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真正的兒童美育,除了技法訓練,更看重孩子如何使用藝術這一工具發現自我、表達自我。

而父母若是特別希望孩子學習某一門藝術,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也就將孩子的自我一點、一點消磨掉。

花生地(ID:Amber201606)

我們今天聊聊,培養孩子藝術才能,需要避開什麼誤區?

01

操之過急,

撲滅孩子自發學習熱情

有一次幫我老爸整理東西,發現一個古老的大信封,裡面有各種塗鴉,鬼畫符似的。我問老爸,他說這是我4歲畫的畫。

雖然這些畫沒什麼技巧,但是很有故事感,也就是說,我4歲時還不會寫字不會看書,但是我很有表達欲,想表達一些心情,或者講一個故事。

幼兒都比較喜歡用塗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稍微大一點,他們看到電子琴啊鋼琴啊也喜歡坐在那裡亂彈一氣,所以說,孩子對藝術的熱情,以及對錶達的渴望,往往是一種自發的天性。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而那些嚴格強調技術,以及目的完全在於考級或得獎的繪畫班或鋼琴課,往往很難激發孩子的興趣,反而澆滅孩子的熱情。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興趣培養班成了興趣降級班。

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的著名教授米考夫斯基,作為“鋼琴冠軍之父”,他曾教過上百名中國學生,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琴童們最缺的教育,是允許他們“慢點學琴”。

我有個朋友,在培養兒子的鋼琴特長時就掉進了這個陷阱。她看到兒子有一定的音樂天賦,一開頭要求就很嚴格,同時也去考級並參加很多比賽。結果,這個孩子很快就失去對鋼琴的興趣,雖然也考過了10級,但是一旦考完就一直都沒怎麼碰過鋼琴。

相比之下,我另一個朋友,培養女兒學琴上就做得更好。

她女兒學的是小提琴,比鋼琴入門要更難。

她找了一位很有親和力的老師,一開始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琴和上課,而是老師帶著孩子一起欣賞音樂。歌劇、交響樂、鋼琴曲都聽一點,中間穿插著小提琴協奏曲,聽完老師會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感覺,並且慢慢給孩子介紹一些音樂的創作背景和文化常識。

這位老師還有朋友都非常有耐心,在這個階段一直都沒說讓讓孩子學小提琴。但在和老師相處了兩個月,欣賞了很多音樂交換了很多想法後,在一節課上,朋友的女兒自己提出:小提琴很好聽哎,我想學小提琴。

要是別的家長肯定會覺得正中下懷啊,那就馬上讓孩子練琴吧。但是,朋友卻沒同意,而是和老師一起再三和孩子確認,說學琴會遇上很多困難,也會很辛苦,但是一旦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孩子依然很堅決:我想學,我會堅持的。這樣才開始正式學琴。

雖然練小提琴的姿勢很擰,找對音符也很困難,卻因為是自己選的路,這個孩子一直保持著對小提琴的熱愛。每次上課和練琴都不用家長特別催促,都是自己主動進行的。

她還說,小提琴樂曲太美了,如果我能像那些藝術大師一樣,拉出這麼好聽的樂曲,那該有多好。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正好米考夫斯基教授也說過:“我教給孩子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做一個演奏者,而是學會做一個聽眾。只有多聽、多感受,才會知道什麼樣的演奏是能打動你的,這是一步。”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如果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會比家長把決定硬塞給他們更好。被逼迫學習,還會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經常需要處理或者在將來某一天爆發出來,其實最終也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所以,在藝術培養上,家長不要太著急了,要知道欲速則不達,每個孩子都是帶著熱情和學習慾望來到這個世界上,熱情是一種很寶貴的東西,家長千萬不要用自己單方面的意志力去消磨孩子這種熱情。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02

過於注重技能訓練,

忽視思想和創造力

小提琴協奏曲維瓦爾第的《四季》,經典版本特別多,比較傳統的人喜歡1982年平諾克指揮英國協奏樂團的版本,還有馬里納/聖馬丁樂團的版本、發燒友喜歡阿卡多的“四把名琴版”,我自己就比較喜歡安妮·索菲·穆特和卡拉揚的那個版本,很有激情很華美。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安妮·索菲·穆特和卡拉揚版本的《四季》CD封面

雖然風格不盡相同,但是這些版本之所以都能有眾多聽眾喜愛和追捧,是因為即使是一摸一樣的曲子,每個藝術大師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在演奏時運用自己的風格去詮釋,他們不是追求技能的標準化,而是追求思想和創造力。

孩子學琴也是如此,有些孩子的演奏,雖然技法還不夠純熟,但是有自己的東西,而有些孩子卻非常機械,也就是缺乏對音樂的感覺和激情。

米考夫斯基教授他也說,他作為鋼琴比賽的評委時,看中的不是選手能熟練演奏每個風格的曲目,而是一種“感覺”:

我會問自己,我會想要再聽一遍他的演奏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在我這裡他就成功了。

缺乏感覺和激情,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只注重技能培養,沒有引導孩子全面和深入地去認知音樂。

真正能從音樂中收穫快樂的孩子,在談到音樂時,能夠滔滔不絕地聊它背後的文化。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們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感情傾注到琴鍵上,才會產生有靈魂的音樂。

