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黑吃黑”與清朝的衰敗

乾隆“黑吃黑”與清朝的衰敗

文|李光彩 (讀史專欄作者)

乾隆繼位後,一改其父雍正帝對於官員嚴酷的管理風格,為政主張寬嚴相濟。但對於貪汙問題,乾隆卻也一直嚴加懲治。據朱彭壽的《舊典備徵》記載:乾隆一朝,僅二品以上大員因貪贓被處死者,就有三十人之多。

然而,就是在這對貪汙嚴加懲治的乾隆盛世之下,官吏貪墨之風卻達到了鼎盛,不僅案件多發,婪贓巨大,而且上至部院督撫,下至管吏衙役,幾乎無官不貪。也由此產生了有清一代最大的貪汙案件。

乾隆盛世是帝國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顯示出國家衰敗最直接的表象就是帝國官場的極度腐敗。而從乾隆年間的一起著名“黑吃黑”案件中可以窺見一端。

01

話說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甘肅發生叛亂,乾隆調兵平叛,數萬大軍集結於省城,可是軍餉一時沒有籌齊,叛亂沒有被立即鎮壓下去。乾隆皇帝大怒,使得甘肅全省的官員惶惶不可終日。

這時,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為了在領導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不知道腦袋哪根筋抽了,主動的提出自己捐銀四萬兩充軍餉。上奏摺說:“臣甘願將歷年積存廉俸銀四萬兩,繳貯甘肅藩庫,以資兵餉。”

本以為能博得領導青睞的王延贊萬萬沒想到這次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還一口氣坑了不知多少帝國的官員們。乾隆雖然年紀不小了,卻一點沒糊塗。

看了王廷讚的奏摺後,老皇帝一琢磨,你王延贊一個布政使怎麼能拿出這麼多錢。乾隆立馬派人去查王延讚的家產,這一查就查出了臭名昭著的清朝第一大貪汙案—甘肅冒賑案。

這起案件,要從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說起,陝甘總督勒爾謹上報朝廷,以甘肅貧瘠,時有災荒,常需政府救濟,奏請在甘肅實行捐納。

捐納就是讓科舉考不上但家裡有錢的土財主們通過交糧食來換取國子監監生名號。這種風氣從明清以來就一直盛行不衰。乾隆批准後,還特意又派他眼中的幹吏王亶望調任甘肅布政使,負責捐監事宜。

02

王亶望赴任後沒多久就給乾隆帝彙報了“捐納”的情況,說是目前已有 19000 餘人前來捐納,共收得糧食 827500 餘石。

王亶望還說甘肅省雨水稀少,連年大旱,需要大量的糧食賑濟百姓,所收監糧正好用於賑濟百姓。乾隆帝一時也找不到破綻,便給王亶望下批示:“爾等既身任其事,勉力妥當可也。”相當於全權交給王亶望去做。

但乾隆帝做夢也沒想到,王亶望所收“監糧”,實際上一粒糧也沒有,甘肅的百姓們自然也就壓根沒見過這一批打著“賑災”名號的糧食。

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月,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王亶望所上報的“糧食”已多達 600 多萬石,是甘肅省全年賦稅的 7 到 8 倍,在全國名列榜首。

同時,三年內甘肅省所奏報的“賑災糧食”發放數額也多達 600 多萬石。做出這麼一番“政績”,“勞苦功高”的王亶望賺了個盆滿缽盈後,被提升為浙江巡撫,走馬上任去了。

而那位“忠心耿耿”、“為國捐銀”的王廷贊正是王亶望的繼任者。在這起案件中,甘肅全省官員都參與了進去,他們緊緊的“團結”在了一起,共貪汙一千多萬兩銀子,被乾隆稱之為“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

案子的結果自然是一大票高官落馬,殺的殺,發的發。而此案的始作俑者甘肅前任布政使,現任浙江巡撫的王亶望也被抄家。

按理說到這裡,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該查的都查了,該殺的都殺了。但其實,精彩的還在後面,要不然也談不上什麼黑吃黑了。

