股份行資管部人士表示,與個人購買理財相似,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資金使用效率,如果是短期理財產品,靈活性較強、流動性好,不影響企業資金的循環。另外,銀行理財相較其他投資而言在安全性上有保障,且能夠為上市公司帶來穩定的收益。

關於未來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的趨勢,王詩強認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實體經濟不容樂觀,為了刺激經濟恢復增長,保持穩健偏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大概率事件。“因此,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還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此外,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產品淨值化轉型,打破剛性兌付勢在必行,都會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產生較大影響。”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看來,目前一段時間內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還是以傳統理財產品為主,新的淨值型產品還在設計與推出的過程中。“淨值型產品中也有風險高低的不同,未來上市公司應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合理選擇。”另外,在企業財富管理方面,陳嘉寧表示,金融機構也應更多地推出針對上市公司需求的創新型理財產品。

關於未來理財子公司如何發力企業財富管理,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主編殷燕敏告訴記者:“目前理財子公司都是剛起步階段,從銷售渠道來說依然是依託母公司的渠道資源,對於企業客戶的資產管理競爭,母行的企業客戶資源依然是比較重要的,而且企業開戶、資金進出等監管更為嚴格,企業與銀行之間的業務關係也較為多元化,因此與個人用戶不同,企業資源的競爭是銀行整體的多元化服務競爭,並不僅僅單純的靠理財產品收益去維護。不過,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業務全面拓展,其投資範圍更廣、產品層次更加豐富,資管能力進一步提升,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客戶的定製化理財需求或許在未來更具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