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有風險了,有虧損的可能。銀行理財產品還能買嗎,應如何購買?

糖菓菋初夏


理財還是可以買的,畢竟大部分理財都是中低風險,謹慎型以上的客戶都可以承擔一些利率波動的風險,同時大家還可以進行一下幾方面的簡單判斷,再決定是否購買:

首先,您可以看一下這個銀行的規模,城市商業銀行、國有銀行資產比較雄厚,一般可以平復非系統性風險。

再次,您可以通過銀行官方網站、理財網站查詢該理財編號,有編號的是正規銀行發售的,您也可以放心購買。

再次,您可以看一下產品說明書,看一下募集資金的資產配置,如果80%的資產用於同業存款、國債等固定收益的產品,那麼這款理財的風險也會比較低。

最後,可以多家銀行利率進行比較,比如大部分銀行理財利率都在4%左右,突然有一家銀行利率在5%以上,還承諾保本保息,個人認為這個理財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還有點不負責的承諾,因為高風險才有高收益,建議謹慎購買。


理財經理陳雪


國家出臺了新規定,任何理財產品不得有保本,無風險的宣傳字眼。這條規則其實為了讓老百姓更理性的看待理財產品,也是杜絕任何理財產品發行方虛假宣傳,哄騙老百姓的手段,我們應該如何買呢?

一,銀行購買,安全收益低

可以去大銀行買,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這些國有銀行,信譽高於收益。所以在這裡購買理財產品,一般風險很小。但是收益也會很低。

二,百分之五收益以下屬於無風險利率

目前中國的無風險利率在百分之四左右,你購買的產品只要低於百分之五的收益,一般還是能保證本金,風險很小的。

三,看理財產品的類別

理財產品也要分類別的,比如:大額存款理財風險就很低。定向存款風險就比較大,所以要看準理財產品的具體用途也很重要。

四,理財產品和投資產品不要混為一談

最後要記住理財產品一般是投資產品的後續的攬儲行為,屬於儲蓄的保障。大型企業的定向基礎建設信貸,銀行會根據這些信貸推出理財產品。你要完全跟投資的基金或者股票型基金分開,不要把投資當理財。

總結:其實理財產品一直有風險,只是產品發行方做打包出售方式,平衡風險收益,有欺瞞消費者的行為,才出臺了這項規定,制約發行方。我們理財要清晰的認識風險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我是伯樂集團董事長李合偉,20多年創業經驗,天使投資人、《覺悟行果修渡》創投課導師、《財富人生密碼》財富增值課導師、《李合偉演講學院》創始人,感謝關注,期待與您深刻交流……


合偉說


理財產品是金融市場的一種產物,也屬於投資,投資本身就有風險。重點在於怎麼買。

在銀行買理財產品,一般都會有風險測評。一般分為:保守型、謹慎型、穩健型、積極型和激進型。越靠後風險越大。市場的理財產品也分登記,從R1到R5。

根據測評的數據,選擇理財產品。比如測評是積極型,那麼可以買進R1到R4這四個登記,偏保守型一般買相應附近的產品。

其實銀行理財本質就是,投資者把資金交給專業的人打理然後得到利潤,那麼自己直接投資銀行股呢,下來我們來看看。

我們以工商銀行為例,

假設十年前買進10萬工商銀行股票,後期每年能收到幾千的分紅。

而且隨著股價的上漲,每年分紅增長。看下圖

投資十年合計獲利4.4萬分紅,每年4.4%的回報率。

銀行理財過去十年的收益率一直在4.42%附近。看下圖

所以不考慮其他因素,理財產品和賺股息差不多。

如果資金在3到5年不用,那麼在低估值區間買進銀行股,吃股息的收益率好過銀行理財。

縱觀大盤目前在3000點下方,那麼未來的空間是很大的,這回市場已經不具備大跌的風險,所以個人建議買銀行股要好很多。

如果擔心自己在牛市中跑不贏指數的話,可以考慮買銀行理財。

理財產品和投資一樣,高收益高風險,低收益低風險。當然買什麼樣的理財或者直接投資銀行股,還要看自己家庭的資金情況,然後選擇自己可以接受的理財產品。


散戶和大戶的區別


特邀小編認識的老師,來跟大家分享下,歡迎討論:


投資就一定會有風險,只是風險大小不同而已。非保本理財雖有可能出現本金損失,但到最後都能拿到合適的收益和本金安全。儘管如此,在投資時仍要注意風險。

風險程度(由高到低)可分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保證收益型。

也就是說,非保本浮動收益型風險最高,顧名思義,就是說既不保證收益更不保證本金,這類產品風險較高,建議在銀行專業理財經理指導下購買,適合風險喜好型客戶,可能在短期內實現遠高於銀行定期收益的投資計劃。

如果要買保本保收益,可供選擇的有定期和國債,其他的都有風險,大小不一而已,所以主要是看相應理財產品的風險揭示書和產品說明書,裡面有相應的理財投資方向,主要看投資方向。

衡量銀行理財產品時,不能只看預期收益率。這裡面有幾個邏輯要釐清: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和風險成正比,出現虧損的產品較多是一些掛鉤基金、股票、股權、大宗商品、信貸資產等結構性產品,雖然預期收益率較高,但到期收益率的不確定性也更大。另外,不保本並不代表肯定會虧,但其中風險顯然要比保本型產品高,最為關鍵的是投資需看掛鉤標的。

如何選購銀行理財產品

①看產品登記編碼,判斷是自營的還是代銷

想查證產品是不是銀行自營,可以通過產品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信息。

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等級系統給每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裡都會公示產品登記編碼——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編碼。

比如招商銀行APP上看到的這款產品,產品說明書的登記編碼為:C1030815001367。

輸入編碼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一下。能查到,就說明這個理財產品是銀行自營的;如果查不到,那就不是。

那怎麼看產品是否適合自己呢?

②在產品說明書裡,看風險等級和投資方向。

不管是在銀行櫃檯,還是在手機銀行裡買理財產品,一般都會要求先做一個投資者風險測評。

測評結果分5個等級,按照投資者對風險的不同態度,依次是:保守型、謹慎型、穩健型、積極型和激進型。

排名越靠前,說明越討厭風險,排名越靠後,越喜歡風險。同樣,正規理財產品的說明書裡,也會寫清楚給產品的風險分級,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的信息也會有顯示。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從低到高依次是:R1、R2、R3、R4、R5。這樣正好對應了投資者風險測評的5個等級:

R1——保守型

R2——謹慎型

R3——穩健型

R4——積極型

R5——激進型

你是這裡面的哪一個等級,就買同樣等級以及風險更低的理財產品。比如你的風險測評結果是穩健型,可以買R1、R2、R3這三個等級的產品;如果風險測評結果是積極型,就可以買R1、R2、R3、R4這四個等級的產品。看產品類型、看風險等級,這兩個是普通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的方法,記住了這兩個辦法,基本上就不會挑錯銀行理財產品了。

最後再次提醒,買銀行理財最好先到官網查詢,認真看產品說明書,看不懂的就不要貿然去投。


(本次回答由小編撰寫,招商銀行概不負責。本次回答僅供溝通交流使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哦~覺得小編說得在理的,加個關注來聊天吧~)


招商銀行App


首先要說明的就是,市場中有一句話,就是你理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肯定是對的,但是既然是投資就會有風險,不管是系統風險還是來自於市場的風險,既然你選擇了投資本身就應該選擇承受風險;

那麼這裡我們首先要確定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如果你能承受的風險比較小,你就選擇低風險低收益的,那麼銀行的理財產本有很多是代售的你要區分清楚,並且銀行工作人員也會給你介紹一下,風險稍微高一點的,你可以根據自己自身的情況進行選擇;相對而言,銀行的理財產品系統性風險和市場風險都是相對比較小的,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還是可以選擇跟進的!

銀行將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為了五個等級,分別是R1、R2、R3、R4、R5,對應的是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以及激進型。當然,常見的是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以及高風險等級的風險標識。那麼,我們再來看: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到底有多大?

銀行的理財產品類型很全,從低風險到高風險產品一直都有。按產品的風險等級分為了R1到R5。R1類產品是低風險產品,能做到保本保息,R5類產品是高風險產品,不僅不承諾保本,連收益率都只是預期,並不承諾收益率一定會達到。在銀行買理財產品前,人人都要做風險偏好測評。分為謹慎、穩健、平衡、進取和激進五種類型。風險偏好越高的人,如激進型,能選擇投資的產品風險等級越高,可選範圍越廣,即從R1到R5的產品都可以購買。而風險偏好低的人,選擇範圍就小很多,如,某人風險偏好是穩健型,基本只能選擇R1和R2類產品。依次類推。