主持抄家大業的是閩浙總督陳輝祖,這位陳總督也恰恰是乾隆眼裡的重臣,要不然也不會讓陳輝祖來抄家。鉅貪王亶望家裡金銀珠寶銀票地契不計其數,陳輝祖領著兵抄了王亶望的家後,看著這麼多好東西光能看不能摸,心裡總是癢癢,很不甘心。

於是乎,陳總督本著人有我拿的原則,遙望了一下北京的方向,默默的告訴自己皇上不缺好東西以後,就把抄出來的貴重珍寶給自己個兒留下了。

乾隆“黑吃黑”與清朝的衰敗

03

陳總督估計覺著,這麼多東西,少一部分乾隆應該也看不出來,但萬萬沒想到,陳輝祖也許是缺德事平常做的太多,糟了報應,東西一送到宮裡,乾隆一眼就看出了破綻。

原來,王亶望曾給乾隆進貢過玉瓶、玉山子等珍貴器物,並得到了乾隆帝的青睞,只是礙於祖宗成法,顯示帝王四海為家,無所不有的氣魄,乾隆不好意思照單全收。在左比右比以後,留下了幾件,剩下的又退還給了王亶望。

失去才知道珍惜,乾隆心裡對退回去的寶貝一直念念不忘。這回王亶望被抄家,乾隆心想這次這倆寶貝終於進宮了。於是乎在抄家所得的財寶進宮以後,親自去開箱驗貨,開箱的結果自然是珍寶不翼而飛。

大家都不是傻子,皇帝都覺著是好東西,那陳輝祖自然也覺得是好東西。乾隆大怒,派人去查,這一查就又把陳輝祖給查出來了。

而在一開始,乾隆還並不相信這是陳輝祖做的,以為是底下抄家的官兵公飽私囊,信誓旦旦的說:“陳輝祖深受朕恩,必不肯同流合汙”,但等到抄了陳輝祖的家後,自然又是大怒,於是陳輝祖也跟隨王亶望去了。

在這場大案之中,從一開始的甘肅全省官員參與冒賑,到陳輝祖黑吃黑,直到最後到乾隆黑吃黑,吃掉了陳輝祖。可謂案中有案,皇帝大臣一起參與其中,“精彩絕倫”。但是,案件的背後,卻展現了乾隆年間官場腐敗的令人觸目驚心。

在整個案件中,陳輝祖之所有後來被乾隆給吃掉,其關鍵點在於“進貢”制度,就是達官顯貴、地方大員們給皇帝進貢各種珍寶。這種制度始於雍正朝,而乾隆年間變的越來越嚴密和制度化。

乾隆“黑吃黑”與清朝的衰敗

04

乾隆把地方官員進獻貢品的多少、好壞,和他們的“忠誠度”聯繫在了一起。給皇帝的的物件越珍貴,數量越多,自然就越容易博得龍顏大悅,給自己加分。據統計,明面上,乾隆時期的天下總督每年進“例貢”183項、巡撫進“例貢”277項。

事實上,這只是明面上,在私底下,各地官員的貢品還紛紛湧入紫禁城,以至於乾隆拿到的貢品太多,塞滿了整個紫禁城。到嘉慶繼位後,發現“內府所存陳設物件,充禼駢羅,現在無可收貯之處”。

乾隆看似對貪官汙吏用法嚴峻,但實際上,乾隆痛恨的不是官吏貪汙害民,而是這些被搜刮的金銀進入不了自己的口袋。於是,“貢獻制度”在乾隆年間完善、系統化就很好理解了。從上面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乾隆並不傻,並且是一位很精明的皇帝。他難道不知道在“貢獻制度”之下,官員們肯定不會拿自己的錢財來給皇帝,只會去從百姓身上掠奪嗎?

他心裡很清楚,他也知道這樣只會讓更多的官員中飽私囊。但他為了自己的私慾,只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沒有看見。於是乎,帝國官場的腐敗積重難返,不可收拾,帝國也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而這起“黑吃黑”案後的貢獻制度,也只是其中一個縮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