關於技能,這是一種“術”,當然我們學習藝術少不了術的訓練,但是我們不能忘了,在術的表層下,還應該有我們的思想和情感,這才是“道”。

真正的兒童美育,除了技法訓練,更看重孩子如何使用藝術這一工具發現自我、表達自我。

我有個同學的孩子去美國紐約羅德島藝術學院學畫,他在這方面也深有體會。

有一次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拿你宿舍裡的3樣東西做一幅畫,這時同學都開始思考了,拿哪3樣東西呢?有人選擇了作畫道具,有人選擇了傢俱,還有人選擇了食品……

然後還要思考如何組合這三樣東西,用什麼樣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個孩子選擇的是椅子、檯燈和一件石膏像,表現形式是抽象的,乍一看看不出這三樣東西,但是如果細看,會發現這三樣物品是互相融合的……

作業打分的標準不是看你畫得像不像,而是看你如何組合和表現,有沒有創意,有沒有自己的想法。

教授說,我們不是培養畫匠的,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畫得再好再像,那和那些臨摹名畫的畫工有什麼區別?

藝術家和畫匠的區別,不是僅憑技能,而是背後的創造力和思想。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夏加爾《散步》

03

以為孩子小就不懂得美,

給他們一些打折扣的東西

在閱讀方面,我不太贊成給孩子看名著的改寫版本,比如精華本、縮略本、白話本,或者直接是少兒版,因為這樣一改,就失掉了原先的結構、內容和語言,把經典降級了。

就比如四大名著,就有很多改寫本,我覺得最好還是看原著,原汁原味;如果孩子太小,還看不懂,寧願去看比較經典的連環畫。像三國演義的連環畫就不錯,或者給他們講其中的一些小故事,而不是給他們看改寫本,這樣,他們接觸到的就不是最好的東西了。

藝術也是這樣,不要太拿我們的大人的思路去判斷孩子的接受度,覺得小朋友還小,應該聽什麼、看什麼。市面上由簡到難的思路是有點問題的,因為欣賞藝術只有美和不美之分,沒有難和不難的區別。

打個比方,有的人覺得拉斐爾的聖母像是寫實主義的,比較容易看懂,米羅的抽象畫他不知道在表達些什麼,就比較難;但是對小孩來說,沒準他們會更親近米羅,對拉斐爾無感。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拉斐爾《椅中聖母》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米羅《哈里昆的狂歡》

對於孩子來說,他接觸到什麼,他入手是什麼,他就認為藝術是什麼。你不要怕他聽不懂,看不明白,要問他喜不喜歡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一開始就能起點高一點,眼界寬一點,多看一點經典的東西,而不是你以為的適應他們需要的那些幼稚的東西,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足夠好的美育開端。

帶他多去博物館,多買些精美的畫冊,家裡放一些經典的音樂,城市裡有比較好的書畫展或音樂會帶他去參加。

在廣博的基礎上,也要有所專精。比如說他如果在某一方面顯示出比較大的興趣,就要在這方面有所深入,不要等他還沒有深入前,就換各種各樣的花樣給他,這樣容易分散他的注意力,也就不可能在一件事情上有所積累,從量變達到質變。

04

只重視藝術學習和訓練,

忽視日常生活和情感之美

臺灣的美學家蔣勳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段時間他因為傳授美學接觸了很多企業,在一家企業講課時,他不問員工有沒有去聽音樂、看展覽,反而問他們:“你們在這裡工作5年了,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公司門口那一排是什麼樹?”

但是,幾乎沒有人能回答出來。

事實上,他們公司門口那排小葉欖仁的葉子漂亮得不得了,綠色會在陽光裡發亮。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還有個總是加班的公司員工問他:我現在5歲的女兒將來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

蔣勳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建議他有時間多抱抱女兒,這更重要。

因為蔣勳認為,所有的藝術講的都是人的故事,一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她將來看畫、聽音樂都沒有感動。如果沒有人的記憶,所有藝術對她而言都只是賣弄而已。

我們現在雖然物質水平比起從前大有提高,但是感覺家長很忙壓力很大,一方面是為了工作奔忙,另一方面是為了教育孩子而辛勞。同樣,孩子壓力也很大,他們不僅需要學習好,還要有特長,連學習美術和音樂也成為了對他們新的要求和新的壓力。

我們和孩子每天都忙忙碌碌,努力追求優秀和卓越,卻經常會忽略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的美感,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情感交流。

與其刻意帶孩子趕場,欣賞這個音樂會,參加那個畫展,或者讓孩子在課堂上和家裡痛苦地練習鋼琴,學習畫畫,還不如在春天出去看看花,在秋天家人一起爬爬山,或者在家裡做一頓好吃的,大家圍在桌子邊邊吃邊聊,重新發現生活之美,重新體會慢下來以後的交流和情感,

活得像個人樣,而不是和高效機器一樣,才可能對美有真正的感受和體會。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美育是關於幸福的教育,你能感覺到並表達出美,那一定是和快樂相伴的。掌握藝術技能一定要付出很多辛苦努力,但這不代表學習過程中心理和感情就是痛苦的。

美不僅在藝術裡,也在自然裡,更在生活裡,過好每一天,好好對待自己和他人,體會快樂並同時給世界創造美好,這才是美育的根本。

辛苦≠痛苦,孩子藝術啟蒙請避開4個誤區

回顧歷史時,我們不太會記得當時的統治者是誰,最有錢的人是誰,卻會記住當時的大文豪是誰,藝術家是誰,名和利都很快飛灰湮滅,只有文學藝術之美才能真正能穿越時間。

作為我們每個人來說,回顧一生時,值得懷念的也不是我們獲取了多少技能,贏得了多少財富,而是感情和創造之美,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