隨著金融市場化的改革,銀行的理財業務將從銀行獨立出來,成立專業化的理財公司,未來銀行的理財產品,銀行保本的將會越來越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者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是風險自擔的,因此,投資者也要提高自身的風險判斷能力,起碼應該謹慎投資。





楓葉小道是我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之後就會存在風險,無論到哪家銀行理財產口都是這樣的。

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銀行理財產品有風險我們就不買銀行理財產品,這正如一個人肚子餓了拒絕吃飯一樣可笑,因為吃飯有時也會被噎。如果那樣,就自有把錢存在銀行心安理得地接受貶值和財富縮水。但是存款也有風險哦。在一家銀行存款超過50萬元如果遇到銀行破產,也會造成損失。

所以現在沒有絕對安全的投資,高回報必然伴隨著高風險,而每個人只要有追求高回報的念想就必須有承受高風險的心裡準備。因此不能因為銀行理財產品就不買理財產品,這是最忌諱的投資理念。

既然害怕投資風險,我建議你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好理財產品的各類和理財產品的期限。一般買收益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理財產品,不要購買高回報的理財產品;一般購買期限短的理財產品而不要購買期限長\\的理財產品。同時,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區分是銀行發行的還是銀行代售的理財產品,建議一般購買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而不要購買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基金類產品,如果出現風險會很麻煩的。


開偉觀察


銀行理財產品一直以來都是有風險的

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使得各家銀行原有的理財產品紛紛轉型成淨值型產品。好多人說這是有風險了,但是其實理財產品本就有風險。我再次介紹一下我瞭解的淨值型產品的背景,理財這個詞我們很多時候把它理解為銀行的成分多一些,因為畢竟市面上各家銀行拼命推銷的理財產品是實體。但是其實我們是財產的主人,是我們將財產交予銀行替我們打理,然後銀行收取服務費,理論上我們應該對自己選擇的理財產品的盈虧負責。但過去很多時候,我們買的理財產品即使投資標的是虧損的,我們也並不會賠錢,因為銀行用自己的錢交付給了投資者,這樣也使得投資者願意去信任銀行,這種長期的現狀叫剛性兌付。其實很不利於銀行的風險控制,一個理財產品出現虧損,銀行自己貼錢兌付給投資者,那麼萬一出現系統性風險,銀行抵禦風險的能力將會變得較弱。所以控制金融風險要求銀行打破剛性兌付,由投資者收取收益在虧損時進行承擔。

這也就是淨值型產品的來歷,我們的收益將隨著產品淨值沒交易日的變化而變化,信息更加透明,以後也基本少有保本理財的概念,我們為自己選擇的理財產品而買單。如果說原來購買理財產品會有銀行兜底,那麼以後我們要擁有自己的看法,緊緊的參與理財產品的價值變化過程。

如何知道風險有多大?

國債和存款可以視為無風險,但是理財產品沒有這二者的安全性,根據產品風險特徵,一般理財產品的風險分為五檔:

  1. R1級(謹慎型) ,一般由銀行保證本金的完全償付,產品收益隨投資表現變動,且較少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的影響。

  2. R2級(穩健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
  3. R3級(平衡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有一定的本金風險,收益浮動且有一定波動。
  4. R4級(進取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較大,收益浮動且波動較大,
  5. R5級(激進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極大,同時收益浮動且波動極大。

那麼一般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都會對風險等級進行披露。值得參考的是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告誡投資的過程中提示的風險警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一旦發現存在高回報的理財產品,要積極提醒,積極舉報,讓龐氏騙局無所遁形。”根據這個範圍對收益率進行估量是比較合理的。


金融逐夢人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後,下一個就是貨幣基金。總之,除了存款、國債,再無剛兌,存款也有銀行破產的風險,國債也有國家破產風險。

打破剛兌並不意味著不能購買銀行理財,而是需要投資人自己去甄別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這不是一兩篇文章能解釋清楚的,這裡主要談一下銀行理財所投的企業違約的概率。

首先,目前,大型銀行不良率大多在2%以內,隨著經濟下滑,不良率會逐年增加,很多潛在的不良會逐漸暴露。而且銀行理財由於其收益率高於存款,所投的資產價格大多高於銀行表內貸款,對應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保守估計,未來大型銀行(資產規模超萬億)的理財不良率可能接近4%。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人每投入25筆就會有1筆本息全無,不良貸款僅僅是借款人償還能力出現危機,並不意味著這筆貸款虧損,畢竟大部分貸款是有抵押、質押或者保證的,處理掉這些擔保,會回收大部分本金,甚至全部本息。所以,即使銀行理財打破剛兌,虧損全部本金的概率是極低的。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研究信託、契約型私募這些傳統的資管業務,尤其是私募,幾乎沒有剛兌歷史,信託、私募的違約概率有多大?很低,違約不能兌付或者延期兌付的至今屈指可數,跟其龐大的規模比起來簡直忽略不計。而信託、私募的資產是銀行“玩剩下的”,那些在銀行借不到錢的企業才會去找信託私募融資,因此,銀行理財到期不能兌付的概率理論上比信託、私募更低,當然,收益也更低。

最後,對於銀行理財投資標的風險風險,可以給以下幾條比較有價值的參考:

1、東北、西南地區的項目少碰,儘量別碰,儘量選擇東部地區或者中西部地區大城市的項目。

2、一般情況下,質押優於抵押優於擔保,沒有增信措施的信用貸款別碰。

3、國資、政府平臺、上市公司優於普通民營,省級及以上的政府平臺遠遠優於區縣級的政府平臺。

4、牛市裡別碰權益類投資,無論牛市還是熊市,都別碰股票質押項目和定增項目。

5、別碰演藝類、影視類項目,有洗錢概率。

6、小型房地產公司的房地產項目別碰。


圖拉丁賽揚


  任何時候銀行理財產品都有風險,而不只是當下。以前銀行理財中的資金管理(代客理財)部分可以承諾保本保收,而當下是一刀切資金管理業務不能承諾保本保收,但理財產品的風險性仍然是一樣的,具體的購買還要看具體的產品風險類型。

  當下的銀行理財產品仍然有保本保收產品,但都為表內理財(不包括表外的代客理財),比如結構性存款(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存款保險金、計提減值損失和風險資本等)就為表內理財,可以承諾保本和保收。

  很多人把銀行理財產品理解成只有資金管理業務(表外的代客理財),然而實際它還存在表內理財,該類理財不受資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影響,資管新規規定的是銀行的資金管理業務。

  然而,對於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它本身發生虧損的風險極小,保本保收其實上沒有多大意義,比如購買貨幣基金或純債基金,它雖不保本保收,但收益是穩健的,基本不可能出現虧損。對銀行的資管業務,以前銀行之所以能夠承諾保本保收,這也完全取決於其風險小,基本不會貼錢的原理。

  如今的銀行理財門檻降到1萬,你投資1萬起投的銀行理財隨便買都不會虧損,就跟購買貨幣基金一樣。但缺陷也很明顯,收益較低。

  而5萬起投門檻的風險類型也只不過為中低風險,如同購買純債基金,特別是銀行理財具有固定期限,不發生金融危機基本不可能虧損。

  但是要購買十萬二十萬起投的銀行理財產品就需要注意了,此類理財產品風險類型通常為R3-R5,為中風險及以上風險類型,該類理財產品在以前同樣也不承諾保本保收。

  也就是說,以前銀行承諾保本保收的都是中低風險及以下風險類型的產品,它本身在不發生金融危機狀況下都不易出現虧損,承諾保本保收並沒有多大意義。

  而我們接觸的也一般為1萬或5萬起投的理財產品,閉著眼睛買都可以,不要太過於在意是否承諾保本保收。收益與風險總是成正比的,購買中低風險及以下產品基本不會出現虧損,但收益相較於中高風險產品會大打折扣。

  注:《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三十八條:商業銀行應當根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為理財產品設置適當的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三級和四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10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五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20萬元人民幣。

三人聚眾


隨著國家政策的發佈,銀行的理財不斷的變化保本理財越來越少,不再是剛性兌付,這就讓很多投資者越來越不敢購買理財產品,越來越不懂銀行理財了。銀行又也出了好多淨值型產品,起存金額還是很低的只是產品說明書上都不顯示保本,這又讓一大批人望而卻步。其實這些產品一直都是有風險的,現在的產品跟原來一樣的風險等級,一樣的產品投資方向,只是這些新規嚇著這些投資者了,心裡害怕了。我覺得銀行理財還是可以購買的,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這也跟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有關,其實存銀行還是比在外邊的投資公司靠譜的。

買什麼樣的產品呢?1、購買原來的固定期限的非保本理財收益高,流動性差,中間不能變現,要考慮自己的使用情況。2、購買淨值型產品,這個產品變現快,存款自由支取自由有支配權,能隨時可以支取。3、購買國債或者定期存款。這個是零風險的,覺得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為零就踏踏實實存銀行吧。

還是那句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